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大部分論文是垃圾?看看牛頓愛因斯坦,一生才發表幾篇論文?論文數量更多反映的是研究者的工作量,而質量才能反映創新性,過度追求論文數量沒有意義。說起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人們自然會想到力學定律、相對論、電磁方程。
但沒有人知道他們一生到底發表了多少篇論文。在物理領域拼論文數量的話,這三位估計前一百名都排不進去。在科研領域強調數量,既反映了評判者的無知,也體現了被評判者成果的平庸,以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
而且科學和技術根本就是兩回事:前者基於發現,目的在於揭示大自然的本質客觀規律,其特徵在於不朽,即不隨時間而淘汰,評判標準必須是符合科研範式的論文;而後者基於發明,目的在於利用科學規律的組合,實現生產效率的改進,從而為人類自身服務。
其特徵在於有時效性,新技術不斷取代舊技術,核心評判標準在於應用,不可以把論文作為主要判據。在行業日益精分的時代,把科學和技術混為一談,搞一刀切的標準是很荒誕的,畢竟不同行業下論文的權重不一樣。
絕大多數應用技術類論文不能實用化的原因在於:1,幾乎所有的論文都只宣揚文中技術的優點,對缺點避而不談;實驗數據,波形只展示有利數據,迴避不良數據。為了達到發表的目的,誇大其詞,報喜不報憂,畢竟只要打動兩三個審稿人即可。
2,論文所謂的創新,只是數據波形或者某個單個方面性能改進了一點。但衡量一個技術是否具有前景,需要考慮可靠性,產品成本,全壽命周期等多方面的因素,還要和市場現有產品全面PK,所有的缺點都赤裸裸展示在客戶和競爭對手面前。
技術研發實質上是多約束條件下的多目標優化行為,難度遠遠大於製造論文。畢竟約束條件越多,優化空間就越小,甚至結果有可能為負,即看似很好的技術,全面衡量下來完全得不償失,這也是馬斯克說大部分論文都是垃圾的原因。
論文數量壓倒一切這個標準近年來飽受詬病,看看牛頓愛因斯坦,一生才發表幾篇論文?可以說大部分論文是垃圾,現在的科研環境,沒有給人留下時間和空間去做自己覺著有意義的事情,周期長,風險大,浮躁的環境下很難靜下心來搞下去,被淘汰的概率很大。除了家裡有礦全無後顧之憂,否則很難說搞真正的科研。
以上觀點你有異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