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聿南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呆在搖籃裡。——齊奧爾科夫斯基
人從未比在太空行走時顯得更為渺小或更為偉大。——蔡斯
宇宙,人類最後的疆域。——《星際迷航》
無論是《星際迷航》、《地心引力》還是最新的《銀河護衛隊》和《星際穿越》,都是站在無數前輩的肩膀上,才臻於今日的高度。依據概念開創性、文化影響力、特效成就、影史地位以及題材的代表性,我們選出太空電影的12座裡程碑。自因陋就簡的草創年代起航,經過這12次強力助推,太空電影才進化成包羅萬象的斑斕樣式。這12部裡程碑之作,也恰恰反映出太空電影的各種形態,有天馬行空的無羈幻想,有緊貼現實的科學指南,有將高科技信手拈來作視聽原料,也有把探索精神貫徹到一絲不苟,有熱鬧火爆的特效爆米花,也有幽閉清冷的黑暗沉思錄,其中為數不少改編自知名科幻原著,證明太空電影總在從其他藝術形式中汲取養料。那些富有創見和開創精神的電影人,如同人類歷史上的徵空先驅一樣,一次次在荊棘遍布的領域開闢出新的疆土,留下無盡的靈感和讚嘆。
《月球旅行記》被公推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在當時締造的文化影響絲毫不亞於《阿凡達》等巨片之於當下。該片是電影先驅梅裡愛集大成之作,藉助了他獨創的淡入淡出、多重曝光等電影特技,片長達到前所未有的16分鐘,花費在當時驚人的一萬法郎,耗時三個月拍成。片中通過機關操作的高度活動的場景,月球人的奇詭服裝,均耗資不菲。太空炮彈擊中月球人臉的鏡頭,是已知最早的定格動畫,帶著超現實主義的趣味。《月球旅行記》奠定了科幻冒險片的大量經典元素,諸如諷刺鬧劇的基調,愚蠢笨拙的科學家,擬人的月球臉孔,對物理定律的無視,這些原創概念被改頭換面之後,一直沿用到如今的科幻電影。
該片推出時,電影誕生不過短短七年,觀眾此前所見的「電影」,都是場景單一、沒有完整敘事的片段,甚至不需要編劇這個工種。梅裡愛根據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和威爾斯的《月球第一人》兩部小說為藍本,創造出豐富曲折、引人入勝的冒險故事,除了奇觀視效,也依賴情節緊扣人心。雖然仍在舞臺上拍攝,但在細節上達到極致,有些場景做出了逼真的透視效果。他還通過手繪推出了該片的彩色版,要知道彩色電影大規模流行是將近半個世紀之後。
值得一提的是,小說原著具有豐富的科學描述,諸如計算從地球發射炮彈登月所需的初速度,炮彈的材料,炮管的規格等等。而梅裡愛徹底剔除了這些細節,直接呈現一群有模有樣的科學家鑽進巨型炮彈,發射升空,精確登陸。也許這是《月球旅行記》作為首部科幻電影最大的價值,它把需要一定知識儲備和理性思維才能投入的科幻作品,普及為沒有受過科學薰陶的普通觀眾也能欣賞的草根藝術,充滿童心和幽默,毫無門檻和架子,滿足了每個人仰望星空時浮現的好奇心。
誰受過它的影響:所有科幻電影
德國電影大師弗裡茨•朗對科幻充滿興趣,繼《大都會》之後,又瞄準了登月題材。20年代末,《月裡嫦娥》是世界範圍內舉世無雙的科幻傑作,開天闢地的預見性毫不遜於《2001:太空漫遊》。朗聘請火箭科學家赫爾曼•奧伯特擔任顧問,美工道具極其考究,火箭發射臺置景幾可亂真,奧伯特原本甚至打算建造真正可用的火箭,後因時間成本限制作罷,改用動畫效果完成火箭升空。火箭發射的倒計時開創意義巨大,之後被國際航空領域廣泛採用。升空時太空人齜牙咧嘴、痛苦萬狀的表現,也忠實反映了客觀生理規律。在人類從來沒有進入過太空的時代,《月裡嫦娥》對太空的想像令人陶醉,布滿環形山的月球,在太空中觀察到的地球和太陽的形態,均十分逼真。該片也是首次表現外層空間的失重效應,同樣通過動畫特效實現。
