愛因斯坦《自述》:大部分人都在做「無意義」的努力和追求

2020-08-21 太行山下小小強



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的狹義相對論,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科學乃至哲學的認知。

然而,愛因斯坦並不是科班出身,從一個「小職員」,到一個影響人類歷史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經歷值得我們很多人學習。

愛因斯坦在晚年的時候,寫了一篇《自述》,主要是回顧他的一生,以及一些重要的思想轉變,從這篇《自述》中,可以看出,愛因斯坦並非「天才」,他有著我們普通人的「影子」,對我們的成長有「借鑑」意義。

如果有機會的話,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輕人,應該把這篇《自述》好好讀讀,相信會獲益良多。

在這篇《自述》中,愛因斯坦曾經這樣總結:

「當我還是一個相當早熟的少年的時候,我就已經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都是毫無價值的。」

我們大部分人終生都在努力追求「名利」,這些東西在愛因斯坦少年的時候,就意識到,是毫無價值的。(註:這裡的名利多指物質方面的追求和享受)

當然,愛因斯坦也說了,他是個「相當早熟」的少年,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有些人可能會很晚才懂這個道理,而有些人,可能終生都不懂這個道理。

下面結合愛因斯坦的事跡,來淺析,我們普通人如何「放下」這些「無意義」的追求,以及我們該如何努力,才能不枉一生。

01為什麼說,追求「物質滿足」的努力多是「無意義」的?

人是有動物屬性的,所以人活著的第一要務就是「生存」。

從這個角度講,人追求「物質滿足」是沒有錯誤的。

因為這會讓你有一個更好的「生存」條件,能夠讓你更好的活下去。

滿足了這個條件之後,就是人和動物的「分水嶺」了。

莎士比亞:「人要是在他的生命盛年只知道吃飽睡足,他還算個什麼東西?簡直不過是一頭畜生!」

莎翁的這句話有點「粗鄙」,但是話糙理不糙,莎翁的這句話當然不是指有些人,只知道「吃飽喝足」,而是指這些人只知道「物質滿足」,而沒有「精神追求」!

所以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是,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精神需求」的,而動物沒有感情,依靠本能行事。

當然,有人會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是沒有思維的,這個都屬於「未解之謎」,至少從目前的科學角度來說,動物不具備「精神追求」,它們所有的行為和手段,都是「物質滿足」,簡單來說,就是生存。

在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的時候,他只是一個小職員,而且是工資不高的那種。



從「生存」的角度來說,這種「物質條件」,已經達到了「滿足」!

所以愛因斯坦沒有繼續追求「物質滿足」,開啟了「精神追求」,研究相對論。

而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假如我們也是這個小職員,我們會怎麼做?

我們會努力工作,會買車買房,會成家生孩子,這也是「物質滿足」,那之後怎麼辦?

我們會繼續努力,買更大的房子,過更好的生活,做經理,做總裁,總之你會發現,我們終其一生,都在為這些「物質滿足」而奔波。

如果我們畢生的奮鬥,就是為了更大更漂亮的房子,更多的金錢和物質享受,這和動物沒有區別。

而且從本質上來說,人單靠「物質」是沒辦法滿足的。

在《宗教與科學》中,愛因斯坦認為:「要想了解人類精神活動及發展,就得明白一個道理,即人類所做的和所想的一切都關係到要滿足迫切的需要和減輕苦痛。」

而人類在「精神」上的痛苦,靠「物質」是無法彌補的。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明星,住著豪宅,過著別人羨慕的奢華生活,而依然會抑鬱、焦慮,甚至自殺。

而普通的人,也會因為過重的房貸或者其他的壓力,而內心備受煎熬。

這些「精神」上的痛苦,甚至超越「飢餓」「寒冷」等「物質匱乏」帶給我們的痛苦!

如果帶著這種「痛苦」活一生,我們的努力和追求意義何在!

