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校丟面子,血的教訓告訴我們:羞恥感才是悲劇的隱藏元兇

2021-01-12 蘇一達

羞恥是靈魂的疾病。——羅徹斯特大學臨床心理學家Gershen Kaufman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ABC理論」,A是指激發事件,B是指我們對激發事件的認知和評價產生的信念,C是指該事件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後果。

通常情況下,我們都認為是A直接導致了C,但是心理學研究發現並不是A導致了C,而是B導致了C。因為在一樣的情境之下,不同的人對事情的理解和解釋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結果。

前段時間,山西中北大學的一名大二學生在補考時作弊,被監考老師抓住,老師按規定沒收了他的試卷。根據當時教室的監控顯示,在被沒收試卷後,該學生坐在自己座位上獨自一人哭泣了20多分鐘,隨後走出教室向母親留言:「媽,對不起,不要想我,我配不上」後,跳樓自殺。

監控顯示,該學生和監考老師並未發生言語衝突或語言過激的情況,現場的其他考生也證實了這一情況。

前幾天類似的事情又發生了,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河濱小學五年級女生繆可馨在上完語文課後,翻越四層欄杆墜樓身亡。事情的疑因繆可馨的作文不符合老師的觀點,被批評太過負能量。事情發生後官方經過調查確定事發當天不存在辱罵、毆打學生的情況。

所以在上面的兩個新聞事件中,我們不好簡單的把責任推到老師頭上,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人際社會中,無法避免的會遇到各種各樣讓我們不舒服的事情,被父母責罵、被老師、領導批評、被朋友、同事孤立、被碰瓷等等,既然A無法避免,我們要做的就是改變B,從而得到不一樣的C。

在上面兩起學生自殺事件中,因為激發事件類似、行為後果相同,讓我們知道他們對事情有共同的解釋,也讓我注意到了一種情緒——羞恥感。

心理學家Lansky認為,羞恥感是一種會在很大程度上消耗情緒的情感,它的存在會降低我們控制衝動的能力。當羞恥感中的人感受到別人發出的言行上的攻擊信號時,更容易做出衝動反應。

羞恥感作為一種直接針對自我的情感,它會讓我們貶低對自我的價值,心理學家們就將其稱為人類最負面的情緒。

羞恥是靈魂的疾病,過高或過低都能引發靈魂動蕩

1、什麼是羞恥感?

心理學家對羞恥的定義是這樣的:它是一種令人痛苦的信念,感到羞恥的人相信,自己身為人類,存在著一些根本的缺陷。它不只是一種感覺,它綜合了生理反應(臉紅、低頭)、可預測的行為(隱瞞、退縮)、不舒服的想法(我怎麼這麼笨)以及精神絕望等。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上課開小差被老師發現,叫起來回答問題,回答錯了後被老師當眾批評。當時覺得很丟人,希望有個洞能鑽進去,把自己藏起來,剩下的課都不太敢抬頭聽。下課後有相熟的同學叫我一起去廁所,也不敢去,整個人的感覺就是畏畏縮縮的,害怕別人注意到我,更擔心同學對我產生不好的看法。這就是羞恥感。

羞恥是指向自身的,處於羞恥中的人,他的自我意識過高是「分裂」的,會想像自己處在別人負面的目光下。它會剝奪我們的力量感和自信心,讓我們陷入自卑中,另外它還讓我們隱藏自己。但有羞恥感一定是壞事嗎?不一定,要看程度和頻率。

2、的羞恥感是好事,但過高或過低的羞恥感反而會引發靈魂動蕩

《風雨哈佛路》的作者莉絲·默裡,出生於一個社會邊緣家庭中,靠救濟金生活,父母還是癮君子。因為沒有機會洗澡,她衣服髒兮兮的、頭上也長滿了蝨子。一次在學校的聽寫測試課上,她頭上的蝨子一不小心掉在了試卷上,全班沸騰了,她的羞恥心讓她用逃學來躲避同學對她的嘲諷。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她通過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就像適度的憤怒、傷心可以激勵人奮發一樣,適度的羞恥感也是有益的。它能讓我們對周圍的環境保持敏感,讓我們注意到別人對我們的看法,發現別人不曾注意到的細節,也能激勵我們改變自身的處境。

