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別人家做客,正好趕上主人家的孩子上完鋼琴課回來,我們也在聊著他的兒子剛剛拿到了鋼琴等級證書這件事。所以這位父親就想讓自己的孩子表演一下。其實我們小時候也經常經歷這種在陌生人面前表演節目這種事情,但是這個小男孩顯然不願意表演,一直在自己房間裡磨蹭。孩子的父親看到之後就催促孩子:「平時你拉個沒完,現在讓你表演一下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小男孩沒有辦法,就勉強地坐在鋼琴面前表演了一首。
其實彈鋼琴應當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這個小男孩可能因為很不情願,彈鋼琴的時候一直面無表情。其實很多時候很多小孩子也會像朋友家的這個小男孩一樣,因為大人的期待而去做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
我自己小的時候也遇到過太多太多次了,每次逢年過節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是喜歡讓我站在所有的親戚面前表演節目,但是我自己其實非常不情願,感覺自己被羞恥感裹挾,但是又不能夠拒絕爸爸媽媽的請求,否則他們就會冷臉相待。但是也別以為表演完了就沒事了,因為父母對我的要求很高,即使是當眾表演才藝這一件小事情,如果我做得不讓他們滿意,他們也會表現出非常失望的表情。
我高中有一個同學,他的父母對他的要求也十分的嚴格。這位同學學習成績非常好,而且特別的努力,每次我都要向他去討教學習的經驗。在高三最緊張的那一年,有一次學校月考他考的不是很好,但是當時那一次的月考,學校老師找了一套非常難的卷子,所以很多同學也都考砸了,這並不是他的原因。老師開家長會的時候也跟家長們說明了這個問題,讓家長們不要過多的去責備孩子,特別是在高三最後的一段時間,要讓孩子保持輕鬆。
但是我這位同學的父母卻根本不管這一套,看到自己的孩子考得不好他們就覺得是自己的孩子沒有努力。但其實我的這位同學已經夠努力了,為了不讓爸爸媽媽失望,他甚至逼著自己中午吃飯的時候還要看書。但是他其實並不希望過這樣的生活,他也並不喜歡學習,他真正喜歡的是音樂,希望自己以後能夠當一個歌手,但是他的爸爸媽媽卻對他的這種夢想不屑一顧,認為唱歌是一種不務正業的事情。
為什麼我們都會選擇犧牲自己去滿足家長的期待呢?
其實這樣做的本質原因就是因為孩子總會有一種羞恥感,這種羞恥感就會使孩子產生不想對不起父母的想法他們不希望自己的選擇傷害了父母,所以就沒有選擇地按照父母給他們制定的目標向前走。其實不僅對父母,有一些羞恥性特別嚴重的人,他們對於別人的請求也非常難以拒絕,其實有些事情他們也不想幫助別人去做,他們自己做起來也有困難,但是一想到拒絕別人他們的內心就會覺得非常的抱歉,有很深的愧疚感。這樣的感覺讓他們根本難以說出拒絕別人的話。其實這種想法根本就是不正確的心理狀態,它會讓人的心理負擔感特別嚴重。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羞恥感,有一定的羞恥感對一個人去規範自己的行為有積極的效果但是羞恥感一定要限制在一定的程度範圍之內,如果羞恥感已經開始影響到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已經開始支配自己做法的時候,就到了一個非常危險的程度,這就成為了一種病理性的羞恥。產生病理性羞恥的人,他們一般會做出以下幾種反應,第一種就是逃避和退縮。第二種就是對自我或者是對他人有一定的攻擊性。病理性羞恥一般不會是先天產生的,一般都是因為父母后天教育方式的失敗而讓自己的孩子產生病理性的羞恥。比如有些家長雖然沒有打罵孩子,但是卻對於孩子的想法有意無意的職責或者是鄙視,有的時候父母的一個眼神,就能夠讓孩子產生巨大的羞恥感。
其實不只是孩子,家長也很容易受到病理性羞恥的影響同事家有一個非常活潑可愛的男孩叫做小寶。小寶平時非常機靈,而且特別喜歡跟別人打交道,別人剛進幼兒園的時候都會哭鬧著找家長,但是小寶卻不同,他很快就融入了幼兒園當中,跟每個小朋友都成為了好朋友。
同事本以為小寶在幼兒園如此的遊刃有餘,自己根本不需要有絲毫的擔心,但沒想到沒過一周,幼兒園老師的電話就打到了同事的手機上。老師告訴同事,他的兒子小寶在中午根本不肯午睡,而且還打擾其他的小朋友午睡。全班小朋友都能夠在午睡的時間安安靜靜的,只有小寶非要出去玩。同事聽到老師這樣說,感覺非常的愧疚和抱歉,一直跟電話中的老師說對不起。其實很多家長都應該經歷過被老師找去談話,或者是家長會被留下來這樣的經歷。這個時候確實會讓家長產生慚愧和羞恥的感覺。
所以說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產生羞恥感非常的正常,但是我們依舊希望孩子能夠不被這種羞恥感去掩蓋掉自己真實的想法,成為一個能夠直言不諱,說出自己內心想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