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歐亞時報》12月15日報導,目前,中國,日本等已經成為亞洲在太空探索領域崛起的典範。中國嫦娥5號探測任務,於11月24日啟動,目前已經完成任務,即將帶著月球表面的巖石和土壤樣本返回地球。
值得注意的是,印媒開篇特意強調,"在整個航天歷史過程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歐洲航天局(ESA)一直主導著太空探索領域,掩蓋了亞洲國家所做的努力。但是,嫦娥5號探月任務,日本的小行星樣本返回任務以及印度的ISRO支持的"隼鳥-2 "探月任務的啟動,已經幫助亞洲扭轉了局面"。
網絡圖片
報導稱,"太空探索"涉及使用天文學和太空技術,來探索位於地球大氣層之外的外層空間。在宇宙遙遠的地方對物質進行調查的目的,是獲得有關宇宙的知識,將有助於理解宇宙的有序系統。
美國和前蘇聯已經成為成功將人類登上月球的兩個首批國家。半個多世紀後,中國的嫦娥5號也成功登上月球,開創了世界航天史的新紀元。
印媒在文中大篇幅的誇讚中國的航天技術,"在過去的四十年中,中國逐步加強科學、商業的發展推動太空技術升級。比如嫦娥五號,其於11月24日發射升空,著陸器飛機於12月1日降落在月球上。12月6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五號的成功收集了月球樣本,即將返回地球。
網絡圖片
嫦娥5號除了顯示出自力更生的優勢外,也是中國本土技術的重要裡程碑。如果其成功返回地球,中國將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45年來第三個取回月球樣本的國家。這次任務見證許多個"中國首次",不僅是中國航天工業發展的裡程碑,也顯示了中國在尖端技術上的突破能力,促進了探月計劃的快速進展。
同樣,日本 "隼鳥-2 "號任務也從一顆名為"龍宮"的小行星上提取了巖石材料並返回地球。此外,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在深空探索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在向月球和火星發射太空飛行器之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現在已將其技術用於探索金星。
網絡圖片
2019年,印度啟動了"月船2號"任務,成功部署了一個月球軌道器,將科學數據傳回地球。不過其遙控的Vikram Lander陸器在即將抵達月面之際,與地面失去了聯繫,任務也被迫中斷。
印度還著眼於其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任務,旨在攜帶3名印度太空人前往低地軌道2000公裡處,進行為期5至7天的飛行。
網絡圖片
實際上,印度航天和美國有不少合作,像"月船2號"就採用了不少美國技術,不過有專家指出,美國不可能幫助印度圓夢,因為美國對本國高科技能力保護的非常嚴密,即使與他國達成合作協議,也根本不可能把核心技術與他人分享,即使印度與美國的關係眾人都看在眼裡,指望美國來幫助一個發展中國家,可能性極小。
而且美國已經嚴重佔據了許多太空低軌道資源,破壞他國太空飛行器的運行安全,而其最大的目的就是要霸佔太空。印度實際上也意識到,與其跟在美國後面撿剩下的東西用,不如不與其為伍,向中國學習走自力更生的路線發展航天事業。
文/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