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 | 那些人類太空探索史上的裡程碑

2021-01-15 小火箭


微信號:小火箭

微信ID:ixiaohuojian

小火箭出品

本文作者:邢強博士


本文共9932字,181圖。預計閱讀時間:1小時5分鐘


公元2016年,中國設立航天日,定為每年的4月24日。


今天(2019年4月24日)是中國第4個航天日,同時也是全球熱愛太空探索的人聚在一起,回顧過往和暢想未來的好機會。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40多年來,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巨大的發展。設立「中國航天日」是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需要,是推動中國成為世界航天強國的需要,是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養、激發青少年科學探索精神的需要,是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力量的需要,進一步展示了中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人類進步的決心和信心。

小火箭先在此,祝所有懷著太空探索夢想人:


節日快樂!


今天不聊技術,咱們盤點一下人類在飛向太空和深空探索過程中的那些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瞬間吧!


1.首顆衛星


公元1957年10月4日,人類第一顆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發射成功,開啟了人類的太空時代。


上圖是小火箭找到的蘇聯火箭設計大師科羅廖夫設計火箭時所繪製的手稿。有關彈道高度與彈道傾角的優化問題,之後詳細討論。本文就只關註上圖右下那枚火箭(R-7)的草圖就行了。


裡程碑:


人類第一次將人造地球衛星送入軌道。


上圖為米開朗基羅創作的壁畫《創世紀》。左側為剛剛被創造出來的亞當,右側的白衣老者則是上帝本人。他向亞當伸出右手,並把指尖對準亞當,仿佛是要向亞當傳遞生命之火。


而催生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壯舉的國際地球物理年,其標誌,正是亞當與上帝之手。


人類文明,就此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2.首隻動物


公元1957年11月3日(也就是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進入太空之後不到1個月),人類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2號,將小狗萊卡送入太空。


在莫斯科近郊,有這樣一座紀念碑。一隻小狗堅毅地站立在一枚剖開的R-7運載火箭之上看著遠方,火箭頂端化作一隻巨手,指向茫茫太空。


萊卡,有皚皚白雪和鮮紅花朵的陪伴,總算不會太孤單了吧!


裡程碑:


人類第一次將哺乳動物送入太空。


人類第一次發射質量超過100公斤的衛星。


(人類第一顆衛星的質量為83.6公斤,而第二顆衛星,其質量就達到了508公斤!)


3. 美國入場


公元1958年2月1日,協調世界時03點48分,美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探險者1號搭乘朱諾火箭升空,隨後進入太空。


上圖舉著美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1模型的三個人,從左到右:


皮克林博士(太空聯合會創始人,太空探索事業的積極推動者,罕有的登上美國時代Times雜誌封面的非政治家),範艾倫博士(嗯,就是地球的範艾倫輻射帶紀念的那個範艾倫),馮·布勞恩博士(這個就不用介紹了吧)。


同年,DARPA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局和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成立。


女性開始被鼓勵進入航天產業工作。


實際上,美國早期的幾顆衛星包括大量彈道飛彈的彈道,都是由姑娘們計算完成的。


裡程碑:


地球上出現了第2個具備發射衛星能力的國家;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立;


大量女性工程師進入太空產業。


4.最老衛星



公元1958年3月17日,美國工程師用一枚先鋒號三級運載火箭將先鋒1號人造地球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


這是繼蘇聯的斯普特尼克1號、斯普特尼克2號,美國的探險者1號之後的人類第4顆成功入軌的人造衛星。


先鋒1號人造地球衛星,於1958年入軌,如今依然在太空中運行。


她是人類有史以來,送入太空之後,在太空中飛行最久的人造物體。


這顆1.47公斤的衛星,由一枚起飛重量僅僅10噸多一點點的火箭送入太空,而且至今仍在太空飛行。這足以鼓舞世人了。


先鋒1號還能在太空中飛行多久呢?


考慮到其入軌時的軌道為:近地點654公裡,遠地點3969公裡,傾角34.25°,按小火箭計算中心的推演結果,該衛星再入大氣的時間為:


公元2197年6月份


小火箭不禁想到:那時候的人類應該已經在火星上建起大城市了吧!


