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未來世界——2020.。
2019的故事已經畫上句號了。不管怎樣,這或幸福、或遺憾一年已成為過去,而我們依然開始滿心歡喜的期待著2020的到來。
前幾天的熱搜#小時候以為的2020#一下子勾起了大家兒童時代的美好回憶。在那時候,2020是個出現在作文裡的神奇時代。一切不可思議的科技元素都會在2020出現:汽車滿天飛、機器人女友、隱形鬥篷、穿越時空……
△圖片來源於知乎
時間過得飛快,那麼我們曾經對2020的那些幻想都實現了嗎?
在電影《銀翼殺手》(1982)中(它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譯名——《公元2020》),構建的未來恰好是2019-2020年。未來都市的畫面充滿了賽博朋克感。
電影中讓人最印象深刻場景畫面就是巨型LED燈箱組成的動態廣告。這在八十年代看起來十分未來的景觀設計,在這個2020年卻非常輕而易舉的實現了。不論是廣告投放還是粉絲應援,巨型LED燈箱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此外,電影中的德卡和瑞秋的視頻通話功能在當時看來天方夜譚的事情,如今也已經完全普及了。
雖然科技已經飛速發展,但電影中的核心設定「複製人」——擁有和人類一樣的外表、超乎尋常的智力和體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卻在現實的2020缺席了。
他們可以被理解為現今的AI機器人,但我們現在的AI機器人技術還遠不能達到「複製人」的高度。機器人的動作尚不能處理的像人類正常活動一樣,更不要它們會萌生出人類情感了。
電影中有一段經典臺詞被稱為「科幻史上最美遺言」:「我見過你們不敢想像的事物,我看到了戰艦在獵戶座肩上熊熊燃燒,我目睹了C射線在湯豪舍之門外的黑暗中綻放閃耀。這些時刻終將全流逝在時間的洪流裡,就像在雨中的淚水一般。是時候…...去死了。」
在複製人與人類的相互鬥爭、相互羈絆中,他們不斷的自我思考、自我懷疑。本質上探討了「我是誰?我在哪?我又到哪裡去?」的問題。說到底,這其實講述是我們人類自己的故事。
《機器戰警》(1987)中的未來,同樣也是2020年。
其中設定是主人公因傷殘疾,被科學家改造成了一個「半人半機械人」的人物形象。
當一個人變得怎樣我們才開始認為他不再是人,Cyborg這一概念的出現,模糊了人和機器的界限。讓我們對靈魂和記憶有了新的思考。
同時電影中財團勾結地痞流氓,為經濟利益隨意開發智慧機器人。諷刺了資本主義草菅人命、唯利是圖的態度。
這個看似不可能的設定,卻真的在今天實現了。61歲的科學家彼得·斯科特·摩根被醫生確診為患了漸凍人症。他並不想甘於命運的安排,所以他誕生了一個瘋狂的計劃,把自己改造成半機器人,也就是「彼得2.0」。
博士把他的臉渲染了三維頭像。這個「真人替身」將使用人工智慧技術,會用肢體語言回應別人。他把自己的聲音儲存在電腦裡,霍金團隊幫他打造了一個AI系統。他還接受了三重造口術,解決了吃飯和排洩問題。行動則依靠電動輪椅。
雖然不似電影中那般具有英雄色彩,但他確真實的將自己變成了「電子人」。
說起科幻片中的「神預言」,那要屬1988年的神作《阿基拉》。
大友克洋導演在電影中中大膽預測了日本的未來圖景。最有趣的一點就是他成功預言了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
如今,日本作為東道國正在籌備第32屆奧運會。因為《阿基拉》神奇預言,大友克洋還特別為奧組委拍攝了奧運場館宣傳片《阿基拉:東京重生》。
《阿基拉》中的少年形象看似是定格在上世紀的不良少年,與賽博朋克格格不入。但卻暗諷了當時日本社會風氣低迷的狀態。日本青年不太叛逆,逆來順受,對政治、運動都失去了熱情。
人們對2020不僅體現在電影中,美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格倫·西博格(GlennSeaborg)在1951年出版了一本書,名為《一個科學家的坦言》(A Scientist SpeaksOut)其中作者談到了2020年,人類可能會培育出具有高級智慧的動物,比如說非常聰明的猿類,可以代替人類進行體力勞動,甚至可以讓猿來為人類駕駛汽車。
但如今看來,人類保護瀕危動物都來不及,更別提培育出高級智慧還會駕駛汽車的猿類了。
另外還有科幻作家亞歷山大·卡贊採夫(Alexander Kazantsev)的作品《星球塔》(Planeta Bur)改編的美國科幻電影《史前星球之旅》(1965)。這部電影的時間場景也是設置在2020年。
屆時人類已經在月球上建立了永久基地,人類太空人成功進入金星探險,並且在金星的表面發現了許多奇異的動植物,甚至包括已經在地球上滅絕的恐龍。
那部分科幻作品的腦洞都會聯繫到火星生命跡象,如果說火星上有生命活動尚有可能的話,那麼金星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了,顯然這個想法在這個2020是不會實現的。但我們仍然期盼著,有一天在這個世界上可以看到恐龍的可愛身影。
也許,這就是那個時代對太空探索,對環境思考的最美好憧憬吧。
對於2020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想像。
小時候的我總是在擔心,如果有一天地球毀滅了我該不該坐著諾亞方舟逃到太空中去。
也許隨著四季變換的衣服並沒有出現,但目前的時尚行業中「黑科技」的確是越來越多,越發令人驚嘆了。
在電影《回到未來 2》中,穿越到2015年的主人公Marty McFly 找到了一雙Nike Mag 滑板鞋,就在 Marty McFly 踏地的一剎那,球鞋自動綁好了鞋帶,並根據 Marty McFly 的腳自動調整了鬆緊度。這極具未來感的設定,令人印象深刻。
這項神奇技術,nike真的實現了。在 2016 年上半年發布了首款能自動繫鞋帶的球鞋 Nike HyperAdapt1.0
當用戶穿上球鞋時,壓力傳感器會驅動馬達,馬達便會收緊鞋帶到最合適腳型的鬆緊度。
與此同時,傳感器也會記錄並根據用戶的體重、行走重心來對球鞋鬆緊進行微調,隨著穿戴次數增多,球鞋的鬆緊度也會變得越合適。
除此之外更有可自由變換的衣服。
遇水變短的裙子。
關燈後更加酷炫的面料。
這些都讓我們的世界離幻想中的2020更近了一步。
人類生來愛幻想,從古時候的嫦娥奔月到今天的星球大戰,也許幻想會成為現實,也許永遠不會實現。科幻是我們對這個世界未來的思考,也是擔憂。我們在沉浸賽博朋克帶來的視覺盛宴時,也在探索著廢土世界的可能性。未來,真的會越變越好嗎?
△瘋狂的麥克斯
任何形式的科幻,人與人性都是永恆的主題。在酷炫特效下,隱藏的是哲理之心。我們賦予機器人靈魂,探索的人類本身的情感羈絆;我們營造出世界末日,反思的是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用科技造就神話,它像是幻想者的烏託邦,在那個架空世界,人性的善總是能閃閃發光。
曾經以為2020是那樣遙遠和未知。但現在2019已然結束,2020的到來,與我們之前經歷的每一年一樣普通,電影裡的世界末日、星球大戰、外星人入侵、時空隧道、太空遨遊…這些通通都沒有。
有的只是我們對「待完未續」這四個字的遺憾與期待。當我們仍要帶著它們踏上新的徵程。
繼續幻想,繼續充滿希望。
你好,2020。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