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能否成為現實 電影中那些成為現實的科技

2020-11-23 易車網

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曾經是未來的東西成為了我們的現實,一百多年前汽車的發明讓我們從蒸汽時代轉變到電能的驅動時代,很多早期電影中的科技也慢慢成為了現實。本次我就為各位舉幾個很具有代表性的實例,讓大家了解一下從電影中走到現實的汽車和科技應用。

霹靂遊俠——用語音對話完成車輛控制

首先來聊聊人車互動的案例。《霹靂遊俠》這部美劇想必大家即便沒有看過也聽說過,故事講述了男主人公駕駛著具有高度人工智慧的跑車KITT,在罪犯橫行於法律之上的世界裡支持那些無辜及無助的人。該跑車外觀與一臺普通的龐蒂亞克火鳥完全一致,而在後期拍攝《新霹靂遊俠》中KITT則採用福特野馬飾演。

車輛外觀與現實當中的沒有任何區別,但在內置的科幻功能上有著完全不同的配置,簡單的說霹靂車除了在車外觀上都採用造型炫酷跑車外,內部還增加了生命體,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變形金剛中那個可以變形的生命體,而是車輛可以與人進行互動,完成駕駛者給出的指示。

在80年代拍攝這部美劇的時候有誰會想到日後的某一天這一項功能可以在現實當中實現,可就在幾十年後現如今普通的轎車就已經實現了該項功能。人機互動系統不僅在很多的國外品牌汽車中得到運用,而且在很多國產汽車中也實現了該項功能的運用。從簡單的打開空調、開啟天窗、導航查找到手勢的控制都逐漸的普遍起來,這不僅讓駕駛者能夠安穩駕駛車輛,也可以跟車進行互動。《霹靂遊俠》作為80年代最熱門的美劇之一,其中有很多想像中的功能給後人的科技創新帶來了無限的啟迪。

無人駕駛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

「無人駕駛」對於很多人來說聽起來似乎有些荒謬,那我告訴大家現在國際上已經將無人駕駛劃分為6個等級從L0-L5,目前的科技水平基本可以達到L3這個等級了。首先L0等級其實就是傳統的人工駕駛。它其實是完全由人來駕駛汽車,並沒有任何的自動駕駛的成分在裡面。

那麼L1,顧名思義,其實它只是比L0,多了一些智能化科技,比如說自動巡航、自動制動系統等,主要還是由人來操控整個汽車的行駛。L2是部分自動駕駛,與L1相比要更加的智能化,因為它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自動駕駛,該項配置基本在很多20多萬的家用車上都能找到。

說到L3我就要提一下特斯拉這個汽車品牌了,現在路上的特斯拉已經與日俱增了,很容易見到,該車有一項最有特色的功能就是自動駕駛,開啟模式後該車可以通過車速控制進行併線超車,但前提是手依舊不能長時間離開方向盤。因為人工智慧在這個程度上還無法完全應對路面的情況,所以仍然需要駕駛員來隨時觀察,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至於更高級的L4和L5目前還沒有任何廠家可以達到,據小編猜測距離L5全智能無人駕駛的時期也不會太遙遠。

蝙蝠俠的夥伴不只有羅賓

說到汽車和科技應用,我也將分為兩大部分舉例介紹,首先從電影中的車輛說起。電影中最有特色的,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蝙蝠俠中的蝙蝠戰車,浮誇具有未來感的造型在每一部蝙蝠俠電影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蝙蝠戰車是美國好萊塢專門為電影量身打造一款未來戰車,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不過國內外都會有一些《蝙蝠俠》愛好者DIY改裝過與電影一模一樣的戰車,但也只能作為藝術品在家中或是私人場所展示,無法上路行駛。說到蝙蝠戰車,設計師也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在車身設計上也融入了很多現實汽車的製造工藝。尤其是諾蘭導演拍攝的《蝙蝠俠》三部曲中的戰車樣式就是借鑑悍馬和蘭博基尼的造型元素,並將兩款車的特點提煉出來的產物。

2005年《蝙蝠俠》三部曲的蝙蝠車(The Tumbler),設計者為內森·克羅利。但是外觀概念最初是由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提出的,他認為蝙蝠車是蝙蝠俠的標誌性裝備,他希望新的蝙蝠車擁有坦克的裝甲和重量,同時又具有蘭博基尼的低矮車身以及速度,隨後諾蘭用粘土捏出了大致外形,隨後由內森·克羅利進行修整,最後經過不斷的修改,諾蘭的團隊製作了一輛真正可以行駛的蝙蝠車,隨後華納兄弟公司接受了這臺重新設計過的蝙蝠車。

說到諾蘭《蝙蝠俠》三部曲中的戰車在外觀上是生活中無法實現的話,那麼動力總成上卻可採用到當今的汽車結構當中,蝙蝠戰車採用了美國通用集團的V8發動機,最大馬力可達到340匹,0-100km/h加速只用5.8秒。該發動機在通用旗下高端跑車品牌克爾維特上就有著很好的表現。