02愛因斯坦指出人類的精神追求是「宗教信仰」和「科學認知」

愛因斯坦認為,人尋求精神方面的發展,有兩條出路最廣為人知,一條是宗教信仰,另一條是科學認識。

宗教信仰本身就是人類「精神滿足」的產物,而動物沒有宗教信仰,也從某些方面證明了,動物沒有精神需求。

無論是西方的基督教,還是咱們這裡的道教、佛教,從功效上來說,都是為了讓咱們的「精神」有一種寄託,從科學的角度說,也許沒有實際效果,但是這是人類「精神滿足」的一個很重要的渠道。

愛因斯坦說,另外一種「寄託」是科學認知。

人類的「精神滿足」包括自己的好奇心,而科學研究就是對好奇心極大的滿足。

試想一下,當年牛頓研究出力學三定律,克卜勒研究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哈雷研究彗星,瓦特的蒸汽機發明,以及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研究,這些科學研究,都在在無數張演算紙,無數次觀察和試驗中得來的。

甚至有些科學家的研究異常辛苦,比如居裡夫人提煉鐳元素。

如果這些科學家,在研究的時候,沒有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是無法進行這些艱苦研究的。

而事實上,科學家在研究的時候,有一種近似「宗教徒」的狂熱,在研究的時候,是非常快樂和滿足的,正是這種精神世界的強烈滿足,才能支持他們在枯燥的研究中,尋找樂趣。


居裡夫人在研究資料


03普通人的精神追求,應該包括什麼?

愛因斯坦這類科學家,可以在科學研究中,滿足自己的精神追求。

而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們不可能都去研究科學技術,而且也不現實。

對普通人來說,我們可以追求藝術。

藝術屬於古老的世界,科學屬於現代的世界。——迪斯累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當今世界,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和科學相媲美,但是古老的藝術卻一直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藝術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比如書法藝術、唱歌藝術、繪畫藝術等。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些藝術,也是我們的精神寄託,也會讓我們「精神滿足」。

這很有現實意義,比如,現在很多年輕人最得意的追求和努力是什麼?

房子和車子!

但是他們活的開心嗎?

大部分都是不開心,甚至是苦惱的。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是這樣評價房子的:

許多人為了支付一隻更大、更奢華的箱子的租金,一直煩惱到死,而他們在小箱子裡是並不會凍死的。

當農人擁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不見得因此而更富,反而會是更窮了,是房子擁有了他。

由於我們的房子是這樣笨重不靈便的財產,與其說我們居住在裡面,倒不如說常常是被囚禁在裡面;要避開的惡劣鄰裡其實是我們可鄙的自己。

相對於房子這種「物質形式」的家,我們其實更加需要給自己的「精神」尋找一個「心靈故鄉」!



總結:

人是一種高級動物,我們擁有豐富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我們短暫的一生,不應該全部用去追求「物質滿足」,不應該活的像一個動物,那樣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甚至是可悲的。

