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科幻電影裡的隱喻:外星人入侵與冷戰恐懼、原子能焦慮

2021-01-08 澎湃新聞
好萊塢科幻電影裡的隱喻:外星人入侵與冷戰恐懼、原子能焦慮

[英]凱斯·M.約翰斯頓 著,夏彤 譯

2016-09-14 17:14 來源:澎湃新聞

好萊塢在20 世紀50 年代的科幻電影產品反映了美國政治廣泛領域內的各種矛盾、衝突和爭論⋯⋯它精準地觸到了冷戰中的美國恐懼和欲望。

——布萊恩·威茲尼(Brian Vizzini)《冷戰恐懼與冷戰熱情:保守黨與自由黨在50 年代科幻中的對峙》

本文圖片均來自 視覺中國

對於20 世紀50 年代美國科幻電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集中注意那些涉及外星人入侵的敘事,著迷於解讀那些外星巨獸代表了什麼,並且都假想地認為,科幻電影把冷戰中人們對於蘇聯「紅色威脅」的恐懼戲劇化,並呈現到了大銀幕上。50 年代的美國常常被描繪為是一個保守的國家,右翼政治勢力佔主導地位,執行著四處幹預的外交政策,對於國內的共產主義顛覆指控在政治議程中可謂甚囂塵上(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的「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調查各種左派組織,其中也包括好萊塢的各種工會)。這十年中科幻電影的大量出現和流行,在回溯中看來,似乎與這種政治氛圍密切相關,因為科幻利用寓言來處理這些大的政治議題時,具有顯而易見的優勢。

應該說,這樣的著眼點一直就很有問題:首先,它把整個十年的科幻電影在敘事上和主題上的複雜性簡化為一個單一的視點;其次,它假定了那些電影完全「反映」了整個美國社會(它們其實只是實際生產和上映的電影中的一小部分正典);而且這樣的觀點很少能越過美國邊界,去比較好萊塢之外的那些同類型電影中的細節。

推動科幻電影(以及美國的社會性恐懼)的因素,遠不只是冷戰和與外國力量的對抗:這十年裡,飛碟的目擊報告不停增加,還有原子武器的精良改進和圍繞它的恐慌心理;以「空天控制」為中心的太空競賽的發端;還有美國社會的「郊區化」變遷,以及社會評論家所擔心的、必然隨之而來的個性化的喪失。

科幻電影在五六十年代裡,除了繼續發揚前面幾十年裡建立起來的語彙,還要處理這些主題和其他種種主題內容。

在討論這二十年裡生產的科幻電影時,必須在簡單地考慮政治、社會影響之外納入更多考慮因素。從1950 年開始,好萊塢和其他國家的電影工業都受到了各種各樣的考驗:觀眾人數下降、生產成本上升、電視的衝擊以及青少年觀眾群的崛起,等等。在50 年代初期的幾年裡,科幻電影突然成功之後,也受到上述四種方面的威脅。雖然《世界之戰》《當世界毀滅時》這樣的電影都票房大賣,但到了1955 年,好萊塢各製片廠都聲稱科幻電影的觀眾群體在縮小——對於名噪一時的影片如《禁忌星球》《徵服太空》等,這變成了真正的問題,因為當時特效的預算已經大為增加了。由於失去了顯著的投資回報率,很多製片公司停止了耗資巨大的科幻項目,並關閉了自己的特效部門。倒是電視上開始有了更多的科幻片,挑戰著大銀幕上科幻電影的霸主地位(其實它們多數也出自同樣的那些製作公司)。不斷增長的青少年觀眾群(這是好萊塢大公司的主要觀眾群體)將科幻電影引向了另外一種方向,他們看的不再僅僅是喬治·帕爾的商業大片和《海邊》那樣的高端電影了。低成本電影《人體入侵者》《它們!》和非大公司出品的《地球上的最後一個女人》《狠心女人》等電影的成功,以及它們的飽和式排片策略,或許把科幻電影重新引回到了以聳人聽聞的故事和簡單特效制勝的狀態,但畢竟是因為他們對於新觀眾的重視和發行策略的創新,才避免了科幻電影類型在50 年代末期徹底從銀幕上消失。另一方面,儘管美國的科幻電影到50年代末在數量上開始減少,但低成本的獨立電影和大公司的科幻製作卻得到了來自其他國家科幻電影成就的影響和刺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出自英國、法國、蘇聯和日本的科幻電影的貢獻。

