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恥是靈魂的疾病。——羅徹斯特大學臨床心理學家Gershen Kaufman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ABC理論」,A是指激發事件,B是指我們對激發事件的認知和評價產生的信念,C是指該事件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後果。
通常情況下,我們都認為是A直接導致了C,但是心理學研究發現並不是A導致了C,而是B導致了C。因為在一樣的情境之下,不同的人對事情的理解和解釋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結果。
前段時間,山西中北大學的一名大二學生在補考時作弊,被監考老師抓住,老師按規定沒收了他的試卷。根據當時教室的監控顯示,在被沒收試卷後,該學生坐在自己座位上獨自一人哭泣了20多分鐘,隨後走出教室向母親留言:「媽,對不起,不要想我,我配不上」後,跳樓自殺。
監控顯示,該學生和監考老師並未發生言語衝突或語言過激的情況,現場的其他考生也證實了這一情況。
前幾天類似的事情又發生了,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河濱小學五年級女生繆可馨在上完語文課後,翻越四層欄杆墜樓身亡。事情的疑因繆可馨的作文不符合老師的觀點,被批評太過負能量。事情發生後官方經過調查確定事發當天不存在辱罵、毆打學生的情況。
所以在上面的兩個新聞事件中,我們不好簡單的把責任推到老師頭上,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人際社會中,無法避免的會遇到各種各樣讓我們不舒服的事情,被父母責罵、被老師、領導批評、被朋友、同事孤立、被碰瓷等等,既然A無法避免,我們要做的就是改變B,從而得到不一樣的C。
在上面兩起學生自殺事件中,因為激發事件類似、行為後果相同,讓我們知道他們對事情有共同的解釋,也讓我注意到了一種情緒——羞恥感。
心理學家Lansky認為,羞恥感是一種會在很大程度上消耗情緒的情感,它的存在會降低我們控制衝動的能力。當羞恥感中的人感受到別人發出的言行上的攻擊信號時,更容易做出衝動反應。
羞恥感作為一種直接針對自我的情感,它會讓我們貶低對自我的價值,心理學家們就將其稱為人類最負面的情緒。
羞恥是靈魂的疾病,過高或過低都能引發靈魂動蕩
1、什麼是羞恥感?
心理學家對羞恥的定義是這樣的:它是一種令人痛苦的信念,感到羞恥的人相信,自己身為人類,存在著一些根本的缺陷。它不只是一種感覺,它綜合了生理反應(臉紅、低頭)、可預測的行為(隱瞞、退縮)、不舒服的想法(我怎麼這麼笨)以及精神絕望等。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上課開小差被老師發現,叫起來回答問題,回答錯了後被老師當眾批評。當時覺得很丟人,希望有個洞能鑽進去,把自己藏起來,剩下的課都不太敢抬頭聽。下課後有相熟的同學叫我一起去廁所,也不敢去,整個人的感覺就是畏畏縮縮的,害怕別人注意到我,更擔心同學對我產生不好的看法。這就是羞恥感。
羞恥是指向自身的,處於羞恥中的人,他的自我意識過高是「分裂」的,會想像自己處在別人負面的目光下。它會剝奪我們的力量感和自信心,讓我們陷入自卑中,另外它還讓我們隱藏自己。但有羞恥感一定是壞事嗎?不一定,要看程度和頻率。
2、的羞恥感是好事,但過高或過低的羞恥感反而會引發靈魂動蕩
《風雨哈佛路》的作者莉絲·默裡,出生於一個社會邊緣家庭中,靠救濟金生活,父母還是癮君子。因為沒有機會洗澡,她衣服髒兮兮的、頭上也長滿了蝨子。一次在學校的聽寫測試課上,她頭上的蝨子一不小心掉在了試卷上,全班沸騰了,她的羞恥心讓她用逃學來躲避同學對她的嘲諷。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她通過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就像適度的憤怒、傷心可以激勵人奮發一樣,適度的羞恥感也是有益的。它能讓我們對周圍的環境保持敏感,讓我們注意到別人對我們的看法,發現別人不曾注意到的細節,也能激勵我們改變自身的處境。
但過高的羞恥感有時卻是致命的。公元前202年,項羽在垓下之戰為劉邦打敗,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卻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在拼盡最後一絲力氣廝殺後揮刀自刎。
一定程度的羞恥感是正常的,但如果羞恥感已經影響一個人的力量感、自信心,降低了對自我的評價,那它就是危險的病理性羞恥。
平時我們在談到羞恥感過強這個問題時,通常會說這個人面子薄,不僅對個人發展致命,也容易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暴力,利用言語羞辱對方或者對人身體上的暴力來提升自尊感。而過低的羞恥感,則會讓我們降低對周圍環境的覺察能力,不利於我們的自省,也會給人帶來一種「沒皮沒臉」的感覺。
其實歸根結底羞恥者害怕的是失去與那些重要他人之間的聯結,害怕被討厭、害怕失去別人。適度的羞恥會讓我們對周圍的環境、對他人的態度保持敏感,從而完成自省,對於羞恥感過低的人來說,他們對於周圍的人或物敏感度很低,不容易做出合理的判斷,對於那些羞恥感過高的人來說,過分看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會降低對自我的評價。
羞恥感來自何處?