誠然,片中的一些想像,在今天看起來顯得有點可笑,比如在星際旅行時可以打開窗子觀光,火箭墜落時如同一顆炮彈,月球與地球大氣和重力環境相似,富含金礦,有沸騰的泥沼,還有生命體,均反映出時代的局限。但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人類科技水平的大步邁進,這些誇張失實的描寫,在今天看來,未嘗不能作為充滿浪漫情懷的想像力的產物。更為重要的是,公映於1929年的《月裡嫦娥》比人類第一次進入外太空早了32年,比阿波羅登月早了整整40年。在60年代的美蘇太空競賽中,德國科學家發揮了重大作用,他們中有許多都曾受過這部影片的激勵。早在二戰時期,德國人研製V型火箭的佩內明德基地,就印上了《月裡嫦娥》的LOGO。
誰受過它的影響:所有太空旅行電影
該片是最早也是最知名的描寫外星人光臨地球的科幻片之一,名列阿瑟•克拉克「有史以來最佳九部科幻」第七位,排在他自己的《2001:太空漫遊》之前。影片許多原創的環節都大幅度滲透到流行文化中,包括沉默不言、威力強大的機器人,身穿閃亮太空衣的天外來客,狀如碟子的外星飛船,以及「我們為和平而來」的臺詞。特效方面,寥寥幾處技驚四方又點到為止,在那個廉價B級片橫行的時代,該片淡化動作奇觀,重視故事懸念,傳遞宏大理念,深刻洞察人類陰暗面,極具出類拔萃的氣派。
影片攝於冷戰初期,鐵幕雙方的對立蔚然成型,許多細節反映了當時美國大眾的群體思潮。影片開頭,美國防空部觀測到了時速高達4000英裡的不明飛行物,誤認為是蘇聯新式飛彈而恐懼不已。外星飛船降落後,軍方如臨大敵,甚至有士兵行為失控開槍走火,倒是外星人宅心仁厚,並不計較。媒體報導外星人逃跑後,一時間滿城風雨,人心惶惶,折射出在鐵幕壓迫下美國民眾安全感的極度缺失。
影片以一個外星人的視角和思維,對當時的種種政治和社會現象做出觀察與評價,對兩極對峙的國際局勢做出了尖銳的批判。外星人胸襟博大,試圖讓人類擺脫紛爭,生活在沒有軍隊硝煙的和平中,而人類則顯得膚淺可鄙,鼠目寸光,對天外來客充滿敵意和猜忌。當釋出的善意得不到回應,外星人被迫展示高科技,迫使地球人接受他們的意願,此舉的靈感無疑要追溯到《聖經》中播撒福音的耶穌。即使在半個多世紀之後重看,這個裹狹著冷戰思維的末世預言,依然並未過時,它變現的是人類恆久的對和平的期盼,是一部發人深思的曠世傑作。
誰受過它的影響:所有關於外星人的電影
400萬年前,一塊神秘黑石的出現,啟發猿人的智慧大幅度躍進。公元2001年,黑石又指引人類升入太空,與智慧生命做出進一步的接觸。作為一部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高度忠實於現實物理法則,並對30多年後的未來世界做出全方位的想像,大到智能電腦的無孔不入,太空站的內飾,飛船航行的靜寂無聲,小到位數更多的電話、信用卡的廣泛使用、語音識別功能,甚至能找到iPad的原型。除了原著作者阿瑟•克拉克,庫布裡克還聘請多位專家顧問,不惜工本力求盡善盡美,比如為了拍攝在環形飛船上繞圈跑的鏡頭,專門打造一個巨大的旋轉輪道,至今仍是為了單個場景耗資不菲的典範。
