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家:父母沉迷早教,孩子會變成催熟的番茄,很美卻失去風味

2021-01-20 小叮噹寶媽

5歲孩子一年10個班,花費20萬

一說起報興趣班這件事,小區媽媽群裡就炸了鍋。上千條微信刷下來發現,完全不報班的媽媽根本沒有,報的最多的是一個北大媽媽,女兒小靈今年5歲,報了10個班,花費20萬,包括:芭蕾、鋼琴、書法、繪畫、英語、右腦開發、口才、圍棋等等,而且還專門僱了個阿姨接送,因為孩子不在興趣班,就是在去的路上,簡直比大人還要忙。

這位北大媽媽在群裡還秀出了孩子的書法和繪畫作品,引得媽媽們紛紛羨慕誇讚:這個娃太厲害了,真是牛媽養牛娃啊!

我見過這個叫做小靈的女孩,印象很深。當時,在小區遊樂場,她在蕩鞦韆,阿姨上前去拉她,說:還有十分鐘要上課了,咱們趕緊走!小靈一臉的不高興,拉扯一小會竟然大哭了起來。我想上前去勸,阿姨攔住我:「沒事,經常這樣。」又轉過頭對小靈說:「晚上還有兩節課呢,不上,你媽回去不得罰你!」

小靈哭得更大聲了,我默默地走開,覺得有些心酸。

現在高度競爭的社會是不是對孩子太殘忍了?本該是快樂的童年,卻這樣生生被父母剝奪了。可父母又何嘗不是有苦說不出?既出了錢,又費了力氣,也不知道孩子的未來是不是真的可以一片光明。

瘋狂報班,不過是在套路孩子

培訓機構利用的,恰恰是父母的愛和焦慮。

當看到懷胎10月的嬰兒呱呱墜地,我們有了一個新的稱號——新手媽媽。因為新,所以什麼都要重頭學起,育兒不像數學有公式可循,根本沒有標準答案。餵奶、換尿布、生病、哄睡……每一項,對於新手媽媽而言,都像世界級的難題。好不容易熬過新手期,以為可以休息一下,對不起,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面,孩子該怎麼教育,花多少錢、報多少班,誰的心裡都沒個底。

不報班的孩子能成功嗎?有。可人家說,那是基因牛逼。

沒有牛逼的基因,又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只能選擇給孩子報興趣班。

看著孩子一級級考過,拿出展示作品的時候,終於可以自我安慰:錢沒白花。

我曾經也忍不住,讓3歲的兒子去美術機構學畫畫。每次課後,我看到兒子拿出的創意作品,都覺得無比的驚喜,深深沉浸在「每一個孩童都是梵谷的化身」這一理念中無法自拔。看著老師發來孩子笑意盈盈的照片,覺得無比滿足。

直到有一天,臨時有事,我提前去接孩子。透過門縫,我看到了室內的場景。

一個老師在給孩子們拍照:拿出你們最燦爛的笑容!就這樣,好的,再笑大一些!在老師打雞血式的鼓勵語中,孩子們笑得跟花兒一樣。而另一個老師,忙著在給孩子的繪畫上「添磚加瓦」。

我突然間明白了,笑臉不過是擺拍,作品也只是套路。

別讓孩子成為催熟的番茄

西班牙著名心理學家阿爾瓦羅·畢爾巴鄂在《孩子的大腦:智商與情商的真相》這本書裡說到,0-6歲是孩子大腦潛能開發最重要的時期,但開發應該尊重孩子大腦發展規律,並不是越早越好。市面上的早教項目,想加速大腦開發,但是在加速中,孩子有些更重要的特質卻喪失了。

這就好比人工培育的轉基因番茄,可以在幾天之內就呈現出誘人的光澤和美感,但是卻失去了食物最重要的本質——風味。大家想一想,為什麼小時候,沒有農藥、沒有激素、沒有化肥的食物更香甜?因為那才是食物的本來面貌。孩子也一樣,當每一個孩子都因為大量機械化的培訓而呈現出過人的早慧時,他原有的創造力也許會像海裡的冰山,永遠都不會浮出水面了。

