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可以隱藏的情緒,不是因為我們自卑,而是來自內心的羞恥感!

2021-01-12 閏大聖

上一篇我們講到了,高敏感的人,如何處理自己的內疚?戳藍字回看:內疚是對自己的憤怒!婚姻中要的是強大,而不是脾氣大!

這一篇,我們聊聊如何處理羞恥感?

內疚是有關你做了什麼事兒,而羞恥感涉及到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如果我們因為做了什麼,或者沒能做什麼,而覺得內疚。

如果我們自己通過反思知道,自己的內疚是合理的,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些補償設法彌補。如果我們內疚過度了,還可以採取一些方法,讓自己回歸到中正狀態。

而羞恥卻是另外一回事,我們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感到羞恥,可能也無法用語言清晰地表達出來。

用一句俗話說,那種感覺就是一旦出來,渾身不得勁兒。而且這種感覺的出現,總會讓我們覺得是自己在刻意躲躲藏藏。當別人試圖靠近時,我們有一種被侵犯領地的感覺,瞬間會有一絲憤怒。

希望他快點離開自己!

如果我們有這樣的體驗,大概率是屬於我們不願意暴露,甚至不自知的一種羞恥感。

《高敏感是種天賦》這本書中講到「羞恥感可能源於兒童時期的不被接受。」

拿我自己舉例,每當我在沒有任何的心理準備情況下,如果有一大堆人瞬間把目光,或者話題轉移到我身上時,我會覺得格外的難堪,甚至有點生氣,哪怕別人對我的關注,是因為我的優秀,為我喝彩,我依舊會有這樣的感受。

那一瞬間,恨不得趕緊找個地縫兒鑽進去,希望所有的目光,趕緊從我身上移走。

而且生活當中,每當別人對我表達感謝,或者一句簡單的誇讚,我都會覺得承受不起,我覺得自己吃苦受委屈慣了,瞬間給自己這樣的關注,我反而不舒服。

因此每每遇到頒獎,或者一大堆人關注我時,只要我提前知道,我會儘量遠離,或者麻利點頒完獎,草草下臺。

當然,隨著學習和自我接納,這種感受,在逐漸變得好起來,比如我在收到別人的讚揚時,會通過一句真誠的感謝,來跟自己做一個連接,以取代以往的那種難堪和不得勁兒。

當然事後我也慢慢覺察到,這種性格的養成,跟自己小時候幾乎很少受到過誇獎有關。因為一般遇到大場面,即使我做的不錯,父母也很少鼓勵我,肯定我,可能也跟我與父母真正待一起的時間短有關吧。

我還記得小時候五年級有一個畫面,一天晚上我刻意把自己期中考試拿到的獎狀放在了客廳最顯眼的位置,期待著叔叔阿姨發現,來表揚我。

可直到我睡覺了,叔叔才發現,距離我放在那裡已經足足過了5個小時,那種欣喜早已經消失大半。

叔叔看到後,說了一句:「哎呀,振振,你得獎了啊!不錯!」我從被窩露出頭來,嘿嘿一笑,略微有些失落的說:「嗯」。

等叔叔走後,我熄了燈,使勁兒往被窩裡鑽,記得當時是秋天,我卻覺得像過冬一樣。不知道過了多久,我睡著了,醒來,枕頭上溼了一大片,照鏡子發現眼睛卻是腫的。

所以,今天為啥不能大大方方接受別人的誇獎,每當我想起小時候那個渴望被及時鼓勵的小孩時,我就理解了。

這本書中,還羅列了可能有關羞恥感的表現,可供參考。

有時希望被人能離你遠一點不能快速恢復狀態,或者擔心被人會因為你不真誠,因為你總需要花較長一段時間才能回應別人。無法參與激烈的競爭無法像別人一樣能輕易擺脫某些事發現自己對別人津津樂道的很多事情提不起興趣總是比別人更快地感到疲憊如果遇到以上6點,你無法做到順其自然地交流,而是花費大量時間注意你的言辭,費勁心力地掩蓋或者逃避這些讓你不得勁兒的瞬間。

大概率,這就是我們內心深處隱藏著羞恥感。

最後書中也介紹了一種消除或者減少羞恥感帶來困擾的方法。

就是「尋找自己的同類,與相似的人在一起,你會得到解脫。」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有很多身心靈成長,生命療愈的社區,或者機構,教練存在的原因了。

舉個例子,如果在一個同類聚集的場合中,當有一個人開始將自己引發羞恥的「缺陷」說出來時,其他人也會開始嘗試。在別人的故事裡,看見自己的痕跡,是一種極大的驚喜。

而且這種驚喜會滋生很大的能量,讓你更願意跟這群人相處,彼此收穫勇氣,以及解脫。

同時,我們也就獲得了重新面對生活的勇氣!因此多走出去,也是一種治癒自己的方式,畢竟世界很大,我們不是一個人在遭受不幸!

