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5日剛收官的《告訴世界我可以》中,6歲的女孩甜心,對「樹洞」悄悄說了這樣的心裡話:
你喜歡媽媽在家嗎?
——不喜歡,因為媽媽不在家,我還可以玩一會兒。
你覺得爸爸媽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不好的人。
簡單的回答,卻是帶著孩子最真實的情緒。但凡是有孩子的媽媽,聽到這回答,心裡也會不好受吧。
這不,這娃的媽媽在鏡頭的另外一邊就已經情緒崩潰,潸然淚下。
兒童教育專家錢志亮曾說:
「親子關係大於教育,父母若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把親子關係建立好。」
當你全心全意為孩子付出,卻發現孩子和你越走越遠的時候,是不是應該停下來回頭看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讓孩子難受了。
1、控制欲強的養育,只會讓孩子充滿壓力
與其他國家的父母相比,顯然中國式的父母的精神總會比較「緊繃」。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中國每個家長的心願,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為孩子付出自己的一生又如何?
有人會說做父母的都這樣,但你知不知道,當付出用力過猛的時候,給孩子帶來反作用帶來的反作用會有多大?
甜心媽媽就是這樣——她一口氣給6歲的女兒報了10個輔導班:主播、模特、英語、滑冰、畫畫、中國舞…
當甜心開啟新的一天,其實也是她最難熬的一天。
從早上9點出門,到晚上7點多回家,她不是在上課,就是去輔導班的路上,連吃飯都是在車上解決。
在這樣高強度的日常規劃下,甜心上課都比其他孩子多了份憂愁,眉頭都皺成它不應該有的樣子。
這個時候她還不知道,媽媽已經著手安排她明天的日程了...
安排日程就算了,媽媽還插手企圖控制甜心的朋友圈,試圖讓孩子交上「優質的好朋友」:
甜心的生日party上,媽媽精心挑選了她認為值得交往的朋友,並指使甜心充當主持人,同時接待其他小朋友,可憐的小甜心,活像個被操控的小機器人。
心理學家李雪曾經說: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媽媽對甜心的強勢,往往分兩種情況:要麼是包辦,要麼是控制。
6歲的小甜心,雖然不知道如何反抗,但逐漸對父母產生的疏遠和躲避,從這張稚嫩中帶點憂愁的臉蛋上就能看出來了。
2、你越想控制,孩子越想逃離
此前,北京市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對待父母的態度↓
調查顯示,極度反感父母和喜歡自己父母的比例,竟然成了兩個極端!這組數據也驚醒了許多父母,深以為自己為孩子付出了全部,將所有愛傾注在他身上就會有所回報,殊不知,孩子卻在心裡默默給父母打上了「不合格」標籤。
這讓我想起《奇葩說》一期辯題:「如果有一個按鍵可以為孩子定製完美人生,你願意按嗎?」
看似只是個辯題,其實某種層面來看,在中國,很多父母確實試圖插手甚至控制孩子的人生,參加各種培訓班,用功讀書考上好大學,考進體制單位,甚至結婚生子...
在父母看來,這就是他們想要的完美人生,但他們卻沒想過,原本是屬於孩子自己的人生啊!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王菲對她兩個女兒的養育。曾有媒體採訪王菲,問對兩個孩子,怎麼去把握「控制與自由」兩者之間的尺度。
王菲回答說:「對孩子的保護欲及擔憂只存在於嬰幼兒時期。過了這個階段,就把她們視為獨立個體,與她們相處和交流。」
反觀甜心的媽媽有意識到自己在控制孩子嗎?
顯然並沒有,她對著鏡頭直言不諱:「希望我的孩子以後可以不用像我和她爸那樣辛苦,為此我們想努力給她創造好一點的條件。」
只是她不知道的是,這種擔心和焦慮,已經演變成了對甜心過度的控制。這樣密不透風的愛將甜心步步緊逼,令人窒息的控制實則讓甜心根本無法喘息。
愛就像手中的沙,握得越緊,越容易流失。
如果一直把孩子培養在溫室裡,那如果哪一天他必須靠自己獨立走出溫室的時候,作為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還能經得起外面的風吹雨打嗎?
3、發現和接納,是父母唯一的解藥
說實話,在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不為孩子焦慮的父母,在每個父母身上,多多少少都能看到試圖去控制孩子的影子。
但「孩子不僅僅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更是獨立的個體」這句話不無道理。這一點是我們中國父母很少能夠切身意識到的,但也不代表沒有這類父母。
就像在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中,10歲的椒椒,每個周末和甜心一樣也穿梭在各個輔導班裡:架子鼓、管樂、合唱團、擊劍、編程...還取得了不少成績。
但和甜心不同的是,當節目組讓椒椒給媽媽打分時,他非常爽快地給媽媽打了10分!
同樣是上了一天的興趣班,為啥倆娃心態差別這麼大?
看完椒椒媽媽給兒子說的話你就知道了:
親愛的椒椒:
「這個世界上優秀的人、傑出的人其實都是少數,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爸爸媽媽希望在未來你能成為一個快樂的普通人,能在生活裡找到自己的樂趣,遇到低谷的時候能夠戰勝自己,做一個即使生活平凡也能活得出精彩的人。」
——爸爸媽媽
這是椒媽在教育兒子過程中給予的最大的尊重,也是椒椒得到最舒適的父母的愛。
椒媽用行動給其他父母證明了,挖掘孩子的天賦和能力,幫助孩子找到興趣所在並推波助瀾,激發孩子發自心底的,對各種事物的喜愛,才是父母要做的事兒。
寫在最後的話:
是的,父母最好的身份是「孩子的引領者」,而不是「孩子24小時的監工」。
即使作為父母的你現在還做不到,但你依然要明白: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他自己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所以與其掌控孩子的生活,還不如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心態,放手讓孩子自主選擇,而不是等到自己剪掉了孩子的翅膀,到頭來卻怪孩子不會飛。
孩子在路上磕磕碰碰,至少還能經一事長一智,而你只需要及時引導和給予幫助,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獨立、完整而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