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

2020-12-06 中國網

12月3日,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起飛,攜帶月壤進入預定環月軌道,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此前,嫦娥五號探測器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多國媒體高度關注這一重大航天工程,認為其成功實施對於航天領域各項研究與國際航天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英國《自然》雜誌刊文指出,嫦娥五號提取樣品是自1976年蘇聯成功完成「月球24號」無人探測任務以來的首次採集月球樣品嘗試。

巴西《聖保羅州報》網站寫道,中國發起了一項雄心勃勃的任務,40多年來首次從月球表面帶走物質,這項任務可以增進人類對月球和太陽系起源的認識,「是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

近日,歐洲航天局連續在社交媒體上為嫦娥五號太空之旅點讚,並在官網發表介紹文章。文章稱,在嫦娥五號發射後的兩個關鍵階段,歐洲航天局使用其位於南美洲的庫魯航天中心和位於非洲的馬斯帕洛馬斯航天基地,為探測器提供數據傳輸中繼服務,「很高興我們的觀測網絡為這一激動人心的探月活動提供支持」。

歐洲新聞臺報導援引對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物理天文系迭戈博士的採訪時表示,中國探測器對月球表面土壤進行採樣,這將幫助人類更好探究月球、太陽和宇宙起源。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援引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凱蒂·喬伊博士的觀點說,嫦娥五號採集的新樣品會加深對月球火山史的認知。

法新社援引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天文學家喬納森·麥克道爾的話說,這項任務具有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使用了多項創新技術。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文章寫道,嫦娥五號收集最「年輕」的月壤,將幫助科學家探索月球歷史的奧秘。這是中國探月計劃中令人期待已久的一個章節。中國在探索月球的全球新時代邁出了大膽的一步。報導還援引喬治·華盛頓大學空間政策研究所名譽教授、太空歷史學家約翰·洛格斯登的話說,嫦娥五號任務也為未來機器人在其他行星上執行任務奠定了基礎。

南非《星報》發文表示,飛天夢承載著人類美好憧憬,與人類歷史一樣悠遠,其中月球是飛天夢的重要載體。嫦娥五號探測器的一系列成功,是中國探月工程邁出的鏗鏘一步,是一項輝煌燦爛的成就。

荷蘭最大的科普新聞網站「科學家」報導稱,除了探月工程,火星探測計劃也在進行,中國航天一直在努力前進,期待中國航天帶來更多驚喜。

(本報北京、布魯塞爾、華盛頓、裡約熱內盧、約翰尼斯堡12月4日電 記者曲頌、方瑩馨、吳樂珺、張遠南、李瀅嫣)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5日 03 版)

