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會丟失6歲前的記憶是事實,那我們的幼兒早教還有用嗎?

2020-12-10 騰訊網

我很小的時候是屬於笨笨的那種,記憶中直到7歲時才真正「開竅」。

到目前為止,我能想起來的6歲之前的事只有兩件。

第一件是有一天我跟父親走路的時候在地上撿了5毛錢,在我們那山旮旯裡面,想找到失者基本是不可能的,父親就拿著5毛錢給我買了一大把糖果,把我開心的呀,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第二件事情就有些不光彩了,也是跟父親一起,路過一個小商店,他去買東西,我就在一邊玩,玩著玩著發現櫃檯外面的地上有一個圓形的盒子,那時候應該是覺得很好玩,就偷偷藏起來拿走了。然後一路上心裡都特別緊張,生怕別人追上來說我是「小偷」。

說自己的這兩件事情只是想說:我們能記住的幼兒時期的事情,一般是印象特別深刻的事情,比如特別激動和高興、特別傷心或者特別緊張的事情。

您不妨回想一下,自己所能記住的幼兒時期的事情是不是也就這些?除此之外是不是一片空白?

其實,關於人會丟失6歲之前的記憶這件事情,很早就有人提出來。

科學家們經過統計發現這不是個別現象,於是一直在研究具體原因。

這裡面有比較科學的「記憶方法論」,大致意思是人丟失記憶是跟人在幼兒時期的注意力沒有集中而沒形成深層記憶有關;也有比較駭人的「陰謀論」,也就是說人的記憶在被篡改,比如我們早有耳聞的「曼德拉效應」。

但丟失記憶的原因不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這裡要探討的是:在人會丟失6歲前的記憶的事實基礎上,我們正在進行的幼兒早教還有用嗎?

說起來,我們這一代家長其實挺悲催的,悲催的原因是我們學起來方便,所以懂的就多了,懂的多了,焦慮就更多了。

而我們又在一定程度上是「完美主義者」,都想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育兒方法,好讓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以至於很多家長在孩子還未出生時就在做胎教、兩三歲時就叫他們背詩寫字、四五歲時便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

有了這樣的需求,自然就會有人提供這方面的服務,眾所周知,這些服務還都不便宜。

而且,我們有時候也會想:我們自己小的時候父母也沒給我們提供那種專業的幼教、早教,也沒見我們有普遍的手眼不協調、大腦發育不夠好的問題呀。

當我們意識到我們都早已丟失6歲前的記憶的時候,我們不禁會想:「既然孩子以後都會忘記,那我費心費財費力教他那麼多東西還有用嗎?」

事實上,胎教、幼教、早教還是有用的,而且都是有理論依據的,相關的理論依據也都站得住腳,篇幅有限,這裡就不做科普了,只舉個簡單的例子。

就如同外用護膚品能得以推廣是有「維生素可以直接被皮膚吸收」這樣的理論依據一樣。

至於能吸收多少,沒人敢保證,反正人只會告訴你,用它總歸是有好處的,用與不用肯定是會有區別的。

說到這裡,您明白我的意思了嗎?

我不否認胎教、幼教、早教沒有用,但堅持認為其效果會因人而異也因項目而異。

這裡只是想提醒寶爸寶媽們:對我們所在進行或者正準備進行的幼教、早教不要抱太強的功利心,別指望你現在教孩子的東西他以後都能有用,以免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說這個是因為我自己有切身體會,我家孩子9個月的時候,我家寶媽就給他報名了3000多元的網絡幼教課,結果是孩子不配合,我們也沒耐心,最後什麼作用都沒有,只收到了好大一堆塑料垃圾。

寶媽當時很不開心,但我也只對她說:「你盡心了就好!」

其實,胎教、幼教、早教本來也不是出於這種目的,其意義更多地體現在親子陪伴、興趣培養和習慣養成。

除此之外,還有個概念我們也要了解,有種記憶叫「肌肉記憶」。

說的是同一種動作重複多次之後,肌肉就會形成條件反射,只不過形成肌肉記憶的速度非常緩慢,過程一般很長,但好處是,一旦獲得,也很不容易忘記。

比如駕駛,初學者靠大腦的反應來應對路況,而老師傅的很多操作基本不用經過大腦。

在這一點上,我們其實就能找到適合孩子練習的項目,比如樂器和桌球之類的體育運動項目。

(註:個人非常不推薦讓太小的孩子學非專業的舞蹈,固定動作的項目對孩子的大腦及肢體協調性發育很不利,至於原因,相關的文章近期會更新,期待您的關注!)。

總體上來講,即便孩子們會丟失6歲之前的大部分記憶,幼教、早教都還是有用的,只是不會像人們說的那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即便有效果,也是因人而異、因項目而異。

幼教和早教重在三點:親子互動,迅速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特別是參與度更低的寶爸們;興趣培養,孩子首先對某方面有興趣才可能在那方面有天賦;習慣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父母在有時間有精力有耐心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幼教、早教項目,對孩子來說總歸是有用的。

——END——

【文/神逗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專注早期教育,分享育兒心得,我是神逗奶爸!期待您的關注,一起努力,做智慧父母!

