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腦洞裡的2020,看起來好危險的樣子

2020-12-03 騰訊網

來源 | 瀟湘晨報(xxcbwx)綜合整理,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文 | 大澤

2020,是一個科幻大年。

無數的科幻作品,都將它作為設定的年份。

而現在,感覺只要數下手指頭它就要來了。

今天,我們就來尋找一下科幻中對2020的印記,看看前人的那些腦洞,在現實中開得如何了。

1.

離賽博朋克最近的一次

離2020越近,一部電影就越被人反覆提起。

這就是1982年上映的科幻史詩:《銀翼殺手》。

《銀翼殺手》劇照。主角所在的房間中遍布仿生人。

大家懷舊的原因嘛,看它的另一個譯名《公元2020》(電影中的故事其實是發生在2019年年底)。

1982年上映。原著《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更是出版於1968年。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插畫

在它的描繪中,有些東西與現實如此接近:

被霓虹燈和電子廣告牌照亮的黑夜

從下面的對比圖能看出,

我們習慣的日常在當時就叫科幻。

《銀翼殺手》劇照中2019年的洛杉磯街頭。原著小說作者菲利普·K·迪克稱,這像極了他寫小說時腦袋裡的景象。

原著小說誕生的1968年,洛杉磯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的照片。

可視電話

這個現實中的手機更厲害

電影中的可視電話,是一臺帶屏幕的公用電話。

容易獲取的海量信息讓人沉迷

催生出阿宅?

原著中,讓人沉迷的還是電視、電臺節目。民用的網際網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才出現。

有些東西,現在看仍然遠遠超越現實:

仿生人(Android,對就是那個安卓)

服務,並突發性地挑戰人類

能幹,關鍵還美

電影女主角瑞秋。遇到主角前,她不知道自己是仿生人。

星球移民成為日常

據傳導演想拍而沒實現

飛行汽車成為重要交通工具

起飛噴你一臉那種

按現代嚴格的排放法規,這種飛行汽車上不了路。

真·全自動吹風機

這個可以有

另一些東西,還是永遠不要來到現實的好:

核戰背景

導致主角出門要穿鉛褲衩

(電影中省掉了)

動物大滅絕

貫穿原著小說的「想要一隻真羊」

這隻貓頭鷹,原著中是巨頭公司準備收買主角用的。因為核輻射,大多數動物都滅絕了,真實的動物奇貨可居。這隻貓頭鷹,其實也是人造產物。

大企業在道德邊緣瘋狂試探

最終被反噬

創造了反叛生化人的科學家,最終被他的「孩子」殺害。

有人說,這部電影給2020年打上了賽博朋克的標籤。賽博朋克到底是什麼?它由cyber與punk組合成。前者代表計算機或網絡化為主題;後者代表朋克具有的反叛性,一般是反烏託邦的。

簡單說,它是一種科幻分支。

有人總結成幾個字:高科技,低生活。

因為地球人類數量銳減,空房子到處都是。但很多並不適合人類居住。

2.

星辰大海

與機油味濃重的賽博朋克相比,人們對星辰大海的幻想,就要來得甜美多了。

在2020年這個節點,科幻作品的目標出奇統一:火星!

《火星救援》劇照

2015年上映的《火星救援》,又名「火星土豆種植技術」,它的時間設定在2029年,與原本現實中NASA登陸火星的時間表一致。美國人後來延期了。

《火星救援》劇照。主角在火星種土豆。

而在更早,2000年上映的《火星任務》中,時間就直接設定在了2020年。

《火星任務》海報

這是一部劇情捉急,但腦洞出彩的電影。

劇情最終落腳到了外星人上。

順帶解決了人類起源問題……

《火星任務》中的外星人,通過DNA信息確認了人類是他們的傳承,接納了主角一行。這樣的外星人,成為科幻電影中少見的純友善派代表。

插播一條現實中的新聞:

2019年12月19日,據外媒報導,NASA下一代火星車完成地面試驗領到「駕照」。按照計劃,美國太空人將在2024年登陸月球,然後在2035年登陸火星。

這臺火星車,被叫做「火星2020」。

3.