《2001:太空漫遊》被後世稱道最多的,是庫布裡克將對生命與智慧起源的哲學探索完美無瑕地融於諸多硬科幻概念當中。它優雅、睿智且深邃,與傳統意義上的劇情片大異其趣。影片僅有的通俗情節,是太空人與「發現」號上的智能電腦哈爾鬥智鬥勇的段落,拍出了令人倒吸冷氣的戰慄,被之後的無數太空驚悚片所效仿或戲擬。影片結尾高度開放,而冥冥中主宰一切的智能生命也自始至終沒有現身。事實上,庫布裡克曾經試圖創造切實的外星人形象,但當時的特效水平無法支撐而放棄。然而,虛無的留白,比起一切看得見摸得著的形體,更具衝擊力。
庫布裡克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科幻時代,其採用微縮模型的拍攝方法成為CGI時代前大部分科幻片的標配。而庫布裡克甚至因《2001:太空漫遊》過於逼真的宇宙視效,被不少人認為一手導演了1972年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阿姆斯特朗根本沒有真正登上月球,一切只不過是電影。當然這樣的揣測有點不著邊際,但《2001:太空漫遊》的超前與宏大足可媲美阿波羅計劃,它是每一部後來的科幻片仰望的對象。
誰受過它的影響:所有硬科幻電影
《星球大戰》可說是生逢其時,70年代佔據好萊塢的仍是粗糲的現實主義風格,為數不多的科幻電影多走悲觀厭世和恐懼反思路線。盧卡斯書寫了一個神話與英雄的傳奇故事,橫空出世,讓觀眾在如痴如醉中,與充滿憤怒和頹廢的70年代訣別,好萊塢從此跨入了一個五彩繽紛的新紀元。時至今日審視這個故事,依然令人興奮不已。邪惡殘暴的銀河帝國、年輕無畏的勇士遊俠,身懷絕技的長者,勇敢美豔的公主,舉止逗趣的機器僕從,形態各異的外星怪獸,呼嘯的飛船,恢弘的死星,故事橫跨沙漠、冰川、森林、沼澤、蠻荒之所和未來都市,正義與邪惡一次次展開較量,奇觀迭出,喧譁熱鬧,完美地滿足了一代代觀眾對太空文明的想像。
《星球大戰》的美術設計、道具布景、視覺特效和音響效果,每一項都足以引領時代。為還原劇本中天馬行空的橋段,盧卡斯成立了工業光魔電影特效公司,自己開創了整個電影特效行業,一舉改變了全世界電影的製作觀念。飛船鏖戰、雷射四射、光劍比武、死星爆破等視覺特效層出不窮。拍攝壓軸的空戰大戲時,劇組首創電腦控制攝像機軌跡的技術,片中還用到了數量空前的藍幕合成影像。此外約翰•威廉士所作的氣勢磅礴的交響樂,為影片增色不少,隨著該片大紅大紫,此後的史詩片一蜂窩青睞起交響樂。
《星球大戰》啟發了好萊塢,讓他們發掘了新時代大製作的秘密公式,那就是奇觀式的視聽效果,青少年智力水平的劇情設置,配以美國傳統保守的主流價值觀,時至今日,這仍是絕大多數好萊塢巨片賴以吸金的固定搭配。《星球大戰》不僅深刻影響了後來拍攝的一系列科幻電影,而且對整個美國和世界流行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難怪裡根總統要用「星球大戰」為自己的戰略防禦倡議命名。
誰受過它的影響:所有爆米花商業大片
1977年,《第三類接觸》與《星球大戰》一齊掀起太空科幻片的熱潮。與後者不同的是,這部斯氏經典沒有五彩斑斕的太空激戰和奇形怪狀的超級武器,它以二戰後沸沸揚揚的UFO劫持事件為話題,牽出一段人類與外星人充滿和平與善意的邂逅。影片採取多線平行的結構,單身母親吉莉安的孩子被外星人所吸引,在一個深夜被劫走;電工羅伊被飛碟發出的光線燒傷後,腦中迴蕩奇怪的幻覺和神秘音符,並開始狂熱地尋找外星人;與此同時,一支法美聯合科學小組在世界各地尋找遺失的船隻、飛機,並解讀出外星人留下的線索;他們最終匯集在外星人的指定地點,見證巨型飛船的降落與被綁架人類的回歸。
