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科幻電影教給我們的事

2021-02-09 中科院物理所

  去年上映的好萊塢鴻篇巨製《星際穿越》讓人們重新燃起了對科幻電影的追捧和熱愛。科幻電影從不乏對人類未來生活的展示,雖然有些電影向我們展示了人類非常美妙的未來,但大部分都是對未來生活的擔憂和警告。

  儘管如此,科幻電影還是如暗夜中的燈塔一樣,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教訓,設法避開或擺脫科幻電影中展示的人類未來的暗面。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在近日的報導中,為我們梳理了我們能從科幻電影中汲取的8個關於人類未來的教訓。

溫馨提示:文章結尾處有互動哦

  外觀與行為舉止看起來與我們很像的人造生物或許會成為人類的大麻煩。在科幻電影中,有些類人機器人被製造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做壞事,例如詹姆斯·卡梅隆的電影《終結者(Terminator)》中的終結者人型機械人T-800(其使命就是不屈不撓地追殺人類)、電影《異形(Alien)》中被派來執行殺人任務且偽裝成人類的機器人阿休(Ash)等。


《終結者》中的終結者人型機械人T-800,其使命就是不屈不撓地追殺人類。

  而其他類人機器人則可能會因為功能失調而做壞事,比如在電影《西部世界(Westworld)》中,巨大機械樂園的後臺監控漸漸失去了對機器人的控制,導致大部分遊客被機器人殺死;而在電影《銀翼殺手(Bladerunner)》中,人類製造了一批在外觀上和人類沒有差別的「複製人(replicant)」,主要目的是派遣他們到地球的外星殖民地做各種低賤的工作,但複製人殺掉了監視他們的人類,逃回地球希望能夠過人類的生活。

  所有這些角色和情節不僅引發了我們對于越來越多非人性化製造物的恐懼以及對於製造出比人類還聰明的人工智慧的焦慮,而且,也引發了對於更加遙遠的未來的恐懼——就像我們在電影《致命拜訪》中看到的那樣:一種來自於外太空且沒辦法確定起源的單細胞再生體會在宿主睡著的時候攻擊其DNA,然後重新複製宿主,生成一個看起來和宿主一樣生活、一樣說話的全新生命體,然而不同的是,這種生命形式會讓人類的情感慢慢枯竭;或者像1953年的科幻電影《火星入侵者》中所描述的那樣:外星人朝著人類的身體內植入思想控制晶體,希望能藉此接管人類。未來,我們的敵人可能看起來與我們一模一樣,但實際上大相逕庭,而且,他們非常危險。

  即使人類將這些類人機器人的身體和運動能力奪走,其仍然可能成為人類的巨大威脅。首先,計算機能控制和統治人類,比如在系列電影《黑客帝國》中,由超級人工智慧製造出來的虛擬世界製造出了人類,並讓人類在其中生活,為人工智慧提供生存所必需的能源;而在電影《阿爾伐城(Alphaville)》中,人被稱為「阿爾伐60」的超級計算機完全統治,愛與溫柔成為禁忌。其次,超級人工智慧會進行大屠殺活動,比如在《生化危機(Resident Evil)》系列電影中,剛開始旨在保護人類的紅桃皇后(Red Queen)最後失控,下令屠殺人類。最後,超級人工智慧會讓你的感情陷入混亂,比如電影《她(Her)》中那個迷人而且有感知力的作業系統就曾讓男主角墮入情網,不能自拔。


《黑客帝國》中從人類提取能量的裝置

  假定時間足夠長,機器或許最終能找到辦法冒充人類,就像電影《異形終結(Screamers)》中的類人機器人「type 3」一樣,使它們能做上面的大部分事情。

  有鑑於此,我們有些人生活在對科技的恐懼中,害怕我們創造出來的事物最終會倒戈相向,對付我們,就像英國著名小說家瑪麗·雪萊筆下的《弗蘭肯斯坦》中出現的情節:一位從事人的生命科學研究的學者弗蘭肯斯坦創造出了一個面目可憎,奇醜無比的怪物,但這個怪物因為受到他的創造者和人們的嫌惡和歧視,便開始報復,他殺害了弗蘭肯斯坦的弟弟,又企圖謀害弗蘭肯斯坦的未婚妻,弗蘭肯斯坦最後和怪物同歸於盡。