突如其來的「科技大爆炸」

見識過蒸汽、電和計算器帶來的社會變革,人們打心底裡相信,下一次「科技大爆炸」沒準哪天就到來了。

這種設定,在描繪2020年左右的科幻作品中,也比比皆是。

腦聯網

作為賽博朋克風格的繼承者,1989年開始連載的日本漫畫《攻殼機動隊》,生動呈現人類「義體化改造」普及後的世界。

後面還有動畫、劇場及真人版。

《攻殼機動隊》(1995)劇照。主角素子身體崩塌的一幕,可以看到「義體」構成。義體,即人造的身體,與電子腦(配合大腦工作的外掛計算系統)配合,讓人既更強壯有力,又更博學。

《攻殼》的故事,主要發生在21世紀40年代。

但在設定中,故事的核心「電子腦」2003年開始軍用;2014年開始商業化。

主角草薙素子大概在2020年左右全身義體化;2029年她成為了「公安9課」隊長。

《攻殼機動隊》(1995)劇照。科技與生活,就像圖中的高樓與民居,充滿反差。

人工智慧

很多作品都提到了人工智慧,包括《銀翼殺手》。

但有一部電影,專門講這塊:《她》(Her)

《她》劇照

電影於2013年上映,次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講的故事嘛,2025年,一個人類和'Siri'相愛了……

機器人

機器人,也算是個老話題了。與之前的內容,還有那麼點相似。

值得提到的是兩部電影:《我,機器人》(2004)(又叫:機械公敵)

和《終結者2》(1991)

《我,機器人》劇照。機器人的「失控」,某種程度上,更像覺醒。

前者故事起源於2020年。

隨著技術成熟,機器人和人類開始混居。

直到,一群「失控」的機器人試圖發動叛亂。

《終結者2》劇照

《終結者2》大家都不能再熟悉了。

需要注意的是,裡面的反派、給很多人留下童年陰影的液體機器人T-1000是從2029年穿越回1995年的,並且是由機器人創造。

《終結者2》劇照。T-1000。液體金屬打造,打碎了也能復原。

人體生物實驗

這部片就有點神了。

它在1988年,準確預言了2020年奧運會在東京舉辦:《阿基拉》

《阿基拉》劇照。距離東京奧運會還有147天。

故事發生在2019年,「東京大爆炸」的31年之後。

東京:???

《阿基拉》劇照。現代的都市,和失控的暴走圖。

科學家的秘密實驗,造就了人腦開發的新「技術奇點」,造就出一批超級人類。

只是,還沒發光發熱,差點又把新東京給炸了。

東京:又來?

《阿基拉》劇照。

能源

前兩次工業革命,都與能源有關。

下一次,很多人也相信會發生在能源領域。

這裡介紹一個真·腦洞清奇的:中國民國小說,寫於1909年的《電世界》。

《飛翔吧,大清帝國》一書中對小說《電世界》的介紹。圖:知乎@回聲箭

宣統一百零一年,即2009年的正月初一,有一位名叫黃震球的大發明家,

發現了一種叫做「鍟」的神奇金屬。

這種金屬在大氣中磨擦一下,就能源源不斷地放出電來,超越當時所有的電機無數倍。

於是,一幕民國版鋼鐵俠的故事上演……

小說時間線,一直貫穿到2210年。黃震球最後乘空氣電球飛向宇宙。

解決了能源,永生還是事嗎……

4.

科技的善惡

前面提到的科幻作品,多多少少有些小眾。

那麼,有沒有一部大家更熟悉的……

當然有。

大劉劉慈欣的《三體》中,人類正是在2020年左右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這直接影響了人類與地外文明之間的對弈。

現實中的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所的EAST(實驗性高級超導託卡馬克)。作為最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據媒體報導,它預計投入使用的時間正是明年——2020年!

與現實不同的是,在《三體》中,明年已經不再叫公元2020。

從2007年開始,在三體文明的威脅下,人類2007年就進入了危機紀元。

對人類文明進程的焦慮,貫穿了整個《三體》。

《三體》中的末日之戰插畫。三體探測器水滴的到來,導致人類和平共處的幻想徹底破滅。

關於2020的科幻作品中,焦慮情緒是一大主流。

在科幻小說無邊無際的時間線中,2020是個不遠不近的年份。

大多提到這一年的科幻作者,都可以活著親眼見證2020的到來。

焦慮很正常:科技發展太慢,怕在與地外文明接觸時抬不起頭,乃至毀滅;科技發展太快,怕技術壟斷、戰爭、寡頭通吃……

下一次技術大爆炸到來的那天,人性有沒有做好準備?這是科幻作者一直探索的問題。

《攻殼機動隊》海報。公安9課成員中,不少有僱傭兵參戰背景。其他的作品,比如《銀翼殺手》、《阿基拉》、《終結者》等,都有著戰爭,特別是熱核戰爭背景。上世紀的冷戰,或多或少影響了這批作者。