但過高的羞恥感有時卻是致命的。公元前202年,項羽在垓下之戰為劉邦打敗,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卻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在拼盡最後一絲力氣廝殺後揮刀自刎。

一定程度的羞恥感是正常的,但如果羞恥感已經影響一個人的力量感、自信心,降低了對自我的評價,那它就是危險的病理性羞恥。

平時我們在談到羞恥感過強這個問題時,通常會說這個人面子薄,不僅對個人發展致命,也容易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暴力,利用言語羞辱對方或者對人身體上的暴力來提升自尊感。而過低的羞恥感,則會讓我們降低對周圍環境的覺察能力,不利於我們的自省,也會給人帶來一種「沒皮沒臉」的感覺。

其實歸根結底羞恥者害怕的是失去與那些重要他人之間的聯結,害怕被討厭、害怕失去別人。適度的羞恥會讓我們對周圍的環境、對他人的態度保持敏感,從而完成自省,對於羞恥感過低的人來說,他們對於周圍的人或物敏感度很低,不容易做出合理的判斷,對於那些羞恥感過高的人來說,過分看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會降低對自我的評價。

羞恥感來自何處?

羅納德波特-埃夫隆和帕特麗夏波特-埃夫隆在《羞恥感》一書中介紹了5種有關羞恥感的來源:

1、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在《羞恥感》一書中作者介紹:很多理論學家和臨床醫師追蹤觀察到,羞恥感的形成源於嬰兒2歲前的語言和非語言交流。簡單來說就是父母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會讓他們感受到挫敗,從而產生羞恥感。

2、在羞恥中長大

在家庭中孩子經常受到辱罵或者冷暴力,他們被貼上了「笨」、「沒用」、「不聽話」的標籤,這些被公然告知給別人,或者父母經常在公眾場合批評孩子,拿孩子的缺點開玩笑都會讓他們感受到羞恥。

除此之外,如果家庭氛圍就是較低的自我價值,父母經常在家裡傳遞自己很失敗,沒有給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沒有給孩子更多的愛的話,孩子就會了解到,家裡沒什麼事是值得自豪的,也會讓他們感受到羞恥感。

3、個人關係中的羞恥

一個人面對生活中一些重要的人持續不斷羞辱指責時,越會感到羞恥。在以羞恥為中心的個人關係中,一種是單向的羞辱關係,例如老師和學生,一種是雙向的羞辱關係,例如朋友會相互羞辱對方、開對方玩笑。

這種方式會融入到關係的構建中了,讓人覺得是正常的,發現不了自己的越界行為。

4、文化中的羞恥

文化中的羞恥也很常見。例如職業低賤、失敗者可恥、最後一名就是「笨」,有的地位女性不能上學、沒有選舉權、童養媳等等。只要你不符合主流價值觀,就會被不斷的強調和催生羞恥感。

社會羞恥的形式是多樣的,偏見與歧視、追求成功的壓力、注重形象、職業、婚姻狀態等等。

5、自我羞辱

自我羞辱簡單來說就是在心裡自己說自己壞話,進行不良的自我暗示。他們認為自己很差勁,也會認為別人也會覺得他們很差勁。這種羞恥感是自動冒出來的,是他們的思考習慣,遇事先否認自己。

停止煎熬,跳出心中困境

在《長大了就會變好嗎?》一書中作者們提出很多應對負面情緒的處理辦法,這裡我歸納了3條處理羞恥感的方法:

1、學習更多的情緒概念,當羞恥感出現時能識別它

我小的時候,不管是被老師批評,還是被家長當著我的面向別人吐槽我,都會讓自己的思緒陷於極端,出現恨不得自己當時馬上消失的想法,會很長時間胡思亂想別人會怎麼看我,會不敢和他們說話,會將自己放得「矮矮的」。

當時我並不知道這種感覺就是羞恥感,每次都會花很長時間讓這種慢慢淡去,人也會變得更小心翼翼。

耶魯大學情緒智能中心的研究顯示,學校裡的兒童僅僅是通過學習更多的情緒概念,也能夠改善情緒管理能力,提高行為表現。

所以說我們要想解決一種情緒問題,需要學習更多的情緒概念,去理解它們,這樣在某種情緒出現時,我們才能識別它,從而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