  因此,我們要對類人機器人和超級人工智慧保持警惕。

  如果人工智慧被武裝起來,那將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而如果它們掌握了核武器,那對人類來說,不啻為大災難。


《人猿星球》六部曲中第一部的結尾:掌握核武器的人類文明因為自相殘殺而毀滅,在重新進化的過程中,猿類佔據了統治地位

  從冷戰時期開始,科幻電影就不吝向我們展示原子武器和原子測試帶來的災難。最著名的「啟示」出現在《人猿星球》六部曲中第一部的結尾:掌握核武器的人類文明因為自相殘殺而毀滅,在重新進化的過程中,猿類佔據了統治地位。另外,在1954年上映的電影《Them!(X放射線)》中出現的巨型螞蟻也是原子試爆後的副產品。這些巨型螞蟻非常有組織,嗜肉、體型巨大,群聚在洛杉磯的下水道系統,準備接管這個世界。在科幻電影中,核彈爆炸也會將沉睡的怪物喚醒,比如在1954年上映的電影《哥斯拉(Godzilla)》中因為核武器而被喚醒的具有超強破壞力的巨獸「哥斯拉」。


《哥斯拉》(1954)中的巨獸「哥斯拉」

  很多科幻電影都表明,如果機器或者人工智慧掌握了核武器的話,人類將面臨極大的風險。不管機器是超級計算機「約書亞(Joshua)」還是「天網(Skynet)」。在電影《戰爭遊戲(Wargames)》中,美國五角大樓把使用核武器發動戰爭以消滅一些危險分子的生殺大權完全交予了「約書亞」這臺電腦控制,差點引發了一場全球衝突。而在《終結者(Terminator)》系列電影中,「天網」是一個人類於20世紀後期創造的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人工智慧防禦系統,最初用於軍事研究,但「天網」在控制了美軍所有的武器裝備後不久,獲得自我意識,立刻倒戈對抗其創造者,試圖採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甚至核爆)來滅絕全人類。

  因此,關鍵在於,不要讓機器掌握武器。

  對於複製人,從最好的方面來看,我們只需要擺脫倫理方面的困境,讓複製人作為器官捐贈者或廉價勞動力,科幻電影在這方面也有諸多反應。比如根據英籍日裔小說作家石黑一雄的同名原作改編的科幻電影(《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其中就有三個專門為捐贈器官而生的複製人;而美國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於2005年出品的《逃出克隆島(The Island)》中,也有一群被克隆組織控制的複製人,他們存在的意義只是為本體提供新鮮健康的器官;另外,在由鄧肯·瓊斯執導的電影《月球(Moon)》,月能工業有限公司利用複製人上月球從事能源開採工作。


《逃出克隆島》中培養複製人的機器

  最壞的情況則是,有圖謀不軌者製造出了一支複製人軍隊,最終導致了一場宇宙衝突。比如科幻電影《星球大戰2:複製人的進攻》)講述的就是克隆專家利用賞金獵人的基因模版,克隆出了一支機器人軍隊,試圖叛變銀河共和國的故事。

  而介於這兩種情況之間的,則是基因決定命運以及通過操控DNA製造超人(這些超人最終會對抗人類)的故事。與前者有關的影片包括1977年上映的《千鈞一髮(Gattaca)》,在這部影片中,通過基因工程加工出生的人才是正常人,而自然分娩的孩子則被視同「病人」;而與後者有關的科幻電影包括《星際迷航2:可汗怒吼和暗黑無邊(Star Trek II: Wrath of Khan and Into Darkness)》,其中就有一名處於假死狀態300年後甦醒的基因改造超人。

  還有一種恐怖的情況是,出現人和其他物種而成的「怪物」,比如科幻電影《異形4:逆種(Alien: Resurrection)》和電影《變蠅人(The Fly)》。《異形:逆種》講述了被克隆出來的帶有異形基因的雷普利生下帶有感情的異形,而因為要破壞軍方和無良商人可能導致人類毀滅的計劃而不得不殺死自己生下的「人形異形」的故事;而在《變蠅人》中,科學家賽斯在一次實驗事故中,不慎讓自己的基因和蒼蠅的基因進行了融合,結果與蒼蠅融為一體,成為一個變蠅人。此外還有各種變異的病毒、植物和動物等等。