相關焦點

  • 《如何停止不開心》:人生中的那些情緒失控,都來自內心的羞恥感
    當時,不是「恨不得找個地縫鑽下去」,而是希望自己永遠消失,永遠忘記當下的一刻。至今,教室裡隱隱傳來的嗤笑聲還迴蕩在耳邊。所以,想到高中,想到英語,那種羞恥感立即會捲土重來。對於我的同學們來說,那兩個時刻,也許早就像高中時做完的無數張試卷一樣被遠遠拋棄和遺忘了。但對於我來說,那兩個時刻所體驗到的羞恥感,卻一直伴隨我,並可能跟隨我一生。
  • 孩子在學校丟面子,血的教訓告訴我們:羞恥感才是悲劇的隱藏元兇
    ——羅徹斯特大學臨床心理學家Gershen Kaufman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ABC理論」,A是指激發事件,B是指我們對激發事件的認知和評價產生的信念,C是指該事件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後果。通常情況下,我們都認為是A直接導致了C,但是心理學研究發現並不是A導致了C,而是B導致了C。因為在一樣的情境之下,不同的人對事情的理解和解釋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結果。
  • | 羞恥感:最具殺傷力的情緒
    羞恥感 (shame) 常常會與愧疚感(guilt) 混淆,但實際上,它們感完全不同。當一個人對他人造成了傷害時,會因為良心不安而感到愧疚;但羞恥感的前提卻不是對別人造成了傷害。羞愧感是什麼?它是一種比較複雜的情緒感受,總是伴隨著痛苦的經歷,首先,它來自於身體,情緒,甚至精神上所遭受的傷害,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公開的還是私下的。
  • 羞恥感:最具殺傷力的情緒
    我們分享一篇發表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的文章,來深入探討「羞恥感」的影響和相應的自我修複方式。01什麼是羞愧感?羞恥感 (shame) 常常會與愧疚感(guilt) 混淆,但實際上,它們感完全不同。當一個人對他人造成了傷害時,會因為良心不安而感到愧疚;但羞恥感的前提卻不是對別人造成了傷害。
  • 羞恥感正在毀掉你的人生
    由此看來,這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情緒存在,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羞恥感。01.什麼是羞恥感? 羞恥感是一種令人痛苦的信念,它讓人相信,自己生而為人,存在著一些根本的缺陷。適度的羞恥感是有好處的,但過度的羞恥感卻會帶來很大的危害。它會讓人陷入自我厭惡,出現自我忽視、自我虐待,甚至自我破壞。
  • 那不是你的錯:擺脫羞恥感,走出童年創傷
    貝弗莉·恩格爾在《這不是你的錯 如何治癒童年創傷》中提到,慈悲心能夠撫慰個體內心的傷痛,抵消羞恥感持續不斷的消極影響。尚恩是以同理心撫慰了威爾的內心創傷,這種撫慰便是一種慈悲心,也是心理學意義上的社會支持,這種社會支持也能同時滿足被傷害的孩子心中想要傾訴和被關愛的需求。而林奕含筆下的思琪卻沒那麼幸運,她說:我已經髒了,髒有髒的快樂,要去想乾淨就太苦了。
  • 羞恥感及克服它的四大原則
    羞恥是一種自我意識情緒,它和自我評價有關。羞恥和自豪是硬幣的兩面,當我們獲得成功時,我們為自己感到自豪,相反,當遇到失敗時,我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為自己的存在感到羞恥。有人認為,人類最負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內疚和憤怒,而是羞恥。在羞恥面前,人往往無能為力,只能被動忍受,或者以失控性的暴怒來應對。
  • 沒能變得更優秀,可能是因為你缺乏「羞恥感」
    通過對價值觀的規範,羞恥也有可能不再促進社會團結,而是把人們分裂成一個個小團體。我們使用羞恥來定義「其他人」,跟他們劃清界限,仿佛在說「我們渾身都是美德,而他們無恥之極,我沒什麼可感到羞恥的,但你肯定做了虧心事。」塑造和反映社會價值觀的羞恥源於內心感受。雖然羞恥常常被視為有害無益的心理情緒,但它亦能有助於人們確定和踐行自己的價值觀。
  • 人最負面的情緒是什麼?不是悲痛也不是憤怒
    大家覺得在所有類型的情緒和情感當中,最負面的一種是什麼呢? 心理學家的答案可能會讓你驚訝,他們認為人類最負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憤怒,而是羞恥。
  • 自卑的女孩,從小在什麼樣的家庭?自卑不是性格,而是思維方式
    自卑的人是什麼樣子的?自卑的人連走路都充滿了自卑感,不敢被別人注意,不敢和喜歡的人表白,因為自卑,甚至不敢和別人說話,也不敢和別人交流,只想默默地走在路上,沒有一個人認識自己。沐陽說,其實她內心深處特別自卑,以前喜歡一個男生,人家又陽光又優秀,再看看自己這麼差,就算再喜歡也只能埋藏在心底吧。相信任何人聽了沐陽的自述都會心生憐憫的,這個自卑的姑娘也小心翼翼地跟我們透露了真正導致她自卑的原因。