另,先鋒1號上面有6塊太陽能電池板,這讓其壽命不再依賴於電池的容量。


1958年入軌,到1964年年底,先鋒1號衛星依然能夠可靠穩定地向地球發送信號,工作壽命達到將近7年!


裡程碑:


人類送入太空的,並且依然在軌飛行的最古老的人造物體;


第一顆使用太陽能電池技術的衛星。


5.人造行星


1959年1月2日,協調世界時16點41分21秒,蘇聯發送了月球1號深空探測器,準備命中月球,以撞擊的方式進行研究。


不過,因為系統故障,探測器沒能擊中月球,而是在月球5995公裡處飛速掠過。


月球1號為了撞擊月球,卯足了勁,擁有非常高的速度,結果就是具備了脫離地球引力束縛的條件,開始環繞太陽飛行。


裡程碑:


有史以來,人類第一次把人造物體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11.186公裡/秒,是標準狀況下海平面聲速的32.9倍!Ma 32.9);


第一顆人造行星。


6.氣象衛星


1959年2月17日,美國海軍部發射了人類第一顆氣象衛星,用來觀測地球的雲層分布。


不過,因為該星存在姿態穩定方面的問題,其數據難以回傳。


目前,這顆衛星依然在軌。


7.命中月球


1959年9月12日,協調世界時06點39分42秒,蘇聯發射月球2號探測器,再次挑戰撞擊月球的艱巨任務。


1959年9月13日,協調世界時21點02分24秒,僅僅經過1天多的飛行,月球2號就命中了月球。


小火箭覺得這次飛行,豎立了4塊裡程碑:


第一,這是人類的人造物體第一次碰觸到地球之外的自然天體。



第二,確立了月球的經緯度的基準。



月球是繞地球轉動的自然天體,是個球體。


按地月的潮汐鎖定狀態,月球的緯度0°非常好確定:南北極之間最大的圓,就是月球赤道,也就是月球緯度0°。


而月球的子午線的位置如何確定呢?


答:就以月球2號代表全人類撞擊月球的那個位置,作為月球的經度 0° 的標誌點!


所以,月球2號撞擊月球表面的具體坐標為:


月球北緯  29° 6′ 0″ N;

月球東經    0° 0′ 0″ E


那麼問題又來了:


後人如果非常較真,想要確定到底蘇聯的月球2號探測器撞到了月球的什麼地方,怎麼辦?


答:有金屬小旗子來標示。


蘇聯的月球2號探測器,上面裝了這樣一個不鏽鋼圓球。


圓球由很多塊五邊形不鏽鋼小旗子組成,內含高爆炸藥。


在月球2號撞上月球瞬間,球體內的碰撞引信被激發,然後引爆球體。


這些五邊形不鏽鋼小旗子就會四散開來,最終落到月球表面。


小火箭希望這些標示著公元1959年的不鏽鋼小旗子,能夠至少有一部分在撞擊和爆炸的嚴酷環境中倖存下來,供後人登上月球來發掘和紀念。


第三,這是人類第一次主動在太空大量釋放氣體。


當時,蘇聯已經有了可堪使用的預警雷達和深空探測雷達了。


不過,如果能夠用光學望遠鏡看到月球2號撞擊之前的狀態和位置,那豈不美哉!


但是,月球2號這個不到400公斤重的小球,體積有限,通信系統的功率也有限,能有多大把握讓地球在38萬公裡之外發現它呢?


有辦法!


在當晚,月球2號即將點火去撞擊月球之前,它打開了閥門,釋放出大量蒸汽。


這些瞬間被凍成小冰晶的顆粒迅速擴散,在月球上空形成了一朵直徑650公裡的蒸氣雲。


很快,位於阿拉木圖和提比里西的兩座天文臺就用天文望遠鏡捕捉到了這朵人造雲,並迅速確定了探測器的位置。


可見,在探測技術不夠發達的上世紀50年代,咱們的前輩有多拼,有多會琢磨。


8.月球背面


公元1959年10月4日,蘇聯月球3號探測器,代表全人類第一次看到月球神秘的背面,並將拍攝到的圖像傳回了地球!(上圖)