如果興趣班真的是基於孩子的興趣和熱情,那麼是應該鼓勵他學下去。可惜,市面上的大部分培訓班,都是為了考級。這就免不了有競爭和比較,為了勝出,孩子會承擔更多的壓力,而少了體驗本身的樂趣。而在這種壓力下發育形成的大腦,會失去一部分精華,比如共情力、耐心、平靜感和愛。因為太快,他們來不及感受這一切,就慌忙步入了下一個賽道。看似收穫了很多知識,可是失去的東西卻更加寶貴。

愛和遊戲雖簡單,卻是最好的給予

培訓班能教給孩子知識,但要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大腦,找到目標並致力於實現人生價值,這遠遠不夠,愛和信任才是支撐這一切最好的基石。

哈佛大學持續80多年的格蘭特研究項目,致力於揭示「什麼樣的人最幸福」,得出的結論是,決定幸福最重要的因素是愛,和他人的關係承載了一個人的幸福感。智商、財富、權利、容貌這些都無法決定一個人是否獲得長久的幸福。

我們不需要比孩子報了多少班,學了多少技能,下面的兩項就是最好的給予。

1.父母需要給孩子高質量的愛和陪伴,建立足夠的信任和安全感。

安全感是建立對他人的信任和愛人能力的基礎,這種感覺尤其是0-6歲給足了,否則,此後的餘生都在尋找這種缺失。

2.陪孩子做遊戲,不是電子遊戲,而是真人之間的互動遊戲。

因為孩子對父母有著天然的信任,所以跟父母的互動中,習得效率更高。而在遊戲中學習,是大腦的本能,此時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互動中自然而然習得了規則感、觀察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其中與父母的眼神對視、身體接觸也更提升了彼此的情感交流。親子遊戲,多多益善。