愛因斯坦是偉大的人,他在少年就明白這個道理,而他晚年也給我們總結出了這條經驗,我們這些「後知後覺者」,站在愛因斯坦這個偉人的「肩膀」上,從現在明白這個道理,依然不晚,依然會收穫一個幸福快樂和有意義的人生。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在我少年時,就已明白許多人的努力與追求毫無價值
    人這一生,從出生開始,眼睛看的到東西就太多了,自然想要的東西也就越來越多,每個人一輩子都在拼命奮鬥,我們把孜孜以求的得償所願稱作成功,例如你終於擁有了豪宅豪車,或是你終於功成名就,這就是大多數人定義的成功,也是大多數人在漫長的一生中為之追求的——物質層面的東西。
  • 愛因斯坦:許多人一生的努力與追求,根本毫無價值
    在講到早年的經歷時,愛因斯坦寫道: 「當我還是一個相當早熟的少年的時候,我就已經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都是毫無價值的。」 這種所謂的追逐就是基本生存與物質享受,人們都有著一個永遠也裝不滿的胃,所以必然要參與到這種逐求中來。
  • 讀《愛因斯坦自述》
    劉 川 前不久,我在寧波鼓樓老街買了這本《愛因斯坦自述》,標價24.8元,實際花費10元,算得上價廉物美,因為這本書不是一般的閒書。本書說是自述,其實僅有少部分真正意義的自述,更多是演講、信件、悼念文章和公開發表的文章。
  • 《愛因斯坦自述》67歲愛因斯坦的人生觀總結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發現愛因斯坦對於人生觀的闡述,和稻盛和夫的活法勞動觀有如此多的相似。兩個老人 ,一個用科學家的方式推演,一個用很東方的方式闡述。基本上,兩人都認為。人需要在年輕的時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通過努力付出去追求對社會大意的貢獻,而非短期享樂。
  • 《愛因斯坦自述》多次提閱讀:帶給自己巨大影響
    六十七歲那年,他覺得「來日無多」,該寫點自述性質的文字,「權當自己的訃告」。  對一般讀者,愛因斯坦其人大致可以和相對論畫等號。能懂得相對論的人,據說「全世界只有兩個半」。不懂相對論,難懂愛因斯坦。不懂愛因斯坦,難以準確描述其人。愛因斯坦自述文字的重要性,在於出自世界上最了解愛因斯坦的心靈,世人很難指望還有更準確地對這位天才的經歷記錄和心理描述。
  • 《愛因斯坦自述》 感受一個鮮活的天才科學家
    2016年8月,我國首顆量子衛星的成功發射又一次把量子、光電效應、愛因斯坦這些關鍵詞帶進人們的視線裡。說起愛因斯坦,人們首先會想到什麼呢?他桀驁不馴的髮型,他吐舌頭的搞怪模樣,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還是他舉世聞名的E=MC2公式? 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 愛因斯坦:為什麼人不能僅僅滿足於生存?
    在講到早年的經歷時,愛因斯坦寫道:「當我還是一個相當早熟的少年的時候,我就已經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都是毫無價值的。」這種所謂的追逐就是基本生存與物質享受,人們都有著一個永遠也裝不滿的胃,所以必然要參與到這種逐求中來。
  • 為何說大部分論文是垃圾?看看牛頓愛因斯坦,一生才發表幾篇論文
    為何說大部分論文是垃圾?看看牛頓愛因斯坦,一生才發表幾篇論文?論文數量更多反映的是研究者的工作量,而質量才能反映創新性,過度追求論文數量沒有意義。說起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人們自然會想到力學定律、相對論、電磁方程。
  • 不要可鄙的活著,愛因斯坦:追求安逸和享樂,是一種豬欄的理想
    千萬別想著做完人,要知道做完人是很痛苦的,而且你的很多稜角都是可以通過你最優勢的部分所覆蓋的。「我們為了修煉成一個完人,會抹去身上許多稜角,自己的優勢往往被壓制,成了一個被馴服的工具。」任正非就曾對年輕人說過,「我希望大家不要努力去做完人,一個人把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用於改造缺點,等你改造完了對人類還有什麼貢獻呢?
  • 人生本無意義,只是追求更好
    人來到世上,光著身子來,來由不得自己,也不帶任何使命。糊裡糊塗長到七八歲,漸漸地懂事,知道自己還有任務,知道世上每一個人都得讀書長大結婚生子最終不得己死亡。在社會設定的模式下,在父母親人的期待裡,開始規劃人生,開始向更好的生活奔跑。
  • 周光召:學習愛因斯坦的精神 改革我們的教育方法
