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的狹義相對論,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科學乃至哲學的認知。
然而,愛因斯坦並不是科班出身,從一個「小職員」,到一個影響人類歷史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經歷值得我們很多人學習。
愛因斯坦在晚年的時候,寫了一篇《自述》,主要是回顧他的一生,以及一些重要的思想轉變,從這篇《自述》中,可以看出,愛因斯坦並非「天才」,他有著我們普通人的「影子」,對我們的成長有「借鑑」意義。
如果有機會的話,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輕人,應該把這篇《自述》好好讀讀,相信會獲益良多。
在這篇《自述》中,愛因斯坦曾經這樣總結:
「當我還是一個相當早熟的少年的時候,我就已經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都是毫無價值的。」
我們大部分人終生都在努力追求「名利」,這些東西在愛因斯坦少年的時候,就意識到,是毫無價值的。(註:這裡的名利多指物質方面的追求和享受)
當然,愛因斯坦也說了,他是個「相當早熟」的少年,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有些人可能會很晚才懂這個道理,而有些人,可能終生都不懂這個道理。
下面結合愛因斯坦的事跡,來淺析,我們普通人如何「放下」這些「無意義」的追求,以及我們該如何努力,才能不枉一生。
人是有動物屬性的,所以人活著的第一要務就是「生存」。
從這個角度講,人追求「物質滿足」是沒有錯誤的。
因為這會讓你有一個更好的「生存」條件,能夠讓你更好的活下去。
滿足了這個條件之後,就是人和動物的「分水嶺」了。
莎士比亞:「人要是在他的生命盛年只知道吃飽睡足,他還算個什麼東西?簡直不過是一頭畜生!」
莎翁的這句話有點「粗鄙」,但是話糙理不糙,莎翁的這句話當然不是指有些人,只知道「吃飽喝足」,而是指這些人只知道「物質滿足」,而沒有「精神追求」!
所以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是,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精神需求」的,而動物沒有感情,依靠本能行事。
當然,有人會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是沒有思維的,這個都屬於「未解之謎」,至少從目前的科學角度來說,動物不具備「精神追求」,它們所有的行為和手段,都是「物質滿足」,簡單來說,就是生存。
在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的時候,他只是一個小職員,而且是工資不高的那種。
從「生存」的角度來說,這種「物質條件」,已經達到了「滿足」!
所以愛因斯坦沒有繼續追求「物質滿足」,開啟了「精神追求」,研究相對論。
而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假如我們也是這個小職員,我們會怎麼做?
我們會努力工作,會買車買房,會成家生孩子,這也是「物質滿足」,那之後怎麼辦?
我們會繼續努力,買更大的房子,過更好的生活,做經理,做總裁,總之你會發現,我們終其一生,都在為這些「物質滿足」而奔波。
如果我們畢生的奮鬥,就是為了更大更漂亮的房子,更多的金錢和物質享受,這和動物沒有區別。
而且從本質上來說,人單靠「物質」是沒辦法滿足的。
在《宗教與科學》中,愛因斯坦認為:「要想了解人類精神活動及發展,就得明白一個道理,即人類所做的和所想的一切都關係到要滿足迫切的需要和減輕苦痛。」
而人類在「精神」上的痛苦,靠「物質」是無法彌補的。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明星,住著豪宅,過著別人羨慕的奢華生活,而依然會抑鬱、焦慮,甚至自殺。
而普通的人,也會因為過重的房貸或者其他的壓力,而內心備受煎熬。
這些「精神」上的痛苦,甚至超越「飢餓」「寒冷」等「物質匱乏」帶給我們的痛苦!
如果帶著這種「痛苦」活一生,我們的努力和追求意義何在!
愛因斯坦認為,人尋求精神方面的發展,有兩條出路最廣為人知,一條是宗教信仰,另一條是科學認識。
宗教信仰本身就是人類「精神滿足」的產物,而動物沒有宗教信仰,也從某些方面證明了,動物沒有精神需求。
無論是西方的基督教,還是咱們這裡的道教、佛教,從功效上來說,都是為了讓咱們的「精神」有一種寄託,從科學的角度說,也許沒有實際效果,但是這是人類「精神滿足」的一個很重要的渠道。
愛因斯坦說,另外一種「寄託」是科學認知。
人類的「精神滿足」包括自己的好奇心,而科學研究就是對好奇心極大的滿足。
試想一下,當年牛頓研究出力學三定律,克卜勒研究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哈雷研究彗星,瓦特的蒸汽機發明,以及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研究,這些科學研究,都在在無數張演算紙,無數次觀察和試驗中得來的。
甚至有些科學家的研究異常辛苦,比如居裡夫人提煉鐳元素。
如果這些科學家,在研究的時候,沒有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是無法進行這些艱苦研究的。
而事實上,科學家在研究的時候,有一種近似「宗教徒」的狂熱,在研究的時候,是非常快樂和滿足的,正是這種精神世界的強烈滿足,才能支持他們在枯燥的研究中,尋找樂趣。
居裡夫人在研究資料
愛因斯坦這類科學家,可以在科學研究中,滿足自己的精神追求。
而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們不可能都去研究科學技術,而且也不現實。
對普通人來說,我們可以追求藝術。
藝術屬於古老的世界,科學屬於現代的世界。——迪斯累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當今世界,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和科學相媲美,但是古老的藝術卻一直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藝術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比如書法藝術、唱歌藝術、繪畫藝術等。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些藝術,也是我們的精神寄託,也會讓我們「精神滿足」。
這很有現實意義,比如,現在很多年輕人最得意的追求和努力是什麼?
房子和車子!
但是他們活的開心嗎?
大部分都是不開心,甚至是苦惱的。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是這樣評價房子的:
許多人為了支付一隻更大、更奢華的箱子的租金,一直煩惱到死,而他們在小箱子裡是並不會凍死的。
當農人擁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不見得因此而更富,反而會是更窮了,是房子擁有了他。
由於我們的房子是這樣笨重不靈便的財產,與其說我們居住在裡面,倒不如說常常是被囚禁在裡面;要避開的惡劣鄰裡其實是我們可鄙的自己。
相對於房子這種「物質形式」的家,我們其實更加需要給自己的「精神」尋找一個「心靈故鄉」!
人是一種高級動物,我們擁有豐富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我們短暫的一生,不應該全部用去追求「物質滿足」,不應該活的像一個動物,那樣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甚至是可悲的。
愛因斯坦是偉大的人,他在少年就明白這個道理,而他晚年也給我們總結出了這條經驗,我們這些「後知後覺者」,站在愛因斯坦這個偉人的「肩膀」上,從現在明白這個道理,依然不晚,依然會收穫一個幸福快樂和有意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