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來自底層的社會學家,如何反思面對出身的「羞恥感」?

2021-01-12 新京報

「我曾經以為,人們可以遠離家庭獨自生活,可以忘卻個人歷史以及那些生養自己的人,重新創造自己。」——迪迪埃·埃裡蓬

迪迪埃·埃裡蓬,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思想家、社會學家。在父親死後,他回到闊別三十年的小城蘭斯(Reims),這個「於我僅僅是一個地名」的家鄉,重新反思了自身過往經歷、城鎮及其周邊地區的境況。

因無法完成學業而懊怒一生的母親,有暴力傾向、總是大喊大叫的父親,把孩子們丟給孤兒院的外祖母……在《回歸故裡》中,埃裡蓬用坦誠的自白,剖析自己的原生家庭,和因此而產生的「羞恥感」。借用社會學視角,他看到了法國底層邊緣群體是如何「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他看到學校教育的桎梏,看到家庭教育的在底層邊緣家庭中的缺失……

《回歸故裡》是迪迪埃·埃裡蓬結合自身經歷創作的一部反思性社會學作品,他重返過去,回顧家族的歷史,回憶童年時身處的法國工人階層,回溯他如何從工人家庭的窮孩子成為法國著名的知識分子……在對底層生活困境的分析之中,埃裡蓬試圖與原生家庭和解,這是「一場自己改變自己的勞作」,同時也在為更多貧困者尋找反抗的可能。

新京報·文化客廳第46期,我們聯合後浪出版公司,邀請《回歸故裡》的譯者王獻,與你一同品讀迪迪埃·埃裡蓬,解讀這位來自底層知識分子的社會反思。

通過對回歸的度量

我們結束了自己的流亡

回歸故裡

一個來自底層的知識分子的社會反思

| 活動時間 |

2020年8月15日周六19:00

線上微信群直播分享

| 主講 |

王獻

《回歸故裡》譯者,法語專業學士,電影學碩士,現為北京大學傳播學在讀博士生。曾在阿爾及利亞工作兩年。

| 你將聽到 |

Part 1

☆迪迪埃·埃裡蓬是誰?他在法國學界的地位如何?

Part 2

☆《回歸故裡》所分析的法國家庭處於哪個時代?當時法國底層邊緣群體的生活,在被社會形塑的過程中,面臨哪些阻礙?

☆ 底層邊緣群體的教育有哪些問題?他們過著怎樣的家庭生活?

☆ 迪迪埃·埃裡蓬的原生家庭環境是什麼樣的?為何談到家庭時,作者說到會產生」羞恥感「,這份羞恥感從何而來,又是如何被建構的?

Part 3

☆ 在《回歸故裡》中,迪迪埃·埃裡蓬對家庭的複雜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回歸故裡》中的情感邏輯是什麼?

☆ 情感對於社會運作和人的生存來說,有哪些意義?我們今天該如何看待人的「存在」?

☆ 如何看待將親情與社會反思結合到一起的寫作?在作者的自我反省中,昭示了哪些問題解決的可能?

《回歸故裡》, [法]迪迪埃·埃裡蓬 著 , 王獻 譯,後浪 | 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7月

| 活動主辦 |

新京報·文化客廳 × 後浪出版公司

| 特別支持 |

書萌

| 書店聯盟 |

三聯韜奮書店(成都)、臨海時習書房、經開書房、千目書院、在溪書屋、知無知書店、知行空間、小雅閱讀、福州鹿森書店、美書館、無錫百草園書店、青苑書店、刀鋒書酒館、上海三聯書店 · 微言小集、卡佛書店、雲胡書坊、之外書店、二樓南書房、、揚州野百合書店、彼岸書店

