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父母高齡「得子」,作為孩子會是什麼體驗?有心酸也有溫暖

2021-01-14 糰子媽育兒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前幾天去參加了高中同學倩倩的婚禮,當她和一位「老人」站在那裡,等待新郎走過來時,我和同學終於知道,為何這個女生多年來從不提父親。

還記得高中開家長會的時候,很多學生父母都請假來學校,唯獨倩倩的家長都沒來。當時同學們都沒在意這件事,只是畢業後聽說倩倩的媽媽在40歲才生下她,她的爸爸算是50歲「老來得女」。高中時期自尊心比較強,她就一直把這件事深深藏在心裡。

不過在婚禮上,倩倩哭著說了一番話,她向年邁的父母道歉,說曾經在自己不懂事時,甚至嫌棄過父母年紀大,可如今才知道,無論怎樣,他們都是天底下最好的父母。

70多歲老父親在講話讓人感到更感動:「能夠親眼見到女兒嫁人,是我最大的願望,還好我趕上了」。最後一家人相擁而泣,我們也跟著流下眼淚。

父母年齡和兒女差這麼多的畢竟是少數,這個場面也讓我想起了之前《少年說》裡的一對父女,比倩倩和她父親的年齡差還要大。

相差57歲的父女,有著美好約定

這個女孩叫餘悅,鼓起勇氣對父親說心裡話時,她15歲,臺下看著女兒講話的父親,那年是72歲,只是看到爸爸的形象,真的很難想到他們是父女。

餘悅和我同學的做法不同,他覺得擁有一個這樣的老爸是她最驕傲的事情,他從來沒有因為爸爸的年齡而自卑過。相比看父親年齡的數字,餘悅更心疼的是爸爸年紀這麼大,還要為自己奔波付出。

爸爸每個月都去理髮、染髮,也是為了給女兒面子,這些細節餘悅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所以在餘悅小的時候,每當有人因為爸爸的年紀而嘲笑她,她並不覺得沒面子,而是感到很難過。長大後,她也更想將自己對父親的愛大聲說出來。

面對女兒的告白父親感動不已,並表示要做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爸爸。還承諾一定會陪孩子讀書、工作,並牽著她的手送進婚姻的殿堂。

這是一份承諾,也算是一個約定,這對相差了57歲的父女,完美詮釋了血濃於水的親情。

父母高齡「得子」,孩子是什麼體驗?

身邊多數家庭父母與孩子的年齡差距大概在30歲左右,現在有些年輕夫妻,20幾歲就已經生寶寶了。那麼和父母年齡差距特別大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是什麼體驗呢?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過大家討論,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 感到自卑

因為父母年齡大,在外面時經常會被認錯,有些人說話不加考慮,脫口而出:這是你的爺爺奶奶嗎?孩子確實會感到有些失落。在學校他們更是不敢提起這件事情,也因為經常被同學嘲笑,性格比較內向。

★更愛父母

當孩子漸漸長大後,他也會理解父母的,所以這類孩子會經常主動做家務,不想讓年邁的父母過於勞累。就像是少年說裡的女孩兒一樣,她會把年邁的父親當做是自己的驕傲。

愛情裡都可以不考慮年齡的事情,親情更不應該因為年齡而有矛盾,他們並沒有因此有負面感受。

★有些多愁善感

這裡不得不說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也是大家都知道卻不願意提起的一點。「老來得子」雖然是一件開心的事情,但年邁的父母陪孩子的時間會短很多,就像之前棗莊年過60生娃的女士,旁人的擔心也有這個原因。

30歲生娃和60歲生娃,陪伴時間顯然有差別。父母擔心看不到孩子以後結婚,孩子也會多愁善,害怕父母在他很年輕的時候就離開,這個原因說起來還是很心酸的。

★成長過程中和父母無法溝通

人與人之間哪怕差一歲都會有一些代溝,與父母相差三十歲左右就已經存在代溝了。父母年齡越大,與孩子思想衝突越大,導致親子之間溝通很困難。除此之外,生活習慣上也會有很大差別,生活中小矛盾不斷。

糰子媽心裡話:

話又說回來,無論貧富,無論年齡大小,每個人都有做父母的權利,雖說生孩子要考慮很多條件,但他們做了決定,就已經想過要面對以後的事情了。

沒有經歷過別人的生活,也沒有權利去批判他們的做法是否正確。只希望這些年齡和孩子相差很大的父母,能夠少經歷一些辛苦,孩子也能更快樂地成長。

【今日話題】你怎樣看高齡生娃這件事?

