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以為,人們可以遠離家庭獨自生活,可以忘卻個人歷史以及那些生養自己的人,重新創造自己。」——迪迪埃·埃裡蓬
迪迪埃·埃裡蓬,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思想家、社會學家。在父親死後,他回到闊別三十年的小城蘭斯(Reims),這個「於我僅僅是一個地名」的家鄉,重新反思了自身過往經歷、城鎮及其周邊地區的境況。
因無法完成學業而懊怒一生的母親,有暴力傾向、總是大喊大叫的父親,把孩子們丟給孤兒院的外祖母……在《回歸故裡》中,埃裡蓬用坦誠的自白,剖析自己的原生家庭,和因此而產生的「羞恥感」。借用社會學視角,他看到了法國底層邊緣群體是如何「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他看到學校教育的桎梏,看到家庭教育的在底層邊緣家庭中的缺失……
《回歸故裡》是迪迪埃·埃裡蓬結合自身經歷創作的一部反思性社會學作品,他重返過去,回顧家族的歷史,回憶童年時身處的法國工人階層,回溯他如何從工人家庭的窮孩子成為法國著名的知識分子……在對底層生活困境的分析之中,埃裡蓬試圖與原生家庭和解,這是「一場自己改變自己的勞作」,同時也在為更多貧困者尋找反抗的可能。
新京報·文化客廳第46期,我們聯合後浪出版公司,邀請《回歸故裡》的譯者王獻,與你一同品讀迪迪埃·埃裡蓬,解讀這位來自底層知識分子的社會反思。
通過對回歸的度量
我們結束了自己的流亡
▼
回歸故裡
一個來自底層的知識分子的社會反思
| 活動時間 |
2020年8月15日周六19:00
線上微信群直播分享
| 主講 |
王獻
《回歸故裡》譯者,法語專業學士,電影學碩士,現為北京大學傳播學在讀博士生。曾在阿爾及利亞工作兩年。
| 你將聽到 |
Part 1
☆迪迪埃·埃裡蓬是誰?他在法國學界的地位如何?
Part 2
☆《回歸故裡》所分析的法國家庭處於哪個時代?當時法國底層邊緣群體的生活,在被社會形塑的過程中,面臨哪些阻礙?
☆ 底層邊緣群體的教育有哪些問題?他們過著怎樣的家庭生活?
☆ 迪迪埃·埃裡蓬的原生家庭環境是什麼樣的?為何談到家庭時,作者說到會產生」羞恥感「,這份羞恥感從何而來,又是如何被建構的?
Part 3
☆ 在《回歸故裡》中,迪迪埃·埃裡蓬對家庭的複雜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回歸故裡》中的情感邏輯是什麼?
☆ 情感對於社會運作和人的生存來說,有哪些意義?我們今天該如何看待人的「存在」?
☆ 如何看待將親情與社會反思結合到一起的寫作?在作者的自我反省中,昭示了哪些問題解決的可能?
《回歸故裡》, [法]迪迪埃·埃裡蓬 著 , 王獻 譯,後浪 | 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7月
| 活動主辦 |
新京報·文化客廳 × 後浪出版公司
| 特別支持 |
書萌
| 書店聯盟 |
三聯韜奮書店(成都)、臨海時習書房、經開書房、千目書院、在溪書屋、知無知書店、知行空間、小雅閱讀、福州鹿森書店、美書館、無錫百草園書店、青苑書店、刀鋒書酒館、上海三聯書店 · 微言小集、卡佛書店、雲胡書坊、之外書店、二樓南書房、、揚州野百合書店、彼岸書店
本場活動地點
新京報·文化客廳線上活動群
群滿200人後
新京報·文化客廳
用文字搬運想像
關於我們
新京報·文化雲客廳
新京報書評周刊全力打造的直播系列,關注文化視野各式流行,邀請文化名家進行「雲上」分享。雲享文化生活,Live每周不停。
直播帳號請關注:微博@新京報書評周刊、抖音@新京報書評周刊、快手@新京報書評周刊、B站@新京報·文化客廳。
新京報·文化客廳
新京報書評周刊全力打造的微信群讀書會系列,關注國內外思想、文學、藝術、學術、出版動態,聚焦新書,打造文化深度分享。
運營團隊
策劃統籌 呂婉婷策劃執行 崔健豪 羅拉 段雅馨
本文編輯 崔健豪
海報設計 劉曉斐本文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