外星人入侵

外星人入侵威脅的故事是20 世紀50 年代以後科幻電影的一股主要敘事線索,它得到了相當多的學術關注。有一大批電影,包括《火星入侵者》《飛碟入侵地球》等都描寫了這樣的入侵,探討人類對於外星來犯者的反應,要麼是拿起武器的直接戰鬥,要麼是通過「身體控制」。對於50 年代外星人入侵故事的主流解讀,一直是將其類比對蘇聯的恐懼及其潛在的對美國生活方式的進攻(和顛覆)。在這些電影的生產所處的時期裡,「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定期舉行聽證會,調查左翼滲透美國社會的問題(包括對好萊塢編劇、導演和演員的影響)。這些歷史事件強化了人們的想法,即冷戰刺激的恐慌症對電影製作具有直接的影響。

影片《五》和《入侵美利堅》的科幻設定都是未來核大戰,後者使用了真實戰爭素材來描繪某外國軍隊的入侵,入侵者的方方面面都顯示他們就是蘇聯人,只差直白地點名了。還有不少的科幻電影描寫的是非人類的入侵敘事。於是,在批評解讀都把外星人跟蘇聯聯繫在一起的情形下,對於任何形式的「他者」入侵美國(或美國領土)的故事都代表著潛在的蘇聯入侵和對西方的滲透。這樣一來,《怪人》就變成了蘇聯的潛伏間諜,他一直按兵不動,直到好奇的美軍士兵和科學家「喚醒」了他;《世界之戰》裡面肆虐的火星人是技術優越的「紅色威脅」;而《火星入侵者》和《人體入侵者》則以戲劇化手法表達了這樣的憂慮:靈魂缺失的共產主義複製人將替代美國的自由思想和個人主義。

《人體入侵者》在這樣的解讀理論中成為一個轉折焦點。導演唐·西格爾(Don Siegel)再三地反駁了說他拍攝的是一部反共電影的論調,堅稱他的目的是嘲弄美國社會沒有個性、一致求同的傾向。「變成豆莢就說明你沒有熱情、沒有憤怒,生命的火花已經離開了你……它讓你生活在一個毫無生趣的世界裡,但那……就是我們大多數人生活的世界。」「反共」或「反個性喪失」,成了對這部電影同樣內容的不同解讀。對於「冷戰」解讀,外星豆莢人拒絕情感、拒絕宗教、拒絕傳統,這樣的「入侵」被看作是典型的蘇聯式態度,從而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描繪成無神論的、只講邏輯、殘忍無情的國度,它的目的就是要從文化上和軍事上破壞美國。然而對西格爾(以及其他支持這種「喪失個性」解讀的人)而言,感情缺失的豆莢人代表的是戰後的美國在進入郊區化時代的同時,朝著喪失質疑精神的、「弱智化的」社會前進的潮流。在這裡,「郊區性」才是真正在拒絕美國價值中的反叛性、傳統精神和獨立思想,取而代之的是盲從和文化洗腦。兩種解讀方向都看到了影片潛在的對於政治或文化的深層態度,並且兩種解讀都假定了所有的觀眾都能理解並解碼如此這般的信息。

對這些科幻電影進行的這種較為傳統的基於敘事的解讀,都有一個大有問題的核心假設,即20 世紀50 年代的觀眾都能用完全一模一樣的方式來解讀這些電影,並且辨認出其中同樣的深層因素。威茲尼的說法與其他批評家相互呼應,他聲稱一部叫作《火星人入侵》的電影是「裹著一層薄紗的(同時也是簡化了的)寓言,1953 年的觀眾可以毫不費力地認同」。這樣的說法忽略了電影本身豐富的文本證據,只是為了達成一個更籠統的敘事總結。它假定了一種主流的編碼方式是「所有」觀眾都能從電影中接收到,並且無論他們的年齡、階級、性別或生活閱歷多麼不同,他們都能從中讀出相同的政治的或寓言的含義。這種解讀方法的風險在於否定了觀眾可能採取的廣泛多樣的視角。