#父女日常#

相關焦點

  • 會玩的父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看了視頻,網友們笑得東倒西歪,紛紛表示這是我見過的最有趣的父母了,也有網友表示,也要試試這種方法。王小波說過,趣味是感覺這個世界美好的前提。對父母而言,會玩是對抗教育焦慮的最好武器,而對孩子而言,會玩的父母則更是自己一生的禮物。
  •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給孩子一生的影響
    很多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前途發展,為了讓孩子免受挫折,他們事事包辦,將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得很周全,每一步都考慮得很完善,把自己的意願和認為好的東西強加給孩子。這樣做看似是對孩子好,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探索周圍事物的能力,會讓孩子產生過度依賴,面對問題或困難時感到退怯、無助、沒有主見,容易本能地採取逃避的辦法。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缺少應有的擔當或責任感。
  • 「陰陽臉恐龍」:孩子眼中的父母是什麼顏色?有可能是紫黑色!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在網上看到有人舉辦了一次活動,給恐龍塗顏色,代表父母在孩子眼中的顏色。孩子和家長各塗半邊恐龍身體,而且雙方看不到。有活動方採訪一家三口,先問父母覺得自己在孩子眼中是什麼顏色的,爸爸說,可能是紅色的吧,因為媽媽的脾氣大一些。媽媽說,可能是五顏六色的吧。
  • 豆瓣高分動畫《鷸》:父母愛孩子,要讓他吃苦
    這個男子小時候本來也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願意幫父母分擔家務,但是其父母怕累著他,就什麼都不讓他做。8歲的時候怕孩子走路會累著,就把他挑著走,以至於18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病重,他依然沒有學會獨立,甚至還要生病的母親為他操勞。後來母親也去世了,他更是懶得以乞討為生,就算是乞討也不願伸手拿一下近在眼前的食物,終於在23歲的那一年就餓死家中。
  • 張亮宣布離婚:哪有什麼「拯救銀河系的女人」,只有看不到的心酸
    所以,哪有什麼「拯救銀河系的女人」,只有你看不到的心酸。張亮於2012年一檔親子真人秀被觀眾熟知,那時候寇靜給人的印象就是一頭短髮,淑女,低調,就算最後一家人都在節目中出現,我們好像也沒看清她到底長什麼模樣。
  • 孩子最終獲得的是父母的方向感
    總有朋友問我,「你工作那麼忙,對孩子會內疚麼?」我一般會回答,「會的。但若我是個男的,你還會向我提這個問題麼?」是否應該為孩子犧牲職業發展,媽媽們確實面臨著比爸爸們更大的壓力。我很少寫自己做母親的文字,原因很簡單:功效未被證明。
  • 孩子「怕生」不愛說話?其實兒童也有「社交恐懼症」,父母要重視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發現,孩子在家人面前活蹦亂跳無法無天,一遇到生人就變得啞口無言安安靜靜的,一去到新的場合,就會緊張和局促不安,具體表現就是看起來很木訥,呆呆的。 大多數父母遇到孩子「怕生」的情況,就會認為孩子是太呆了,其實這很有可能是「兒童社交恐懼症」,想要改善孩子的人際交往,父母就要重視這個問題。
  • 社交能力的培養,是孩子的必修課,父母告訴孩子,三種益友要深交
    但朋友對孩子的成長的影響,不可忽視,孩子結交一個益友與一個損友會有截然相反的兩種結果。作為父母,有責任告訴孩子,交朋友要交益友,有三種人值得深交。一、與樂觀性格的人交朋友。英國作家狄更斯說:樂觀的心態是好生活的關鍵。
  • 古巨基中年得子,52歲老婆母子平安,網友:20年地下情終於結晶了
    當然,最讓人震驚的還是古巨基原來有47歲了,而他比他年齡稍長的太太陳韻晴今年也要52歲。52歲的高齡產婦,簡直是冒著生命危險上的手術臺。古巨基一向喜歡小朋友,婚後曾多次告訴媒體會努力,但由於結婚時兩人的年齡已經比較大,一直沒有動靜。
  • 孩子出現「羞恥感」父母要懂得保護,若處理不當,只會讓孩子變自卑
    孩子的父親看到之後就催促孩子:「平時你拉個沒完,現在讓你表演一下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小男孩沒有辦法,就勉強地坐在鋼琴面前表演了一首。其實彈鋼琴應當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這個小男孩可能因為很不情願,彈鋼琴的時候一直面無表情。其實很多時候很多小孩子也會像朋友家的這個小男孩一樣,因為大人的期待而去做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