但是,科幻的終極意義從來都沒有改變——科技的發展,總是在催動人性良善面的進化。

在「高科技,低生活」的《銀翼殺手》中,主角和仿生人相愛,還生了個女兒;

在《火星任務》中,被困火星的太空人最終等來了救援,主角甚至接受外星人的邀請,乘坐外星飛船前往他們的文明;

《攻殼機動隊》中,主角一行不知道多少次阻止了暴力和動亂,在暗處讓和平成為更多人的日常;

《我,機器人》中,人類開始反思,與自己創造的智慧體該如何相處;

《終結者2》全片都在探討如何阻止戰爭,讓人類延續;

《阿基拉》中,身為孩子的主角獲得了力量,在破壞和保護中最終選擇後者……

5.

科技沒有溫度

但人有

無論是科技的造物,還是外來的高階文明。

我們,人類,終究會找到辦法和你相處。

畢竟,地球上70多億人都互相接納著。

NASA拍攝的2012年地球夜景。這一年,「世界末日」還是個熱門話題。

2008年,大衛·芬奇的電影《班傑明·巴頓奇事》上映。

他的另一個名字叫《返老還童》。某種程度上,也是一部科幻創作。

故事開始於100年前,一戰結束前夕,主角以一個80歲老頭形象的出生並反向成長:

童年被收養,在養老院長大;12歲(60多歲的外貌)與6歲的女孩相遇,慢慢萌生愛意;夾雜著二戰帶來的世界割裂,兩人幾度相遇相別;在兩個人最好的年紀(各種意義上),終於走到一起;擔心自己「返老還童」的怪病會影響女兒成長,主角再次遠離……

《班傑明·巴頓奇事》劇照。兩人相遇。

最終,還是在那間養老院。

女孩成了個老太太,老頭成了一個什麼都不記得的嬰兒。

她天天去看望他,陪伴他走過最後的時光。直到他的時間,停在了一生摯愛的懷裡。

兩人相伴走到最後一刻。

這就是一個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接納的故事。人會給主角刻薄的「怪胎」稱呼,也可以給予最真誠的愛。

人就是人,不完美,不及科技精確和理性;但人有溫度,人類有向善的文明。

巴頓出生的100年後,我們即將跨越2020。

世界大戰、外星文明都沒有到來。

但科技——即便沒有科幻中那麼無所不能,仍讓我們的每一天都變得好。

更|多|新|聞

瀟湘晨報

袁隆平出生檔案在京發現,接生的竟是她!;驚了!5歲萌娃倆月練出4塊腹肌|早安湖南

長沙日食,你看到了嗎?

