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裡關於2020年的那些腦洞,它們都實現了嗎?

2020-12-05 瀟湘晨報

2020,是一個科幻大年。

無數的科幻作品,都將它作為設定的年份。

而現在,感覺只要數下手指頭它就要來了。

今天,我們就來尋找一下科幻中對 2020 的印記,看看前人的那些腦洞,在現實中開得如何了。

1.

離賽博朋克最近的一次

離 2020 越近,一部電影就越被人反覆提起。

這就是 1982 年上映的科幻史詩:《銀翼殺手》。

《銀翼殺手》劇照。主角所在的房間中遍布仿生人。

大家懷舊的原因嘛,看它的另一個譯名《公元 2020》(電影中的故事其實是發生在 2019 年年底)。

1982 年上映。原著《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更是出版於 1968 年。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插畫

在它的描繪中,有些東西與現實如此接近:

被霓虹燈和電子廣告牌照亮的黑夜

從下面的對比圖能看出,

我們習慣的日常在當時就叫科幻。

《銀翼殺手》劇照中 2019 年的洛杉磯街頭。原著小說作者菲利普 · K · 迪克稱,這像極了他寫小說時腦袋裡的景象。

原著小說誕生的 1968 年,洛杉磯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的照片。

可視電話

這個現實中的手機更厲害

電影中的可視電話,是一臺帶屏幕的公用電話。

容易獲取的海量信息讓人沉迷

催生出阿宅?

原著中,讓人沉迷的還是電視、電臺節目。民用的網際網路在上世紀 90 年代初才出現。

有些東西,現在看仍然遠遠超越現實:

仿生人(Android,對就是那個安卓)

服務,並突發性地挑戰人類

能幹,關鍵還美

電影女主角瑞秋。遇到主角前,她不知道自己是仿生人。

星球移民成為日常

據傳導演想拍而沒實現

飛行汽車成為重要交通工具

起飛噴你一臉那種

按現代嚴格的排放法規,這種飛行汽車上不了路。

真 · 全自動吹風機

這個可以有

另一些東西,還是永遠不要來到現實的好:

核戰背景

導致主角出門要穿鉛褲衩

(電影中省掉了)

動物大滅絕

貫穿原著小說的 " 想要一隻真羊 "

這隻貓頭鷹,原著中是巨頭公司準備收買主角用的。因為核輻射,大多數動物都滅絕了,真實的動物奇貨可居。這隻貓頭鷹,其實也是人造產物。

大企業在道德邊緣瘋狂試探

最終被反噬

創造了反叛生化人的科學家,最終被他的 " 孩子 " 殺害。

有人說,這部電影給 2020 年打上了賽博朋克的標籤。賽博朋克到底是什麼?它由 cyber 與 punk 組合成。前者代表計算機或網絡化為主題;後者代表朋克具有的反叛性,一般是反烏託邦的。

簡單說,它是一種科幻分支。

有人總結成幾個字:高科技,低生活。

因為地球人類數量銳減,空房子到處都是。但很多並不適合人類居住。

2.

星辰大海

與機油味濃重的賽博朋克相比,人們對星辰大海的幻想,就要來得甜美多了。

在 2020 年這個節點,科幻作品的目標出奇統一:火星!

《火星救援》劇照

2015 年上映的《火星救援》,又名 " 火星土豆種植技術 ",它的時間設定在 2029 年,與原本現實中 NASA 登陸火星的時間表一致。美國人後來延期了。

《火星救援》劇照。主角在火星種土豆。

而在更早,2000 年上映的《火星任務》中,時間就直接設定在了 2020 年。

《火星任務》海報

這是一部劇情捉急,但腦洞出彩的電影。

劇情最終落腳到了外星人上。

順帶解決了人類起源問題 ……

《火星任務》中的外星人,通過 DNA 信息確認了人類是他們的傳承,接納了主角一行。這樣的外星人,成為科幻電影中少見的純友善派代表。

插播一條現實中的新聞:

2019 年 12 月 19 日,據外媒報導,NASA 下一代火星車完成地面試驗領到 " 駕照 "。按照計劃,美國太空人將在 2024 年登陸月球,然後在 2035 年登陸火星。

這臺火星車,被叫做 " 火星 2020"。

3.

