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羞恥感」父母要懂得保護,若處理不當,只會讓孩子變自卑

2021-01-12 BaBa很忙

前幾天去別人家做客,正好趕上主人家的孩子上完鋼琴課回來,我們也在聊著他的兒子剛剛拿到了鋼琴等級證書這件事。所以這位父親就想讓自己的孩子表演一下。其實我們小時候也經常經歷這種在陌生人面前表演節目這種事情,但是這個小男孩顯然不願意表演,一直在自己房間裡磨蹭。孩子的父親看到之後就催促孩子:「平時你拉個沒完,現在讓你表演一下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小男孩沒有辦法,就勉強地坐在鋼琴面前表演了一首。

其實彈鋼琴應當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這個小男孩可能因為很不情願,彈鋼琴的時候一直面無表情。其實很多時候很多小孩子也會像朋友家的這個小男孩一樣,因為大人的期待而去做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

我自己小的時候也遇到過太多太多次了,每次逢年過節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是喜歡讓我站在所有的親戚面前表演節目,但是我自己其實非常不情願,感覺自己被羞恥感裹挾,但是又不能夠拒絕爸爸媽媽的請求,否則他們就會冷臉相待。但是也別以為表演完了就沒事了,因為父母對我的要求很高,即使是當眾表演才藝這一件小事情,如果我做得不讓他們滿意,他們也會表現出非常失望的表情。

我高中有一個同學,他的父母對他的要求也十分的嚴格。這位同學學習成績非常好,而且特別的努力,每次我都要向他去討教學習的經驗。在高三最緊張的那一年,有一次學校月考他考的不是很好,但是當時那一次的月考,學校老師找了一套非常難的卷子,所以很多同學也都考砸了,這並不是他的原因。老師開家長會的時候也跟家長們說明了這個問題,讓家長們不要過多的去責備孩子,特別是在高三最後的一段時間,要讓孩子保持輕鬆。

但是我這位同學的父母卻根本不管這一套,看到自己的孩子考得不好他們就覺得是自己的孩子沒有努力。但其實我的這位同學已經夠努力了,為了不讓爸爸媽媽失望,他甚至逼著自己中午吃飯的時候還要看書。但是他其實並不希望過這樣的生活,他也並不喜歡學習,他真正喜歡的是音樂,希望自己以後能夠當一個歌手,但是他的爸爸媽媽卻對他的這種夢想不屑一顧,認為唱歌是一種不務正業的事情。

為什麼我們都會選擇犧牲自己去滿足家長的期待呢?

其實這樣做的本質原因就是因為孩子總會有一種羞恥感,這種羞恥感就會使孩子產生不想對不起父母的想法他們不希望自己的選擇傷害了父母,所以就沒有選擇地按照父母給他們制定的目標向前走。其實不僅對父母,有一些羞恥性特別嚴重的人,他們對於別人的請求也非常難以拒絕,其實有些事情他們也不想幫助別人去做,他們自己做起來也有困難,但是一想到拒絕別人他們的內心就會覺得非常的抱歉,有很深的愧疚感。這樣的感覺讓他們根本難以說出拒絕別人的話。其實這種想法根本就是不正確的心理狀態,它會讓人的心理負擔感特別嚴重。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羞恥感,有一定的羞恥感對一個人去規範自己的行為有積極的效果但是羞恥感一定要限制在一定的程度範圍之內,如果羞恥感已經開始影響到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已經開始支配自己做法的時候,就到了一個非常危險的程度,這就成為了一種病理性的羞恥。產生病理性羞恥的人,他們一般會做出以下幾種反應,第一種就是逃避和退縮。第二種就是對自我或者是對他人有一定的攻擊性。病理性羞恥一般不會是先天產生的,一般都是因為父母后天教育方式的失敗而讓自己的孩子產生病理性的羞恥。比如有些家長雖然沒有打罵孩子,但是卻對於孩子的想法有意無意的職責或者是鄙視,有的時候父母的一個眼神,就能夠讓孩子產生巨大的羞恥感。

其實不只是孩子,家長也很容易受到病理性羞恥的影響同事家有一個非常活潑可愛的男孩叫做小寶。小寶平時非常機靈,而且特別喜歡跟別人打交道,別人剛進幼兒園的時候都會哭鬧著找家長,但是小寶卻不同,他很快就融入了幼兒園當中,跟每個小朋友都成為了好朋友。