2、提高情緒,學著用合適的詞語描述自己的情感

情緒粒度是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一個人區分並識別情緒的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遇到同一件事引發的情緒時,高/低情緒粒度的人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高情緒粒度的人能有具體的情緒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低情緒粒度的人則對自己的情緒認知很籠統,他們說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麼感受。

對於高情緒粒度的人來說,他們應對情緒的能力會隨著經驗不斷被修正,他們處理情緒問題的能力會越來越強,他們會對自己的每一種情緒建立「工具庫」。

對於低情緒粒度的人來說,他們對不同情緒的認知不夠,對自己的情緒無法識別,也就沒法很好的處理它們,而這些被粗暴對待的情緒經過不斷的積壓,會在心裡慢慢地發酵。

心理學家介紹了5種描述自己情感的方法:

我正在想---(描述自己的想法);我正感覺到--(描述自己的感覺);我正在回憶起--(描述自己的回憶);我正感覺自己的身體的--部分感受到--(描述自己身體感覺的特徵與部位);我注意自己想要--(描述自己的行為衝動或是傾向)。

用合適的詞彙描述自己的情感,可以讓我們的思緒歸於理智,慢慢的冷靜下來。

3、和想像中的自己對話

和想像中的自己對話是種簡單有效的自我安慰方式。我們可以在心裡把自己想像成別人(例如好朋友、好愛的長輩等)用別人的形象來安慰自己,提升力量感和自信心,把想逃跑的自己拽回來。

要注意的是和想像中的自己對話,不是讓我們在心裡去改變已經發生的「負面事件」,而是去努力接受它,從「負面事件」中找出積極的方面。當然,如果和自己對話時,自己情緒很激動,也可以通過狠狠罵負面事件的製造者,來發洩情緒、不安,等冷靜下來後再去找解決辦法。

在面對負面情緒問題時,《長大了就會變好嗎?》這本書有一句話說的很好:當情緒發生時,你需要知道自己經歷了什麼,才能把握好自己可能出現的生理、行為反應,也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應對每一種具體的情緒。