能夠帶你回到未來的座駕

如果蝙蝠戰車是買不到的科幻電影中的汽車,那麼《回到未來》中的時光車可以說是在現實世界中能夠買到的汽車。電影中時光車其實就是20世紀70年代的一個產物,它的製造商——DeLorean Motor Company(美國德羅寧汽車公司),或許大家對這家汽車廠商並不熟悉,主要原因在於該品牌只有短暫7年的壽命。1975年的德羅寧汽車公司所生產銷售的車型也僅有DMC-12一款,然而歷史並不以數量衡量經典,擁有DMC-12,這家名為德羅寧的汽車製造商便足以載入史冊,被人們永遠銘記。

美國德羅寧汽車公司是通過1985年、1989年和1990年的美國科幻電影《回到未來》才讓很多人知道這個品牌的。起初《回到未來》的導演對很多車型進行過嚴格的對比,最終採用了這臺DMC-12車型。該車在當時的造型設計非常超前,與一些常見的車輛有著完全不同的樣式。

德羅寧汽車公司所生產的DMC-12與之前提到的蝙蝠戰車不同的是該車作是作為量產車型提供給消費者的。那麼說到DMC-12中的12所代表的意思就是當時這款車的售價為12000美元,這個售價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昂貴的了。不過對於DMC-12而言好景並不長,在1982年美國德羅寧汽車公司正式申請了破產保護,這臺公司引以為傲的DMC-12也在1983年初正式停產,結束了它短暫的生涯。

總結:說了那麼多不知道各位對科幻電影中的車有沒有簡單的了解,隨著現代科技發展一些曾經只能在電影出現的高科技也慢慢的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如果讓我總結的話就是,只有我們想不到的創意,沒有我們達不到的科技。(圖/文 網通社 張萌 圖片來源於網絡)