對於現代接受美學研究而言,所有的那些不同視角的立場大概已經失去了被充分揭示的機會,但20 世紀50 年代畢竟還留下了一些影評,可以讓我們稍微感覺到那時曾經有過的一些其他視角,它們也是有關話語的一部分。比如《紐約時報》將《火星人入侵》說成是一種「『滑稽故事』畫報,裡面充滿了不可能的事件和幼稚的想像」。評論者隻字未提共產主義煽動者和間諜特工,更多地把這部電影看作是專門為「迎合今日那些著迷於太空的小年輕」而拍攝的。這樣兩種立場之間跨越了一個很大的範圍,一邊是成年的觀眾,他們具有自我意識、有能力辨認並翻譯電影寓言,另一邊是年輕的觀眾,從小就習慣了漫畫書和太空奇想。這些電影到底代表了什麼,它們對於多元化的美國觀眾到底曾經意味著什麼,或者對於全球觀眾而言它們意味著什麼,我們並沒有一個唯一的正確答案。可以說,理解這些外星入侵的科幻電影的最好的辦法,是接受這樣的觀點:它們的幻想設定可能包含了當代各種事務和議題的蛛絲馬跡,但同時也要小心地看到,它們絕不是簡單反映了50 年代的焦慮和關切,而是廣泛吸納了多種多樣的影響來源。

飛碟來了

對科幻電影的文化影響中,有一種是無可置疑的,那就是飛碟目擊報告的增加,這也為科幻電影的類型圖像學帶來了永久性的改變。在1947 年的一系列報導中,都出現了一種圓盤狀物體懸掛天空的景象,其中一份報導稱「九個圓盤,像茶碟打水漂那樣飛著」。媒體使用了「飛行的茶碟」(flying saucers)這一短語,本來是嘲笑最初的那些目擊報告,卻不期然讓這個詞流行開來。至20 世紀50 年代初,隨著飛碟綁架以及外星人接觸的報導增多,飛碟不再作為蘇聯的潛在威脅,轉而更多地跟外星人聯繫了起來。到1952 年,美國的流行新聞雜誌如《生活》也會刊登《外星飛碟事件》這種標題的文章,探討其影響。飛碟的視覺形象引發了一次類型圖像語彙的轉換,它變成了1950 年以後很多科幻電影的中心。火箭飛船、火箭飛車,甚至梅裡埃的火箭列車等,一下子讓位給了這個流線型的光滑簡單的圖標。《地球停轉之日》的開場是克拉圖的銀色飛碟划過銀幕,降落在華盛頓特區,從那一刻開始,科幻電影找到了一種新的符號。

這個時期內越來越多飛碟的出現,是「類型化」(genrification)過程的一部分,在這樣的過程中,通過在電影中和文化中一再使用一些特定的符號,來表達類型身份的核心元素。雖然費雯·索布恰克曾反對「太空船」是科幻類型的基本組成的觀點,因為「太空船並沒有激發連貫一致的含義群」,但對20 世紀50 年代電影中的飛碟而言,卻有著壓倒性的一致表現:那是一種與神秘和毀滅性力量有關的、負面的形象。多數電影裡的UFO 都是暴力入侵和破壞力量的來源:《世界之戰》《飛碟入侵地球》《太空殺手》《來自太空的少年》等電影中的飛碟要麼破壞美國的大片國土,要麼放出其中的殺手和「身體控制」者,即使《地球停轉之日》裡面的巨型飛碟也還是一種潛在的破壞力量。克拉圖或許是來傳播和平的(他也可能帶來了集權統治),但飛碟本身還是一種強權,可以讓地球「停轉」,它裡面還藏著強大的戈特。這種負面的聯想與索布恰克提出的觀點一致:宇宙飛船可以看作是正面的(人類製造)或負面的(外星人),但這個觀點忘記了飛碟進入到50 年代科幻大合唱的歷史過程。要是把飛碟跟所有「宇宙飛船」放在同一個類別裡——這個類別多種多樣,包括了《月球上的第一批人》裡面卡沃的飛球、《星球大戰》裡面的千年隼,還有《外星奇緣》裡面的「黃色飛行老爺車」——就會忽略它們的圖像在50 年代的銀幕上所具有的文化力量。飛碟並非都是入侵的前奏(1955 年《飛碟徵空》裡面的外星人飛碟是高級宇航技術的樣板;《禁忌星球》中的飛碟是用於探險的人類製造物),在早期那些對科幻電影的類型甄別中,它依然是一種重要的圖像學元素。

