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前幾天去參加了高中同學倩倩的婚禮,當她和一位「老人」站在那裡,等待新郎走過來時,我和同學終於知道,為何這個女生多年來從不提父親。
還記得高中開家長會的時候,很多學生父母都請假來學校,唯獨倩倩的家長都沒來。當時同學們都沒在意這件事,只是畢業後聽說倩倩的媽媽在40歲才生下她,她的爸爸算是50歲「老來得女」。高中時期自尊心比較強,她就一直把這件事深深藏在心裡。
不過在婚禮上,倩倩哭著說了一番話,她向年邁的父母道歉,說曾經在自己不懂事時,甚至嫌棄過父母年紀大,可如今才知道,無論怎樣,他們都是天底下最好的父母。
70多歲老父親在講話讓人感到更感動:「能夠親眼見到女兒嫁人,是我最大的願望,還好我趕上了」。最後一家人相擁而泣,我們也跟著流下眼淚。
父母年齡和兒女差這麼多的畢竟是少數,這個場面也讓我想起了之前《少年說》裡的一對父女,比倩倩和她父親的年齡差還要大。
相差57歲的父女,有著美好約定
這個女孩叫餘悅,鼓起勇氣對父親說心裡話時,她15歲,臺下看著女兒講話的父親,那年是72歲,只是看到爸爸的形象,真的很難想到他們是父女。
餘悅和我同學的做法不同,他覺得擁有一個這樣的老爸是她最驕傲的事情,他從來沒有因為爸爸的年齡而自卑過。相比看父親年齡的數字,餘悅更心疼的是爸爸年紀這麼大,還要為自己奔波付出。
爸爸每個月都去理髮、染髮,也是為了給女兒面子,這些細節餘悅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所以在餘悅小的時候,每當有人因為爸爸的年紀而嘲笑她,她並不覺得沒面子,而是感到很難過。長大後,她也更想將自己對父親的愛大聲說出來。
面對女兒的告白父親感動不已,並表示要做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爸爸。還承諾一定會陪孩子讀書、工作,並牽著她的手送進婚姻的殿堂。
這是一份承諾,也算是一個約定,這對相差了57歲的父女,完美詮釋了血濃於水的親情。
父母高齡「得子」,孩子是什麼體驗?
身邊多數家庭父母與孩子的年齡差距大概在30歲左右,現在有些年輕夫妻,20幾歲就已經生寶寶了。那麼和父母年齡差距特別大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是什麼體驗呢?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過大家討論,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 感到自卑
因為父母年齡大,在外面時經常會被認錯,有些人說話不加考慮,脫口而出:這是你的爺爺奶奶嗎?孩子確實會感到有些失落。在學校他們更是不敢提起這件事情,也因為經常被同學嘲笑,性格比較內向。
★更愛父母
當孩子漸漸長大後,他也會理解父母的,所以這類孩子會經常主動做家務,不想讓年邁的父母過於勞累。就像是少年說裡的女孩兒一樣,她會把年邁的父親當做是自己的驕傲。
愛情裡都可以不考慮年齡的事情,親情更不應該因為年齡而有矛盾,他們並沒有因此有負面感受。
★有些多愁善感
這裡不得不說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也是大家都知道卻不願意提起的一點。「老來得子」雖然是一件開心的事情,但年邁的父母陪孩子的時間會短很多,就像之前棗莊年過60生娃的女士,旁人的擔心也有這個原因。
30歲生娃和60歲生娃,陪伴時間顯然有差別。父母擔心看不到孩子以後結婚,孩子也會多愁善,害怕父母在他很年輕的時候就離開,這個原因說起來還是很心酸的。
★成長過程中和父母無法溝通
人與人之間哪怕差一歲都會有一些代溝,與父母相差三十歲左右就已經存在代溝了。父母年齡越大,與孩子思想衝突越大,導致親子之間溝通很困難。除此之外,生活習慣上也會有很大差別,生活中小矛盾不斷。
糰子媽心裡話:
話又說回來,無論貧富,無論年齡大小,每個人都有做父母的權利,雖說生孩子要考慮很多條件,但他們做了決定,就已經想過要面對以後的事情了。
沒有經歷過別人的生活,也沒有權利去批判他們的做法是否正確。只希望這些年齡和孩子相差很大的父母,能夠少經歷一些辛苦,孩子也能更快樂地成長。
【今日話題】你怎樣看高齡生娃這件事?
#父女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