  人類直到最近才開始關注這類遺傳修改,這是因為我們直到現在才能做到這一點。科學技術朝著未知的方向不斷前進,技術的發展正推動著現實世界向那個技術化但剝奪人性的未來發展,在這個未來世界,每個人的命運都不再是充滿未知。當一個生命剛剛誕生(甚至在他/她剛剛可以被稱作生命之時),他/她的人生路徑就已基本確定,除非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非基因因素出現,力避這種唯基因主義思想統治世界是擺在我們面前最重要的課題。

  科幻小說的預見有時會引發極大的爭論,但它的好處在於,其能以一種非常簡潔的方式反映當下社會。儘管政治風雲變幻萬千,科幻小說對於領導者和當權者的警告不變,那就是警告他們不要變得太專制、太集權,幹涉太多。

  包括1985年上映的電影《妙想天開(Brazil)》、1966年上映的《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都講述了人們對極權主義的反抗。在《妙想天開》中,未來的英國進入一個資訊管控的時代,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遭到監視。而《華氏451度》描寫的是另一種恐怖新世界,這個世界的獨裁者不準人民有書,一旦發現了書,一概燒掉,華氏451度是紙張起火的溫度,這本書的結尾,是一群人只好將整本書背起來。

  有些電影甚至更加極端,通過將人們分開從而讓人們處於其控制之下,比如為所謂的「異類」建立隔離區或者將人劃分為不同的等級,讓其居於不同的地方;甚至用藥物控制人等等。比如在電影《極樂空間(Elysium)》中,2154年的世界上有兩種人類存在:非常富有的人生活在無汙染的人造空間站,餘下的窮人則在破敗荒廢的地球上苟延殘喘。

《星球大戰2:複製人的進攻》中被克隆出來的機器人軍隊

  而《星球大戰》導演喬治·盧卡斯執導的反烏託邦科幻電影《500年後(THX 1138)》則講述了在公元25世紀的某極權主義國家,所有人居住在地下一個白色的世界裡,一切問題通過化學控制,生物平衡、經濟預算的方式解決。1976年的經典科幻電影《我不能死(Logan’s Run)》描繪的則是在西元2274年,人類居住在由電腦控制的城市中,可以無優無慮、毫無拘束地追求享樂,但為了限制人口數量和資源消耗,所有年滿30歲的年輕人都將被處死。

  種種跡象表明,極權主義是由現代技術支撐的,沒有現代技術政治權力不可能延伸到每一個人和每一個角落,因此,我們要警惕技術被濫用。

  科幻電影作為人們嚮往憧憬未來生活的一種方式,承載了人們太多美好的期盼,這其中自然少不了各種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製造,於是乎,形形色色的公司就成了片中的常客,你方唱罷我登場,它們大多是跨國性綜合大企業,仗著自己強大而獨大的權力和財力,大肆揮霍錢財,用於「科學研究」,其中有一部分的確是在造福人類,但更多的則與初衷背道而馳。


《蝙蝠俠》

  科幻電影中的好公司包括電影《蝙蝠俠(Batman)》中的韋恩公司(Wayne Enterprises)和《鋼鐵俠(Iron Man)》中的斯塔克公司(Stark Enterprises)。在《蝙蝠俠》中,沒有韋恩公司就沒有蝙蝠俠的一切,韋恩公司為蝙蝠俠提供了支持其戰鬥的所有裝備以及技術研發工作。

  除此之外,科幻電影中的大公司通常都扮演了壞人的角色。而且,規模越大,實力越雄厚,名聲就越差。其中包括電影《機械戰警(Robocop)》中的全消費產品公司(OCP)以及1973年上映的《超世紀諜殺案(Soylent Green)》中的食品業巨頭索倫公司(Soylent Corporation)。

  在《機械戰警》中,OCP幾乎霸佔了所有的消費品領域,甚至建立起了一座完全私有化的城市,把底特律變成了自己的城市,旗下還擁有底特律警察局,甚至把殉職的警察打造成為機械戰警並為他們的私利服務。

  而《超世界諜殺案》這部科幻片的時代背景是2022年的紐約曼哈頓,那時,汙染和人口再次成為了世界災難的導火索之一,電影中的所有人都依靠食品業巨頭索倫公司提供的食物「綠色食品(Soylent Green)」生存,但這種怪異的食物卻經常引發種種問題,偵探在對一系列未偵破的謀殺案展開追蹤調查時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秘密——「綠色食品」根本就不是什麼食物,而是活生生的人,未來世界已經成為一個人口過剩的人吃人社會。在影片最後,隨著海洋走向滅亡,偵探即使揭開了有關「綠色食品」的秘密也無法避免人類滅亡的命運。