今日話題:6歲以前的事情,您都記得些什麼?您重視孩子的幼教嗎,效果如何?歡迎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如果孩子6歲前的記憶會丟失,早教還有沒有意義?答案很真實
    因為,孩子6歲前的記憶會丟失,既然學什麼都會忘,上早教不是白白浪費錢嗎?反對早教的聲音,平時我聽說過得比較多。但,原因大多是,把早教當成超前教育了,擔心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美好的童年大打折扣等等。有人從記憶會丟失的角度,說早教沒有意義,這種說法還是挺新奇的。早教,是對孩子成長早期階段的教育人6歲前的記憶會不會丟失,是不是真的,我們就先不討論了。
  • 為什麼人會丟失6歲以前的記憶?「記憶清零」究竟刪除了什麼?
    但總是聽大人說,我們小時候都很聰明,古詩、故事、兒歌,聽一兩遍就能學會,那時候的記憶,好像照相機,說過目不忘也不為過。但這種超強的記憶力只會持續到5歲左右。這就很令人稱奇了,科學研究發現,早在嬰幼兒時期,甚至是胎兒時期,我們就已經有了記憶功能,10個月大的嬰兒,看到和聽到的事物,在6歲前給他相同的刺激,他是會有強烈反應的。
  • 為啥孩子會丟失「3歲前記憶」?真正的答案在這裡,父母都該了解
    其實不僅孩子會出現記憶丟失,就連有些大人都忘了自己三歲前都在幹啥,只能模模糊糊地想起7-8歲的事情。那為啥孩子3歲前的記憶消失了呢?不妨看看這真正的答案,每一位父母都應該了解一下。1、與後天因素有關事實上記憶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也是需要後天培養的。
  • 人類為何會丟失三歲前的記憶?有3種解釋,沒有人希望它是真的
    那麼,既然人腦的記憶力如此優秀,為何我們會丟失三歲以前的記憶呢?有或者說,是誰將我們三歲以前的記憶「偷走」了呢?但大腦有時也會「欺騙」我們,在不經意的時候,將一些我們以為已經忘記的記憶儲存起來,放置在了大腦的最深處,因此,我們有時候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 寶寶為啥會「丟失」3歲前的記憶?心理學家:或與4個原因有關
    不過當我問自家小侄子,他小時候(3歲前)記憶比較深刻的事,諸如去過哪裡玩,哪些東西讓他特別喜歡時,卻意外的發現,明明他在小時候跟我複述過多次的事情,可在這六七歲的時候,卻完全沒有了印象,甚至對我的提醒,也顯得格外陌生。那麼問題來了,孩子的這些記憶都去了哪裡?難道自行清除了嗎?
  • 幼兒識字有方法 適合5-6歲孩子的兒童讀物推薦
    原標題:幼兒識字有方法 適合5-6歲孩子的兒童讀物推薦 幼兒識字通常指幼兒在智力發展時期的一種發展過程,給這個時期的孩子識字必須掌握方法,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是圖像記憶的思維方式。成人式的學習方式不合適幼兒。其實相關專家認為學齡前兒童不宜過早地學習識字。
  • 為何會丟失6歲前記憶?莫非有人清除人類記憶?科學家說出答案!
    每個人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不同個體擁有屬於自己的回憶,不同人們對回憶的儲存方式大不相同,正是這些回憶可以勾起一段往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這樣一個現象,6歲之前的記憶對於我們而言似乎有一點模糊不清,甚至都難以想起6歲之前發生的事情,讓人比較詫異,難道說6歲之前的記憶都被人類特意清除了嗎?
  • 我們為什麼會丟失6歲前的記憶?這樣的答案細思極恐
    但是我們會發現,我們在成年之後,會對自己兒時發生過的事情印象不深,尤其是六歲之前曾經發生過的事情。 所以假如想要探究為何人們對於兒時的記憶不深刻,就不妨針對記憶本身的特點及性質展開思考。
  • 你為什麼會丟失6歲以前的記憶?心理學家的答案細思恐極
    許多研究表明,人們對於兒時的相關記憶十分模糊,基本是6歲這個時間點。對於6歲之前的相關經歷與記憶,總是記得不是特別清楚。 所有社會經歷對於個體來說,都存在機體上的刺激,當這種刺激的影響逐漸消散,關於刺激的感覺、描述等則會以記憶的形式繼續存在,幫助我們保持對事件刺激感覺的維持。
  • 嬰兒3歲時會經歷「記憶大掃除」,記憶清零的背後,藏著發育秘密
    大部分的寶寶對三歲前發生的事情幾乎很難留下印象,仿佛是大腦中經歷過一次「記憶大掃除」一般。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寶寶出現了這種「沒良心」的狀態呢?其中感覺記憶只有1秒,就像是看到一朵花,關於花香的記憶在大腦中只能停留1秒鐘。短時記憶則最常見於我們生活。那些沒有刻意記憶的事情和句子,在大腦中的停留時間為一分鐘。長期記憶更準確地說法是技能,它會伴隨人的一生。
  • 你三四歲前的記憶去哪裡呢?人類的幼年記憶為什麼會丟失?
