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零食似乎是所有孩子共同的天性,而對於家長來說,不讓孩子吃零食似乎也是一種「共同天性」。
零食往往並不健康,對孩子的健康有害,父母們不喜歡孩子吃零食也是理所當然,然而,嚴防死守、堅決不讓孩子吃零食真的是一種正確的做法嗎?
劉女士家教極嚴,對唯一的兒子可是一點都不含糊,零食碰都不讓孩子碰,上了初中高中都是接送走讀,零花錢幾乎沒有,完全不給孩子接觸零食的機會。
一直以來,劉女士都自詡把孩子管教得極好,誰知道上了大學後,孩子像是出了籠的鳥,每天漢堡薯片糖果辣條,學校超市的老闆都記住他了。
吃這麼多零食,體重自然飆升,如今已成220斤大胖子,可按他的話說,「知道不該吃這麼多,就是小時候被壓得太狠了,現在吃零食的衝動根本停不下來,再胖也戒不了。」
在兒童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匱乏感」,意思是越是得不到,反而越是想要。
這種情況其實在很多人身上都有發生,只是未必是零食,程度也未必有這麼嚴重,越是控制,日後越是容易失控,長久的壓抑只會造成相反的後果。
從小被「禁止」吃零食的孩子,長大會變成什麼樣?這兩種結局,可能會讓很多父母后悔了:
1、過度渴求
童年的不滿足,會讓孩子在長大後有自主決定能力時加倍地「自我彌補」,哪怕這種彌補已經到病態的程度也難以休止。
小時候沒得到的東西,長大後就算得到了,心裡也難以滿足,在內心深處,孩子依然是那個被拒絕、被禁錮的孩子。
這種童年匱乏感變成孩子的執念,曾經求而不得的痛苦轉化為異樣的強烈欲望,會對孩子產生糟糕的影響。
2、怨恨父母
小孩子的思維是很簡單的,零食對於現在的大多數家庭來說已經不再是什麼奢侈品,如果家長堅決不給孩子買,孩子很可能會覺得爸爸媽媽是不愛他了,這麼便宜的吃的都不給他買,別的小朋友都有就自己沒有……
一旦這種想法定性,孩子只會覺得自己失去了父母的愛,若沒有得到及時開導,就容易陷入低落情緒,與父母離心離德,甚至打心底裡怨恨父母。
嚴防死守不會帶來什麼好結果,堵不如疏,家長不如自己給孩子提供一些健康的小零食,以免孩子去找一些不健康的零食吃。
當然,零食的品種、每次的攝入量家長還是要把好關的,兒童心理學專家提出了一種85/15的法則,保證兒童正常飲食的85%都是營養物質,然後適當允許15%的非營養食物,家長們可以參考一二。
親愛的家長們,你允許自家孩子吃零食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