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跟朋友吃飯,剛好聊起小時候的事,朋友說,四年級以前,自己就跟豬一樣,每次考試都是倒數第一,老師上課講的內容就跟天書一樣。有一天跟同學玩耍,頭被撞了一下,結果,突然感覺自己比之前更清醒了,上課也能聽懂老師講的了,從那以後,朋友的學習成績一路攀升,父母和老師都說,孩子應該是開竅了。
我發現,其實有挺多孩子是突然開竅的,為此,我還專門去網上搜了一下,結果發現不少父母有同感,就是明顯感覺孩子變得不一樣了:
說說我兒子吧,從幼兒園到高中,所有老師評價都是貪玩,高考考了個二本,結果上大學後開掛了,本科當了學生會副主席,400多分考上了研究生,獲得國家獎學金,現在讀985博士。
初中化學:說實話,兩年半我都搞不懂,最基本的也學不會,就有一節課,突然覺得化學老師講的很有趣,然後就開了掛,一個最後一排的垃圾差生,只用了兩個多月,考上了市裡的重點高中,讓跟了三年的班主任刮目相看。
我老公整個小學全部倒數,一年級搞不清楚語文和數學,語文試卷寫123,數學試卷寫abc,結果初二時候開了竅,中考考上最好的高中,現在是大學物理老師。
我初三開的竅,初二期末考,英語40多,語文50多,數學9分(沒錯),有點偏科,學校管理不好,書都被偷走了,初三開掛,借了書自學,考了年級前十,94年高考700分!
遇到過一個,上小學三年級,十以內加減法還不會,天天跟狗一樣在地上爬,後來家裡發生變故,他目睹了父親的哭聲後,突然奮發圖強,考上了985。
對這些人突然開竅的原因,我很好奇,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為什麼一下子就偏離了原先的軌道?為此,我查閱了很多資料,最終得出這麼一個結論:
結論:原先缺的「那根筋」突然補上了!
我認為,任何事情,背後一定有原因,從來就沒有平白無故的事情,通過研究,我覺得,「開竅」跟以下三個原因有關:
大腦神經網絡打通了
腦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智力高低,與大腦皮層的神經元數量直接相關,而神經元的數量,跟他們相互之間形成的網絡有關。
也就是說,大腦中的神經網絡越暢通,那麼這個人的智力就越高,他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效率就越好,之前為什麼「不開竅」,簡單來說就是大腦「缺根筋」,孩子暫時轉不過彎兒來。
這就像一個複雜的電路,一旦某一段線路被接上了,整個電路就通了,這麼說雖然不嚴謹,但足以解釋這個問題。
認知框架構建起來了
我們知道,從嬰兒到成人的過程,是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認知的過程,可是,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的知識儲備是零散的,是片段化的。
簡單來說,這個時候的孩子,他們的大腦是混亂的,沒有秩序的,知識與知識之間還不夠貫通,並沒有形成一種規範化的認知框架。
那麼,這帶來的問題是,孩子經常處於「拎不清」的狀況,總是讓人覺得他糊裡糊塗的,可是,隨之時間的推移,隨著認知廣度和深度的提升,孩子會逐步形成自己的認知框架。
而一旦形成後,孩子的整個認知體系就構建起來了,他的思路會變得更清晰,他的行為會變得更理性。
我記得初中有一年,我跟同學去山上摘酸棗,結果腳一滑,我掉到了懸崖的邊上,整個人躺在懸崖上,當時把我給嚇半死,後來,靠著身體和地面之間的摩擦力,我慢慢往上蹭,最後終於蠕動到頂上。從那以後,我突然對物理學的摩擦力有了深刻的領悟,而且,對初中物理一下子有了感覺,事實上,我後來的物理成績一直都不錯。
在我看來,就是有那麼一種「啊呀」時刻,讓我們的認知框架一下子整合起來了,這就相當於一座大橋的螺絲釘,有了它,整座大廈就變牢固了。
福至心靈,德能潤慧
我們都相信科學,可是,科學只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一段,在科學思想沒有誕生之前,人們解釋事物的方式其實有很多,比如宗教,比如哲學什麼的。
在中國古代,老祖宗講究「福至心靈,心至慧生」,意思是說,福氣來了的人,心竅也就開了,心思也就顯得更為靈巧了,同時,強大又良好的德行,能夠滋養人的智慧。