電影故事中的這些飛碟和其中的外星人的出現,常常被認為跟當時新近發現的核裂變原子能有關係。克拉圖的飛碟來到地球是因為原子彈試驗;《飛碟徵空》中人類對於核能的掌握吸引了外星專家的注意;而《火星入侵者》和《來自太空的少年》都出現在核試驗場的附近。原子彈以及後來的氫彈的文化形象在50 年代期間會發生重大改變,但科幻電影在一開始就對核能持普遍的反對態度。除了引起外星不速之客的注意之外,核試驗也能誘發螞蟻和蜘蛛變異成為巨型魔獸(《它們!》《地球大戰蜘蛛》),更會毀滅地球(《世界終結之日》《海濱》),或者扭曲人類身體(《不可思議的收縮人》《奇妙的透明人》),等等。使用原子能或者核輻射並非50 年代特有的事,放射性物質在三四十年代裡已經成為瘋狂科學家的領地:《獨眼巨人博士》裡有一种放射性秘方可以把人縮小到14 英寸(約0.35 米)高;《鬼巡邏》中的壞人用放射能量光束來射擊飛機使其墜毀。然而隨著美國、蘇聯相繼發展起了原子武器,科幻電影把原子能所帶來的焦慮不安感進一步戲劇性強化了。

本文節選自[英]凱斯·M.約翰斯頓(Keith M. Johnston)著,夏彤 譯《科幻電影導論》,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6年8月。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科幻電影,好萊塢,民主黨,共和黨,冷戰

相關推薦

評論(34)

