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是一個科幻大年。
無數的科幻作品,都將它作為設定的年份。
而現在,感覺只要數下手指頭它就要來了。
今天,我們就來尋找一下科幻中對 2020 的印記,看看前人的那些腦洞,在現實中開得如何了。
1.
離賽博朋克最近的一次
離 2020 越近,一部電影就越被人反覆提起。
這就是 1982 年上映的科幻史詩:《銀翼殺手》。
《銀翼殺手》劇照。主角所在的房間中遍布仿生人。
大家懷舊的原因嘛,看它的另一個譯名《公元 2020》(電影中的故事其實是發生在 2019 年年底)。
1982 年上映。原著《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更是出版於 1968 年。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插畫
在它的描繪中,有些東西與現實如此接近:
被霓虹燈和電子廣告牌照亮的黑夜
從下面的對比圖能看出,
我們習慣的日常在當時就叫科幻。
《銀翼殺手》劇照中 2019 年的洛杉磯街頭。原著小說作者菲利普 · K · 迪克稱,這像極了他寫小說時腦袋裡的景象。
原著小說誕生的 1968 年,洛杉磯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的照片。
可視電話
這個現實中的手機更厲害
電影中的可視電話,是一臺帶屏幕的公用電話。
容易獲取的海量信息讓人沉迷
催生出阿宅?
原著中,讓人沉迷的還是電視、電臺節目。民用的網際網路在上世紀 90 年代初才出現。
有些東西,現在看仍然遠遠超越現實:
仿生人(Android,對就是那個安卓)
服務,並突發性地挑戰人類
能幹,關鍵還美
電影女主角瑞秋。遇到主角前,她不知道自己是仿生人。
星球移民成為日常
據傳導演想拍而沒實現
飛行汽車成為重要交通工具
起飛噴你一臉那種
按現代嚴格的排放法規,這種飛行汽車上不了路。
真 · 全自動吹風機
這個可以有
另一些東西,還是永遠不要來到現實的好:
核戰背景
導致主角出門要穿鉛褲衩
(電影中省掉了)
動物大滅絕
貫穿原著小說的 " 想要一隻真羊 "
這隻貓頭鷹,原著中是巨頭公司準備收買主角用的。因為核輻射,大多數動物都滅絕了,真實的動物奇貨可居。這隻貓頭鷹,其實也是人造產物。
大企業在道德邊緣瘋狂試探
最終被反噬
創造了反叛生化人的科學家,最終被他的 " 孩子 " 殺害。
有人說,這部電影給 2020 年打上了賽博朋克的標籤。賽博朋克到底是什麼?它由 cyber 與 punk 組合成。前者代表計算機或網絡化為主題;後者代表朋克具有的反叛性,一般是反烏託邦的。
簡單說,它是一種科幻分支。
有人總結成幾個字:高科技,低生活。
因為地球人類數量銳減,空房子到處都是。但很多並不適合人類居住。
2.
星辰大海
與機油味濃重的賽博朋克相比,人們對星辰大海的幻想,就要來得甜美多了。
在 2020 年這個節點,科幻作品的目標出奇統一:火星!
《火星救援》劇照
2015 年上映的《火星救援》,又名 " 火星土豆種植技術 ",它的時間設定在 2029 年,與原本現實中 NASA 登陸火星的時間表一致。美國人後來延期了。
《火星救援》劇照。主角在火星種土豆。
而在更早,2000 年上映的《火星任務》中,時間就直接設定在了 2020 年。
《火星任務》海報
這是一部劇情捉急,但腦洞出彩的電影。
劇情最終落腳到了外星人上。
順帶解決了人類起源問題 ……
《火星任務》中的外星人,通過 DNA 信息確認了人類是他們的傳承,接納了主角一行。這樣的外星人,成為科幻電影中少見的純友善派代表。
插播一條現實中的新聞:
2019 年 12 月 19 日,據外媒報導,NASA 下一代火星車完成地面試驗領到 " 駕照 "。按照計劃,美國太空人將在 2024 年登陸月球,然後在 2035 年登陸火星。
這臺火星車,被叫做 " 火星 2020"。
3.