《生化危機》系列電影中「保護傘」公司的Logo

  另外,還包括《生化危機》系列電影中的「保護傘(Umbrella Corporation)」公司(其生產出的T病毒(T-Virus)最終導致了殭屍大爆發)、在《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中的InGen公司(其不僅將已經滅絕的生物克隆出來併集中到一個主題公園「侏羅紀公園」中,更有甚者,還把這些龐然大物帶回人類居住的城市,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其中罪大惡極者當屬系列電影《異形》中的「維蘭德—宇塔尼(Weyland-Yutani)」公司,這家公司為了自己的利益,竟然派員工當敢死隊員和誘餌來捕捉活的異形以便製造生物武器。

  所有這些大型公司當然都是跨國公司,它們作為事件、變故乃至災難的始作俑者,在經過影片的放大後,在人心目中的邪惡形象由此確立,或許這也向我們暗示了大公司的未來?

  在科幻電影中,人類常常會因為各種目的前往宇宙中的其他星球,有時候是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前往其他星球獲取資源。比如,在科幻電影《九霄雲外(Outland)》中,人類前往在木星的衛星木衛一上開採鈦;在2009年上映的好萊塢科幻大片《阿凡達》中,一名地球人被派遣去潘多拉星球開採該星球上獨有的礦物元素「Unobtanium」。諸如此類,不過,這些前往各個星球的旅程最終都以人類的失敗告終。


《後天》講述在未來的世界,北半球因溫室效應引起冰山融化,地球在一天之內突然降溫,全球進入第二冰河期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很容易災難和失敗的徵程,我們應該愛護好我們的地球。促使我們前往外星球的驅動力包括前面提到的核災難、失控的氣候變化、過度汙染或者自然資源被消耗殆盡。與此有關的影片包括科幻電影《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未來水世界(Waterworld)》等。《後天》講述在未來的世界,北半球因溫室效應引起冰山融化,地球在一天之內突然降溫,全球進入第二冰河期,龍捲風、海嘯、地震在全球肆虐;在《未來水世界》中,公元2500年,地球兩極冰川大量消融,地球成了一片汪洋,人們只能在水上生存,建起了水上浮島。而在電影《瘋狂的麥克斯(Mad Max)》中,石油短缺就使每個人發狂。

  儘管不是我們的錯,但麻煩也可能盯上我們。因此,我們如果能時時刻刻保持警惕,那麼,至少能更好地做好準備。

  麻煩可能是外星人的大規模入侵,比如電影《獨立日》和《火星人玩轉地球(Mars Attacks!)》等。在《獨立日》這部影片中,一艘巨型的外星人母船進入地球軌道,並釋放了30多個小型飛船進入地球大氣層,停留在世界幾大城市上空,造成人們的恐慌。而在《火星人玩轉地球》中,由於翻譯錯誤,天真的地球人竟把入侵的外星人當作和平使者款待,結果遭殺身之禍、滅頂之災。當然,兇殘的火星人最終也免不了惡報。


《獨立日》中「造訪」地球的巨型外星人母船

  麻煩也可能來自各種各樣的外星「怪物」。比如,1982年上映的《怪形(THE THING)》、2009年上映的電影《科洛弗檔案(Cloverfield)》以及2011年上映的科幻電影《超級8》。《怪形》這部影片另闢蹊徑創造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外星人形象——這個乘坐UFO來到地球的外星生命能寄生在人類或其他生物身上,慢慢模擬這些生物的細胞,無論在外形還是內裡,都可以說是寄主的克隆體,唯一不同的是這些怪形擁有自己的智慧,而且,它們除了能以整體形象示人之外,遇到危險信號還能分離本體存活。電影《科洛弗檔案》也講述了一個怪獸突然襲擊地球的事情。《超級8》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79年,講述了一群青少年拿著Super 8攝影機(在當時流行的一種家用攝影機的膠片格式)自製電影,結果拍到了不尋常「怪物」(外星人)的故事。