古人告訴我們,開竅的關鍵就在於「福」和「德」,那什麼是「福」,什麼是「德」,這不就是咱們平時說的正能量嘛。試想,一個有正能量的人,或者說一個「開竅」的人,他會去胡作非為嗎,我相信不會。
所以說,在「福」和「德」的精神能量灌輸下,孩子的「任督二脈」被打通了,他的智慧之門被打開了,也就是我們說的「開竅了」。
小時候喜歡看聊齋,濟公啥的,經常會看到一些關於福報的故事,其中有這麼一則故事,說的是財主,到了三十多歲還沒有兒子,有一天,他夢見祖父告訴他說:「你不但無子,而且短命,應當早點修德來改變命運。從此,他便經常幫助人,有不能辦喪事的,就出錢幫助辦理喪事;有無錢嫁女的,就出錢幫助嫁女。除了日常開支外,都用來周濟別人。家裡節儉樸素,沒有金玉之類的裝飾,妻妾沒有華麗高貴的衣服。他利用節約下來的錢,建書院,,聘請老師,招各地貧寒的子弟,供給他們夥食,讓他們在這裡接受教育。不久以後,他連得五子,個個聰明俊偉。後來,又夢見祖父對他說:「你幾年來,,功德浩大,天界已經登記了你的名字,延壽三十六年,五子也都會顯貴發達。
因此,多做好事,多幫助人,這對我們自己算是改運,對孩子算是積德,心地善良的父母,子女都不會太差,你要相信福至心靈,德能潤慧。
理順了孩子「開竅」的原因,那我們自然就懂得如何幫助孩子「開竅」,我認為,要從兩方面入手:
一、父母方面
多做善事,多積善德,還是這句話,我解釋不了為什麼,但我堅信它一定有用。為孩子提供溫暖,舒適的養育環境,我很贊同一句話:經常吼孩子會讓他變笨,道理很簡單,孩子正是長腦子的時候,在溫暖舒適的環境下,他會不斷探索,不斷提升認知水平,可如果長期生活在惡劣的養育環境下,孩子大腦的能量,將全部用來對付父母的情緒,哪裡有心思長腦子。
營養要跟上,這句話看似是廢話,但我覺得,最簡單的事情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研究表明,大腦耗費的能量佔到全身的將近三分之一,這就意味著,營養跟不上,最受不了的不是身體,而是腦子,所以父母需要了解一些營養學知識,要懂得大腦最需要什麼,據我了解,大腦最需要的營養成分是葡萄糖,如果你的食物中,葡萄糖含量太低,那麼顯然不利於大腦的發育。
二、孩子方面
多做家務,別覺得奇怪,做家務是生活體驗的一部分,常做家務的孩子更懂得孝順父母,更有時間觀念,為人也更善良,更自律。同時,做家務也是「福報」的一部分,能為父母分憂的孩子一定是好孩子,俗話說「孝敬老人天降福」,福至心靈,也就是說,開竅是遲早的事。
多玩,多體驗,玩耍是最好的學習,在互動中,在體驗中,孩子們會充分調用大腦資源,充分整合已有認知,玩的過程就是信息統合的過程,在此期間,孩子的大腦會得到充分的鍛鍊,發育會更健康,更完整,更容易長出「那根筋」。
多旅遊,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旅遊的過程就是長見識的過程,見多識廣的孩子,更利於打磨自己的認知框架,旅行途中的人和事,都會在不經意間刺激孩子的大腦。
多運動,有本書叫《運動改變大腦》,其中有幾個觀點我很認可,一、運動可以為大腦智能提供了原材料,更利於神經元的存活;二、運動可以擴張血管,有助於氧氣和葡萄糖進入大腦;研究表明,一個星期只需要兩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人就會進入最佳的身體狀態。
多讀書,讀書不一定是為了增長知識,讀書的過程,本身就是智力開發的過程,孩子們需要思考,需要想像,需要根據大腦已有知識去推測,去判斷,這不就是訓練大腦的絕佳方式嗎,同時,讀書可以擴大知識面,讓孩子的認知體系更加健全,更加完整。因此,不要怕孩子讀閒書,閒書也有閒書的價值,至少它可以促進大腦的發育。總結一下,孩子的成長發育需要一個過程,從無序到有序,從匱乏到豐富,從淺薄到深厚,這些都需要時間的積累,需要方方面面的外部刺激,我們可以有美好的期待,也可以給予適度的輔助,但千萬別揠苗助長,很多事情,我們不是在幫他,而是在害他。
我很喜歡《園丁與木匠》這本書,它說,我們養花的時候,如果花長得不如預期,我們從來不會怪花,我們只會從自己的種植方式找原因。
可我們養孩子的時候,我們總是抱怨孩子為什麼不如別人,為什麼孩子這麼笨,其實能有幾個天生的笨蛋,他只是暫時還沒「開竅」,暫時轉不過彎來。
只要假以時日,只要你耐心的培育,他一定會綻放,到那時,請相信,他會比你想像中的更優秀!
靜待花開,是我們最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