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美國著名雜誌《時代周刊》,評選20世紀的偉大人物,愛因斯坦力壓印度聖雄甘地、4屆美國總統羅斯福,當選世紀偉人。
世紀偉人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能成為世紀偉人,固然是由於他在科學上的卓越貢獻,但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卻不能忽視,那就是愛因斯坦不僅僅是一個成就比肩牛頓的大科學家,同時,他也是一個極為有名的和平主義者,反戰主義者。
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到了高中時候,他漸漸對德國那種刻板的教育,軍事化的生活非常不適應,最終他裝病離開德國,入籍瑞士,並考入了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就讀。從愛因斯坦的少年時代,就可以看出,儘管他出生在德國,但他天性熱愛自由和平, 並沒有德國人與生俱來的好戰基因。
在美劇《天才愛因斯坦中》,少年愛因斯坦認為走列隊是一種錯誤
真正讓世人知道他反戰那一面的,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1913年,在普朗克的熱情邀請下,愛因斯坦返回德國,擔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長和柏林洪堡大學教授。一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爆發不久,德國政府希望當時德國著名的科學家都集合起來,加入到一個新的部門,全力研究新的武器技術。萊納德,哈伯,普朗克等德國著名科學家,紛紛籤字表示願意加入,然而當紙張落到愛因斯坦面前時,愛因斯坦拒絕籤字。
他認為,科學家的任務,應該是研究宇宙自然的發展規律,利用這些規律改善人們的生活,而不是利用這些規律來製造武器,互相殘殺。
愛因斯坦拒絕籤字研發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絕大部分著名的科學家,都在研發能殺更多人的新式武器。唯獨愛因斯坦,默默忍受著同事的冷眼,離婚後的孤獨,胃潰瘍的病痛,依然在堅持研究他的廣義相對論。最終,他推導出著名的愛因斯坦場方程,完成了廣義相對論最後一塊拼圖。
愛因斯坦畢生研究最重要的兩個方程:質能方程與愛因斯坦場方程
由於戰爭的關係,絕大部分的科學家都在忙於研發新式武器,所以一戰時的基礎科學研究,幾乎停滯不前,唯有愛因斯坦,默默堅守科學家的良知與道德底線,堅持研究,最終取得了無與倫比的科研成果。廣義相對論在一戰結束後,很快就被愛丁頓帶領考察隊驗證,愛因斯坦成為比肩牛頓的科學巨匠。
而到了二戰,愛因斯坦作為大科學家的良知,又一次得到了體現。
1938年,德國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研究員——莉澤·邁特納和奧託·哈恩,兩人經過研究發現,當用游離的質子轟擊放射性鈾時,每個鈾原子會分裂成兩部分,生成鋇和氪,在這個過程中,巨大的能量被釋放。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核裂變。
許多科學家看到核裂變的實驗報告,都紛紛意識到,這巨大的能量釋放,來源於質量的虧損。愛因斯坦三十多年前從相對論中推導出來的質能方程,被驗證了!而通過核裂變,很有機會可以製造出人類有史以來威力最巨大的炸彈。
核裂變驗證了質能方程
匈牙利核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馬上勸說愛因斯坦,請他以世界頭號科學家的身份,給羅斯福寫信,製造這種炸彈,不然被希特勒搶先製造出來,那就是全人類的災難了。
西拉德勸說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聽後,猶豫不決。他是堅定的和平主義者,反戰主義者。他不希望他的理論被用來製造殺人武器,但如果美國不造,被德國搶先,讓希特勒這樣的戰爭瘋子掌握了這種可怕的武器,那帶來的結果只會更加糟糕。
經過一晚的輾轉反側,愛因斯坦最終決定寫信,勸說羅斯福研發原子彈。羅斯福看到世界頭號科學家的來信,馬上決定執行曼哈頓計劃,開發核武器。
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日本旋即宣布無條件投降。面對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愛因斯坦卻滿心懊惱,他把寫信勸說羅斯福研發原子彈這一事,歸為他此生最大的錯誤。
正如愛因斯坦所言,科學研究,是為了更好地改善人類的生活,而不是讓人類自相殘殺。愛因斯坦身為20世紀成就最高的科學家,不僅沒有投身武器研發,反而積極反戰,堅守著科學家的良知與道德底線。正是他的這一堅持,才讓他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公認的世紀偉人。
愛因斯坦雖然在私德上有些問題,但在公德上,愛因斯坦是沒有問題的。正因為他公德與科研的雙重成就,所以造就了他20世紀頭號科學家的地位。然而,有些科學家,儘管在科研上有著卓越的貢獻,可是在公德上,卻有重大問題。比如提出不確定性原理的海森堡,就曾經為納粹工作。對於這樣的科學家,又該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