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姆在1964年做了一個研究,其團隊對千名兒童經過觀察之後得出結論:
如果將17歲時測得的普遍智力水平定為100%,那麼大約有50%是在4歲之前形成的,有30%是在4-8歲形成的,20%是在8-17歲形成的。
這項研究表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也被稱為教育效果「遞減規律」。
科學研究也表明,0-6歲是大腦快速發育期,這一階段孩子的生活環境和接受的信息刺激將會激活大腦細胞,幫助腦神經形成更多突觸,提高智力水平。
因此,孩子出生頭六年,家長應該格外注重孩子的早教,這個時期的早教效果可以說是事半功倍的,勝過給娃報10個興趣班。
那麼,父母需要注意哪些早教原則呢?
0歲起步原則
著名的生理、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曾說過:「嬰兒從降生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
很多家長誤以為3歲前的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用學,等到上幼兒園的時候再教就趕趟。其實,從進入幼兒園時孩子們的表現就能看出,早教給孩子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一大步。
有些孩子剛上幼兒園時,不會主動交朋友、不會獨立穿衣、如廁,甚至說話也是磕磕巴巴不流利,但經過專業早教的孩子,通常獨立性、自理能力更強,在語言表達、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社交能力等多種能力上都有明顯的優勢。
激發興趣原則
0-6歲的孩子在學習方面是缺少主動性的,孩子一開始並不懂什麼是需要學的,不懂努力、堅持,但是感興趣的事物卻能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所以早教的方式一定要避免枯燥、死記硬背、灌輸式教學等方法,最好的方式就是激發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主動學。
比如結合孩子喜歡的玩具、動畫片、繪本、遊戲等方式,有家長的陪伴、有家長的表揚,這些都能讓孩子在愉快的氛圍下提起興趣。
積極暗示原則
曾有一個實驗,一個人對著一盆花每天說讚美的話,對另一盆花每天說:「你好醜」等批評的話,過了不久每天被誇獎的花越開越好看,而每天被批評的花卻枯死了。
花朵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呢!0-6歲孩子缺少基本的判斷能力和自己的主見,所以他們很容易輕信外界的評價,因此如果家長總是批評孩子或者缺少對孩子的誇獎,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沒能力,越來越自卑。
但是,如果過度誇獎孩子,則會讓孩子變得自大、自負,所以在早教過程中家長既不能一味批評數落孩子,也不能一味誇獎孩子,而是應該描繪事實、鼓勵孩子進取、誇獎進步和努力、批評懈怠。用積極的語言暗示孩子。
化難為易原則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等基礎的能力還沒有發展完善,所以在學東西的時候只需要學些皮毛即可,也就是啟蒙。
早教階段的啟蒙主要是在孩子的內心中埋下一顆感興趣的種子,等到孩子進入學校之後,對知識有初步的了解、有深究的興趣、有努力的意識,成績自然不會差。
生活課堂原則
國家教育部門要求幼兒教育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中」。
根據0-6歲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孩子的專注力平均只有幾分鐘,身體處於發育階段不能長時間坐著不動,所以早教應該是結合遊戲讓孩子感受到樂趣。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麼家庭就應該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孩子可以在生活中以興趣、遊戲等方式感受知識。
家庭與幼兒園結合原則
孩子在出生後的前三年中與父母建立了精神上的關聯,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最親近的人,也是最特別的人。雖然大部分孩子3歲就要進入幼兒園了,但對孩子的早教卻並不能完全託付給老師,而是應該多於幼兒園溝通,做到家庭與幼兒園結合的早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