  還有一種可能性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地球成為外星人的戰場,比如電影《變形金剛(Transformers)》系列以及2004年上映的電影《異形大戰鐵血戰士(Alien vs. Predator)》等。在《變形金剛》電影中,地球捲入了來自同一個外星球的代表正義及英勇的汽車人和代表邪惡及奸詐的霸天虎之間的戰爭。而在《異形大戰鐵血戰士》中,我們的地球也成了兩個外星生物——異形和鐵血戰士「異獸鬥」的戰場。

  另一種可能性是,外星人到達地球的目的只是為了掠奪資源,比如電影《牛仔大叔大戰外星人(Cowboys vs Aliens)》中,外星人到達地球的目的是為了金;《飛碟徵空/孤島世界(This Island Earth)》裡,一幫怪異的外星人千裡迢迢來到地球,目的是鈾和科學家,他們想靠地球科學家幫助他們尋找失落的文明。

  儘管目前我們沒有緊迫的理由來擔心外星人會立刻強行進入地球並凌辱我們,但來自太空的各種其他物質也有可能對我們的生存造成威脅。這種物質可能是一顆小行星,比如電影《世界末日(Armageddon)》——人類發現一顆巨大的隕石正朝地球方向奔來,並將於18日內撞上地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想出了阻止該隕石與地球相撞造成人類毀滅的辦法:派人登陸隕石的表面,鑽洞貫穿至隕石的地心,放入核彈引爆,該方法最終取得成功。

  也有可能是一顆彗星,比如電影《天地大衝撞(Deep Impact)》。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名熱衷天文學的中學生無意間發現一顆新彗星,沒想到這顆巨大的彗星竟朝地球直衝而來,在一年內將撞上地球,人類命運危在旦夕,人們想出的辦法是由經驗豐富的太空人在彗星上引爆核彈將之炸毀。

  或者是一顆流星,比如電影《地球浩劫(Meteor)》。在這部影片中,銀河系小行星帶遭受不知名彗星撞擊,形成大隕石群向地球襲來,人類面臨滅頂之災。

  或者是其他「流氓星球」,比如電影《當世界毀滅時(When Worlds Collide)》,講述的是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即將撞向地球,讓人類陷入恐慌之中,一個億萬富翁兼天文學家發現有一個小行星似乎可以住人,於是他計劃製造一個火箭,派一隊人移居去往那個星球,希望能藉此使人類這一物種不至於徹底消亡。

  我們的頭頂上或許還有很多其他未知的、無法預測的威脅,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保持警惕。就像1951年上映的科幻電影《怪形》中的一句臺詞:「看著天上,看著天上。」

《異形》宣傳海報

  人類每次前往太空的探索之旅都是一段冒險之旅,可能會遭遇各種襲擊。比如電影《異形(Alien)》系列,講述的就是人前往其他星球而遭受異形攻擊的故事。電影《黑洞表面(Event Horizon,又名撕裂地平線、異煞)》則講述了2040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派遣一艘可以超光速航行的太空船「黑洞表面」號搜尋宇宙的邊境,但這艘太空船成為一個生命體並殘殺太空人的故事。也有太空人從太空之旅中帶回了一些令人驚駭的生物,例如在1985年上映的《宇宙天魔(Lifeforce)》中, 「邱吉爾」號宇宙飛船接近哈雷彗星,欲探知其內部構造,結果發現彗星內部藏有一艘廢棄的飛船,內有多具奇怪生物的乾屍以及三個沉睡在水晶棺內的人類,為解開其中奧秘,太空人將他們帶回飛船,結果乾屍甦醒,給人類帶來了滅頂之災。另外,在電影《怪獸(Monsters)》中,採集到外星生命物種的NASA的探測器在中美洲墜毀後不久,新的生命形式開始出現,半個墨西哥都被列為了感染區遭到隔離。

  儘管上述只是科幻電影的想像,但很多科幻電影中的想像已經變成了現實,宇宙可能充滿了比我們人類更強大的生命形式,因此,我們在進行太空探測任務時,必須慎之又慎。

來源:中國科技網

配圖來自網絡

偷偷發起一個小調查,整個文章中共提到了(約)56部科幻電影,不知道你看過其中的多少部呢?(憑印象吧,除非你是死理性派,哼)

