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327 部 每 日 一 片
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說:
「在科學技術的力量到達之前,我們已經到達了那些世界。」
隨著1月1日0點的鐘聲敲響,21世紀10年代,嗖的一聲跨越到了20年代,
2020年如約而至。
你知道嗎,2020年到1990年的距離,其實和1990年到1960年一樣長。
如此看來,時間還真是冷酷。
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既可以被諧音讀作「愛您愛您」,
又充滿著未來感和金屬味兒,聽上去就很科幻。
也正因如此,2020年成了過去的無數科幻作品中,那個屬於並不太遙遠的未來的「天選之年」……
記得在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中,人類已經在 2020 年前後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那麼在科幻電影中,2020年都發生了什麼,它們會成為現實嗎?
《銀翼殺手》
1982
毫無疑問,1982年上映的《銀翼殺手》,是科幻史乃至整個電影史上裡程碑式的經典。
如果你是科幻迷,一定看過,也知道它的故事開始在2019年底的洛杉磯。但它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名字——《公元2020》,正是今年。
在電影中,人類已經進入一個高度現代化的社會,隨處可見飛行汽車在林立的高樓中穿梭。
金屬色外觀的摩天大樓上,密密麻麻、星星點點的燈光,告訴我們這裡安放著數不清的住戶。
在這裡,雨永遠不會停,霧永遠不會散,天永遠不會亮;大樓牆壁可以對行人講話,警車在空中四處巡邏,街角的霓虹燈24小時發出夢幻的光,整個世界被神秘詩意和末日的頹廢裹挾著,光怪陸離,破敗中孕有生機。
仿生人代替人類做著很多工作,他們的外表和人類別無二異,被植入記憶,還能獨立思考,智力和體力也不在人類之下。
仿生人瑞秋在用女生都想要的360度全自動吹風機
在喧囂市井中,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移民混居,各色文化在這裡交融,這是原著作者菲利普·K·迪克想像中的世界。
電影的原著小說《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誕生於1968年,在此之前,洛杉磯曾發生過光化學煙霧事件,數百人喪生。
小說中,因核彈戰爭爆發,人們出門必須穿鉛褲衩;人類也早已實現外太空移民……
有人說它不夠科幻,也不燒腦,但別忘了,這是幾十年前的作品,而且它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去年11月,特斯拉推出了一款電動皮卡——Tesla Cybertruck,靈感就來源於《銀翼殺手》中的Spinner迴旋飛行車。
而電影要討論的主題,比它天馬行空的想像更具現實意義:
仿生人、也就是我們說的人工智慧算不算人?
假如為其植入了記憶,他們有沒有人權?
到了一定年限,人們有權力殺死他們,讓他們「退役」嗎?
而片中飾演複製人羅伊·巴蒂的演員——魯特格·哈爾,戲裡和戲外的生命都終止於2019年,這是一個令人悲傷的巧合。
他離世前的那段雨中獨白,被稱為電影史最偉大的時刻之一,
每次回看,都會被震撼。
《阿基拉》
1988
說來神奇,日本1988年的科幻動漫《阿基拉》,竟準確地預言了東京2020年奧運會的舉辦。
電影中,日本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東京兩次爆炸被夷為平地,「新東京」在廢墟中重建。
但因為缺少政府管理,進入動蕩、暴動頻發的混亂狀態。
一名叫做阿基拉的孩子,因為擁有超能力,成為人們自救的希望;但也因為他的超能力,將人類推向了毀滅的邊緣……
你明白了嗎,阿基拉,其實是核能的隱喻。
人們想方設法利用它,卻最終無法控制它。
在東京奧運會確定後,導演大友克洋成了「預言帝」引起關注,於是電影中的對白也再次為人警醒:
我們只是大洪流中的一部分,所追求的事物,對權力的渴望,能力的追求,一切放遠看都只是虛無。
《我,機器人》
2004
史皇主演的科幻驚悚片,故事起源於2020年。
電影裡,人類和機器人住在一起,商業機器人開始從事家庭保姆等職業。而電影中的機器人桑尼,已經明顯產生了人類的情感。
「科幻小說三巨頭之一」,也是該片的原著作者阿西莫夫,在其中提出了久負盛名的「機器人三定律」,至今仍被廣泛運用在科幻作品中:
1、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也不能在人類受到傷害的時候置之不理;2、機器人必須遵守人類發出的命令,只有當該命令可能會違背第一條定律的時候除外;3、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前提是保護過程中不會違背第一和第二定律。
可是,一群「失控」的機器人,卻挑起了一場叛亂……
到底是「三定律」不完美,還是人類的行為原本自相矛盾呢?