聲明:本文由易車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易車網。

相關焦點

  • 讓腦洞成為現實 十項電影中的科幻技術
    科幻影視充斥著各種各樣亮眼的酷科技,從《星際迷航》中的穿梭機和食品複製器,再到《少數派報告》中的空中觸控屏和飛行背包。 部分未來主義技術已經到來。例如,「即按即說的」行動裝置已經非常接近於《星際迷航》式的通訊器。
  • 當科幻電影中的設備映射到現實生活中
    科幻電影一直是技術領域的靈感來源之一,眾多我們現在使用的新技術,最早都出現在科幻電影中,雖然它們只是道具和特效,但無疑帶給了人們很多靈感,最終將它變為現實。當然,還有一些科幻電影中的設備恰恰相反,其靈感來自於現實,或許還存在「廣告植入」的嫌疑。其實人類最開始的幻想從文字變為了電影最終成為了現實。
  • 科幻電影《星際迷航》的諸多技術正在成為現實
    可是隨著現實科技的發展,這些技術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早成為現實,幫助人類更快步入太空時代。在《星際迷航》中,最重要的技術——曲速科技於2063年首次測試。你可能認為,在接下來的47年中,人類或許依然無法實現超光速的旅行。畢竟,現在距離人類首次登月已經47年,而我們依然未能將人類送到更遠的宇宙空間中。但是至少在曲速技術方面,我們正接近取得成功的邊緣。
  • 大腦植入微晶片 科幻電影的橋段即將成為現實場景?
    科幻電影一直都是人類將想像中的未來世界展示出來的做好的方式。無論是當年震撼了世人的《太空漫遊2001》,還是近些年來的經典電影《盜夢空間》等都表現出了人們的探索。但是在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不單是充滿了未來科技的社會,而是那些比現代人類更加聰明和強大的「新人類」。
  • 超酷炫3D全息投影技術,科幻成為現實,讓你看見未來!
    科幻電影對於技術迷來說,想必都非常的喜歡看吧,我們也經常會在科幻電影裡見到讓我們覺得欲罷不能的畫面,電影的主人公可以隨意的把控只會空氣中的3D投影,也能夠把遠處的人或物以三維的形式投影在空氣之中,就像電影《鋼鐵俠》中的畫面。
  • 從光速旅行到巨型機甲,科幻電影裡的技術正在成為現實
    科幻作品不是胡思亂想,它很大程度上基於人們對自己時代內的科技理解力。《弗蘭克斯坦》誕生於1818年,被認為是最早的科幻文本。作者瑪麗雪萊的筆下沒有魔法,而採用了化學和物理,這得益於當時人們對於化學和物理學認知方面的提高。而反過來,科幻也能為科技工作者帶來一些靈感,甚至預測未來。
  • 科幻電影中的3D全息圖像,可能要成為現實了
    我們在觀看科幻電影的時候,總會被影片中各種各樣的高科技所吸引,其中有一種全息投影技術一直是我們想擁有的,有了它手機、電腦等設備就可以直接顯示出立體的3D全息投影圖像,非常酷炫。  其實現實世界中,全息投影技術已經有一些實際的應用場景,只不過無論是效果還是付出的成本都不太理想。
  • 趣科技:從科幻電影走出的現實技術(組圖)
    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內,人們對於科幻影片的熱衷絲毫沒有減緩的趨勢。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幻影片中許多原本被認為是不可思議的技術也已經悄然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對此,美國知名科技媒體《商業內幕》日前就為我們整理出了一份「從科幻影片中走出的八大現實技術」榜單,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 恐龍能被復活嗎 侏羅紀公園能否成為現實 科學家表示不現實
    提到恐龍,很多人第一時間想起的,可能不是冷冰冰的化石,而是在螢屏上活靈活現的電影造型,其中又以侏羅紀公園為最,相信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不在少數,也有很多人都希望,真的會有那麼一天,像侏羅紀公園中的那些場景,能夠真實的出現在現在的地球上,畢竟科幻都是基於現實,說不定真的能有手段復活恐龍呢,普通人確實會這樣想
  • 那些科幻電影中已經實現的黑科技
    電影也發展了這麼久,最受影迷們歡迎的應電影種類該就是科幻電影。從1969年7月21日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開始。人們對科幻和未知世界的探索越來越瘋狂,不再滿足於瑰麗的簡單想像,而是希望通過影視作品將不可能變為可能。從此,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世界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
  • 鋼鐵俠們的科幻裝備,有一些正在成為現實
    想必那些機器人題材的科幻動畫功不可沒。  2004年,在日本政府資助下,Sankai教授創立了Cyberdyne公司。2008年,該公司發布了旗艦產品HAL,並於2013年成為全球首個獲得安全認證的機器人外骨骼產品(ISO/DIS 13482)。
  • 科幻電影即將成為現實
    最近北大團隊發表了關於精準刪除記憶的論文,有人說X戰警即將成為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 從科幻電影中找到靈感,廈大教授讓液體成為「門」
    電影《星際之門》中扭曲時空的流動液態的星際之門,促使侯旭思考液體能否成為一種"門"。—國際純粹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近日公布 2020 年度化學領域十大新興技術,有兩項是由我國科學家引領的新興方向,其中之一來自廈大化學化工學院侯旭教授等人提出的液體門控技術,它的靈感來自科幻電影
  • 幻想照進現實,科幻電影中的酷車離我們有多遠
    其實在很多科幻電影裡面,主創們也對未來的汽車花了不少篇幅進行描述。那些腦洞大開的奇思妙想,是否能夠真的成為未來走進我們生活的汽車呢?今天,《車壹圈》小編就帶大家看看,電影中的未來汽車在現實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
  • 這些科幻電影裡的神預言都變成了現實!
    不過預測這事,有很多的電影都做到了,其中一些甚至讓我有「細思恐極」的感覺。在此,我為大家精選了10部神預言到讓你張大嘴巴,不知道說什麼的電影~《原始碼》豆瓣評分:8.3預見性:一個和平世界簡單幹脆的1個半小時,1套理論,1場愛情,1個生生不息的懸念,以及N個其實不分主副、無所謂誰控制誰的平行宇宙。
  • 液體可以成為「門」!廈大教授從科幻電影中找到靈感
    「液體門控」的靈感最初來自《星際之門》,電影中扭曲時空的流動液態的星際之門,促使侯旭思考液體能否成為一種「門」。最具權威性的化學組織——國際純粹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近日公布2020年度化學領域十大新興技術,有兩項是由我國科學家引領的新興方向,其中之一來自廈大化學化工學院侯旭教授等人提出的液體門控技術,它的靈感來自科幻電影
  • 廈大教授從科幻電影中找到靈感 液體可以成為「門」
    ,促使侯旭思考液體能否成為一種「門」。最具權威性的化學組織——國際純粹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近日公布2020年度化學領域十大新興技術,有兩項是由我國科學家引領的新興方向,其中之一來自廈大化學化工學院侯旭教授等人提出的液體門控技術,它的靈感來自科幻電影
  • 未來進行時,虛擬成為現實了嗎?
    不過,虛擬實境相關技術的高歌猛進,也並非毫無可指摘之處。從目前的技術看,靜態虛擬人絕對足夠「以假亂真」,但是動態的虛擬人形象,想要實時達到電影級別的真實、可信、毫無違和感,還要寄望於運算速度和藝術再現的提升。畢竟大家太熟悉和真人交互的感受了,虛擬人要做到的不光是「擬真」,還需要引起人的期待和想像力,甚至把人際社交和情感投射徹底轉移到虛擬空間。
  • 遊走在科幻與現實之間,探索科幻電影裡真實的科學影蹤
    在宇宙和星空的尺度上,科幻與現實在不停地丈量。而人類正是拿著一把自己的尺子,抬頭仰望著星空,低頭思索著宇宙。時間、空間、精神、物質、能源、科技,在人類的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裡,不斷的交織。短暫與永恆、相對與絕對、禁錮與超越,永無止境;而科幻與現實,交匯成未來。21世紀以來,科技飛速發展,各種新技、新應用層出不窮。
  • 「基因人」按需設計 科幻電影離現實多遠?
    談到電影與科技的關係,人們最容易想到的是特技製作。不過,這些並不是電影與科技關係的全部。電影編導天馬行空的想像和科技人員孜孜不倦的追求,使電影與科技成為一對分割不開的「情侶」。電影正在對科學發生影響,電影幻想中的各種高科技產品和場景,與人們的現實生活距離並不遙遠,有時只是一層銀幕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