9.一箭雙星


進入上世紀60年代,由雷神系列彈道飛彈改造而來的雷神系列運載火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時期。


公元1960年6月22日,協調世界時05點54分11秒,一枚雷神運載火箭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的17B發射場拔地而起。


此時,距離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僅2年8個月零18天(嗯,小火箭認真數過了)。


這是人類第一次用同一枚火箭將兩枚衛星送入軌道。


當時發展一箭多星技術的目的比較單純:火箭不夠用,在運載能力許可,而軌道要求又差不多的情況下,一次把兩顆衛星都送入太空,挺划算的。


上圖為人類最早的一箭多星(雙星)技術的應用情況。


在雷神運載火箭的整流罩內,工程師通過簡易分離裝置,將兩顆衛星上下疊放在一起。


上面那個小的,是美國海軍的電子情報收集衛星;下面那個大一些的,是美國海軍非常早期的導航技術驗證星。


這兩顆衛星,能夠成為人類最早的一箭多星技術的工程化應用,有三重契機:


第一,這兩顆衛星的用戶都是美國海軍的先進技術研究室,非常好協調;


第二,1960年6月份,雷神運載火箭的上面級終於掌握了在軌多次點火技術,提供了一箭多星技術的運載基礎;


第三,兩顆衛星所用的軌道類似,執行的任務則高度相關,因此具備相近的發射窗口和任務軌道特性。


上圖為美國海軍的導航系統技術驗證星。


10.成功返回


1960年8月19日,兩隻小狗準備搭乘太空船-斯普特尼克-2號(別名:斯普特尼克5號)飛行器進入太空。


距離小狗萊卡的逝去,已經過去了3年。蘇聯工程師們終於能夠拿出可靠的生命保障系統和再入返回系統了。


公元1960年8月19日協調世界時08點44分06秒,貝爾卡和史翠卡搭乘一枚由R-7洲際彈道飛彈改進而來的運載火箭在拜科努爾發射中心1號工位點火升空。


隨她們一起前往太空進行大冒險的,是整個一個動物軍團:有1隻大灰兔子、2隻大老鼠、40隻小老鼠還有若干只蒼蠅。


上圖是貝爾卡和史翠卡兩隻小母狗在短艙內的合影。


第一,她們全是流浪狗。因為這樣的狗狗能夠耐受更為嚴苛的考驗,有更為堅毅的性格;


第二,她們全是小母狗。因為小母狗性情比較溫順好靜,另外沒有抬腿撒尿圈地盤的習慣,方便醫務人員給她們配備小便器。



1961年4月12日早上,哈薩克斯坦草原上的風還有些許涼意。人類第一位太空人尤裡·加加林與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彈道飛彈與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科羅廖夫相互凝視著對方握手。


在這一天,他們將與其他火箭工程師一起,創造歷史。


咔!且慢!科羅廖夫與尤裡·加加林的親暱握手,還有那深情的凝視,的確是很醉人的場景。


而實際上,在那之前,蘇聯火箭設計師科羅廖夫早就與上過天空的生物「深情擁抱」過了。


上圖為蘇聯火箭總設計師與地球上第一隻進入太空並平安返回的狗狗的親暱合影。


當然,貝爾卡和史翠卡的成功沒有讓人們淡忘萊卡。在很多人的美好想像中,萊卡正和貝爾卡還有史翠卡兩個小夥伴在太空愉快地玩耍呢!


上圖:上為萊卡,右為貝爾卡,左下為史翠卡。


史翠卡平安返回地球不久,就懷上了身孕。


1961年,史翠卡誕下6隻幼犬。這些小狗也就成為了地球上第一批由上過太空的生物誕下的哺乳動物。


1961年,蘇聯代表團訪問美國的時候,這批幼犬當中,一隻叫做普辛卡的小母狗就被當做了國禮,贈予了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的家人。


齊奧爾科夫斯基,作為最早推導出多級火箭方程的人類火箭之父,同時作為一名豪情滿懷的靈魂畫師(上圖為小火箭好友提供的齊奧爾科夫斯基老爺子的手稿,記錄了他對於人類在太空生活的設想和他手繪太空人的神來之筆),他說過: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總是待在搖籃裡。總有一天,人類會小心翼翼地邁出大氣層,然後掙脫地球的束縛,去徵服整個太陽系!