相關焦點

  • 「科幻世界」拍科幻電影這件事好科幻
    時光網訊   創刊40周年,「科幻世界」首次主動「觸電」。6月22日,科幻電影《我們的科幻世界》於「上海電影節·科幻產業論壇」進行了網絡影視改編授權儀式,預計於2019年9月至10月開機,並將在頭部視頻網站獨播發行。
  • 那些年追過的科幻電影《逃出克隆島》,讓人窒息,讓人浮想!
    《逃出克隆島》海報《逃出克隆島》是美國一部科幻電影,劇中宏大的場景往往把我們帶到一個更加廣闊無垠的視野,在探索人性的同時,教人以勇氣及希望。儘管該片曾引來了一片批評的聲音,但我仍覺得此片的意義在於其真正要表達的內涵。
  • 科幻電影,湊熱鬧不如打基礎
    科幻片絕不只有太空、人工智慧等幾個既有類型解放周末:這是您第二次參加藍星球科幻電影周,創投項目的質量比一年前有所進步嗎?王紅衛:比起我之前看到的劇本,以及平時接觸的社會項目,確實有一些進步。這可能就是我們這些人還願意繼續「摻和」科幻電影這件事的一個原因吧。解放周末:但您也指出,其中有一些犯常識性錯誤的劇本。
  • 為什麼我們需要科幻電影?
    而在拍sir看來,比起其它類型的成功,國產科幻電影的成功更具有意義,也更值得關注。在此之前,國產科幻電影的發展始終呈現一片荒漠之態,而《流浪地球》的成功足以向外界證明中國電影人的想像力並不比美國人差,中國人的邏輯也能駕馭好科幻電影這一類型。
  • 盤點那些有深度的科幻電影
    科幻電影通常是被定義為在未來發生的事情,或者表現出重大的技術或環境變化的電影。電影通常位於太空中或地球的另一種版本中。當然也不局限於這些場景中,因為有許多科幻電影情節發生在地球或是其它任何星球也可以是遙遠的太空中當然也可以設置為過去,現在或將來。
  • 電影推薦:經典科幻電影
    終結者2這雖然是個系列電影,可第二部最優秀,所以單獨拿出來說。在未來,機器人將會統治人類,於是人類發起了反抗,兩個陣營都派人回到過去暗殺/保護未來人類的領袖。詹姆斯·卡梅隆這個喜歡技術革命的導演,在影片中將我們對機器人和液體機器人的想像完美呈現,也使得這部電影成為科幻經典。
  • 《2001太空漫遊》:科幻電影的先驅,探討了我們從何而來
    《2001太空漫遊》是科幻電影的代表作,在探索複雜主題、先見之明和視覺語言方面具有開創性。它不僅在視覺上比較震撼,還將科幻電影分為兩大類,甚至近年來最好的科幻電影也沒有達到《2001太空漫遊》所能達到的水平。
  • 紀錄片為詹姆斯·卡梅隆正名 科幻電影絕不是兒戲
    作者:邵梓恆 來源:羊城晚報相信很多人都記得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不久前吐槽漫威電影的事:他在西雅圖的流行文化博物館推廣新紀錄片系列
  • 科幻電影裡關於2020年的那些腦洞,它們都實現了嗎?
    2020,是一個科幻大年。無數的科幻作品,都將它作為設定的年份。而現在,感覺只要數下手指頭它就要來了。今天,我們就來尋找一下科幻中對 2020 的印記,看看前人的那些腦洞,在現實中開得如何了。插畫在它的描繪中,有些東西與現實如此接近:被霓虹燈和電子廣告牌照亮的黑夜從下面的對比圖能看出,我們習慣的日常在當時就叫科幻。《銀翼殺手》劇照中 2019 年的洛杉磯街頭。
  • 推薦必看的經典科幻電影
    給各位推薦一些好看的經典科幻電影,名次不分先後。1,黑客帝國絕對經典的科幻電影,腦洞大,畫面炫,劇情引人,哲學思考深刻,動作夠酷開創了科幻電影動作電影的革命!至今仍然值得稱頌!2,第九區小編非常喜歡的一部科幻電影。科幻的故事背景,加上故事情節對現實社會一些醜惡現象深刻的諷刺,非常深刻的詮釋了種族歧視,讓人移情其中,也是必看之作。3,原始碼構思非常巧妙的電影,劇情也有點燒腦,給人帶來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 盤點《流浪地球》大火前後的那些科幻奇幻電影小說
    吳京主演的《流浪地球》票房大火,也創造了國產科幻的高峰。在《流浪地球》前後,還有哪些具有科幻奇幻色彩的電影小說呢?一起來看看。《被光抓走的人》就是這樣一部電影,愛情是永恆的主題,如果因為超現實的因素而不得不直面愛情家人,我們是會恐懼,還是尷尬?
  • 那些電影告訴我們的事