相關焦點

  • "全腦開發"真能讓孩子變聰明?早教亂象亟待治理
    早教機構真能讓孩子變聰明嗎  【記者調查】  編者按  教育神經科學是將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教育學整合起來,研究人類教育現象及其一般規律的文理大跨度的新興交叉學科。中國「腦計劃」(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研究)呼之欲出,腦科學研究成果在教育中的轉化與應用研究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 「全腦開發」真能讓孩子變聰明?早教亂象亟待治理
    原標題:「全腦開發」「右腦教育」早教機構真能讓孩子變聰明嗎孩子有人教、有同齡人陪伴,這本是雙贏的好事,但是記者在林林總總的號稱有提升智商神功的早教機構中探訪,卻發現了諸多問題:有的機構涉嫌虛假宣傳,有的機構則擅長「販賣焦慮」,提前學、超綱學無處不在,這其中的教育理念令家長困惑、令社會擔憂——
  • 「全腦開發」「右腦教育」 早教機構真能讓孩子變聰明嗎
    一冬一夏,早教機構都是最熱鬧的地方。夏日驕陽炙烤之下,孩子們大多只能待在房間裡,但是父母又不能全天陪伴,「如果有一個地方,孩子有同伴,時間安排合理,不用老和保姆待在一起看電視,那裡,一定是早教班。」北京市東城區的李女士是兩位寶寶的媽媽,這是她選擇早教班的原因。跟隨李女士的腳步,記者走訪了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數家早教機構,發現近期確實是早教機構的報名高峰期。
  • 光明日報:全腦開發、右腦教育,早教機構真能讓孩子變聰明嗎
    一冬一夏,早教機構都是最熱鬧的地方。夏日驕陽炙烤之下,孩子們大多只能待在房間裡,但是父母又不能全天陪伴,「如果有一個地方,孩子有同伴,時間安排合理,不用老和保姆待在一起看電視,那裡,一定是早教班。」北京市東城區的李女士是兩位寶寶的媽媽,這是她選擇早教班的原因。跟隨李女士的腳步,記者走訪了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數家早教機構,發現近期確實是早教機構的報名高峰期。
  • 「全腦開發」能否讓孩子變聰明?很多過來人的感受是這樣的
    每一個孩子身上,都寄託了父母的厚望。可如今,不少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實在過於急切了,胎教已經五花八門,早教更是不遺餘力。似乎提前勝出,就是幼兒的使命;尋常、從容、自由地成長,反倒被看成不思進取。一些父母自覺不自覺地,渴望自己的孩子天賦異稟,哪怕是後天調試甚至是「大補」,也要求得人生發展的先機。這種焦慮可以理解,但是需要被紓解,而不能被激化。據報導,早教市場流行「全腦教育」,如右腦開發、松果體開發、考試香水、聽音頻提升腦力、閃卡等,打著「腦科學與教育」培訓的旗號,受到眾多家長的追捧。
  • 沉迷網路遊戲會讓孩子頹廢,荒廢學業,父母該怎麼做
    學習這種行為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片段中,比如學習如何去處理情緒、如何去使用高科技產品、又或者如何去教育我們的孩子。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關於孩子過分的沉迷於網絡怎麼辦?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孩子是這個家庭最寶貴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孩子能夠健健康康的長成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是每一個爸爸媽媽最希望看到的,但是現在有不少的孩子整天沉迷在網路遊戲當中,甚至有一些孩子因為自身的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被騙子套入了網貸當中。在生活裡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個畫面:老師和家長知道孩子逃課了以後,第一反應就是到附近的網吧去找。
  • 孩子出生頭六年,父母遵守早教6原則,勝過給娃報10個興趣班
    科學研究也表明,0-6歲是大腦快速發育期,這一階段孩子的生活環境和接受的信息刺激將會激活大腦細胞,幫助腦神經形成更多突觸,提高智力水平。因此,孩子出生頭六年,家長應該格外注重孩子的早教,這個時期的早教效果可以說是事半功倍的,勝過給娃報10個興趣班。那麼,父母需要注意哪些早教原則呢?
  • 腦科學家:最能鍛鍊孩子大腦的「一件事」,常被很多父母忽視
    文|凝媽我們都想要一個聰明的寶寶,會想辦法促進大腦發育,給孩子吃健腦的食物,讓孩子多讀書,給孩子報各種早教班,讓孩子多運動,但是卻忽視了一件重要的事。直到看到腦科學家的研究,才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洪蘭是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她曾說:在神經學上,智慧的定義一是取決於神經連接的密度,這是基因決定的,另一是神經連接的密度,則是後天經驗決定的;父母無法控制基因,但後天的部分卻可以著力,而遊戲就是促進孩子大腦發育最好的方法。
  • 教育機構說要給孩子全腦開發?別讓偽科學當道!-1
