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學生都多少接觸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曾經以往,那些是我們獲取高分的砝碼,背熟會做題就像是心領神會這位偉人留給世間的智慧,實則我們心中都明了,對於「相對論」我們所探索的只是皮毛,而有更多無窮盡的奧秘等待世人挖掘。
闊別中學數年,再次回想起曾經做題的思潮,是在看了愛因斯坦編寫的《相對論》這本書,全新修訂版刷新了我曾經對那些公式的固有思想,原來博大精深的「相對論」曾令全球人受益,而非簡單做題公式,它是徹底顛覆人類時空觀與宇宙觀的創世之書,給俗世定律重新審核加以全新塑造概念。在《相對論》這本書中我深刻意識到曾經的公式是如何而成,但興許是興趣所致,最讓我關注的即為那些愛因斯坦生命中的相關問題。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指出「黑洞」的存在,但是他本人卻一直不相信,直到霍金先生利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那個吞噬一切的黑洞,並非傳說。相對於普通人而言,我們早就被生活所逼迫,忘卻了少時追求科學的熱情,無論是愛因斯坦亦或是霍金這樣的大科學家們發掘證實了多少科學理論,我們多少都有所懷疑。在愛因斯坦的人生閱歷中,我們應當懷有敬佩,至少在現世中鮮少有人能夠追求兒時的夢想直至終生,也鮮少有人能夠堅定不移的走完自己起初的行走方向。
中國人眼中的愛因斯坦是相貌平凡而和藹的紳士,看起來更像一位鄉村牧師,愛因斯坦對當時中國人的印象是勤勞,善良,備受挫折,魯鈍,不開化然而健全。在相對論被證實的當時世界,屢次接受諾貝爾獎的他是客觀真實的,他的理論影響著全世界人民,在封建且全面封國的當時中國愛因斯坦能夠做到如此深入人心家喻戶曉,魅力著實可見一般,也正是因為於中華大地的出現,這樣的命中注定讓人頗為心思神往,他在中國逗留期間屢獲佳音。
上個世紀以及之前,世界時常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常掛嘴邊的那句「時勢造英雄」在愛因斯坦身上更有著無法取締的效力。作為德國猶太家族成員,在1933年納粹統治德國後,他的命運進行改寫,在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的尖端科學研究所,他度過了生命中最後的22年時光,在這裡,他傾盡全力付諸於科學,哪怕被以色列政府聘任總統職務,都難以抵抗他腦中「政治是暫時的,唯有方程可以永恆」執著理念。
在之前,他只不過是專利局三級技術員,名不見經傳,然而就像石破天驚一樣,他連續發布多篇科學論文。在理論知識被世人熟知時,被質疑是在所難免的,納粹檔曾經以愛因斯坦和他的相對論作為主要批判對象,編寫名為《反對愛因斯坦的100位科學家》一書,效果非但沒有將其拉下科學聖壇,反而在有形無形中更加刺激其求真的欲望,讓科學界更以之為榜樣。
在《相對論》這書中,我不僅能夠感知愛因斯坦這個偉大科學家對於科學求真的態度,更加能夠讓我明了,天才絕非完全依賴天賦異稟,後天的努力是無法隱遁的。不過在《愛因斯坦自述》一章中,我在排除了對科學理論知識的悵惘後,刻入內心的居然是其處事思維方式。只是在小tips旁邊有段話說「孩童時期的愛因斯坦和他妹妹」:有幾次,愛因斯坦竟然向比自己小兩歲的妹妹扔東西,大發脾氣。也許只因為成為名人後,所有的言行舉止都會被過度渲染,這一點是後世人刻意強調,否則幾乎任何一個孩童都會做出的行徑怎會被過度消遣,從而顯示出這位偉人的別出一格。
在愛因斯坦個人口吻中,他說道:任何回憶都會被「現在」幹擾,同時,也會受到不靠譜的觀點的浸染。這種情形令人氣餒,然而只要我們善於思考,敏於甄別,還是可以從自己的經驗中提取出許多別人不曾意識到的貨真價實的東西的。當我還是一個早熟的少年時,我就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追逐的那些希望,甚至努力都是一文不值的……
諸如此類的言論絕對能夠讓世人皆能惠澤他的智慧,對待科學知識,我們尚且應該擁有像愛因斯坦這樣求實務真的思想,對待生活,我們更應當如此,因為每個人都不會讓他人完全滿意,做特立獨行的人,在本應該循規蹈矩的年華留住青春激昂是個體應當堅持的。
作為相對論這個舉世聞名的科學觀,愛因斯坦在屢次被質疑後,依舊能夠堅定不移的試驗論證,被夢想支撐的感覺我們都能夠體會,然而凡塵世俗子弟,永遠都避免不了情感的束縛。愛因斯坦是渴望被支持理解的,他的第一任結髮妻子米列娃是塞爾維亞著名的女數學家,她為相對論的提出奠定了數學基礎,但是靈魂的不契合,讓二者的婚姻陷入了極度不幸福的困境。被愛因斯坦評價為「最懂自己的人」,第二任妻子艾爾莎做到了普通家庭婦女應當擁有的所有付出,她善解人意照顧愛因斯坦的生活起居,情感訴求,成為其寂寞中明亮的指明燈。
科學道路本身就是充滿挑戰,我們不僅要挑戰外在世俗壓力,更要挑戰內心深處自我詆毀之魔坎,在追逐夢想的旅途中,永遠都不可能擁有一帆風順,在《相對論》這本書中,我深刻明白此點,期望後世人在使用愛因斯坦這位偉人的科學成果同時,也能夠在其人格魅力上獲取到精髓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