    眾所周知,人類的記憶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不斷遺忘,這個記憶遺忘規律可以用一條曲線表示出來,被稱作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這種記憶遺忘規律就是針對成年人的長期記憶而言的。這種長期記憶又可以分為陳述性記憶和非陳述性記憶。
  • 幼兒記憶特點解析,教你鍛鍊幼兒記憶,贏在幼兒成長起跑線
    愛幼兒,愛生活,立志做一名好的幼兒教師,我是你們的陽光俠,一名學前教育的大一新生。今天為大家帶來幼兒記憶鍛鍊方法。談到記憶,我們首先要談談記憶的概念。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的保持和提取。記憶是人腦對經驗過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它是進行思維、想像等高級心理活動的基礎 簡單來說,記憶就是實際上就是識記,保持, 再現或再認的過程。
  • 為何人類會丟失3歲前的記憶?原來你的大腦,在搞這些「小動作」
    我們現在能回想起來的記憶,都是經過大腦篩選的,一些我們潛意識裡認為無關緊要的事情會隨著時間被遺忘,但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全都丟失了3歲之前的記憶。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這是我們的大腦在搞一些小動作,3歲之前的記憶很明顯屬於長期記憶。而人體的長期記憶其實是可以分為兩種的,一種是能夠清楚回憶起來相關信息的外顯記憶,比如做過什麼事情。另一種是無意識狀態的內隱記憶,比如騎自行車,綁鞋帶等等,我們3歲之前的內隱記憶沒有丟失,只是變成了一種潛意識,比如在嬰兒時期學走路,學說話等動作就算。
  • 3歲前的孩子沒記憶,早教屬實沒必要?多倫多大學給出了解釋
    而這種記憶衰退只會減少內容量,並不會降低準確度。可是每個人3歲之前的記憶幾乎都是模糊不清的。這樣的記憶沒有刺激性的重點,語言革新後的孩子很難進行記憶提取。孩子3歲之前的成長,對於家長來說是一份充滿了溫馨的回憶。但是家長們最關注的問題就是,3歲前的早教有必要嗎?
  • 幼兒的記憶發展特點
    對於幼兒來說,形象和語詞會有著越來越緊密的聯繫,這不但促進了其語義記憶的迅速發展(語義記憶的發展會逐漸超過形象記憶的發展).也使幼兒形象記憶和語義記憶之間的差別逐漸減小。3.意義識記效果好,機械識記用得多由於知識、經驗的限制,幼兒對新材料的理解能力差,不善於或很難發現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往往只能孤立地、毫無聯繫地使用機械識記記住事物的表面特徵和外部聯繫。
  • 你為什麼會丟失6歲以前的記憶?心理學家這麼回答,細思極恐
    並且出人意料的是,人在嬰兒時期對於長時間事物的記憶已經足夠強了,對於印象深刻的事記憶可以保存長達一個月。因此,我們在年幼時記憶力不強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恰恰相反的是,在長時記憶這方面嬰兒比成人更擅長。既然如此,為什麼六歲之前的記憶並不存在於我們的腦海中呢?長時記憶與短時記憶在特質上又有哪些區別呢?
  • 人類為什麼會丟失嬰兒時期記憶?看看科學家如何解釋
    此時問題來了,既然對於人類來說記憶如此的重要,為什麼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還是會丟失3歲之前的記憶呢?究竟是誰拿走了我們嬰兒時期的記憶?  其實人類之所以會丟失3歲之前或嬰兒時期的記憶,並不是一個主觀的行為,而是大腦發育導致的一個必然結果。
  • 3歲前學會500多個英語單詞,唱歌班學習普通話
    「香港的早教活動種類繁多,不過質量較好的價格都不便宜,比如多多幼稚園的PlayG roup每個星期周末上兩堂課,一個月也要3000多港幣。」    0至6歲(特別是3歲以前),是幼兒腦部發展最快的階段,而腦部成長是因為小孩受到不同的外界刺激,如聽、看及觸摸等,引致腦部神經突觸發展。
  • 0-6歲教育|幼兒認識世界的方式——智力都是從感覺發展到概念
    反覆灌輸知識是能發展智力嗎? 沒有接觸過幼兒教育的人幾乎都認為,外界給幼兒一些信息,幼兒接收了這些信息,經過反覆練習,就能發展智力。如同小學生把a、o、e抄寫100遍,就能學會拼音,發展了智力一般。 當然不是這樣。
  • 都說三歲前沒有記憶,又說三歲看老,那些記憶為什麼會消失?
    紐芬蘭紀念大學心理學教授卡洛爾·彼得森研究兒童的記憶。她的研究發現,小孩可以回憶起20個月大的事件,但這些回憶通常會在4至7歲之間消失。   作為人類,每個人都經歷過嬰兒期和學步期,但是大多數成年人都不記得3歲之前發生的事,這種現象被弗洛伊德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