羅納德波特-埃夫隆和帕特麗夏波特-埃夫隆在《羞恥感》一書中介紹了5種有關羞恥感的來源:
1、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在《羞恥感》一書中作者介紹:很多理論學家和臨床醫師追蹤觀察到,羞恥感的形成源於嬰兒2歲前的語言和非語言交流。簡單來說就是父母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會讓他們感受到挫敗,從而產生羞恥感。
2、在羞恥中長大
在家庭中孩子經常受到辱罵或者冷暴力,他們被貼上了「笨」、「沒用」、「不聽話」的標籤,這些被公然告知給別人,或者父母經常在公眾場合批評孩子,拿孩子的缺點開玩笑都會讓他們感受到羞恥。
除此之外,如果家庭氛圍就是較低的自我價值,父母經常在家裡傳遞自己很失敗,沒有給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沒有給孩子更多的愛的話,孩子就會了解到,家裡沒什麼事是值得自豪的,也會讓他們感受到羞恥感。
3、個人關係中的羞恥
一個人面對生活中一些重要的人持續不斷羞辱指責時,越會感到羞恥。在以羞恥為中心的個人關係中,一種是單向的羞辱關係,例如老師和學生,一種是雙向的羞辱關係,例如朋友會相互羞辱對方、開對方玩笑。
這種方式會融入到關係的構建中了,讓人覺得是正常的,發現不了自己的越界行為。
4、文化中的羞恥
文化中的羞恥也很常見。例如職業低賤、失敗者可恥、最後一名就是「笨」,有的地位女性不能上學、沒有選舉權、童養媳等等。只要你不符合主流價值觀,就會被不斷的強調和催生羞恥感。
社會羞恥的形式是多樣的,偏見與歧視、追求成功的壓力、注重形象、職業、婚姻狀態等等。
5、自我羞辱
自我羞辱簡單來說就是在心裡自己說自己壞話,進行不良的自我暗示。他們認為自己很差勁,也會認為別人也會覺得他們很差勁。這種羞恥感是自動冒出來的,是他們的思考習慣,遇事先否認自己。
停止煎熬,跳出心中困境
在《長大了就會變好嗎?》一書中作者們提出很多應對負面情緒的處理辦法,這裡我歸納了3條處理羞恥感的方法:
1、學習更多的情緒概念,當羞恥感出現時能識別它
我小的時候,不管是被老師批評,還是被家長當著我的面向別人吐槽我,都會讓自己的思緒陷於極端,出現恨不得自己當時馬上消失的想法,會很長時間胡思亂想別人會怎麼看我,會不敢和他們說話,會將自己放得「矮矮的」。
當時我並不知道這種感覺就是羞恥感,每次都會花很長時間讓這種慢慢淡去,人也會變得更小心翼翼。
耶魯大學情緒智能中心的研究顯示,學校裡的兒童僅僅是通過學習更多的情緒概念,也能夠改善情緒管理能力,提高行為表現。
所以說我們要想解決一種情緒問題,需要學習更多的情緒概念,去理解它們,這樣在某種情緒出現時,我們才能識別它,從而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
2、提高情緒,學著用合適的詞語描述自己的情感
情緒粒度是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一個人區分並識別情緒的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遇到同一件事引發的情緒時,高/低情緒粒度的人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高情緒粒度的人能有具體的情緒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低情緒粒度的人則對自己的情緒認知很籠統,他們說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麼感受。
對於高情緒粒度的人來說,他們應對情緒的能力會隨著經驗不斷被修正,他們處理情緒問題的能力會越來越強,他們會對自己的每一種情緒建立「工具庫」。
對於低情緒粒度的人來說,他們對不同情緒的認知不夠,對自己的情緒無法識別,也就沒法很好的處理它們,而這些被粗暴對待的情緒經過不斷的積壓,會在心裡慢慢地發酵。
心理學家介紹了5種描述自己情感的方法:
我正在想---(描述自己的想法);我正感覺到--(描述自己的感覺);我正在回憶起--(描述自己的回憶);我正感覺自己的身體的--部分感受到--(描述自己身體感覺的特徵與部位);我注意自己想要--(描述自己的行為衝動或是傾向)。
用合適的詞彙描述自己的情感,可以讓我們的思緒歸於理智,慢慢的冷靜下來。
3、和想像中的自己對話
和想像中的自己對話是種簡單有效的自我安慰方式。我們可以在心裡把自己想像成別人(例如好朋友、好愛的長輩等)用別人的形象來安慰自己,提升力量感和自信心,把想逃跑的自己拽回來。
要注意的是和想像中的自己對話,不是讓我們在心裡去改變已經發生的「負面事件」,而是去努力接受它,從「負面事件」中找出積極的方面。當然,如果和自己對話時,自己情緒很激動,也可以通過狠狠罵負面事件的製造者,來發洩情緒、不安,等冷靜下來後再去找解決辦法。
在面對負面情緒問題時,《長大了就會變好嗎?》這本書有一句話說的很好:當情緒發生時,你需要知道自己經歷了什麼,才能把握好自己可能出現的生理、行為反應,也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應對每一種具體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