相關焦點

  • 「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
    12月3日,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起飛,攜帶月壤進入預定環月軌道,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此前,嫦娥五號探測器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多國媒體高度關注這一重大航天工程,認為其成功實施對於航天領域各項研究與國際航天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外媒看中國)
    12月3日,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起飛,攜帶月壤進入預定環月軌道,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此前,嫦娥五號探測器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多國媒體高度關注這一重大航天工程,認為其成功實施對於航天領域各項研究與國際航天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_新華報業網
    12月3日,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起飛,攜帶月壤進入預定環月軌道,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此前,嫦娥五號探測器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多國媒體高度關注這一重大航天工程,認為其成功實施對於航天領域各項研究與國際航天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外媒看中國)_新聞中心_中國網
    12月3日,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起飛,攜帶月壤進入預定環月軌道,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此前,嫦娥五號探測器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多國媒體高度關注這一重大航天工程,認為其成功實施對於航天領域各項研究與國際航天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太空探索的主要裡程碑
    這是我國太空探索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時間表:1964年7月19日:我國邁出了正式進入太空的第一步,發射並回收了攜帶白老鼠的實驗性生物火箭。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在甘肅省酒泉發射中心發射。這使我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的第五個將衛星送入軌道的國家。
  • 外媒看嫦娥五號成功發射:中國太空探索裡程碑 全球探月新起點
    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外媒報導稱,這是中國太空探索裡程碑,同時也對全球探月工程意義重大。
  • 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成功返回 西媒:系中國太空探索新裡程碑
    【歐洲時報唐奕奕編譯報導】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兩天後,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新華社報導稱,這次試驗的成功,標誌著中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後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西班牙媒體《先鋒報》、科學網站Gizmodo都對此進行了報導。
  • 小火箭 | 那些人類太空探索史上的裡程碑
    公元2016年,中國設立航天日,定為每年的4月24日。今天(2019年4月24日)是中國第4個航天日,同時也是全球熱愛太空探索的人聚在一起,回顧過往和暢想未來的好機會。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 中國日報網評:中國空間站建設裡程碑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走向太空
    據了解,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已完成正樣產品總裝,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正在開展初樣研製;空間科學應用載荷已陸續轉入正樣研製,執行空間站建造階段四次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正在開展任務訓練。此外,中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也將於今年7月前後完成。太空探索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理想。
  • 人類探索宇宙的一個裡程碑,撞擊彗星探索起源
    而自從有了人類以來,也在不斷的對大自然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探索與研究,不僅僅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地球已經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甚至對宇宙空間也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有了更多的發現。如果對我們人類對宇宙空間展開的各種研究的過程中,取得最大的成就是什麼進行了解的話,就不難發現,彗星大衝撞(深度撞擊)便是一個屬於裡程碑的研究成果。說起彗星,相信很多人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一個名詞兒——掃把星。
  • 美媒:「天問一號」促中國成太空探索領導者
    2020年7月至8月,備受矚目的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將迎來發射「窗口期」。美國《科學》雜誌近日發表文章稱,「天問一號」是中國行星探測的首次任務,也將是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工程,火星探索任務將使中國躋身世界太空領導者之列。
  • 印媒:中國已成太空探索典範,美歐此前行動掩蓋亞洲國家努力
    據印度《歐亞時報》12月15日報導,目前,中國,日本等已經成為亞洲在太空探索領域崛起的典範。中國嫦娥5號探測任務,於11月24日啟動,目前已經完成任務,即將帶著月球表面的巖石和土壤樣本返回地球。網絡圖片報導稱,"太空探索"涉及使用天文學和太空技術,
  • 2021太空探索的忙碌一年
    現在它們宣告著一個忙碌的太空探索之年到來了,21年會迎來更多的太空飛行器升空以及更多的有趣天文現象上演。 這將是繼去年年底嫦娥五號完成登月並帶回月球巖石樣本後的又一裡程碑。
  • 「天問一號」出徵,探索浩瀚太空永無止境
    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探索浩瀚太空永無止境。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是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同時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國火星探測取得的重大進展,標誌著中國航天科技實現了新的裡程碑。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與地球最為相似。
  • 「天問一號」出徵,探索浩瀚太空永無止境
    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探索浩瀚太空永無止境。這是我國火星探測取得的重大進展,標誌著中國航天科技實現了新的裡程碑。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與地球最為相似。縱觀世界航天史,人類似乎對火星「情有獨鍾」,這不僅緣於探索火星能夠幫助人類更好了解行星和宇宙演化,更緣於它能夠為人類社會發展帶來更多前沿知識。
  • 中國第一個登上太空的人時間 中國首次登上太空的是誰
    人類之所以會一直不斷的進步,是因為人類會一直不停的探索,對於未知的事情充滿了好奇心,當人類不停的發展和進步,國家才會有新的希望,而探索太空也是其中一項偉大的事業。那麼中國第一個登上太空的人是誰呢?
  • 嫦娥四號探測機登陸月球背面 中國太空探索取得裡程碑式突破
    中國「嫦娥四號」探測機昨天(1月3日)成功登陸月球背面,這是人類探測器首次造訪月球背面,堪稱中國太空探索戰略的重大裡程碑,也被視為中國在國際太空競賽中跨前一步
  • 中國太空探索新徵程
    中國深空探月捷報再傳嫦娥五號「挖土」歸來,開啟星際探索新徵程中國航天成就世界矚目,各國如何共享成果?從「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從「北鬥」造福人類到空間站開門納客中國距離載人登月還有多遠?走向深空,踏夢遠行,中國航天,未來可期今日看世界「嫦娥」探月「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
  • 人類探索太空這麼多年,有沒有太空人犧牲在外太空?科學家:有!
    人類探索太空這麼多年,有沒有太空人犧牲在外太空?科學家:有!自古以來我們人類就對外太空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只能依靠觀察天上的星星來猜測外太空是什麼樣的,後來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發明瞭望遠鏡、火箭、宇宙飛船等等,而且還親自將人類類送入了太空,蘇聯時期的加加林就是人類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他的成功也標誌著人類科技的突破,具有很大的裡程碑意義,直到今天,已經有5000多名太空人成功進入到了太空
  • 一本人類宇宙探索的百科全書 《DK太空之旅》
    1 娓娓道來的太空探索編年史 仰望星空,人類便已經開始了對於太空的想像。而一路走來,每一次科技的突破背後是無數太空人和幕後英雄的卓越努力。《太空之旅》不僅僅生動講解了技術的發展,也向小讀者們娓娓道來人類是如何一步步實現這一壯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