突如其來的 " 科技大爆炸 "
見識過蒸汽、電和計算器帶來的社會變革,人們打心底裡相信,下一次 " 科技大爆炸 " 沒準哪天就到來了。
這種設定,在描繪 2020 年左右的科幻作品中,也比比皆是。
腦聯網
作為賽博朋克風格的繼承者,1989 年開始連載的日本漫畫《攻殼機動隊》,生動呈現人類 " 義體化改造 " 普及後的世界。
後面還有動畫、劇場及真人版。
《攻殼機動隊》(1995)劇照。主角素子身體崩塌的一幕,可以看到 " 義體 " 構成。義體,即人造的身體,與電子腦(配合大腦工作的外掛計算系統)配合,讓人既更強壯有力,又更博學。
《攻殼》的故事,主要發生在 21 世紀 40 年代。
但在設定中,故事的核心 " 電子腦 "2003 年開始軍用;2014 年開始商業化。
主角草薙素子大概在 2020 年左右全身義體化;2029 年她成為了 " 公安 9 課 " 隊長。
《攻殼機動隊》(1995)劇照。科技與生活,就像圖中的高樓與民居,充滿反差。
人工智慧
很多作品都提到了人工智慧,包括《銀翼殺手》。
但有一部電影,專門講這塊:《她》(Her)
《她》劇照
電影於 2013 年上映,次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講的故事嘛,2025 年,一個人類和 'Siri' 相愛了 ……
機器人
機器人,也算是個老話題了。與之前的內容,還有那麼點相似。
值得提到的是兩部電影:《我,機器人》(2004)(又叫:機械公敵)
和《終結者 2》(1991)
《我,機器人》劇照。機器人的 " 失控 ",某種程度上,更像覺醒。
前者故事起源於 2020 年。
隨著技術成熟,機器人和人類開始混居。
直到,一群 " 失控 " 的機器人試圖發動叛亂。
《終結者 2》劇照
《終結者 2》大家都不能再熟悉了。
需要注意的是,裡面的反派、給很多人留下童年陰影的液體機器人 T-1000 是從 2029 年穿越回 1995 年的,並且是由機器人創造。
《終結者 2》劇照。T-1000。液體金屬打造,打碎了也能復原。
人體生物實驗
這部片就有點神了。
它在 1988 年,準確預言了 2020 年奧運會在東京舉辦:《阿基拉》
《阿基拉》劇照。距離東京奧運會還有 147 天。
故事發生在 2019 年," 東京大爆炸 " 的 31 年之後。
東京:???
《阿基拉》劇照。現代的都市,和失控的暴走圖。
科學家的秘密實驗,造就了人腦開發的新 " 技術奇點 ",造就出一批超級人類。
只是,還沒發光發熱,差點又把新東京給炸了。
東京:又來?
《阿基拉》劇照。
能源
前兩次工業革命,都與能源有關。
下一次,很多人也相信會發生在能源領域。
這裡介紹一個真 · 腦洞清奇的:中國民國小說,寫於 1909 年的《電世界》。
《飛翔吧,大清帝國》一書中對小說《電世界》的介紹。圖:知乎 @回聲箭
宣統一百零一年,即 2009 年的正月初一,有一位名叫黃震球的大發明家,
發現了一種叫做 " 鍟 " 的神奇金屬。
這種金屬在大氣中磨擦一下,就能源源不斷地放出電來,超越當時所有的電機無數倍。
於是,一幕民國版鋼鐵俠的故事上演 ……
小說時間線,一直貫穿到 2210 年。黃震球最後乘空氣電球飛向宇宙。
解決了能源,永生還是事嗎 ……
4.