突如其來的 " 科技大爆炸 "

見識過蒸汽、電和計算器帶來的社會變革,人們打心底裡相信,下一次 " 科技大爆炸 " 沒準哪天就到來了。

這種設定,在描繪 2020 年左右的科幻作品中,也比比皆是。

腦聯網

作為賽博朋克風格的繼承者,1989 年開始連載的日本漫畫《攻殼機動隊》,生動呈現人類 " 義體化改造 " 普及後的世界。

後面還有動畫、劇場及真人版。

《攻殼機動隊》(1995)劇照。主角素子身體崩塌的一幕,可以看到 " 義體 " 構成。義體,即人造的身體,與電子腦(配合大腦工作的外掛計算系統)配合,讓人既更強壯有力,又更博學。

《攻殼》的故事,主要發生在 21 世紀 40 年代。

但在設定中,故事的核心 " 電子腦 "2003 年開始軍用;2014 年開始商業化。

主角草薙素子大概在 2020 年左右全身義體化;2029 年她成為了 " 公安 9 課 " 隊長。

《攻殼機動隊》(1995)劇照。科技與生活,就像圖中的高樓與民居,充滿反差。

人工智慧

很多作品都提到了人工智慧,包括《銀翼殺手》。

但有一部電影,專門講這塊:《她》(Her)

《她》劇照

電影於 2013 年上映,次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講的故事嘛,2025 年,一個人類和 'Siri' 相愛了 ……

機器人

機器人,也算是個老話題了。與之前的內容,還有那麼點相似。

值得提到的是兩部電影:《我,機器人》(2004)(又叫:機械公敵)

和《終結者 2》(1991)

《我,機器人》劇照。機器人的 " 失控 ",某種程度上,更像覺醒。

前者故事起源於 2020 年。

隨著技術成熟,機器人和人類開始混居。

直到,一群 " 失控 " 的機器人試圖發動叛亂。

《終結者 2》劇照

《終結者 2》大家都不能再熟悉了。

需要注意的是,裡面的反派、給很多人留下童年陰影的液體機器人 T-1000 是從 2029 年穿越回 1995 年的,並且是由機器人創造。

《終結者 2》劇照。T-1000。液體金屬打造,打碎了也能復原。

人體生物實驗

這部片就有點神了。

它在 1988 年,準確預言了 2020 年奧運會在東京舉辦:《阿基拉》

《阿基拉》劇照。距離東京奧運會還有 147 天。

故事發生在 2019 年," 東京大爆炸 " 的 31 年之後。

東京:???

《阿基拉》劇照。現代的都市,和失控的暴走圖。

科學家的秘密實驗,造就了人腦開發的新 " 技術奇點 ",造就出一批超級人類。

只是,還沒發光發熱,差點又把新東京給炸了。

東京:又來?

《阿基拉》劇照。

能源

前兩次工業革命,都與能源有關。

下一次,很多人也相信會發生在能源領域。

這裡介紹一個真 · 腦洞清奇的:中國民國小說,寫於 1909 年的《電世界》。

《飛翔吧,大清帝國》一書中對小說《電世界》的介紹。圖:知乎 @回聲箭

宣統一百零一年,即 2009 年的正月初一,有一位名叫黃震球的大發明家,

發現了一種叫做 " 鍟 " 的神奇金屬。

這種金屬在大氣中磨擦一下,就能源源不斷地放出電來,超越當時所有的電機無數倍。

於是,一幕民國版鋼鐵俠的故事上演 ……

小說時間線,一直貫穿到 2210 年。黃震球最後乘空氣電球飛向宇宙。

解決了能源,永生還是事嗎 ……

4.

科技的善惡

前面提到的科幻作品,多多少少有些小眾。

那麼,有沒有一部大家更熟悉的 ……

當然有。

大劉劉慈欣的《三體》中,人類正是在 2020 年左右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這直接影響了人類與地外文明之間的對弈。

現實中的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所的 EAST(實驗性高級超導託卡馬克)。作為最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據媒體報導,它預計投入使用的時間正是明年—— 2020 年!