本場活動地點

新京報·文化客廳線上活動群

群滿200人後

新京報·文化客廳

用文字搬運想像

關於我們

新京報·文化雲客廳

新京報書評周刊全力打造的直播系列,關注文化視野各式流行,邀請文化名家進行「雲上」分享。雲享文化生活,Live每周不停。

直播帳號請關注:微博@新京報書評周刊、抖音@新京報書評周刊、快手@新京報書評周刊、B站@新京報·文化客廳。

新京報·文化客廳

新京報書評周刊全力打造的微信群讀書會系列,關注國內外思想、文學、藝術、學術、出版動態,聚焦新書,打造文化深度分享。

運營團隊

策劃統籌 呂婉婷策劃執行 崔健豪 羅拉 段雅馨

本文編輯 崔健豪

海報設計 劉曉斐本文校對 柳寶慶

相關焦點

  • 羞恥感正在毀掉你的人生
    一般人感到羞恥的時候,都會出現否認或者逃避行為,但他們不會深陷其中,而是會反思並且採取積極的行動改善自己。而陷入過度羞恥感的人卻完全不去面對,他們會採取各種各樣的策略逃避羞恥感,嚴重的還有可能陷入麻痺,出現精力衰退,甚至無法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常見的逃避策略包括否認、迴避、暴怒、傲慢、炫耀和完美主義。 02.羞恥感是如何產生的?
  • 那些可以隱藏的情緒,不是因為我們自卑,而是來自內心的羞恥感!
    上一篇我們講到了,高敏感的人,如何處理自己的內疚?戳藍字回看:內疚是對自己的憤怒!婚姻中要的是強大,而不是脾氣大!這一篇,我們聊聊如何處理羞恥感?內疚是有關你做了什麼事兒,而羞恥感涉及到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我們因為做了什麼,或者沒能做什麼,而覺得內疚。
  • 女孩子如何克服對性的羞恥感
    女孩子處於青春期時,對性方面的知識欠缺就會產生羞恥感,心裡想要探索又恐懼,甚至讓她不知道所措,甚至造成女孩子無法克服心理因素,對此處於青春期的女孩子一定要正確的認識性的概念,才能克服對性的羞恥感,那么女孩子如何克服對性的羞恥感的問題,想必許多家長也是比較關心的問題。
  • 羞恥感:最具殺傷力的情緒
    但實際情況是因為後座男生扯我的辮子,我才被迫轉身反抗的,老師卻說:「他怎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被罰的40分鐘感覺經歷了一個世紀,那種恥辱感至今難忘。心理學家發現,「當眾被誤解和打擊」個人帶來的不僅是委屈,還有羞恥感。而羞恥感會慢慢內化為一種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影響成年後的人格和人際關係。
  • | 羞恥感:最具殺傷力的情緒
    但實際情況是因為後座男生扯我的辮子,我才被迫轉身反抗的,老師卻說:「他怎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被罰的40分鐘感覺經歷了一個世紀,那種恥辱感至今難忘。心理學家發現,「當眾被誤解和打擊」個人帶來的不僅是委屈,還有羞恥感。而羞恥感會慢慢內化為一種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影響成年後的人格和人際關係。
  • 《如何停止不開心》:人生中的那些情緒失控,都來自內心的羞恥感
    所以,想到高中,想到英語,那種羞恥感立即會捲土重來。對於我的同學們來說,那兩個時刻,也許早就像高中時做完的無數張試卷一樣被遠遠拋棄和遺忘了。但對於我來說,那兩個時刻所體驗到的羞恥感,卻一直伴隨我,並可能跟隨我一生。這兩個時刻讓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愚蠢至極,哪怕我後來的高考英語135分,哪怕我的高考成績是全校前十,都無法挽救自己的自信心。
  • 沒能變得更優秀,可能是因為你缺乏「羞恥感」
    但當我為近期的寫作進行調查研究時,頗為吃驚地發現了一個眾多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提出的觀點: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羞恥往往帶來的是正能量。人類為何要進化出羞恥感我們所繼承的包括羞恥在內的各種情緒,都是經過漫長歲月逐漸進化而來。近期的進化科學研究顯示,人類之所以進化出羞恥感,是因為它有助於促進社會凝聚力。
  • 社會學家與歷史學家的直白
    《社會學家與歷史學家:布爾迪厄與夏蒂埃對話錄》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羅傑·夏蒂埃 著  馬勝利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年2月卜月(書評人)1988年正值法國大革命兩百周年紀念,《年鑑》雜誌刊發由編輯部集體撰寫的《歷史與社會科學一文: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一文標誌年鑑學派這一法國史學主流學派所潛藏的危機公開化:它一度推崇的原則——即對史料廣泛收集、量化處理和系列組合——正逐漸失去吸引力。
  • 社會學家如何看透社會本質
    [摘要]沒有一個留在大陸的社會學家,能想到社會學在52年會被取消。作者:冉雲飛(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水不可能倒流,歷史也不可能倒著發生,但我們的考察角度,不妨把二十世紀事關社會學的一個著名變動直接晾出來。
  • 一個社會底層人的尊嚴
    文/於凡諾一我見過了太多次,當一個社會不那麼高大上的人,那些底層職業,那些社會底層的人,被人提起的時候。這一天一大早,朋友圈看到兩則視頻,點開一個,看到一個年幼的孩子在視頻裡哭喊著說,我不能治了!我不治了!再治費用都沒了!
