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有寫日記的習慣。女兒啾啾出生後,成了他日記裡的主角。因為女兒成了他生活裡的主角。周國平情不自禁地記下女兒的一點一滴表現。
周國平說,孩子年幼的這一段奇妙時光,是他以及孩子的寶貴財富。孩子年幼尚不懂得欣賞和收藏它們,而到了懂得的年紀,它們早已散失了。女兒長大後,把這一份年幼時光的記錄交給她,她會多麼欣喜啊。天下父母能給孩子的禮物,不可能有比這更貴重的了。
素質是薰陶出來的
周國平沒有特意教女兒認字,但啾啾5歲時已認識不少字了。啾啾認字大約有幾個途徑,一是,平時開車外出,她喜歡讀路旁商店的招牌,有不認識的字就問父母。二是,她看著歌譜彈鋼琴,開始時大部分字不認得,慢慢就對上了。三是,看有字幕的動畫片,由聽臺詞而認識了字。四是,看媽媽給她念過的書,連猜帶蒙,認字越來越多。
由此周國平看到,幼兒的認字能力是一種潛能,只要給予合適的環境,便會自然地展現和生長。也就是說,認字應該是一個輕鬆的過程,根本不需要強行灌輸。
周國平的家,最多的東西是書。周國平和妻子的日常生活就是看書。他們幾乎不看電視。除了收發郵件,他們都基本不上網。在這樣的氛圍中,啾啾從小就養成了閱讀的習慣,看書和學習,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周國平不給啾啾報任何課外班,也不操心她的功課,但啾啾的學習成績很好,並不費力。她的班主任多次問周國平:「你們是怎麼教的?」周國平想,沒怎麼教呀,大約是得益於薰陶吧。可見只要真正注重素質的培養,應試會是相當輕鬆的事。
周國平深信,薰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質是薰陶出來的,當然,薰陶並不限於家庭的影響。事實上,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也就開闢了薰陶的新來源,能夠從好書中受到薰陶,這是良性循環,就像那些音樂家的孩子,在受到父母的薰陶後,又從音樂中受到了進一步的薰陶。
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啾啾四歲時,周國平就經常和她聊天了。啾啾也喜歡和父親聊,因為周國平比較注意傾聽,順應她,在順應中引出和展開話題。
一天,周國平和女兒聊天。啾啾問:「我們聊什麼呢?」周國平說:「隨便聊吧。」周國平問她幼兒園的事,是不是也和小朋友聊天。啾啾說,他們不聊天,而是說悄悄話。周國平問:「你到過哪些地方?」她舉出成都、昆明、麗江等地。周國平說:「有些地方你很小的時候去過,你不記得了。」她說:「那像做夢。我還去過哪些地方呢?」周國平答:「你才四個月時,還去過海南島。」啾啾一聽,立刻繪聲繪色地說起了從媽媽那裡聽來的當年趣事。
啾啾讀小學一二年級時,周國平常帶她到陶然亭公園,邊散步邊聊天。在公園裡,啾啾常常觸景生情,發表議論。有一次他們來到陶然亭和慈悲庵。啾啾聽說公園是因此命名的,得意地說:「我們到陶然亭的肚子裡了。」
公園裡,一群老人在玩孩子的集體遊戲,她評論:「老人幼兒園,不倫不類。」
周國平與女兒聊天,常洋溢著幸福之感,因為他始終認為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當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他認為,朋友式的關係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獨立,二是平等。
獨立,就是把孩子視為一個靈魂,一個正在成形的獨立的人格,不但愛他疼他,而且給予信任和尊重。當然,父母自己也是獨立的靈魂。
既然都是獨立的靈魂,彼此的關係就應該是平等的。平等尤其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親子之間要有商量的氣氛。凡屬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橫加幹涉,而是懷著愛心加以關注,以平等的態度進行商量。當孩子具備一定的理解力時,家庭的事務,父母自己的事情,也不妨根據情況適當地徵求孩子的意見,使其有參與感和被信任感。另一方面,親子之間要有交流的氣氛,經常聊天和談心,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在自願的前提下,分擔孩子的憂愁,共享雙方的喜樂,溝通彼此的心靈。
做孩子的朋友不易,讓孩子也肯把自己當朋友更難。多少孩子有了心事,首先要瞞的人是父母,有了知心話,最不想告訴的人也是父母。周國平表示,他會堅持把女兒當朋友那樣對待,相信她以後也一定會滿意地說:「我有一個最開明的老爸。」
做不後悔的父母
孩子擁有活潑的心智,關注的對象是全方位的,會對各種現象發問、思索和發表見解。周國平說:「我深感童言有真知,從女兒那裡受到的啟發絕不亞於我給她的幫助。在智力的層面上,父母和孩子之間決非單向傳授的關係,而是一個充滿樂趣的互動過程。」
當孩子長大時,許多父母都後悔當初沒有記錄孩子幼時的言行,因為在孩子幼小時,只知道忙於工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太少,那一段光陰沒有留下什麼痕跡,現在回憶起來,只有一鱗半爪的印象,少得可憐。周國平認為,他是幸運的,他為孩子保留了一份幼時生涯的儘可能完整的記錄。
周國平誠懇地說,一切正在和將要做幼兒的父母,你們還來得及。為了做不後悔的父母,請你們珍惜生命中這一段無比寶貴的時光。你們可以對任何人吝惜你們的時間,唯獨對孩子不要吝惜。在你們的各項榮耀或平凡的職務之中,請添加最榮耀也最平凡的一項,就是做孩子的秘書。盡你們的力量記錄孩子在生長中的可愛表現,能記多少是多少,孩子將來一定會感謝你們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