  • 要孩子趁早:高齡男性精子有更多基因突變
    目前,科學家警告稱,男性不宜年齡過大生育孩子,很可能高齡男性的精子存在「基因突變」,孩子易患有孤獨症或者精神分裂症。越來越多的身體跡象表明,伴隨著男性年齡增大,將出現越來越多的基因突變,進而導致睪丸幹細胞出現反常。一些研究甚至認為,高齡男性生育的孩子以後容易患有阿爾茨海默症、躁鬱症、心臟病和癌症。
  • 「過了多年之後,我才真正明白:我的挫折,大都來源於父母」
    文|好孕姐好朋友在學校當心理學老師,而來找她做心理諮詢的孩子還是挺多的,而時間長了,她還真的發現現在國內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存在很多的問題,就單從很多人尊崇的「挫折教育」上來說,很多人都錯得很離譜,而孩子也受傷頗深。
  • 連雲港一家四口同日死亡:先有好父母,後有好孩子
    清代宰相陳宏謀說,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我們都說孩子是父母愛的結晶,身為父母理所應當是愛孩子的,但卻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真的做好父母該做的事情,反倒成為孩子人生中最大的悲哀。 先有好父母,後有好孩子。
  • 有個非常有趣的父母是什麼體驗?網友:我的搞笑功能是遺傳的!
    現在網絡有很多搞笑博主,各種搞笑網紅層出不窮,喜劇演員,小品相聲也十分吃香,很多人憑搞笑就能謀生,因此可見,幽默也是一種能力。特別在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充斥著枯燥乏味,和有趣的人在一起,整個生活都能輕鬆很多。當然搞笑和幽默不僅僅是我們這一代的詞。有趣的父母也很多。
  • 第一個孩子會遺傳父母誰的智商?
    同一對父母生的孩子不應該區分出生順序的先後,第一個和第二個孩子遺傳父母的智商概率都是一樣的,跟先後順序沒有關係。如果要討論孩子會遺傳父母誰的智商,只可能跟性染色體相關,也就是與性別有一定關係。每個爸爸媽媽都希望能生出高智商的孩子,在選擇生育後代之前,一定會做很多提前準備,比如調整作息、攝入豐富的營養、補充葉酸等等。可是影響智商的因素到底是什麼呢?
  • 腦科學家:父母沉迷早教,孩子會變成催熟的番茄,很美卻失去風味
    小靈哭得更大聲了,我默默地走開,覺得有些心酸。現在高度競爭的社會是不是對孩子太殘忍了?本該是快樂的童年,卻這樣生生被父母剝奪了。可父母又何嘗不是有苦說不出?既出了錢,又費了力氣,也不知道孩子的未來是不是真的可以一片光明。瘋狂報班,不過是在套路孩子培訓機構利用的,恰恰是父母的愛和焦慮。
  • 《積木小屋》:和孩子談談「生命是什麼」
    書中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莊重誓言,有初為父母的喜悅,有尋常日子裡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細碎與冗雜……生命散發出濃醇綿厚的氣息,在悠悠歲月中代代相傳。小貓的走失、女兒出嫁、老奶奶生病去世……生命又是如此無常,讓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面對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其實,生命中充滿了別離。孩子在分離中漸漸長大,也在一次次的別離中慢慢體味生命的意義和全部維度。《積木小屋》只用20 個跨頁,就濃縮了整個人生。
  • 月薪3000元在全國處於什麼水平?答案有點心酸,卻也有辦法面對
    兩種選擇去面對,過得幸福有機會!阿康經常能在網上看到有關薪資水平的討論,例如:月薪3000元在某某城市屬於什麼水平?月薪5000元在全國範圍內來看屬於什麼位置?再就是咱們國家究竟有多少月薪過萬的人?其實這說明了如今很多職場人士,對於自己的薪資問題是缺乏安全感的。恰好前兩天表妹突然問我,說她剛畢業兩年,在一個私企做文職工作,現在月薪3000塊錢。
  • 突然「開竅」的孩子是怎麼回事?父母稱:感覺瞬間開了掛
    古人告訴我們,開竅的關鍵就在於「福」和「德」,那什麼是「福」,什麼是「德」,這不就是咱們平時說的正能量嘛。試想,一個有正能量的人,或者說一個「開竅」的人,他會去胡作非為嗎,我相信不會。所以說,在「福」和「德」的精神能量灌輸下,孩子的「任督二脈」被打通了,他的智慧之門被打開了,也就是我們說的「開竅了」。
  • 四十歲後生娃風險挺大 高齡父親生下的孩子可能基因突變
    有共識的是:母親年齡越大,母嬰健康風險越大;而現在很流行的老夫少妻組合,是合情合理的——不知道哪裡傳來的說法兒是:爹老來得子,這仔是越發聰明的。  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科學家證明,男性的生育年齡越大,遺傳突變基因給他們的子女的風險越大。一些研究甚至認為,高齡男性生育的孩子,以後容易患有阿爾茨海默症、躁鬱症、心臟病和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