影片情節直白,沒有什么正邪衝突,但張力極強。主創詳實參考了大量科學報告和都市傳說的內容,將第三類接觸拍得神秘駭人,詳細表現其留下的後遺症,身體的奇異反應,家人和朋友的不解與恐懼。兩名科學家走南訪北、巨細無遺的調查,有著獵奇式科教片般的以假亂真,又不乏懸疑片的引人入勝。前兩幕故事中,對於外星生命見首不見尾的表現手法,也繼承了史匹柏拍攝《大白鯊》的技巧,牢牢抓住了觀眾的想像。片中最標誌性的是高潮部分,科研人員與外星生命取得了溝通,採用的是宇宙共通的藝術形式——音樂。當外星飛船從小山背後緩緩洞現,時間仿佛凝固,每個人都抬頭仰望,場面猶如一種莊嚴的朝聖儀式。雙方的對話從生疏到熟練,最後共同演奏出一首氣勢不凡的交響樂。該片的UFO劫持事件以文明的交融和平作結,但自它之後的同題材電影,卻未必都把外星人描寫得這般友善。在它之後,UFO始終是人們最關注的熱門話題之一。
誰受過它的影響:《劫持》《牛仔與外星人》《世界大戰》《第四類接觸》《V星入侵》《泰星來客》
曲速引擎、蟲洞理論、超光速旅行,都是現實中物理學的重要課題,但大多數人對這些名詞的了解,卻是源於《星際旅行》。進取號的船員便是通過壓縮時空,航行在浩瀚的宇宙空間。儘管這些概念已通過原版電視劇盡人皆知,但置景簡陋的電視劇內容與形式嚴重脫節,直到投資3500萬的劇場版才大有改觀。攝影棚的味道淡化,艦橋光明鮮亮,平滑的顯示界面和控制面板,今天看來依然高科技感十足。艙內四百多船員集體亮相,艙外對整艘飛船長達五分鐘的滑軌巡禮,令人無法不相信進取號的真實存在。大銀幕上的曲速航行激動人心,飛船躍入超空間,拖出炫目的殘影,進取號穿越藍色星雲,種種奇象接踵而至,令人體驗宇宙的浩然深邃和神秘詭異。雖有膠片拼接、模型投影的痕跡,但論畫面的瑰麗奇絕、恢弘壯觀,甚至勝出同期的《星球大戰》一籌。
不像它的那些續集,《星際旅行》首部曲最能繼承原版的探索精神。一團碩大無朋、無堅不摧的高能離子云,逐漸緊逼威脅地球的安全,進取者號的船員數次試探交鋒後,發現所要面對的竟是三百年前太空總署發射的航海家六號探測器。這一令人啞然失笑的真相,充滿了想像力與合理性,航海家六號被一個機械文明接收並改造後,重新送往地球。在歸程中,它積累了大量知識,進化出了自我意識,並迫切希望面見自己的創造者。正如人類將《聖經》和《物種起源》奉為典籍,正如每個孩子都會追問自己的來源,《星際旅行》反映的是所有智慧生物都孜孜探尋的話題:生命起源。自此之後,無數科幻電影都致力於探討這一重要命題。
誰受過它的影響:《星際之門》《第五元素》《太空堡壘卡拉狄加》《火星任務》《普羅米修斯》《生命之樹》
《異形》成了一代觀影人集體的銀幕噩夢,其巨大的成功,在之後幾十年內催生出多部續集、前傳和外傳。但沒有一部能像首部曲,用單純的恐怖來俘獲觀眾,即使在3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令人手腳冰涼,掩面破膽,尖叫連連。70年代末正值冷戰時期,處於核恐懼籠罩下的人們,猶如群體幽閉恐懼症患者。《異形》點中了當時觀眾的恐懼死穴。電影開篇的六分鐘便奠定了陰森的基調,沒有人物和情節,冷靜的鏡頭從浩瀚的宇宙空間,推到大量金屬牆壁和管線搭建出的狹長空曠的飛船內景,畫面籠罩在孤寂壓抑的氣氛中。從頭至尾,這種絕望情緒一直瀰漫在畫面中,幽閉空間恐懼症在外太空千百倍爆發。正如海報標語所言——在太空中,沒人能聽到你的尖叫。
異形從寄生蟲攻擊,到母體成形,經歷了多次危機建立和解除的反覆,牽引著船員和觀眾情緒波動,也「科普」了異形的生命進程。影片對成年異形神出鬼沒、始終難窺全貌的處理手法,頗得《大白鯊》的精髓,增加了懸念效果。客觀來看,異形對人類的捕獵,並不懷有任何敵意,只是出自生存的本能,反倒是工程師艾什一角更接近戲劇中的反派,這個類人機器人是軍方的秘密代表,意圖捕捉並研究異形,是他不漏痕跡地推波助瀾,最終促成了異形被帶上飛船,大行殺戮。影片向觀眾揭示,比起兇猛強大的異星怪獸的追獵,真正的恐懼來自不設防的內心,來自人性的軟弱,來自於孤獨處境下的無助,來自於面對未知時的彷徨絕望。