相關焦點

  • 11位作家攜手AI寫科幻 人機共同創作的「腦洞」來了
    11位作家攜手AI寫科幻 人機共同創作的「腦洞」來了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像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10月27日,首次華語科幻AI人機共創寫作實驗項目正式啟動,並將持續至12月份。這個項目有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共生紀》。我們已進入人類與人工智慧(AI)共生的時代。
  • 科幻作家陳楸帆:2020思考了什麼
    日前,在騰訊的科學脫口秀X-Talk對談中,科幻作家陳楸帆、中科院研究員王皓毅、科學脫口秀演員張宇識就今年備受關注的基因編輯技術,「腦洞大開」進行探討。陳楸帆笑言,如果可以,他真的很想要傳說中的「老闆基因」——每天睡4個小時就足夠。「但如果成真,基因編輯可能帶來新的社會不平等問題」。
  • 打開腦洞跟隨科幻作家走進科幻世界
    科幻作家江波(左)和E伯爵為大家帶來分享。本報訊(記者冉冉攝影報導)11月10日,科幻文學是未來的影子·科幻文學分享會在新華書店·九龍書城開啟。本期分享會邀請到了科幻作家江波和E伯爵,帶領讀者走進奇幻的科幻世界。該活動是「九龍悅讀——百本好書送你讀」名家九龍行系列活動之一。
  • 這11位作家,要用AI寫科幻小說了
    「人類」的一方,則是包括知名科幻作家、傳茂文化創始人陳楸帆等在內的11位科幻作家。在這個項目上,從現在起直到12月,11位作家將藉助「AI科幻世界」這個工具,創作不一樣的科幻文學作品。一是自由創作模式,可以選擇特定作家的語言風格,設定好故事背景和角色,之後寫一句開頭,後面就可以由AI來生成文本。
  • 科幻電影裡關於2020年的那些腦洞,它們都實現了嗎?
    2020,是一個科幻大年。無數的科幻作品,都將它作為設定的年份。而現在,感覺只要數下手指頭它就要來了。今天,我們就來尋找一下科幻中對 2020 的印記,看看前人的那些腦洞,在現實中開得如何了。而在更早,2000 年上映的《火星任務》中,時間就直接設定在了 2020 年。《火星任務》海報這是一部劇情捉急,但腦洞出彩的電影。劇情最終落腳到了外星人上。
  • 科幻作家韓鬆開玩笑:河南元素都被河南作家劉慈欣、王晉康寫完了
    而作為中國科幻行業的標杆人物,韓松也是資深媒體人,1992第一屆金雞電影節他作為記者參與報導,此次再次出席金雞百花電影節,他說:「從來沒想到現在會作為一名科幻作家來主持科幻論壇,這個變化實在太科幻了。」科幻作家有什麼特點?
  • 作家星河帶你入門科幻創作,細講科幻文本類型
    星河,北京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科幻小說和科普作品創作,著有科幻作品《網路遊戲聯軍》《殘缺的磁痕》等數十部,著有科幻電影評述「視覺的衝擊」叢書,主編《中國科幻新生代精品集》、「年度科幻小說」(灕江版)等作品集,已出版和發表作品數百萬字。曾獲「五個一工程」獎、宋慶齡獎、冰心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銀河獎等諸多獎勵。
  • 「首富作家」江南:「大腦利用率」是偽命題
    電影《超體》正在熱映,這次呂克貝松拍電影似乎圖的不是票房和口碑,而是為了滿足自己那天大的腦洞。同樣讓大家腦洞大開的,還有著名幻想作家江南。2013年中國作家富豪榜,江南擊敗了莫言、郭敬明等人,成為了文壇的首富,近日,他以無與倫比的想像力創作出少年熱血幻想小說:《天之熾》。該書一經露面就受到了科幻迷的瘋狂追捧,創下24小時預售6萬冊的銷售紀錄。
  • 科幻作家星河:科幻作品將逐漸從神秘走向寫實
    科幻作家星河:科幻作品將逐漸從神秘走向寫實中國新聞網  作者:高凱  2020-12-02 「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和人類探索宇宙的不斷深入
  • 跟著科幻作家掘進地下城,探尋河南硬核科幻元素
    地下空間一直都是科幻作家筆下的寵兒,既神奇美麗,同時也危險恐怖,這種類似《流浪地球》科幻情節的主角——國產大型盾構機正是在我們鄭州設計組裝的。走!跟著科幻作家掘進地下城,探尋河南硬核科幻元素。為了更好地將國有企業具有前瞻性、突破性的科技創新成果呈現給公眾,國資委新聞中心聯合中央網信辦舉辦「科幻作家走進新國企」系列活動,邀請科幻作家、科普作家、主流媒體、網絡媒體、走進新國企。5月21日至22日,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跟隨他們一起來到位於鄭州的中國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探尋鋼鐵「穿山甲」盾構機的掘進之謎。