與現實不同的是,在《三體》中,明年已經不再叫公元 2020。

從 2007 年開始,在三體文明的威脅下,人類 2007 年就進入了危機紀元。

對人類文明進程的焦慮,貫穿了整個《三體》。

《三體》中的末日之戰插畫。三體探測器水滴的到來,導致人類和平共處的幻想徹底破滅。

關於 2020 的科幻作品中,焦慮情緒是一大主流。

在科幻小說無邊無際的時間線中,2020 是個不遠不近的年份。

大多提到這一年的科幻作者,都可以活著親眼見證 2020 的到來。

焦慮很正常:科技發展太慢,怕在與地外文明接觸時抬不起頭,乃至毀滅;科技發展太快,怕技術壟斷、戰爭、寡頭通吃 ……

下一次技術大爆炸到來的那天,人性有沒有做好準備?這是科幻作者一直探索的問題。

《攻殼機動隊》海報。公安 9 課成員中,不少有僱傭兵參戰背景。其他的作品,比如《銀翼殺手》、《阿基拉》、《終結者》等,都有著戰爭,特別是熱核戰爭背景。上世紀的冷戰,或多或少影響了這批作者。

但是,科幻的終極意義從來都沒有改變——科技的發展,總是在催動人性良善面的進化。

在 " 高科技,低生活 " 的《銀翼殺手》中,主角和仿生人相愛,還生了個女兒;

在《火星任務》中,被困火星的太空人最終等來了救援,主角甚至接受外星人的邀請,乘坐外星飛船前往他們的文明;

《攻殼機動隊》中,主角一行不知道多少次阻止了暴力和動亂,在暗處讓和平成為更多人的日常;

《我,機器人》中,人類開始反思,與自己創造的智慧體該如何相處;

《終結者 2》全片都在探討如何阻止戰爭,讓人類延續;

《阿基拉》中,身為孩子的主角獲得了力量,在破壞和保護中最終選擇後者 ……

5.

科技沒有溫度

但人有

無論是科技的造物,還是外來的高階文明。

我們,人類,終究會找到辦法和你相處。

畢竟,地球上 70 多億人都互相接納著。

NASA 拍攝的 2012 年地球夜景。這一年," 世界末日 " 還是個熱門話題。

2008 年,大衛 · 芬奇的電影《班傑明 · 巴頓奇事》上映。

他的另一個名字叫《返老還童》。某種程度上,也是一部科幻創作。

故事開始於 100 年前,一戰結束前夕,主角以一個 80 歲老頭形象的出生並反向成長:

童年被收養,在養老院長大;12 歲(60 多歲的外貌)與 6 歲的女孩相遇,慢慢萌生愛意;夾雜著二戰帶來的世界割裂,兩人幾度相遇相別;在兩個人最好的年紀(各種意義上),終於走到一起;擔心自己 " 返老還童 " 的怪病會影響女兒成長,主角再次遠離 ……

《班傑明 · 巴頓奇事》劇照。兩人相遇。

最終,還是在那間養老院。

女孩成了個老太太,老頭成了一個什麼都不記得的嬰兒。

她天天去看望他,陪伴他走過最後的時光。直到他的時間,停在了一生摯愛的懷裡。

兩人相伴走到最後一刻。

這就是一個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接納的故事。人會給主角刻薄的 " 怪胎 " 稱呼,也可以給予最真誠的愛。