誰受過它的影響:《異形2、3、4》《深空失憶》《黑洞表面》《星際傳奇》《火星幽靈》《毀滅戰士》
菲利普•考夫曼改編湯姆•沃爾夫所著的同名小說,運用大量模型布景和特殊效果,拍出這部規格恢弘的航空史詩《太空先鋒》。影片以上世紀50-60年代的美蘇冷戰為背景,集中描繪了第一批美國航天員的誕生歷程。故事主角均有真人做原型,經過層層考核選拔出的七名太空人,在經過嚴苛的訓練後,相繼完成數次太空任務,成為舉國英雄,成功地使美國在與蘇聯的太空競賽中保持了領先地位。跟其他太空電影相比,本片的看點並不是廣漠的宇宙,而在於表現一群雄心壯志的太空人如何努力適應太空環境的訓練。沃爾夫為創作小說,曾花大量時間考證這七名主角太空人的日常生活,所以高度忠於小說的電影亦可作為一部精準詳實的紀錄片來欣賞。劇組採用大量模型還原冷戰初期的各色飛行器,並穿插了不少紀錄片段,一切細節皆有據可依。
影片將美國政府和太空人用兩種不同的風格表現,好萊塢主旋律和諷刺劇的風格並存。在描寫美國政府時,趨向滑稽漫畫,突出政客和媒體的好大喜功、虛偽寡情,航天機構對待航天員的不人道。而在刻畫航天員時更趨客觀寫實,採用英雄主義的基調,頌揚他們獨行俠式的豪邁氣概,互相間親密無間的合作精神。這群勇者有時像孩子一樣爭強好勝,開各種爛俗的玩笑,對著畫報上的猩猩自嘲一番,關鍵時刻毫不含糊,像真正的男人無畏地承擔起一切挑戰,他們不是爆米花電影裡的粗線條英雄,更像是有血有肉的真人。片名直譯是《真材實料》(the right stuff),指太空人互相認可的一種無所畏懼的特質,通過影片描述的航天之路,他們完整地詮釋了令人熱血沸騰的男人質地。
誰受過它的影響:《阿波羅13號》《從地球到月球》《月之陰影》《太空牛仔》《地心引力》《火星任務》《星際穿越》
70年代末至80年代,太空電影層出不窮,魚龍混雜,幾近泛濫。按照好萊塢的慣例,必然會有一部嘲諷之作問世。第一個吃螃蟹的是惡搞大師梅爾•布魯克斯,他自導自演的《太空炮彈》,以最著名的太空歌劇《星球大戰》系列為戲仿對象,將電影情節、人物造型、場景設計、攝影手法,特技效果,甚至海報、字幕等等,進行了一次全方位開涮。對當時的星戰文化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嘲弄,讓星戰迷生出心有靈犀又哭笑不得的獨特感受。
片中所有主要角色都剝削自《星球大戰》,主角孤星船長集合了天行者盧克、韓•索羅的性格特徵,裝束上又借鑑了印第安納•瓊斯;公主一角酷似萊亞,留一樣的髮型,卻解構為一副耳機;反派黑頭盔調侃黑武士,摘下頭盔露出真容,令人捧腹;其他包括尤達大師、機器人C3P0、賈巴、楚巴卡等,無一倖免。片名所指的太空球當然是調侃死星,上面居然有百貨商場、動物園和馬戲團,影片極盡離奇之手段來諷刺其體積之大。
其他包括《異形》《人猿星球》《星際迷航》《2001:太空漫遊》動畫片《變形金剛》,甚至《綠野仙蹤》和肯德基的山德士上校,都遭到了影片的無情嘲弄。除了拿名片開涮,《太空炮彈》的常規喜劇造詣也相當不俗,巧妙而露骨的屎尿屁笑料,演員吹鬍子瞪眼、狂秀智商下限的表演方式,以及布魯克斯拿手的打破第四堵牆,集中體現了這位惡搞巨匠創作巔峰期的才華。該片反映了好萊塢戲謔類型片的深遠魅力,影響了許多鬼馬風的太空歌劇電影,包括戲謔《星際迷航》的《驚爆銀河系》。