相關焦點

  • 孩子出現「羞恥感」父母要懂得保護,若處理不當,只會讓孩子變自卑
    前幾天去別人家做客,正好趕上主人家的孩子上完鋼琴課回來,我們也在聊著他的兒子剛剛拿到了鋼琴等級證書這件事。所以這位父親就想讓自己的孩子表演一下。其實我們小時候也經常經歷這種在陌生人面前表演節目這種事情,但是這個小男孩顯然不願意表演,一直在自己房間裡磨蹭。
  • 那些可以隱藏的情緒,不是因為我們自卑,而是來自內心的羞恥感!
    上一篇我們講到了,高敏感的人,如何處理自己的內疚?戳藍字回看:內疚是對自己的憤怒!婚姻中要的是強大,而不是脾氣大!這一篇,我們聊聊如何處理羞恥感?內疚是有關你做了什麼事兒,而羞恥感涉及到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我們因為做了什麼,或者沒能做什麼,而覺得內疚。
  • 羞恥感正在毀掉你的人生
    比如上學的時候成績不好,比不上「別人的孩子」;工作以後,被老闆和客戶當眾指出錯誤···這些事情都會讓我們產生羞恥感,感受到羞恥的時候,有些人會逃避、有些人會用暴怒來攻擊別人,還有很多人會把這種感覺深深地埋在心底,不讓別人發現,畢竟誰也不願意提起那些難以啟齒的感受。但是,逃避會產生更多的問題。比如,被羞恥感困擾的人可能會認為自己有太多缺點,不值得被別人喜歡,進而自我封閉。
  • 那不是你的錯:擺脫羞恥感,走出童年創傷
    很多的公號文在滴滴樂清事件後,強調女孩子如何自保以及他們為什麼會被性侵,在兒童性侵事件後,強調性教育,可是除了這些之外更重要的難道不是幫助那些曾經被侵犯、被虐待的孩子擺脫羞恥感,走出痛苦的深淵嗎?女性主義作家阿娜伊斯·寧曾說過:「羞恥感是別人口中關於你的謊言。」然而,揭穿這樣的謊言往往需要一顆慈悲心和恰好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自我悲憫。2.
  • 正向利用小孩的「羞恥感」,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幼兒園裡,經常調皮搗蛋的孩子都會被老師拉到講臺上面罰站,把頭埋得低低的,也不敢看人,但是時間久了孩子也就習慣了,到了上小學的時候,就覺得被老師罰站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為什麼孩子一犯錯就喜歡躲起來、被罰站就會把頭埋的低低的呢?這是因為我們大人都善於用孩子的羞恥感來束縛孩子的言行。
  • 「羞恥感」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父母別因「玩笑」毀了這教育法寶
    孩子不以為意地回復我的質問:"剛剛媽媽說,等我吃完這包餅乾,我才去寫作業。但是,我現在還沒吃完啊。"我聽了孩子的狡辯,有些生氣,"哼,這麼長時間你都沒吃完,那你乾脆別吃了,你現在就給我去寫作業。"孩子用力地把那包沒吃完的餅乾丟到垃圾桶裡,然後提起書包,慢慢吞吞地走進房間裡。
  • 當焦慮、恐懼、羞恥感不請自來時:《生命中的不速之客》
    第20本生命中的不速之客恐懼、焦慮、羞恥感就像我們生命中的不速之客,它們給我們帶來心靈上的痛苦,我們不喜歡它們,卻難以避開它們。今天推薦的這本《生命中的不速之客》,是一本能夠幫助你超越恐懼、焦慮和羞恥感,活出自在人生的好書。本文將會以焦慮這一情緒為中心,分享一部分讀書收穫,希望能讓正在閱讀本文的你有所收穫,並對這本書產生閱讀的興趣。
  • 「我A型血,你O型血,孩子為什麼是B型血」「對不起,離婚吧」
    下面這個男人所經歷的婚姻悲劇就屬於這種,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東林老師,您好:昨天看電視劇安家,其中張乘乘生孩子那場戲,給我的觸動很深,尤其是說到孩子的血型時,我的心很痛,因為我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我和前妻多少也算得上患難夫妻,如果不是因為在一起共患難,我們也不會結婚三年之後才決定要孩子。當時我真的很愛她,結婚後,我們用了三年時間打磨生活,眼看著生活越來越好,我總感覺老天在幫我,總感覺她是我的福星,覺得有了孩子之後,我們肯定會更幸福。
  • 羞恥感及克服它的四大原則
    羞恥和自豪是硬幣的兩面,當我們獲得成功時,我們為自己感到自豪,相反,當遇到失敗時,我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為自己的存在感到羞恥。有人認為,人類最負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內疚和憤怒,而是羞恥。在羞恥面前,人往往無能為力,只能被動忍受,或者以失控性的暴怒來應對。一定程度的羞恥感是需要的,正因為有了廉恥心,我們才能遵循社會規則,不再是一個反社會的人。
  • 國外醫院的一次慘痛教訓,給國內醫界一個深刻的警醒!