人就是人,不完美,不及科技精確和理性;但人有溫度,人類有向善的文明。

巴頓出生的 100 年後,我們即將跨越 2020。

世界大戰、外星文明都沒有到來。

但科技——即便沒有科幻中那麼無所不能,仍讓我們的每一天都變得好。

【來源:ZAKER瀟湘】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科幻作家腦洞裡的2020,看起來好危險的樣子
    無數的科幻作品,都將它作為設定的年份。 而現在,感覺只要數下手指頭它就要來了。 今天,我們就來尋找一下科幻中對2020的印記,看看前人的那些腦洞,在現實中開得如何了。 1.
  • 那些在幻想中的2020,如今實現了嗎?
    時間過得飛快,那麼我們曾經對2020的那些幻想都實現了嗎?這在八十年代看起來十分未來的景觀設計,在這個2020年卻非常輕而易舉的實現了。不論是廣告投放還是粉絲應援,巨型LED燈箱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 科幻電影裡的2020真的來了嗎?這些神預言讓人不得不服!
    一個曾經存在於小學生科幻作文裡的年代突然到了眼前。以前我們在作文本上寫,到了2020年,汽車在天上飛,人們住在玻璃罩著的房子裡,四季如春。但是,當真實的2020年來臨時,我們遺憾地發現這些依然是「科幻」。
  • 盤點幾部關於2020年的科幻電影,最後一部神預測!
    還是沒有實現……下面up主來盤點幾部關於2020年的科幻電影看看電影中想像的「未來」有沒有實現吧第一部電影《史前行星之旅》沒錯,這部1965年的電影中的未來就是2020年,故事背景是2020年月球已經被殖民化了,人類開始探索金星,主角們在金星上遭到了史前動物的襲擊……距今55年的一部老電影,即使現在沒有實現,但也是濃墨重彩的一個奇妙想像。
  • 2020年,我們終於走進了這些科幻片裡的未來世界
    隨著1月1日0點的鐘聲敲響,21世紀10年代,嗖的一聲跨越到了20年代,2020年如約而至。你知道嗎,2020年到1990年的距離,其實和1990年到1960年一樣長。也正因如此,2020年成了過去的無數科幻作品中,那個屬於並不太遙遠的未來的「天選之年」……記得在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中,人類已經在 2020 年前後實現了可控核聚變。那麼在科幻電影中,2020年都發生了什麼,它們會成為現實嗎?
  • 2020年,我們終於踏入了科幻電影中的「未來」
    在科幻世界裡,2020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在這一年,人類早已能夠輕鬆地上天入地、遨遊太空,享受著高度的科技文明。據維基百科不完全統計,至少有97部電影的時間線,涉及到2020年代。 那些科幻小說裡遙不可及的很久以後,轉眼就到了,2020已成為現在。
  • 這些科幻電影裡的智能產品,已經走進了生活
    試想一下,如果電影007中那些用最尖端科技打造的裝備,都成為普通人觸手可及的產品,那每個人的生活是不是就都像邦德一樣精彩?每個人都是渴望更絢麗多彩的生活,而科幻似乎給這種渴望找到一個出口。值得欣慰的是,這個出口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其實,只要留心翻看一下歷年來大開腦洞的科幻作品,你就會發現很多眼熟的物品;稍加思量你還會恍然大悟,這不就是昨天剛用過的某樣物件嗎?
  • 這些科幻大片裡的未來科技,竟然都一一實現了
    來源:全球風口在我們的回憶中,2020年,是科幻片裡的重要時間節點。據維基百科不完全統計,至少有97部電影的時間線,涉及到2020年代。科幻電影裡的2020年,人類早已能夠輕鬆地上天入地、遨遊太空,享受著高度的科技文明。
  • 科幻片中已經實現了的科技
    科幻電影也是一直以來備受青睞的影片類型,它能夠滿足人類的思考,使觀眾們腦洞大開,而且科幻片中的特效看起來十分爽,從二十世紀初第一部科幻片《月球之旅》問世,到如今各種各樣的科幻電影,讓我們一次次的見證科技的力量。
  • 那些科幻電影中已經實現的黑科技
    電影也發展了這麼久,最受影迷們歡迎的應電影種類該就是科幻電影。從1969年7月21日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開始。人們對科幻和未知世界的探索越來越瘋狂,不再滿足於瑰麗的簡單想像,而是希望通過影視作品將不可能變為可能。從此,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世界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
  • 電影《火星救援》中的情景有可能實現嗎?
