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科幻作家何濤的新作《進化》,講述了一個跟基因實驗有關的陰謀,其中有科幻,也有懸疑,有沉重的社會問題,也有關於人類未來的遼闊暢想。其中不乏反思,比如對我們通常寄予美好期望的科技,何濤卻對其中可能出現的某些負面影響提出警示。至於中國科幻文學,看上去浪潮洶湧,但身處其中的何濤認為,方興未艾,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科幻立足於現實
目前,全球人類的平均壽命已經達到了一百歲,如果你足夠富有而且捨得花錢,活到二百歲甚至二百五十歲也不是什麼稀罕事。如今,僅僅依靠外表已經無法判斷人類的真實年齡,大街上和夜店裡那些看似活力四射的青年男女,有可能全是已經超過一百歲的老人。
遺憾的是,高度發達的科技並未消弭貧富差距,反而加速了貧富差距的擴大。智能機器廣泛取代了人工,大批人類找不到工作,失業者就只能依靠政府發放的生活保障金度日,其中就曾包括端木重甲。
——《進化》
新時報:《進化》中寫了科技發展造成社會鴻溝擴大,它是以科幻的名義,對現實提出警示和反思嗎?
何濤:所謂科幻,也就是基於科學的幻想。科幻也是立足於現實的。
《進化》這本書也可以說是對現實的反思吧,在這裡我引用一個數據,就在今年,李克強總理曾公開提到,我國有六億人月收入只有一千元。科技發展彌補了貧富差距嗎?顯然並沒有,相反,科技發展還進一步加大了貧富差距。
科技發展會對人類帶來什麼負面影響,是很多科幻作者都非常關注的話題,我自然也不例外。
新時報:作為一名科幻作家,在您看來,科技所創造的「美好未來」應該是什麼樣子?
何濤:科技創造的美好未來,可能就是類似於《星際迷航》所構想的那種,沒有戰爭、沒有疾病、沒有種族差異、沒有貧富差距的大同世界。
電影《星際迷航》劇照 來自網絡
風險遠大於收益
我說過,我是一名生物學家,喜歡站在生物學的角度看問題。人類只能依賴食用其他生物來維持生命,正是這種生物屬性造就了人類貪婪的本質。越來越發達的科學技術無法改變人類的本性,只能滋生更多的欲望。也許你們早就意識到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難以滿足。
但是,假如我們更改人類的生物屬性呢?如果人類不再依靠其他生物來獲取營養,不再需要其他生物來維持生命,而是像植物一樣直接獲取太陽能,人類還會這麼貪婪嗎?
——《進化》
新時報:之前賀建奎的基因編輯實驗造成轟動,您在社交網絡也轉發關注過,這起事件對您創作《進化》有什麼影響嗎?
何濤:賀建奎的基因編輯實驗對於《進化》這本書並沒什麼影響,我記得這起事件發生在2018年11月,而當時《進化》已經快寫完了。
新時報:《進化》裡的基因實驗,初衷是「為了全人類的福祉」,改變人類貪婪的本性,但實際上它卻讓很多生命尤其是孩子的生命受到傷害。這種矛盾該如何理解?
何濤:在這裡我就用賀建奎的基因實驗來做例子吧。他的初衷是讓出生後的嬰兒可以免疫愛滋病的感染,但是,由於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並不完善,其中一例出現了脫靶效應,也就是說,這個嬰兒將來要面對無法預測的遺傳疾病。賀建奎的出發點應該是好的,但是,他的基因編輯實驗所帶來的風險要遠大於收益。
身為大學副教授的賀建奎應該明白這種風險,但是他仍然選擇了冒險。而《進化》一書中的大反派,也可以理解為抱有同樣的想法。
何濤 華文天下供圖
人類終將走向太空
我只是一個為了生活四處奔忙的普通人而已。」重甲搖搖頭,放落車窗,揭下那兩張宣傳單,拿在手裡仔細端詳。
「木衛二移民計劃,你有興趣?」
「我已經報名了。」重甲臉上浮出了一抹微笑,「獵戶座計劃委員會通過了我的申請,首批移民共有三千人,我將是其中之一。」
既然無法改變人類的本性,那就努力拓展生存空間。或許,苦難和飢餓並不會降臨地球,人類終將走向太空,在茫茫宇宙開枝散葉。
——《進化》
新時報:「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小說最後的這句話意境遼闊,既有對地球的敬畏和愛意,也有對人類未來無限可能的暢想。這是您對人類未來的一種態度嗎?
何濤:可以這麼說。「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這是很多科幻作者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有生之年能看到人類飛向太空,是我最大的願望。
新時報:星際移民和人工智慧似乎經常出現在您的科幻創作中,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開啟了某顆星球的移民計劃,您會申請作為首批人員去為人類探險新的生存環境嗎?您對人工智慧的想像上限是什麼?
何濤:如果年齡允許,肯定會。至於人工智慧會發展到何種程度,這個很難預計,假如人工智慧真的超越了人類,那麼他將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很難用人類的思維來衡量。
中國科幻文學方興未艾
星辰大海曾經是人類的夢想。人類已經變得越來越現實,活在當下,如何讓自己活得更舒服更開心才是人們最關心的。好像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人類早已放棄了星辰大海。
重甲對這一切深感厭倦,但他無能為力。
人類生存的這個世界,是一個真正意義上娛樂至死的世界,每天爆炸的信息流和泛娛樂的內容正在將我們的喜怒哀樂逐漸化為麻木不仁。
只有這個時代,段子手才會橫行,人人都是逗比,笑點越來越高,精神越來越脆弱,情緒越來越扁平……我們總是說,生活太過艱難,所以休閒時間當然要瘋狂娛樂。
——《進化》
新時報:《進化》的閱讀體驗有點像硬漢派偵探小說。您平時喜歡閱讀哪些作家的作品?
何濤:最喜歡讀的外國作品是美國作家米切爾的《飄》(亂世佳人),然後還有雨果、大仲馬、顯克微支、陸德倫、貴志佑介等等。比如雨果的《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系列;顯克微支的《火與劍》系列;陸德倫的《伯恩的身份》(諜影重重系列),貴志佑介的《來自新世界》。
國內作家比如路遙、陳忠實、王小波、梁曉聲等人的作品都很愛讀,由於喜歡的作品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當然,其中最喜歡的就是大劉老師的《三體》三部曲。
新時報:《進化》中兩位主人公的名字「端木重甲」和「龍心蘭」,很有武俠風。在小說創作中,您一般如何為主人公取名?
何濤:兩位主角的名字確實很有武俠風,估計是因為我小時候特愛讀金庸老先生的武俠小說,不知不覺中就受了感染。其實給主角起名字對我來說是很麻煩的,我最常用的一個辦法就是讓不同文章裡的主角用同一個名字,算是比較偷懶的做法。
新時報:近幾年,中國科幻浪潮此起彼伏,尤其是每到科幻獎項的頒獎時刻,科幻文學便會成為話題,關注度驟然升起。作為一名身處其中的科幻作家,您如何看待近幾年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
何濤:隨著大劉老師《三體》系列的熱賣,國內科幻文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不少人認為中國科幻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我個人感覺從事科幻創作的作者還是太少了,中國科幻文學方興未艾,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作者簡介
何濤:2014年開始從事科幻文學創作。曾在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晨星科幻文學獎、未來全連結超短篇科幻大賽、三體宇宙徵文大賽、中國工業文學大賽及科幻光年獎等賽事中獲得獎項。
新時報記者:江丹
編輯:江丹
校對:楊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