    此時心疼孫子或外孫的老人們,也希望孩子能夠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就會向他們諮詢一些問題。這倒好,此時這些教育機構就開始誇大其詞的說全腦開發或右腦開發,認為孩子的大腦潛力無限!如果你沒有上對課程,那就耽誤了孩子的前程。諸如此類等等等等!
  •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番茄風味調控機制:50個基因位點
    ­  番茄是廣受老百姓喜愛的蔬菜,然而近年來消費者卻常常抱怨「西紅柿越來越沒有以前的味兒了」。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黃三文領銜的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闡明了番茄風味遺傳基礎,發現了番茄風味調控機制,為番茄風味改良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
  • 早教和幼兒園不重要?因為孩子太小學不到,沒有必要選擇好學校?
    一些老人家覺得早教和幼兒園不重要,因為孩子太小學不到什麼沒有必要選擇好學校。這個問題我想分成三部分回答,一是「早教重不重要」;二是「要不要上早教中心或幼兒園託班」;三是怎麼定義和選擇這個「好學校」。01早教重不重要?答案是:重要。
  • 如果孩子6歲前的記憶會丟失,早教還有沒有意義?答案很真實
    一位媽媽說,自己想要給孩子報早教班,讓孩子多見見同齡人,跟老師和同學一起學習顏色、數量這些概念,早點適應群體生活。但是,另一位媽媽卻堅持說,上早教班沒有必要。因為,孩子6歲前的記憶會丟失,既然學什麼都會忘,上早教不是白白浪費錢嗎?反對早教的聲音,平時我聽說過得比較多。但,原因大多是,把早教當成超前教育了,擔心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美好的童年大打折扣等等。
  • 「全腦開發」真能讓孩子變聰明?
    一冬一夏,早教機構都是最熱鬧的地方。夏日驕陽炙烤之下,孩子們大多只能待在房間裡,但是父母又不能全天陪伴,「如果有一個地方,孩子有同伴,時間安排合理,不用老和保姆待在一起看電視,那裡,一定是早教班。」北京市東城區的李女士是兩位寶寶的媽媽,這是她選擇早教班的原因。跟隨李女士的腳步,記者走訪了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數家早教機構,發現近期確實是早教機構的報名高峰期。
  • 美國兒科協會: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閱讀,是被父母禁止的行為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隨著科學育兒觀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已經達成一致:要想孩子不被落在起跑線上,家長就一定要抓住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期,通過早教助力養出聰明寶寶。在這種「早教風潮」下,閱讀繪本也甚至一度成為最受歡迎的早教材料。
  • 木瓜如何催熟才科學?
    食行生鮮質量部關於木瓜的催熟進行了實驗在木瓜成熟過程中起到催熟作用的物質是乙烯而生活中很多材料本身就釋放大量乙烯哦來自公司配單中心的木瓜,包括兩種成熟度,分為成熟度A和成熟度B。 結合網絡和文獻的資料,獲知大米、蘋果和番茄能起到催熟木瓜的效果。
  • 科學家認為:0~6歲是孩子大腦發育黃金期,腦力開發讓寶寶更聰明
    文 | 小書蟲媽媽擁有一個聰明健康寶寶,是每對父母的美好願望。如何讓寶寶變得聰明呢?科學家發現,0~6歲這個階段是兒童腦部細胞、腦部結構、腦部功能發展的黃金期,也深刻影響著未來智力潛能的發展。因此,父母要抓住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充分開發大腦,打造聰明寶寶。 01大腦發育過程大腦是人體「最高司令官」,人的行為、語言、判斷、感覺、思考均由大腦指揮。我們首先來了解孩子大腦的發育過程。寶寶出生後,寶寶的大腦會以迅猛的速度發育。
  • 水果催熟與自然熟,如何去分辨?
    接受不了這個結論的就不必往下看了,下面講解的是為什麼會有這兩點。讓我們從「催熟」和「自然熟」的區別說起。水果的成熟受信號分子的調控,一般而言是乙烯。水果開花、結果、發育,其中的糖以及風味物質不斷積累。到了一定時候,植物產生乙烯,乙烯就啟動水果的「成熟」過程,比如澱粉轉化成糖,果膠分解從而變軟等等。
  • 從小被「禁止」吃零食的孩子,長大會變成什麼樣?很多父母后悔了
    從小被「禁止」吃零食的孩子,長大會變成什麼樣?這兩種結局,可能會讓很多父母后悔了:  1、過度渴求  童年的不滿足,會讓孩子在長大後有自主決定能力時加倍地「自我彌補」,哪怕這種彌補已經到病態的程度也難以休止。  小時候沒得到的東西,長大後就算得到了,心裡也難以滿足,在內心深處,孩子依然是那個被拒絕、被禁錮的孩子。
  • 強勢父母有多恐怖?孩子30歲還在被「早教」
    父母愛孩子是天性,望子成龍也是真切,但教育方式的不同,導致了孩子的千差萬別。 曾經看過一個報導,一名男子用假駕照被罰款,行政拘留15天。他的父母一路陪著他接受調查,得知處罰結果後,男子父母情緒激動地斥責交警:「你們太過分了,他還是個孩子!才31歲!」
  • 催熟小妙招來啦
    結合網絡和文獻的資料,獲知大米、蘋果和番茄能起到催熟木瓜的效果。同時,文獻顯示,蘋果和番茄的乙烯釋放量會在貯藏過程中有一個峰值,而這個峰值是在貯藏過程中的中間時段,所以保證短時間內出現效果,本實驗選擇的材料是接近於這個階段的蘋果和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