11.初次接觸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零7分,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從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起飛,在遠地點為301公裡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圈。


此次飛行歷時1小時48分鐘,於上午10時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在薩拉託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區,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他駕駛的東方一號飛船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載人進入外層空間的太空飛行器,飛行了108分鐘


裡程碑:


人類第一次跨越卡門線(100公裡);


人類第一次進入繞地球軌道;


人類第一次在太空吃東西。


就像4億年前,一條頗有勇氣的魚邁出海洋,


小心翼翼地踏上陸地,隨後開啟了陸地的大型動物時代一樣,


1961年的那次太空飛行,已經使得我們人類,成為了太空物種


上圖為矗立在莫斯科的加加林紀念碑。這裡凝聚了人類對太空的渴望和工程師的智慧。紀念碑高42.5米,與R-7(聯盟火箭前身)全系列的飛彈和火箭的平均高度相當。


整個紀念碑除花崗巖基座外,全部由航空航天產業中的明星金屬——鈦合金製成!這是人類第一座鈦合金大型紀念碑。


12.亞軌道


公元1961年5月5日,美國太空人艾倫·謝潑德完成了人類首次亞軌道載人飛行。


同時,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實現載人飛船的海上回收。


13.通信衛星


公元1962年7月10日,人類第一顆能夠用於跨洲際電視轉播的通信衛星成功入軌。


這顆名為電視之星的衛星,在7個月的時間裡,忠實地執行了在美國和歐洲之間傳輸跨大西洋電視信號的使命,實現了著名科幻作家和數學家克拉克博士的有關通信衛星的設想。


直徑達30米的巨型天線用來接受人類第一顆跨洲際通信衛星的信號。藉助這樣的天線和太空中的通信衛星,在大西洋兩側的人類可以實現電視和電話信號的溝通。


通信衛星的出現,使得人類觀看大洋彼岸的賽事的夢想成為了可能,造福了全球的球迷。


2018年世界盃的足球,正是為了紀念這顆衛星,而取了同樣的名字:電視之星。而且其塗裝也在向那顆衛星致敬。


14.你好金星


上圖等比例,左側金星,右側為地球。


1962年8月27日,水手2號金星探測器發射。


水手2號探測器是人類第一個實現了對地球以外的行星進行近距離探測器的人造物體。


上圖綠色為金星軌道,紫色為水手2號探測器的軌道,藍色為地球的軌道。


15.加拿大星


公元1962年9月29日, 協調世界時06點05分,美國范登堡空軍基地,一枚雷神-阿金納運載火箭成功點火。


這枚雷神,是在給加拿大發射雲雀號衛星。(雲雀,來自一首法國和加拿大都很流行的民間小調的曲名。)


隨著這顆重145.6公斤的衛星的入軌,加拿大隨即成為世界上第3個具備獨立研製衛星能力的國家。


此時,世界上有三個國家具備獨立設計和製造衛星的能力:


第一個,蘇聯;第二個,美國;第三個,加拿大。


(英國那顆星基本上是和美國聯合研製的,而且主要工作量在美國方面,所以英國當時還不算獨立擁有造衛星的能力。)


裡程碑:


地球上第三個具備獨立設計和製造衛星能力的國家出現;


人類第一顆以歌曲的名字命名的衛星出現。


16.太空出艙


1965年3月18日,蘇聯太空人列昂諾夫,進行了人類首次太空出艙。


上圖是收藏在加加林博物館的一張描述列昂諾夫出艙的畫作。小火箭認為,他此時正在黑海上空。


17.法國火箭


公元1965年11月26日,在法屬阿爾及利亞,一枚法國自主研製的鑽石號運載火箭把法國國產衛星阿斯特克斯送入預定軌道。


裡程碑:


法國,成為了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具備獨立發射運載火箭能力的國家;