同事本以為小寶在幼兒園如此的遊刃有餘,自己根本不需要有絲毫的擔心,但沒想到沒過一周,幼兒園老師的電話就打到了同事的手機上。老師告訴同事,他的兒子小寶在中午根本不肯午睡,而且還打擾其他的小朋友午睡。全班小朋友都能夠在午睡的時間安安靜靜的,只有小寶非要出去玩。同事聽到老師這樣說,感覺非常的愧疚和抱歉,一直跟電話中的老師說對不起。其實很多家長都應該經歷過被老師找去談話,或者是家長會被留下來這樣的經歷。這個時候確實會讓家長產生慚愧和羞恥的感覺。

所以說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產生羞恥感非常的正常,但是我們依舊希望孩子能夠不被這種羞恥感去掩蓋掉自己真實的想法,成為一個能夠直言不諱,說出自己內心想法的人。

相關焦點

  • 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讓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
    讓愛孩子有更好的路徑?對比嚴肅的心理學,九型人格會更適合親子教育。因為目前眾多心理學親子課,只是單方面讓父母改變,經由父母的改變影響孩子。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父母立即改變,孩子也當下改變。學習九型親子教育法,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開啟的雙向溝通改變的通道。
  • 孩子在學校丟面子,血的教訓告訴我們:羞恥感才是悲劇的隱藏元兇
    這就是羞恥感。羞恥是指向自身的,處於羞恥中的人,他的自我意識過高是「分裂」的,會想像自己處在別人負面的目光下。它會剝奪我們的力量感和自信心,讓我們陷入自卑中,另外它還讓我們隱藏自己。但有羞恥感一定是壞事嗎?不一定,要看程度和頻率。
  • 孩子因為矮而自卑?懂「瓦拉赫效應」的父母能讓孩子「揚長避短」
    孩子心思單純,很容易因為外貌的特徵而陷入自卑。如果家長不能對孩子有一定的引導,那麼幼年時的自卑會一直跟著孩子,這對於孩子的成長以及未來的發展都是很不利的。在發現孩子自卑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有關"瓦拉赫效應"的知識。那麼,"瓦拉赫效應"究竟是什麼?
  • 心理學:童年受到身體、語言、情感虐待的人,長大後會有羞恥感
    在所有虐待中,尤以父母對孩子的虐打、辱罵或批評所造成的傷害最為嚴重。 當父母虐待、打罵、辱罵孩子的時候,毫無抵抗力的孩子會感到前所未有的羞恥感。 從人性角度講,弱小年幼的孩子永遠只會渴望一樣東西,那就是得到他賴以生存的父母的疼愛和接納,在孩子完全不成熟的認知體系裡,他的父母是這世間最為權威、最為珍貴的存在。 所以,當父母打罵、虐待、傷害孩子的時候,在孩子的內心潛意識裡,他會不自覺地為父母對他的行為,哪怕是虐待行為進行開脫和解釋。
  • 孩子要經歷什麼後,才能懂得學業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
    現在的孩子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充沛的環境中長大,已經沒有了責任擔當!他們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已經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應有盡有的生活,所以貪圖享受貪圖安逸,那還管什麼學業和前途更不會去想父母的艱辛和不易,有的孩子確實需要經歷一下家庭的突然變故,才能懂得責任擔當,懂得學業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父母的初衷是愛,而結果是「害」。
  • 為什麼孩子喜歡跟父母對著幹?了解海格力斯效應,父母要懂得改變
    所以說每一個喜歡跟父母作對的孩子都是有著獨特的原因的,而且我們千萬不要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選擇暴力教育的方式,這樣的話只會激起「海格力斯效應」。什麼是海格力斯效應?海格力斯效應是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的一種效應。
  • 父母不管多累,都不能把負能量傳給孩子,會讓他一生自卑
    教育孩子,是人類最重要而又最困難的學問。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教育孩子,不僅僅在於把孩子健康平安地養大,更要為孩子建立一個健全的人格以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父母傳遞給孩子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直接影響孩子將來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法。所以,家長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就千萬不要把負能量傳給孩子。
  • 哈佛心理學家提醒:有這8個跡象,表明父母正在培養一自卑的孩子
    哈佛心理學家肖恩庫珀花了5年時間研究心理學的領域,總結出來了一些經驗,有這8個跡象,表明父母正在培養一個自卑的孩子,提醒家長要及時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八個表現:過度敏感,害怕嘈雜、擁擠的環境。對別人指指點點,懷疑別人,喜歡雞蛋裡面挑骨頭自卑的孩子,會通過找到別人的缺點,然後對自己進行安慰,也是一種暫時的優越感。通過批判別人來「保護」自己。對別人指手畫腳其實是他們的一種「保護機制」。
  • 哈佛研究發現:父母這六種行為會讓孩子大腦「變笨」,可別大意了