科技的善惡
前面提到的科幻作品,多多少少有些小眾。
那麼,有沒有一部大家更熟悉的 ……
當然有。
大劉劉慈欣的《三體》中,人類正是在 2020 年左右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這直接影響了人類與地外文明之間的對弈。
現實中的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所的 EAST(實驗性高級超導託卡馬克)。作為最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據媒體報導,它預計投入使用的時間正是明年—— 2020 年!
與現實不同的是,在《三體》中,明年已經不再叫公元 2020。
從 2007 年開始,在三體文明的威脅下,人類 2007 年就進入了危機紀元。
對人類文明進程的焦慮,貫穿了整個《三體》。
《三體》中的末日之戰插畫。三體探測器水滴的到來,導致人類和平共處的幻想徹底破滅。
關於 2020 的科幻作品中,焦慮情緒是一大主流。
在科幻小說無邊無際的時間線中,2020 是個不遠不近的年份。
大多提到這一年的科幻作者,都可以活著親眼見證 2020 的到來。
焦慮很正常:科技發展太慢,怕在與地外文明接觸時抬不起頭,乃至毀滅;科技發展太快,怕技術壟斷、戰爭、寡頭通吃 ……
下一次技術大爆炸到來的那天,人性有沒有做好準備?這是科幻作者一直探索的問題。
《攻殼機動隊》海報。公安 9 課成員中,不少有僱傭兵參戰背景。其他的作品,比如《銀翼殺手》、《阿基拉》、《終結者》等,都有著戰爭,特別是熱核戰爭背景。上世紀的冷戰,或多或少影響了這批作者。
但是,科幻的終極意義從來都沒有改變——科技的發展,總是在催動人性良善面的進化。
在 " 高科技,低生活 " 的《銀翼殺手》中,主角和仿生人相愛,還生了個女兒;
在《火星任務》中,被困火星的太空人最終等來了救援,主角甚至接受外星人的邀請,乘坐外星飛船前往他們的文明;
《攻殼機動隊》中,主角一行不知道多少次阻止了暴力和動亂,在暗處讓和平成為更多人的日常;
《我,機器人》中,人類開始反思,與自己創造的智慧體該如何相處;
《終結者 2》全片都在探討如何阻止戰爭,讓人類延續;
《阿基拉》中,身為孩子的主角獲得了力量,在破壞和保護中最終選擇後者 ……
5.
科技沒有溫度
但人有
無論是科技的造物,還是外來的高階文明。
我們,人類,終究會找到辦法和你相處。
畢竟,地球上 70 多億人都互相接納著。
NASA 拍攝的 2012 年地球夜景。這一年," 世界末日 " 還是個熱門話題。
2008 年,大衛 · 芬奇的電影《班傑明 · 巴頓奇事》上映。
他的另一個名字叫《返老還童》。某種程度上,也是一部科幻創作。
故事開始於 100 年前,一戰結束前夕,主角以一個 80 歲老頭形象的出生並反向成長:
童年被收養,在養老院長大;12 歲(60 多歲的外貌)與 6 歲的女孩相遇,慢慢萌生愛意;夾雜著二戰帶來的世界割裂,兩人幾度相遇相別;在兩個人最好的年紀(各種意義上),終於走到一起;擔心自己 " 返老還童 " 的怪病會影響女兒成長,主角再次遠離 ……
《班傑明 · 巴頓奇事》劇照。兩人相遇。
最終,還是在那間養老院。
女孩成了個老太太,老頭成了一個什麼都不記得的嬰兒。
她天天去看望他,陪伴他走過最後的時光。直到他的時間,停在了一生摯愛的懷裡。
兩人相伴走到最後一刻。
這就是一個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接納的故事。人會給主角刻薄的 " 怪胎 " 稱呼,也可以給予最真誠的愛。
人就是人,不完美,不及科技精確和理性;但人有溫度,人類有向善的文明。
巴頓出生的 100 年後,我們即將跨越 2020。
世界大戰、外星文明都沒有到來。
但科技——即便沒有科幻中那麼無所不能,仍讓我們的每一天都變得好。
【來源:ZAKER瀟湘】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