    根據患兒家屬描述,孩子死亡時都表現為腹部鼓起、呼吸困難。法醫機構對死嬰進行屍檢,然後案件進入長達幾個月的調查。4個月後的2018年4月6日,首爾地方警察廳確認,造成4名新生兒接連死亡時間的確切原因是醫護人員使用同一瓶脂肪乳劑向多名患者注射造成。
  • 美國男子四肢截肢,用血的教訓告訴人們,養寵物一定要注意安全
    在兩年前,一位美國男子因為自己的寵物狗染上敗血症遭遇四肢截肢,用血的教訓告訴我們,養寵物一定要注意安全。隨著物質生活的越來越豐富,人們對於生活品質的需求是越來越高了。除了吃飽喝足以外,做其他喜愛的事情來增添生活的樂趣成為了每個人都必須要做的事情。而這些樂趣當然是十分廣泛的,而養寵物就是其中之一。
  • 沒能變得更優秀,可能是因為你缺乏「羞恥感」
    人類為何要進化出羞恥感我們所繼承的包括羞恥在內的各種情緒,都是經過漫長歲月逐漸進化而來。近期的進化科學研究顯示,人類之所以進化出羞恥感,是因為它有助於促進社會凝聚力。人類早期以小型部落的形式聚居,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緊密合作,並遵守部落的行為準則。部落成員如果違反這些準則,就會被大家唾棄,蒙羞受辱。
  • | 羞恥感:最具殺傷力的情緒
    但實際情況是因為後座男生扯我的辮子,我才被迫轉身反抗的,老師卻說:「他怎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被罰的40分鐘感覺經歷了一個世紀,那種恥辱感至今難忘。心理學家發現,「當眾被誤解和打擊」個人帶來的不僅是委屈,還有羞恥感。而羞恥感會慢慢內化為一種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影響成年後的人格和人際關係。
  • 羞恥感:最具殺傷力的情緒
    但實際情況是因為後座男生扯我的辮子,我才被迫轉身反抗的,老師卻說:「他怎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被罰的40分鐘感覺經歷了一個世紀,那種恥辱感至今難忘。心理學家發現,「當眾被誤解和打擊」個人帶來的不僅是委屈,還有羞恥感。而羞恥感會慢慢內化為一種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影響成年後的人格和人際關係。
  • 重慶8名小學生溺亡,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教訓
    但儘管如此,還是發生了悲劇。更令人難過的是,事發時有7名學生是因為施救而跟著遇難的,這同前述的「一家7口溺亡事件」何其相似?  拘泥於有關信息不完整,尚無法確定遇難學生有沒有進行過生存能力訓練,但這些孩子沒能熟練掌握正確的救人技巧是無疑的。
  • 孩子為情想不開,家長叫齊親屬要求學校賠錢,學校有過錯嗎?
    總而言之,隔段時間我們就能看到一些悲劇發生在自己身邊。近日又有一位學生在宿舍跳樓了,原因是為感情而想不開。其實每次出這種事情,學校以及教師在為這位學生痛心疾首的時候,同樣也非常害怕。因為首先不管過錯在不在學校,十有八九家長要堵在校門口鬧事。果不其然,這一家也沒有例外。
  • 女孩子如何克服對性的羞恥感
    女孩子處於青春期時,對性方面的知識欠缺就會產生羞恥感,心裡想要探索又恐懼,甚至讓她不知道所措,甚至造成女孩子無法克服心理因素,對此處於青春期的女孩子一定要正確的認識性的概念,才能克服對性的羞恥感,那么女孩子如何克服對性的羞恥感的問題,想必許多家長也是比較關心的問題。
  • 去年,千年一遇的哈維颶風改變我們的生活,教給我們重要的教訓
    去年,千年一遇的哈維颶風襲擊了德克薩斯州,我的七口之家,我和我的的妻子奧黛麗,還有我們的五個孩子,其中還包括三胞胎嬰兒。我們都沒有準備好應對這場千年一遇的災難,我們和休斯敦地區的其他數百萬人,經歷了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我和我的家人以前從未經歷過颶風,當我們躲避時,我們幾乎不知道,很快會以英尺而不是英寸來測量的暴雨即將降臨。
  • 心理學:童年受到身體、語言、情感虐待的人,長大後會有羞恥感
    當父母虐待、打罵、辱罵孩子的時候,毫無抵抗力的孩子會感到前所未有的羞恥感。 從人性角度講,弱小年幼的孩子永遠只會渴望一樣東西,那就是得到他賴以生存的父母的疼愛和接納,在孩子完全不成熟的認知體系裡,他的父母是這世間最為權威、最為珍貴的存在。
  • 夫妻倆都是B型血,為啥孩子是O型血,親子鑑定險離婚
    但是,在血型知識方面,很多人都不甚了解,因此鬧出了不少烏龍,也導致了很多家庭悲劇的發生——我被綠了?我和老婆都是B型血,孩子卻是O型血老公小王最近心裡頭不好過,因為她的妻子正在和他鬧離婚。平時小兩口琴瑟和鳴,怎麼就突然感情破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