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小的時候是屬於笨笨的那種,記憶中直到7歲時才真正「開竅」。
到目前為止,我能想起來的6歲之前的事只有兩件。
第一件是有一天我跟父親走路的時候在地上撿了5毛錢,在我們那山旮旯裡面,想找到失者基本是不可能的,父親就拿著5毛錢給我買了一大把糖果,把我開心的呀,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第二件事情就有些不光彩了,也是跟父親一起,路過一個小商店,他去買東西,我就在一邊玩,玩著玩著發現櫃檯外面的地上有一個圓形的盒子,那時候應該是覺得很好玩,就偷偷藏起來拿走了。然後一路上心裡都特別緊張,生怕別人追上來說我是「小偷」。
說自己的這兩件事情只是想說:我們能記住的幼兒時期的事情,一般是印象特別深刻的事情,比如特別激動和高興、特別傷心或者特別緊張的事情。
您不妨回想一下,自己所能記住的幼兒時期的事情是不是也就這些?除此之外是不是一片空白?
其實,關於人會丟失6歲之前的記憶這件事情,很早就有人提出來。
科學家們經過統計發現這不是個別現象,於是一直在研究具體原因。
這裡面有比較科學的「記憶方法論」,大致意思是人丟失記憶是跟人在幼兒時期的注意力沒有集中而沒形成深層記憶有關;也有比較駭人的「陰謀論」,也就是說人的記憶在被篡改,比如我們早有耳聞的「曼德拉效應」。
但丟失記憶的原因不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這裡要探討的是:在人會丟失6歲前的記憶的事實基礎上,我們正在進行的幼兒早教還有用嗎?
說起來,我們這一代家長其實挺悲催的,悲催的原因是我們學起來方便,所以懂的就多了,懂的多了,焦慮就更多了。
而我們又在一定程度上是「完美主義者」,都想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育兒方法,好讓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以至於很多家長在孩子還未出生時就在做胎教、兩三歲時就叫他們背詩寫字、四五歲時便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
有了這樣的需求,自然就會有人提供這方面的服務,眾所周知,這些服務還都不便宜。
而且,我們有時候也會想:我們自己小的時候父母也沒給我們提供那種專業的幼教、早教,也沒見我們有普遍的手眼不協調、大腦發育不夠好的問題呀。
當我們意識到我們都早已丟失6歲前的記憶的時候,我們不禁會想:「既然孩子以後都會忘記,那我費心費財費力教他那麼多東西還有用嗎?」
事實上,胎教、幼教、早教還是有用的,而且都是有理論依據的,相關的理論依據也都站得住腳,篇幅有限,這裡就不做科普了,只舉個簡單的例子。
就如同外用護膚品能得以推廣是有「維生素可以直接被皮膚吸收」這樣的理論依據一樣。
至於能吸收多少,沒人敢保證,反正人只會告訴你,用它總歸是有好處的,用與不用肯定是會有區別的。
說到這裡,您明白我的意思了嗎?
我不否認胎教、幼教、早教沒有用,但堅持認為其效果會因人而異也因項目而異。
這裡只是想提醒寶爸寶媽們:對我們所在進行或者正準備進行的幼教、早教不要抱太強的功利心,別指望你現在教孩子的東西他以後都能有用,以免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說這個是因為我自己有切身體會,我家孩子9個月的時候,我家寶媽就給他報名了3000多元的網絡幼教課,結果是孩子不配合,我們也沒耐心,最後什麼作用都沒有,只收到了好大一堆塑料垃圾。
寶媽當時很不開心,但我也只對她說:「你盡心了就好!」
其實,胎教、幼教、早教本來也不是出於這種目的,其意義更多地體現在親子陪伴、興趣培養和習慣養成。
除此之外,還有個概念我們也要了解,有種記憶叫「肌肉記憶」。
說的是同一種動作重複多次之後,肌肉就會形成條件反射,只不過形成肌肉記憶的速度非常緩慢,過程一般很長,但好處是,一旦獲得,也很不容易忘記。
比如駕駛,初學者靠大腦的反應來應對路況,而老師傅的很多操作基本不用經過大腦。
在這一點上,我們其實就能找到適合孩子練習的項目,比如樂器和桌球之類的體育運動項目。
(註:個人非常不推薦讓太小的孩子學非專業的舞蹈,固定動作的項目對孩子的大腦及肢體協調性發育很不利,至於原因,相關的文章近期會更新,期待您的關注!)。
總體上來講,即便孩子們會丟失6歲之前的大部分記憶,幼教、早教都還是有用的,只是不會像人們說的那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即便有效果,也是因人而異、因項目而異。
幼教和早教重在三點:親子互動,迅速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特別是參與度更低的寶爸們;興趣培養,孩子首先對某方面有興趣才可能在那方面有天賦;習慣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父母在有時間有精力有耐心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幼教、早教項目,對孩子來說總歸是有用的。
——END——
【文/神逗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專注早期教育,分享育兒心得,我是神逗奶爸!期待您的關注,一起努力,做智慧父母!
今日話題:6歲以前的事情,您都記得些什麼?您重視孩子的幼教嗎,效果如何?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