  • 心理學家:小時候這3經歷多的人,骨子裡很自卑,很負能量
    很多的時候,人是不會承認自己內心是自卑的,因為承認自卑,就等於承認自己不行,承認自己不好,這是非常打擊一個人的自戀的,甚至會讓一個人有羞恥感。但是殊不知,不承認、不接受,就不會有改變,就會被骨子裡的自卑所牽制。
  • 當焦慮、恐懼、羞恥感不請自來時:《生命中的不速之客》
    作者認為,這一系列情緒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其他更多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都可以歸結為焦慮、恐懼和羞恥感作祟。焦慮、恐懼和羞恥感就像我們生命中的不速之客,它們常常不請自來,使我們倍感煎熬。沒有人喜歡恐懼、焦慮和羞恥感,但是,也沒有人能夠將它們拒之門外。諺語有云:「懦夫死千遍,勇士亡一回。」面對死亡,勇者安之泰然,而懦夫卻惶惶終日,把死亡這一次性的痛苦硬生生變成了日日夜夜的恐懼折磨。
  • 心理學:童年受到身體、語言、情感虐待的人,長大後會有羞恥感
    「爸媽最愛誇獎隔壁家的哥哥姐姐,看來那才是他們最想要的孩子,而不是我。」 「我在家就是個廢物啊,成績不好,幹啥都不行,爸媽臉上沒面子是應該的。」 讓一個認知體系完全不成熟的孩子,遭受這些虐待並產生出如此自卑的想法,作為父母,是極其失敗的,並且父母要負主要責任。
  • 簡讀《身體從未忘記》:情緒按鈕下那些被隱藏的秘密、禁忌
    但是這個「成功人士」每天下了班要做的事卻不是回家,而是留在辦公室喝酒,而且總是把胃喝出血。是因為他是單身嗎?並不是。唐牧有個溫柔的妻子,而且妻子是唐牧高中時代的女朋友,兩個人感情非常好。此外,他們還有兩個可愛的孩子。唐牧有強烈的意願去愛他的妻子和他們的孩子。
  • 失蹤6年的大學生回家:羞恥感是他最後一道心理防線
    因為自制力不足,小鄭高二的時候,沉迷於網路遊戲,導致成績倒退,只考了個大專,又因沉迷網絡而拿不到畢業證,強烈的羞恥感籠罩著他,他覺得自己沒臉見家人。基於我國文化強調的集體和諧,我們對於家族、傳統的忠誠,對於權威的依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為了避免讓自己陷入羞恥感。如果一個人把自身的利益置於集體利益之前,使得這個忠誠與依附的需要未被滿足,羞恥感就會出現。
  • 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養生,而是管理情緒
    現代人越來越容易患各種各樣的病,是因為不注重健康嗎? 不是! 太多人不惜重金把精力花在養生上,但這種想法是單純地把身體看作一個機器,忘記了身、心甚至身、心、靈一體。
  • 孩子出現「羞恥感」父母要懂得保護,若處理不當,只會讓孩子變自卑
    其實彈鋼琴應當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這個小男孩可能因為很不情願,彈鋼琴的時候一直面無表情。其實很多時候很多小孩子也會像朋友家的這個小男孩一樣,因為大人的期待而去做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在高三最緊張的那一年,有一次學校月考他考的不是很好,但是當時那一次的月考,學校老師找了一套非常難的卷子,所以很多同學也都考砸了,這並不是他的原因。老師開家長會的時候也跟家長們說明了這個問題,讓家長們不要過多的去責備孩子,特別是在高三最後的一段時間,要讓孩子保持輕鬆。但是我這位同學的父母卻根本不管這一套,看到自己的孩子考得不好他們就覺得是自己的孩子沒有努力。
  • 朋友爽約我很氣,可為什麼發脾氣後又有羞恥感,我該怎麼辦?
    一個網友的困惑——朋友爽約,卻提前不打招呼,我很火,一向不喜歡把情緒表露出來的我,對朋友生氣了,回到家,時不時想到當時生氣的我,我會感覺有一種羞恥感,我為什麼不能藏住情緒,想到我生氣時候的場景就覺得好尷尬,我有點像個小丑。我內心告訴自己,這件事明明是朋友不對,我有生氣的權利!可是,還是會忍不住有羞恥感。為什麼,怎麼辦?
  • 你有沒有因為矮自卑過?細數因為身高太矮,帶給我們抹不去的痛!
    說實話 我之前根本不知道我走路是什麼樣子的 因為我不敢面對。看完了視頻 瞬間更更更自卑自卑到無底洞吧。感覺自己為什麼要活在這世界上。上天為什麼這麼不公平 我只是想像個正常人一樣啊 。 因為矮真的 自己沒勇氣 平常不敢在人多的時候說話 一個人走在路上沒有安全感 真的走路我感覺自己是飄著的。
  • 「負擔者綜合症」是一大堆負面情緒的集合 對號入座來看看藥方
    很多已經功名成就的人,內心深處都隱藏著一個小秘密:他們覺得自己就是個大騙子,而那些所謂的成就靠的都是偶然的好運。 這種心理學現象,通常被稱為「負擔者綜合症」(或者「冒名頂替症候群」)。懷有這種心態的人,哪怕再強大再成功,也會覺得自己是個名不副實的失敗者。簡而言之,這其實是一大堆負面情緒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