  • 社會學家告訴你:看透熱點背後的社會真相
    而從「新冠肺炎」引發出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也牽動了人們的心,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又該如何用社會學的分析視角來理智地看待和分析呢?今日我們邀請到了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嚴飛老師,他將為你打開用社會學方法思考問題的大門。
  • 社會不告訴你的,社會學家悄悄告訴你
    就某種意義而言,其實人人都可以是社會學家,在洶湧的疫情面前,我們其實每天都在不斷討論各種疫情相關的話題,甚至還在朋友圈、微信群裡就某一話題進行激辯,儘管我們可能並沒有認識到自己正以社會學家的方式思考。其實社會一直在給我們出難題,卻不樂於提供答案:婚姻真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嗎?為什麼我們永遠在「剁手」?
  • 「羞恥感」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父母別因「玩笑」毀了這教育法寶
    一個孩子如果沒有羞恥感,未來孩子的各方面發展都會受到抑制。所以,"羞恥感"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那麼,為什麼孩子沒有"羞恥感"?為什麼說"羞恥感"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如果父母培養了孩子的羞恥感,這時,父母如何利用孩子的"羞恥感"?為什麼孩子沒有"羞恥感"?說到"羞恥感",大多數父母會覺得它是一個貶義詞。
  • 當焦慮、恐懼、羞恥感不請自來時:《生命中的不速之客》
    《生命中的不速之客》的作者哈麗特·勒納博士是美國備受尊敬的心理學家,她以女性心理與家庭關係方面的研究見長,在本書中,她給出了如何面對生活中痛苦情緒的最佳建議。現代人無論是在工作上、學習上還是生活中都倍感壓力,在壓力之山的重壓下,我們會陷入各種負面情緒,比如憤怒、焦慮、恐懼、緊張等。
  • 如何「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為幫助人們理解這些日常生活中令人困惑的社會現象,青年社會學學者嚴飛推出了新書《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一本寫給大眾的社會學通識讀物。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在授課過程中發現,學生普遍缺少理論聯繫現實、特別是聯繫當代社會現象的能力,這啟發了嚴飛。其實,嚴飛從讀書時代就在媒體上撰寫文章,分析社會議題。
  • 正向利用小孩的「羞恥感」,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有羞恥感的孩子善於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在《羞恥感:暴露自己》一書中,麥可教授提到:父母在教孩子的基本禮貌時,常常會使用微不可察的羞辱方式。父母會溫和地表示反對,告訴孩子應該如何正確行事。在這個過程中,羞恥是用來向孩子傳授分享、表達感謝和問候他人的概念。
  • 那不是你的錯:擺脫羞恥感,走出童年創傷
    很多的公號文在滴滴樂清事件後,強調女孩子如何自保以及他們為什麼會被性侵,在兒童性侵事件後,強調性教育,可是除了這些之外更重要的難道不是幫助那些曾經被侵犯、被虐待的孩子擺脫羞恥感,走出痛苦的深淵嗎?女性主義作家阿娜伊斯·寧曾說過:「羞恥感是別人口中關於你的謊言。」然而,揭穿這樣的謊言往往需要一顆慈悲心和恰好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自我悲憫。2.
  • 羞恥感及克服它的四大原則
    一定程度的羞恥感是需要的,正因為有了廉恥心,我們才能遵循社會規則,不再是一個反社會的人。但過度的羞恥則是有害的,它往往反映了嬰幼兒期撫養者的回應不足,是一種自體耗竭的自戀人格,忍受著來自沒有被鏡映的抱負和沒有實現的理想的空虛和抑鬱(Andrew P. Morrison)。
  • 失蹤6年的大學生回家:羞恥感是他最後一道心理防線
    這6年來一直想家人,就是沒臉回家,沒臉面對家人。」一句話道出了將小鄭6年來內心強烈的羞恥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樣的視角下,個體就像一個高高在上的審判官,不斷冒出自我評判、自我懷疑,卻什麼也做不了,無法行動,變得退縮、停滯不前,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沒有安住在自己的身體和生命力中,這是我們為羞恥感所付出的代價。父母的付出,哥哥的關心,讓小鄭覺得自己對不起這個家。
  • 孩子在學校丟面子,血的教訓告訴我們:羞恥感才是悲劇的隱藏元兇
    2、的羞恥感是好事,但過高或過低的羞恥感反而會引發靈魂動蕩《風雨哈佛路》的作者莉絲·默裡,出生於一個社會邊緣家庭中,靠救濟金生活,父母還是癮君子。因為沒有機會洗澡,她衣服髒兮兮的、頭上也長滿了蝨子。一次在學校的聽寫測試課上,她頭上的蝨子一不小心掉在了試卷上,全班沸騰了,她的羞恥心讓她用逃學來躲避同學對她的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