相關焦點

  • 十大經典外星人入侵電影
    由傑克·吉倫哈爾、麗貝卡·弗格森和雷恩·雷諾茲主演的科幻恐怖片《異星覺醒》目前正在好評熱映中,而《異形》電影系列的第六部《異形:契約》也將於下月中旬上映,現在正是討論外星入侵類型電影的好時候。從默片時代開始,外星生命就是銀幕上的常客,尤其是二戰後,由於航天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和冷戰的持久威脅,外星人入侵題材層出不窮,其數量及內容可能要比你預想的更為豐富、更多樣化。首先,外星人入侵電影基本可分解成五種類型︰小鎮入侵者︰這種入侵往往從一些不起眼的鄉下小鎮開始,外星人意圖先建立一個橋頭堡,然後再推而廣之蔓延開來。如《天外魔花》系列。
  • 不要招惹外星人|盤點影視作品中外星人的經典類型!
    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影視作品中外星人的幾個經典類型,同時,歡迎各位在留言區告訴我們:讓你最印象深刻的是哪個外星人呢?01怪獸型1930、40年代,好萊塢的怪獸電影大行其道。到1950年,外星人電影時代到來。外星人入侵與地球人大戰的故事,取代了怪獸攻擊人類,成為受歡迎的題材。
  • 花式侵略地球 外星人入侵的十佳好萊塢電影
    隨著羅蘭·艾默裡奇執導的《獨立日2:捲土重來》的上映,外星人入侵地球也成為了熱議話題,《好萊塢報導》的影評人也趁此之際,選出了好萊塢史上描述外星人入侵的十部佳片。
  • 地球慘遭蹂躪、外星人入侵?這些電影要看!
    地球慘遭蹂躪、外星人入侵?這些電影要看!隨著羅蘭·艾默裡奇執導的《獨立日2:捲土重來》的上映,外星人入侵地球也成為了熱議話題,當然今日也選出了好萊塢史上描述外星人入侵的十部佳片。《極度空間》科幻驚悚片約翰·卡彭特執導的這部《極度空間》,出人意料的諷刺了美國的消費主義,片中的外星人通過偽裝來統治人類。這部電影鬥志旺盛,而且內容非常有趣,片中表明人類生存的最大希望,是拿到一副正確的太陽鏡。
  • 盤點列入影史經典的十大外星人電影
    在此之前,高科技飛碟是外星人的標配;在此之後,就如《黑衣人》的電影裡一樣,外星人的形象和設定就比較多變了。09《地球停轉之日》入榜理由:冷戰味的黑色外星人片來自1951年的經典外星人電影,後來2005年有過翻拍版本。
  • 外星人入侵地球該怎麼辦?這七部好萊塢科幻電影大片教你怎麼做
    其實關於「外星人來地球該如何處理」的問題,只要多看一些科幻電影就可以解決,因為電影中描述的外星人來到地球之後的解決方式可不止一個:1、《第三類接觸》  可以說是「外星人來地球」題材類電影的老祖宗了,裡面展現了史蒂文·史匹柏經典的跳躍性爆炸鏡頭和打鬥鏡頭,還有他更喜歡展現的家庭劇的氛圍。這部電影有點詭異,也很發人深省,在今天看來依然很棒!
  • 外星人入侵,最震撼的科幻電影盤點!
    1,《異形》系列科幻恐怖片的鼻祖,這個系列公認的偉大之處,在於其完全重新定義了科幻恐怖片這以類型,並引領了之後的恐怖風潮,影響了眾多的影片。講述了來源不明的外星人到達地球後,政府專門劃了一部分區域給外星人居住,而主人公維庫斯意外感染了病毒,即將慢慢變成外星人,為了不淪為實驗對象,他只有逃往這個專門的區域——第九區。影片影射了現實中的一些東西,提名了82屆最佳奧斯卡金像獎。
  • 好萊塢歷代電影中「外星人」形象大集錦,經典的科幻電影都在這!
    今天媒趣小姐和大家一起來盤點一下好萊塢電影裡對於"外星人形象"的想像及再現都有哪些,媒趣小姐大致將好萊塢電影裡的「外星人」分為十大類,希望能幫大家更好的了解他們,咱們趕快來看一看吧!外星人》 (1982)代表形象2:保羅出自電影:《外星人保羅》(2011)代表形象3:尤達出自電影:《星球大戰》系列(1978~)代表形象4:亞基倫帝國國王,銀河系守護者
  • 全球十大經典外星人電影
    講述了十歲的小男孩艾裡奧特與走失的小外星人E.T劃破時空隔閡,建立純真友誼的故事。一部技術性、娛樂性、思想性都不佔優勢的電影靠什麼吸引觀眾且老少通吃?只是一股質樸乾淨打動人心的情感力量。而童真、友誼、神秘現象、超能力,完美的組織在一起,衝出了「硬科幻」之圍,感動了幾代觀影人。
  • 重口味,文藝範,諷刺批判,3部另類外星人電影
    外星人一直是電影的熱門題材之一,隨著特效技術的進步,各種各樣的外星人層出不窮,極大程度上滿足了人類對於地外文明的想像。然而好萊塢對特效的使用變成了依賴,外星人侵略,美國人拯救世界已經變成了一種「過家家」遊戲。
  • 科幻電影中的時代症候探析
    科幻電影中焦慮情緒的流露,揭示出人類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從全盤接受到辯證反思的轉變。 關鍵詞:科幻電影;科學技術;焦慮;時代症候 根據《電影藝術詞典》的釋義,科幻電影是「以科學幻想為內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點是從今天已知的科學原理和科學成就出發,對未來的世界或遙遠的過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
  • 《獨立日:捲土重來》好萊塢科幻大電影