    二、愛因斯坦的人生觀和社會活動 愛因斯坦對他自己的人生觀曾經說道:「要追究一個人自己或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意義或目的,從客觀的觀點看來,我總覺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就在這個意義上,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
  • 愛因斯坦遺產:照著這個公式做的人都成了偉大的玩家
    大家好,這裡是ESPTV電競世界,我負責任地告訴大家:今天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祭日,小E想先和大家一起致敬一下這位物理學巨匠,除了科學方面的相對論等成就,他還熱愛生活、運動、和平,甚至與我國都有不解之緣
  • 翁美玲舊事:成名走紅後,自述做明星的榮辱得失,明白花無百日紅
    翁美玲當時表示拿到獎證明自己的作品受到觀眾的歡迎,並且會更努力的演下去。第一次為電視作品獲獎,翁美玲還發表了自己的一些感言,自述了成為明星後的榮辱得失:可能是太順利!所以我很擔心,如果公司一旦不再捧我,或者突然間不再設節目給我演出時,我該怎辦呢?
  • 愛因斯坦的巨大成就,是和他的大腦有關還是後天努力有關?
    愛因斯坦的「天才」揭秘像愛因斯坦那樣取得偉大成就的人,肯定具有與生俱來的天賦。但事實上,愛因斯坦並不贊同這種觀點。他認為相比天賦,好奇心與後天的勤奮以及鍥而不捨的追求更加重要。當他們在蘇黎世還都是學生的時候,貝索向他介紹了一本日後對相對論誕生產生巨大影響力的著作——馬赫的《力學科學》。這本書在現代物理學的發展中仍是最重要的批判性著作之一,該書對年輕的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產生了重要的啟發作用。這種與朋友之間無所拘束、暢所欲言的討論會向人們揭示了愛因斯坦從事研究的特徵。
  • 如果活著本身毫無意義,那麼追求無意義的意義又有什麼意義?
    小時候,我們做一件事或者爭取一件東西的時候,也不會問為什麼,有什麼意義。比如當我們喜歡一個皮球的時候,我們會完全沉浸於此,而當我們發現一個新的玩具汽車的時候,根本來不及想我打球有什麼意義,玩具汽車有什麼意義。不光喜新厭舊,而是瞬間棄舊求新。那時候也不會瞻前顧後,只知道小汽車是我想要的,我就要爭取它。
  • 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
    本書編譯者方在慶博士,是國內著名的愛因斯坦研究專家,一直從事《愛因斯坦全集》的研究和翻譯工作,組織策划過大型愛因斯坦科普展覽,精通德文,在編譯中文版《我的世界觀》的過程中,與《愛因斯坦全集》主編、愛因斯坦研究專家羅伯特·舒爾曼博士保持密切聯繫,反覆討論內容的科學與準確性,力求最大程度上為中國讀者還原一位真實的愛因斯坦。我們這些活在世上的人真是奇怪!每個人來到世上都只是匆匆過客。
  • 《相對論》:承蒙厚愛世間得愛因斯坦這位偉人,智慧惠及浩瀚宇宙
    相對於普通人而言,我們早就被生活所逼迫,忘卻了少時追求科學的熱情,無論是愛因斯坦亦或是霍金這樣的大科學家們發掘證實了多少科學理論,我們多少都有所懷疑。在愛因斯坦的人生閱歷中,我們應當懷有敬佩,至少在現世中鮮少有人能夠追求兒時的夢想直至終生,也鮮少有人能夠堅定不移的走完自己起初的行走方向。
  • 到底有沒有來世,霍金和愛因斯坦的觀點基本一致
    在《我的世界觀》一文中,愛因斯坦也多次表述自己對人生意義這個問題的糾結。「我們這些活在世上的人真是奇怪!每個人來到世上都只是匆匆過客。目的何在,無人清楚,雖然人們有時自認為有所感悟。」「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探究一個人自身存在或一切創造物存在的意義或目的,對我來說,似乎總是愚蠢的。然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些理想決定了他的奮鬥目標和判斷方向。」
  • 如何應對人生的無意義感
    某社交平臺上有個熱度挺高的話題,叫"如何克服人生的無意義感"。仔細刷了一下網友回復,發現人間可愛,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應對方式。生活縱使普通無華,我們都在自己的節奏裡一步步向前。01什麼是人生的無意義感人是一個喜歡尋找意義的種族,我們的心智總是要給事物做一些後期處理,難以接受這只是一件事、一個物的現實。
  • 走近天才愛因斯坦:看一看歷史上的偉人,究竟是如何讀書和學習的
    用諾貝爾獎得主維格納的話來說,「今天我們所有的人,都活在愛因斯坦的庇蔭之下……」因為他的理論,直接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紀元。而今天,我們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大家聊一聊,這位天才是如何地讀書和學習的。不過,在此之前,我們要先來介紹一些有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