誰受過它的影響:《驚爆銀河系》《銀河系漫遊指南》《進化危機》《51號星球》《火星人玩轉地球》《保羅》《鋼鐵蒼穹》《逃離地球》
《超時空接觸》虛構了一次人類接觸地外文明的奇特經歷,不像好萊塢通常的商業科幻片,雖耗資不菲,特效出眾,但絕非炫耀視聽效果的爆米花。片中科學的成分遠大於幻想,即使幻想元素也都建立在現有科學認知的基礎上。每一處科學概念的闡述,不但細微而且合情合理,推動劇情無可替代。這在很大程度要歸功於影片的小說原著者、已故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影片充分運用各種富於象徵性的畫面,表現出極高的科學素養。開篇氣勢恢宏的三分鐘長鏡頭模擬了無線電信號的旅程;按照外星人圖紙建造的交通工具,以及其航行的過程,是對人類受精孕育新生命的一種比喻。
科學與宗教,哪個更接近世界的真相?本片找到了這兩個爭鋒相對的世界觀之間的交集,展現出豐富的娛樂性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軌跡。朱迪•福斯特飾演的女科學家,克服重重挫折一圓太空夢,與「父親」重聚以及意味深長的演說,均令人難以忘懷。遺憾的是,這部科幻傑作在上映後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只是在小規模的人群中獲得上佳的口碑。客觀來看,如果沒有一定的好奇精神,沒有對人類靈魂的價值、對人類身處的世界進行過深入的思考,恐怕很難與影片產生真正的共鳴。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超時空接觸》越來越作為一部影史經典被科幻迷友銘記、討論、解讀。它不朽的價值,就像影片結尾伊莉抓起的那把沙一樣,終將會在陽光下閃耀出金光。浩瀚的宇宙空間中,存在著無數這樣細小的塵埃,每一顆都可能蘊含著生命的活力,無窮的奧秘。
誰受過它的影響:《K星異客》《深海圓疑》《月球》《死亡幻覺》《阿凡達》《星際穿越》
《地心引力》充滿了實驗性。故事高度凝練,開篇不到10分鐘,所有矛盾都已擺上檯面,全片就是一男一女兩個太空人在極端不利的環境下逃生,後半段甚至演化成女主角單人脫險。影片又企圖在闖關式的結構中埋藏深刻的隱喻,譬如連接太空站的繩索與人的臍帶,從海水走向陸地代表的生命演化,喚起無限的思考。全片超過60%採用CGI技術製作,唯一真實的只有桑德拉•布洛克和喬治•克魯尼的臉,它用動畫片的手法和樣式拍攝真人電影,對長鏡頭的使用達到肆無忌憚的地步,尤其是開場驚豔無比的17分鐘。長鏡頭更完美地模擬了人眼主觀視覺的經驗,使得這部後期轉制3D的影片,品質遠勝許多原生3D。
而另一方面,《地心引力》又高度復古。對於沒有上過太空的觀眾,觀看《地心引力》是最接近親身遨遊太空的經驗,沒有各種華麗的科幻元素提醒你這是電影,只有純粹的高度基於現實打造的宇航景觀。它將電影帶回到100多年前誕生初期的本質,你可以完全拋開一切——懸念的鋪設,演員的表演,故事背後的思考空間等等,專注於一場剝離了任何外在意義的奇觀。它把觀眾帶入虛構的時空,激發出最逼真的心理反應。每一次碎片來襲、繩索斷裂、氧氣耗盡,都令人目不轉睛、手心捏汗、肌肉緊繃、呼吸暫停。返璞歸真,最簡單原始,也最能叩動人心。《地心引力》代表了純技術的勝利,而技術,一直是助推科幻電影的最強勁引擎。
誰將受到它的影響:拭目以待吧
下一部,《星際穿越》?
回復 @影片名查詢影片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