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記憶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當我們經歷,過很多的事情後發現,回憶以前的人和事能令人產生愉悅,並且記憶能夠為我們提供反思的案例,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記憶,即使是共同經歷一件事,不同的人對這件事的回憶也會不一樣,從微觀角度,個人的記憶是人一生的精神財產,從宏觀角度,人類的記憶在社會發展和延續的過程中不可或缺。
然而很多人在回憶時發現,兒童時期的記憶很模糊,特別是在六歲之前的回憶。
解答這個疑問,還要從人類對事物記憶的特點出發。很多人認為記憶力是隨著成長逐漸提升的,回憶中缺少六歲以前的事是因為那時年齡過小,大腦還在發育的過程中,對事情的記憶能力還在成長中,自然也不會記住很多事。
然而,科學研究發現,十個月左右的嬰兒已經能夠記住自己所聽或所看到並留下深刻印象的圖像或聲音。
科學家曾做過這樣一組實驗,給八個月大的嬰兒看一些顏色豔麗的圖形,播放一些快節奏的歌曲,並在他們長大後跟隨調查,再次給他看同樣的圖片,聽同一段歌曲,發現他們會覺得似曾相識。
除此之外,比較心理學家在對動物進行心理學實驗時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關於記憶在很小的時候便開始這件事上,不僅人類如此,動物也是這樣,這說明我們對記憶的推斷有偏差,而想不起六歲之前的事並不是記憶力不夠強的緣故,而是受到了其他因素影響。
從相關研究中得出,記憶分為兩種,分別是長時記憶和短時記憶,顧名思義就是對事情時間長短的記憶。
並且出人意料的是,人在嬰兒時期對於長時間事物的記憶已經足夠強了,對於印象深刻的事記憶可以保存長達一個月。
因此,我們在年幼時記憶力不強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恰恰相反的是,在長時記憶這方面嬰兒比成人更擅長。
既然如此,為什麼六歲之前的記憶並不存在於我們的腦海中呢?長時記憶與短時記憶在特質上又有哪些區別呢?
經過研究統計得知,短時記憶一般是大腦在幾十秒的時間裡將所經歷的事形成記憶,但是具有較短的維持時間,通常需要5~9個信息單位,而當人在3~6歲時,對短時記憶的容量只有4~6個信息單位,相對來說這時的記憶容量很小。
由此我們知道,原來影響我們兒時記憶的並不是記憶力的長短,而是因為記憶容量不夠。
生活中一些學生會在考試來臨前進行突擊複習,用一晚上的時間記住考試範圍,短時間認為自己已經記了個七七八八,但是到考場上所記的知識變得模糊不清,這是由於當時認為自己記住了,實際上是短時記憶。
隨後的實驗發現,記憶容量會隨著人成長而漸漸擴大,人逐漸會產生對自己經歷的事進行分析推斷的能力。
而站在兒童的角度,他們的記憶具有選擇性,能夠讓他們記住的通常是讓他們印象深刻或感興趣的事物。
倘若想讓一名兒童記住某些事物,最有效率的做法是首先引起他們的興趣,或者做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讓他對這件事物有深刻的印象。
我們自身通過嘗試努力回憶會發現,童年記憶中的某些事我們只記住了片段,並沒有事情的來龍去脈,這正是因為記憶容量只允許我們記住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一般情況,人到了7~8歲就擁有了牢固記憶的能力,此時已經不算是處於童年時期,對於一些信息的記憶可以通過反覆訓練增強,目前比較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利用艾賓浩斯曲線進行反覆記憶,由短時記憶轉換成長時記憶。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兒時記憶受到自身生理限制、事情對自身的影響等諸多因素影響。當然,人的記憶並不僅僅具有這幾個特點,比如人的記憶具有集體性,「曼德拉效應」曾經受到網友的廣泛關注,它是指大眾群體對某一件事情具有相似深刻記憶,卻與事實不相符合,然而對於這一效應並沒有足夠支撐的科學依據,但也沒有能夠反對它的科學證據,我們應當理性辯證地看待。
作者 | 湯先生編輯 | 湯先生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各位看官好,我是湯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讓您覺得臉上有光,說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點讚和建議,我都會看,求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