    那麼,如此高能的探測器現在有名字了嗎?會不會讓我們全民大開腦洞為它起名?如果說火星原本也和地球一樣擁有海洋,那麼它的水又去哪裡了?我們熟悉的電影《火星救援》中的情景有可能實現嗎?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科技向未來》第二期節目《即將啟航!關於火星,你知道多少?》,為您繼續揭秘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 盤點幾部關於平行世界題材的科幻電影,真是佩服編劇們的腦洞
    平行世界或者平行宇宙是否真的存在,按現有的科學理論或技術根本無法證偽或者證實,但這並不妨礙腦洞大開的電影編劇們對這一題材進行藝術加工然後搬上大熒幕,於是我們才能有機會欣賞到有一部部關於平行世界描述的科幻電影,除了讓我們得到視覺和心靈上的震撼外,也讓我們產生無盡的遐想。
  • 這些科幻電影裡的神預言都變成了現實!
    不過預測這事,有很多的電影都做到了,其中一些甚至讓我有「細思恐極」的感覺。在此,我為大家精選了10部神預言到讓你張大嘴巴,不知道說什麼的電影~《原始碼》豆瓣評分:8.3預見性:一個和平世界簡單幹脆的1個半小時,1套理論,1場愛情,1個生生不息的懸念,以及N個其實不分主副、無所謂誰控制誰的平行宇宙。
  • 在那些科幻電影裡,未來世界將會是怎樣的呢?
    2020,疫情的蔓延仿佛一部災難片的開端,傲慢無知的人類對於病毒的輕視讓這場災難愈演愈烈。在科幻電影中,人們對於人類的未來似乎一直保持一種悲觀,科技的發展、資源的掠奪、外星文明的入侵,無論是怎樣的設定,人類終將無法逃離審判。今天,小編將為大家盤點下在影視作品中的未來世界,看看影視創作者們為我們敲響了什麼樣的警鐘。
  • 【推薦】這 8 部科幻電影,每部都使我達到腦高潮
    作者:寶寶知道 張思妍推薦8部經典科幻片,它們無一例外都是腦洞大開又充滿哲思的佳作。1.《原始碼》著名科幻導演鄧肯·瓊斯玩起了時空穿越,但是與此同時,也不忘撩一撩人們對人性話題的敏感神經。不過科幻電影的情節,說白了,不都是套路嘛,但好的科幻電影就是,科技和想像帶給你的快感和震撼,會讓你忘掉它的情節。3.《這個男人來自地球》《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是一部2007年出品的小成本獨立電影。它的獨到之處在於,它拋棄了傳統科幻片的機械質感,從人文角度,狠狠地將觀眾拖進了影片深不見底的腦洞。
  • 這些科幻電影裡曾經展現的高科技已實現,科幻電影裡的未來世界!
    《大都會》(1927) - 影像通話 這部電影是以2026年為故事發生的時間背景,但實際上2006年我們就實現了影像通話技術,這比當時人類能夠想像的早20年.....2.《2001太空漫遊》 (1968) - 掌上筆記本3.《銀翼殺手》(1982) - 城市電光顯示屏幕 電影中的時間背景是2019年,而我們的城市現在到處都可以看到這種電光現實屏幕.....
  • 2020年最值得期待,最重磅的十部電影,都在這裡!
    您的2019年餘額不足!在新的一年裡,將會又更多更好的電影陪伴著我們~比如下面這十部電影,可能是2020年最重磅的最值得期待的電影了!一個《銀翼殺手》,一個《沙丘》,都號稱過「最難拍的科幻片」,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用《銀翼殺手2049》告訴我們,沒有什麼不可能。所以潮汐相信丹尼斯·維倫紐瓦,而且準確來說《沙丘》還是影史最大擱淺科幻工程。所以現在維倫紐瓦在做的,是科幻界最具風險的兩個項目。 試問有多少導演有同時接下影史最難拍科幻續集和影史最大擱淺科幻工程的勇氣和魄力?
  • 2020年,科幻世界裡的未來生活離我們還有多遠?網友:指日可待!
    2020年在很多科幻作品中都是一個頻頻提到的年份,比如經典科幻電影《銀翼殺手》就將故事放在了2020年,還有寫於1968年的科幻小說奠基之作《仿生人會夢到電子羊嗎?》也描述過2020年的「未來」生活,科幻漫畫《阿拉基》的故事也發生在2020年。而現在。
  • 十部經典科幻電影(上)
    該影片講述了地球環境惡化,主角帶領一隊人去太陽系之外尋找人類適合居住的星球,劇情腦洞和宇宙觀不斷地刷新我的認知。全片燒腦程度之大,劇情對於不知道天文的人來說不亞於,這就是一部製作精良的科幻,對於那些天文愛好者來說,這是一部涉及範圍之廣的天文學,但是對於正片來說,這部電影絕對值得你去多刷去看的電影。
  • 電影《降臨》背後的科幻神作:看外星人降臨如何顛覆人類語言觀
    畢竟誰能想得到這個平平無奇的書名下隱藏的是一本腦洞大成黑洞的科幻神作。劇情其實也並不複雜,但關鍵的是小說裡的那些驚人腦洞和對此合乎邏輯的細緻解釋。先不說其他的,至少篇小說暴露出了其他科幻作品和科幻作家的一個大漏洞,對於熱衷於描寫地球人與外星人交往的科幻作家來說,智慧生物之間交流所必需的語言本是他們必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但是很顯然,絕大多數作家都狡猾地迴避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