    這應該讓你感覺很老,特別是如果你在90年代長大的電影。它通過突破性的特效將外星人入侵畫面帶入現代電影體驗,並將威爾史密斯從新鮮王子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電影明星。但即使在那時,這也是一部非常愚蠢的電影,而羅蘭·艾默裡奇的職業生涯只會隨著他的職業生涯繼續變得更加荒謬。現在好萊塢似乎已經注意到了老特許經營權,所以現在看來這個休眠房產重新成為眾人矚目的最佳時機。
  • UFO錄像表明:《ET外星人》不是科幻,而是現實
    但總體而言,這種具體刻畫外星人的科幻片可分為兩類:有害的外星人與無害的外星人。這裡我們談談無害的外星人。尤為傑出的代表就是史匹柏,經典的電影就是《ET外星人》。這部影片可稱為神來之作,也許史匹柏被外星人附體,他用一種全新的創異思維,豐富了好萊塢的外星人影史庫,講述了一個10歲男孩與外星人ET劃破時空隔膜的友誼。他瞄準了當時經濟剛剛經歷滯漲寒冬,迷茫與焦慮並存的社會氛圍,憑藉濃厚人情味打通人際圍牆,擊中大眾脆弱的心。
  • 科幻末日:外星人威脅
    對異世界的恐懼,就像對地獄和惡魔,總的來說是對異族的恐懼——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在這個科學氛圍薰陶下的時代,我們最大的異族危險不是來自地獄,而是來自宇宙。這些外星人以落難者,觀察者,或者沉睡者的形象出現,諸如美劇《入侵》(Invasion)、電影《於地球誕生》(Earthling),都帶有類似的切入點。從另一方面來說,你幾乎可以用這樣的套路去把神話科幻化:那些遠古的神明也許便是落難的外星人。因為他們是更高的存在,或許讓我們產生這樣的心理:他們必須為我們的存在負責。
  • 為什麼說《e.t》是最好的外星人電影
    在此之前,這部電影主要是在1935年至1970年期間的日場中作為b級電影或扣人心弦的系列電影銷售給青春期的男孩。從1977年到1983年的5-6年裡,娛樂業播放了大量的科幻電影和電視節目,其中大部分質量不高,如《雄鹿》,「戰鬥之星加拉狄加」和「黑洞」,它們只是試圖反映星球大戰的成功。其中有一些是出類拔萃的,比如「外星人」、「劍客」和「星際迷航2:可汗的憤怒」。
  • 機器人殺手,喪屍病毒,科幻電影怎麼毀滅地球
    關於世界末日、地球毀滅的言論層出不窮,而現實中世界末日只出現在科幻電影中。在以下統計的50部科幻電影中,地球毀滅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每一個原因都暗示出人類對於未知的恐懼以及當前現實環境的反思。外星人入侵導致的地球毀滅也是科幻電影的常用題材,其中包括著名的電影《獨立日》,其主要講述一艘巨型的外星人母船進入地球軌道,釋放了30多個小型飛船進入地球大氣層,停留在世界幾大城市上空,造成人們的恐慌。對人類文明的最不可預測威脅來自宇宙空間,看似只屬於科幻電影情節中的外星人入侵卻被許多科學家認為可能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否發展到擁有恆星際航行的能力,仍然不得而知。
  • 那些科幻電影教給我們的事
    所有這些角色和情節不僅引發了我們對于越來越多非人性化製造物的恐懼以及對於製造出比人類還聰明的人工智慧的焦慮,而且,也引發了對於更加遙遠的未來的恐懼——就像我們在電影《致命拜訪》中看到的那樣:一種來自於外太空且沒辦法確定起源的單細胞再生體會在宿主睡著的時候攻擊其DNA,然後重新複製宿主,生成一個看起來和宿主一樣生活、一樣說話的全新生命體,然而不同的是,這種生命形式會讓人類的情感慢慢枯竭
  • 關於未來,科幻電影給我們的8個警示?
    好萊塢鴻篇巨製《星際穿越》讓人們重新燃起了對科幻電影的追捧和熱愛。科幻電影從不乏對人類未來生活的展示,雖然有些電影向我們展示了人類非常美妙的未來,但大部分都是對未來生活的擔憂和警告。 儘管如此,科幻電影還是如暗夜中的燈塔一樣,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教訓,設法避開或擺脫科幻電影中展示的人類未來的暗面。
  • 太空電影的12座裡程碑
    影片攝於冷戰初期,鐵幕雙方的對立蔚然成型,許多細節反映了當時美國大眾的群體思潮。影片開頭,美國防空部觀測到了時速高達4000英裡的不明飛行物,誤認為是蘇聯新式飛彈而恐懼不已。外星飛船降落後,軍方如臨大敵,甚至有士兵行為失控開槍走火,倒是外星人宅心仁厚,並不計較。媒體報導外星人逃跑後,一時間滿城風雨,人心惶惶,折射出在鐵幕壓迫下美國民眾安全感的極度缺失。
  • 這個潛藏地球的「外星大佬」拍出了電影《ET外星人》
    但總體而言,這種具體刻畫外星人的科幻片可分為兩類:有害的外星人與無害的外星人。這裡我們談談無害的外星人。尤為傑出的代表就是史匹柏,經典的電影就是《ET外星人》。這部影片可稱為神來之作,也許史匹柏被外星人附體,他用一種全新的創異思維,豐富了好萊塢的外星人影史庫,講述了一個10歲男孩與外星人ET劃破時空隔膜的友誼。他瞄準了當時經濟剛剛經歷滯漲寒冬,迷茫與焦慮並存的社會氛圍,憑藉濃厚人情味打通人際圍牆,擊中大眾脆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