《鐵甲鋼拳》
2011
根據電影的設定,拳擊這項運動在2020年已經被全面禁止;
取而代之的,是機器人接受專業訓練後,走上擂臺取悅人類。
雖然現實科技沒有發展到這種程度,但這似乎是最有可能實現的一個設想。
《明日邊緣》
2014
2020年,外星人入侵地球,人類世界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中。
從未受過軍事訓練的主人公穿上外骨骼機甲,開始利用時空穿越的能力與外星軍團做對抗……
《火星任務》
2000
電影裡,人類在2020年成功登陸火星,在這裡發現了億萬年前外星人留下的痕跡……
而現實中,NASA 下一代火星車已完成地面試驗拿到 " 駕照 ",它被取名為「火星2020」。
美國太空人計劃在2024年登陸月球,2035年登陸火星。
《拉卡Rakka》
2017
《第九區》導演Oats計劃的實驗短片,故事發生在2020年的德克薩斯州。
不幸的是,這時的地球已經被外星人佔領,它們和第九區的「蝦人」一樣有著醜陋的外表,殘忍侵襲地球,虐殺人類……
看完短片,在感到虛驚一場的同時,不禁讓人類審視自己:
片中外星人對人類的所作所為,是否正是如今人類對待其他生物的行為呢?
……
這些電影裡的腦洞,雖然大部分仍遠超現實,但也有的已經成了日常;
還有一些雖不是發生於「今年」,卻也是科幻片中未來十年裡「將要發生」的事情——
《火星救援》裡的「火星土豆種植技術」,人們已經實現了在火星上蓋房子、建基地。
《她》中,男主人公在2025年和他的siri,談了一場不被世俗理解的「曠世奇戀」,卻最終因siri的「花心」傷了心。
也許是因為這段刻骨卻荒誕的愛情,讓男主覺得自己像個「joker」(不是)……
《約翰尼記憶術》中,資料除了可以用電腦輸送,還可以輸入人腦,再人肉運輸。男主為了輸送更多資料,不惜洗去自己的記憶……
類似的設定也發生在《攻殼機動隊》中,2029年的人類可進行機械改造,將義體和網絡互聯,將意識無限複製到電子腦中……
而在現實世界,30歲的納森·科普蘭在因行車事故全身癱瘓十年後,在大腦中植入微型晶片後,可以操縱自己的機械手,並且手的感覺可以傳遞給大腦……
你看,雖然我們還沒有發明出時空穿梭機,也沒能實現火星上種土豆,和外星人聊天的日子也遙遙無期……
沒想像中那麼奇妙,但好像也沒那麼糟。
伴隨這些年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許多想像中的情節變得習以為常,5G,VR,AI,智能支付,3D列印,
一個充滿新事物的賽博朋克世界似乎在向我們招手。
我們何其幸運,來到了「科幻片裡才有的2020年」。
而科幻,除了科學的希望與大膽的幻想,更具有發人深思的警世意味。
喚起人類對自身做法的反省和警惕。
慶幸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還不錯的當下,廣袤天空依然存在,我們都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締造者。
那個遙遠的、充滿期待和未知的未來是什麼樣,就掌握在我們手中。
還記得劉慈欣在《三體》裡寫的那一句話嗎:
「弱小和無知,都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讓我們將它銘記於心,對萬事萬物、已知未知都懷著一顆尊重的心,
感恩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並大步向前。
你最愛的科幻電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