    哈佛研究發現:父母這六種行為會讓孩子大腦「變笨」,可別大意了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樂的長大,大多數父母還對孩子給予厚望,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選擇的方法不同,孩子的能力會大有不同。可能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還看不出來,隨著年齡增長,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差距會越來越大。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其實像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身邊很常見,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貶低和打壓。孩子做得好了,父母打擊他們;孩子做得不好了,父母責罵他們。長期被父母貶低打壓,孩子的自我認知可能會出現偏差,進而變得不自信,就會導致"鏡中我效應"的出現。
  • 孩子如出現這些異常別不當回事 很可能是過敏體質!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孩子如出現這些異常別不當回事 很可能是過敏體質!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過敏體質一詞。如果寶寶是過敏體質,父母在護理時更要多花點功夫。這種體質的寶寶稍不留神就會出現過敏反應,出現各種不適。
  • 扭曲人格形成,禍害孩子一生,父母難辭其咎
    自我保護欲望會非常強,各方面都與大眾顯得格格不入,也不懂的如何轉化學習、生活和工作上的種種壓力,有時候會突然表現的很乖張甚至會作出過激的行為。孩子容易出現的幾種人格問題1、 極其偏執型判斷對錯總是有自己的唯一標準,喜歡極端化處理問題。
  • 夫妻恩愛程度會改變孩子的後天基因?經歷父母離婚的娃,有一點顯不足
    想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經營好自己的感情,給孩子最好的情感教育。 研究發現,夫妻越是恩愛,孩子體內產生的催產素越是充盈。催產素是由大腦分泌的一種神經激素,可以調節人的行為,當經歷一段親密關係時,催產素會發生、釋放,它影響著一個人成年後與他人的親密能力。
  • 這三個表現,證明孩子「沒有安全感」,父母要給他以保護
    要給孩子安全感,父母不要那麼做★父母經常爭吵,甚至發生家庭暴力。家長如果經常爭吵,孩子會很害怕。感覺父母關係不好,讓自己沒有安全感。因此,營造一種和睦友愛的家庭氣氛是非常必要的。★父母的疏忽,使子女苦不堪言。
  • 「羞恥感」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父母別因「玩笑」毀了這教育法寶
    我看著孩子的話語與神情,啞口無言。這種表現,根本就是毫不知恥的表現。相反,孩子為他的毫不知恥感到榮譽。一個孩子如果沒有羞恥感,未來孩子的各方面發展都會受到抑制。所以,"羞恥感"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那麼,為什麼孩子沒有"羞恥感"?為什麼說"羞恥感"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如果父母培養了孩子的羞恥感,這時,父母如何利用孩子的"羞恥感"?為什麼孩子沒有"羞恥感"?
  • 孩子自卑不敢嘗試,因為孩子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孩子更自信
    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太低,會對他的性格產生負面的影響,從而使他成為一個自卑消極的人,對於孩子來說,長時間下來他會越來越沒有自信,成為一個唯唯諾諾沉默寡言的人。2.帶來價值感兒童心理學家表示,自我認同感高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做的事情都會帶來一定的價值,會有一定的意義,當他們每做完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有一種成就感。
  • 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父母要引導
    家長應該都遇到過趙先生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自己,不敢進行社交活動。許多家長都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社交恐懼症,又或者是遇到其他問題了?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害怕出糗;不敢社交,害怕別人討厭自己。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他們出現了「焦點效應」。
  • 若父母高齡「得子」,作為孩子會是什麼體驗?有心酸也有溫暖
    面對女兒的告白父親感動不已,並表示要做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爸爸。還承諾一定會陪孩子讀書、工作,並牽著她的手送進婚姻的殿堂。這是一份承諾,也算是一個約定,這對相差了57歲的父女,完美詮釋了血濃於水的親情。父母高齡「得子」,孩子是什麼體驗?身邊多數家庭父母與孩子的年齡差距大概在30歲左右,現在有些年輕夫妻,20幾歲就已經生寶寶了。
  • 正向利用小孩的「羞恥感」,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很多家長會要求自己的孩子考試要進全班前十名,如果沒有進前十名的話,就會受到父母的批評。只要考試一失利,孩子總是躲在房間裡不肯出來,不想見父母,也不見朋友。通常來說,孩子到了三歲的時候就會出現萌芽狀態的羞恥感,而且與難為情、膽怯等情緒交織在一起,但它不是由於認識到自己的過失而產生的,而是由成人的直接刺激,也就是大人的責備和生氣而產生的。羞恥感對孩子教育的意義很明顯,我們這裡的羞恥感指的是健康的羞恥感。
  • 腦子不靈光,孩子不受歡迎,父母該咋幫忙?
    因為缺乏情商教育的孩子,根本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處處都以自己的需求為先,這樣的孩子只懂得為自己著想,不懂得分享更不願意付出,因此將來也會是一個自私的人。 2、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情商比較低的孩子,人際關係也會更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