    每一片雪花都是這個整體的組成部分,而我們也是這個世界的組成部分、這個美麗星球的組成部分。在都市裡生活久了,很容易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我們會忘記自己呼吸的每一口空氣、喝下去的每滴水都是這個地球的賜予。我們常常會忘記它們的來處,也忘記了我們和自然息息相關。從電影中,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聯繫。
  • 關於未來,科幻電影給我們的8個警示?
    好萊塢鴻篇巨製《星際穿越》讓人們重新燃起了對科幻電影的追捧和熱愛。科幻電影從不乏對人類未來生活的展示,雖然有些電影向我們展示了人類非常美妙的未來,但大部分都是對未來生活的擔憂和警告。 儘管如此,科幻電影還是如暗夜中的燈塔一樣,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教訓,設法避開或擺脫科幻電影中展示的人類未來的暗面。
  • 科幻能否成為現實 電影中那些成為現實的科技
    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曾經是未來的東西成為了我們的現實,一百多年前汽車的發明讓我們從蒸汽時代轉變到電能的驅動時代,很多早期電影中的科技也慢慢成為了現實本次我就為各位舉幾個很具有代表性的實例,讓大家了解一下從電影中走到現實的汽車和科技應用。霹靂遊俠——用語音對話完成車輛控制首先來聊聊人車互動的案例。《霹靂遊俠》這部美劇想必大家即便沒有看過也聽說過,故事講述了男主人公駕駛著具有高度人工智慧的跑車KITT,在罪犯橫行於法律之上的世界裡支持那些無辜及無助的人。
  • 在那些科幻電影裡,未來世界將會是怎樣的呢?
    在科幻電影中,人們對於人類的未來似乎一直保持一種悲觀,科技的發展、資源的掠奪、外星文明的入侵,無論是怎樣的設定,人類終將無法逃離審判。今天,小編將為大家盤點下在影視作品中的未來世界,看看影視創作者們為我們敲響了什麼樣的警鐘。
  • 2020年,我們終於踏入了科幻電影中的「未來」
    在科幻世界裡,2020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在這一年,人類早已能夠輕鬆地上天入地、遨遊太空,享受著高度的科技文明。據維基百科不完全統計,至少有97部電影的時間線,涉及到2020年代。 那些科幻小說裡遙不可及的很久以後,轉眼就到了,2020已成為現在。
  • 硬派科幻歐羅巴報告,如此寫實的科幻電影很難得
    文章原創,素材來源於網絡,本文出發點意在傳播娛樂圈正能量,喜歡的朋友歡迎點讚硬派科幻歐羅巴報告,如此寫實的科幻電影很難得片子裡的演員演技真的都好差(有吳彥祖,我只是就這一部電影論事,無關別的電影,無關演員的品行,我也是吳彥祖的粉絲,所以才看。
  • 那些科幻電影中已經實現的黑科技
    電影也發展了這麼久,最受影迷們歡迎的應電影種類該就是科幻電影。從1969年7月21日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開始。人們對科幻和未知世界的探索越來越瘋狂,不再滿足於瑰麗的簡單想像,而是希望通過影視作品將不可能變為可能。從此,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世界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
  • 「科幻電影」用英語怎麼說?
    說到科幻電影,就不得不提那部,號稱「開啟中國電影科幻元年」的《流浪地球》了。故事中:為了逃脫即將被太陽吞滅的危險,人類帶著地球踏上旅程。這個腦洞還真的是格外的大。不過想來也是,我覺得科幻電影向來拼的就是腦洞,看的主要就是震撼,要不然怎麼叫科幻電影呢,就像《復仇者》、《海王》等許多大片主打的不都是震撼嗎?說到這裡,忘了問你:你喜歡科幻電影嗎?知道科幻電影、特效等詞用英語怎麼說嗎?一起來看看吧!
  • 城事|我省第一部科幻電影在蘭州殺青了,​你知道是什麼嗎?
    城事|我省第一部科幻電影在蘭州殺青了,​你知道是什麼嗎?: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省第一部硬核科幻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