  • 科幻作家陳楸帆:科學、技術與科幻三者關係是相互融合、促進的嗎?
    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2020年中國科幻產業報告》發布,此次報告主要統計了四大產業:閱讀、影視、遊戲和周邊產品。據報告統計,2019年,中國科幻平穩地向上發展,全年產業總值658.71億元,比2018年的456.35億元增長逾200億元。
  • AR + 家裝 + Tango:這家公司甚至請來了科幻作家
    AR + 家裝 + Tango:這家公司甚至請來了科幻作家 人們總期待會出現一款頂尖的 AR 應用。那麼,為什麼不是 Lowe’s?
  • 科幻作家劉慈欣:將目光投向無垠宇宙
    看完電影,劉慈欣給出了挺高的評價:「從《流浪地球》開始,中國科幻電影正式啟航了。」他說,以前中國的科幻片成本較低,構想相對簡單,影響力也有限。而《流浪地球》是第一部工業級別的大片,為中國未來科幻電影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好的開端。科幻電影是世界電影中很重要的一個類型,但這麼多年來,我國一直沒有出現有代表性的科幻片。
  • 科幻作家星河:科幻作品將逐漸從神秘走向寫實
    原標題:科幻作家星河:科幻作品將逐漸從神秘走向寫實 科幻作家星河 供圖 「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和人類探索宇宙的不斷深入,科幻電影和科幻小說將逐漸從神秘走向寫實,在藝術作品中展望未來移居其他星體的夢想也更加具體和合理。」
  • 2020第九屆未來科幻大師獎徵稿啟事
    2020第九屆未來科幻大師獎徵稿火熱開啟,將在國內外徵集優秀作品。西部文化產業中心作為本次活動的聯合主辦方之一,將攜手各大機構企業,與諸位科幻迷一起共襄盛事,熱愛科幻,關注未來。阿來主席是本屆大師獎終審評委之一,作為西部文化產業中心核心文化標籤的「阿來書房」也將在評選期間舉辦一系列線下科幻主題分享活動,為優秀的科幻作家和科幻IP提供平臺,也為廣大的科幻粉絲提供一個和知名作家見面的機會。
  • 聽科幻作家與孩子談未來
    人們的生活又會如何改變,來聽聽科幻作家楊鵬對未來的種種設想。自然是否反擊,取決於人類自己對於地球、宇宙來說,人類不過是蜉蝣而已,渺小到不值一提。我經常設想未來世界的樣子:那裡有好有壞,這就像硬幣的兩面,其形態也是由兩方面決定—一是客觀條件,比如地球的環境是不是惡化了、資源是不是枯竭了、有沒有彗星撞地球,等等;二是主觀因素,就是人類如何與大自然相處、人類內部如何相處的問題,比如,人類是否能接受教訓,善待自然
  • 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時代的到來,會終結科幻嗎?
    陳楸帆,畢業於北大中文系及藝術系,科幻作家,編劇,翻譯,策展人。美國科幻與奇幻作家協會(SFWA)成員,世界華人科幻協會(CSFA)會長,Xprize基金會科幻顧問委員會(SFAC)成員。當時,他的父親在一家做超聲儀器的研究所工作,他會經常去研究所的圖書館裡閱讀科技類科普類讀物,比如《知識就是力量》《科學畫報》《我們愛科學》等科普類雜誌,也讀到了柯南·道爾、克拉克、阿西莫夫等作家的科幻故事。小學之後,陳楸帆已經是《科幻世界》的讀者,這是中國當時唯一一本國產科幻雜誌,也是促使他開始寫作發表的契機。2017年,他成為一個獨立寫作者。科幻產生的莫名的吸引力,一直持續到現在。
  • 科幻作家何濤: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科幻作家何濤的新作《進化》,講述了一個跟基因實驗有關的陰謀,其中有科幻,也有懸疑,有沉重的社會問題,也有關於人類未來的遼闊暢想。科技發展會對人類帶來什麼負面影響,是很多科幻作者都非常關注的話題,我自然也不例外。新時報:作為一名科幻作家,在您看來,科技所創造的「美好未來」應該是什麼樣子?
  • 火星撞地球:當藝術家邱志傑遇上科幻作家陳楸帆
    科幻作家陳楸帆說,邱志傑就是伏羲。 兩位跨界人物的很早交集於對科技的興趣上,但是真正促成他們正式合作的,是邱志傑最認同的一個身份:Mapper,也就是畫地圖的人。他創作了各種領域的知識地圖,如技術史地圖。
  • 科幻作家劉慈欣:外星人可能已是「電腦人」(圖)
    18日,國內科幻作家頂尖代表劉慈欣、王晉康亮相南國書香節,求籤名求合影的隊伍繞了上千平方米的8號會議室好幾圈……  《三體Ⅰ》或明年上映  可以說劉慈欣正是以史詩級巨作《三體》三部曲奠定了自己在國內乃至全球科幻界的大腕地位,改變了不少人對中國沒有好科幻作品的印象。如今《三體》的英文版在海外既叫好又叫座,電影也緊鑼密鼓地開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