阿斯特克斯,來自法國漫畫《高盧英雄歷險記》的主角阿斯特克斯。


這是人類第一次用動漫人物的名字來命名人造地球衛星。


考慮到該衛星入軌的近地點為527公裡,遠地點為1697公裡,預計到公元3000年左右,衛星才會再入大氣層。


18.女太空人




公元1963年6月16日世界標準時間上午9點29分52秒,東方火箭(具體型號為東方-K,編號為8K72K)點火。這枚在蘇聯R-7彈道飛彈基礎上研製的輕型運載火箭準備把人類第一位女性太空人送入太空。


在3天(總計70小時50分鐘)繞地球48圈的太空飛行中,捷列什科娃的無線電呼號是「海鷗」。捷列什科娃駕駛的東方6號與瓦列裡·貝科夫斯基駕駛的東方5號執行了空間編隊交會(2艘飛船的最近距離只有5公裡)、無線電通聯等任務,另外還完成了一些醫學、生物學和地球物理學領域的實驗。


嗯,70小時50分鐘是個什麼概念呢?小火箭給做個統計:捷列什科娃這次太空飛行的時間比她之前所有美國太空人的太空飛行時間的總和還要長


東方6號宇宙飛船的軌道參數:

近地點:180公裡;

遠地點:231公裡;

軌道傾角:64.91°;

軌道周期:87.81分鐘。


另外,小火箭覺得這裡要特別指出的是:曾經的職業為紡織女工的捷列什科娃全程都擁有飛船的控制權限,並且對飛船進行了大量操作。她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獨立對一艘宇宙飛船進行了全程手動操縱的女性太空人


蘇聯/俄羅斯的工程技術人員對捷列什科娃一直以來都相當敬重。這是小火箭在前幾年參加技術交流活動時獲贈的小禮品。


至今仍記得俄方技術人員講述捷列什科娃時的那種自豪感。


捷列什科娃的精神鼓舞了很多女孩子和出身貧苦家庭的孩子走向太空探索和科學研究的道路。攝影:邢強。


19.你好火星!



公元1965年7月14日,水手4號火星探測器飛掠火星。


她為人類拍攝了第一張火星近距離照片。


這張照片,用了整整6個小時才傳回地球。後經手工著色,成為人類對火星第一印象。


水手4號拍攝到的火星上的隕石坑。


裡程碑:


早些年的水手2號飛經金星的時候還沒有對地球以外行星拍照和照片數據回傳的技術,所以沒有留下金星的照片。


於是,美國水手4號拍攝的火星照片,就成為了:


人類第一張對地球以外的行星實施近距離拍攝的照片。


20.著陸月球!


公元1966年2月3日,協調世界時18點45分30秒,蘇聯月球9號探測器成功實現了月球軟著陸!


上圖為月球9號著陸後向地球發回的第一張月球地形地貌照片。


小火箭風格,著陸點坐標為:


月面北緯: 7° 4′ 48″ N;

月面西經:64° 22′ 12″ W。


月球9號漂亮的花瓣式設計,是其成功軟著陸月球的關鍵。


21.太空對接


1966年3月,在美國雙子座8號任務中,人類首次實現了兩個太空飛行器之間的交會對接。


22.繞月飛行



1966年8月10日,在蘇聯的月球9號探測器成功實現人造物體第一次月面軟著陸半年之後,美國的月球軌道器1號成功被月球捕獲,實現了第一次繞月飛行。


月球軌道器1號拍攝了大量月球照片,為人類的載人登月提供了數據支撐。


上圖為人類第一張從月球軌道上拍攝的地球照片。


當年的原始數據還在。在2004年,人類啟動了月球圖像數字修復工程。


藉助現代數字處理技術,對上世紀60年代的原始照片進行修復。考慮到當時的鏡頭都是頂級的,而且用磁帶完完整整地留存了信息。之所以圖像模糊,主要是傳輸幹擾和衝印技術落後造成的。


如今,現代濾波技術和數碼衝印技術的發展,使得再現當年的月球美景成為了可能。


上圖上半部分為上世紀60年代衝印出來的照片,下半部分則是用現代技術對原始回傳數據進行處理後,重新衝印出來的照片。


截取一部分,再增強一下。


這就是人類探測器第一次在月球軌道上回望地球時看到的動人場景。


23.載人登月


公元1969年7月20日,協調世界時20點18分04秒,人類載人登月飛船阿波羅11號成功軟著陸月球表面。


隨後,兩名太空人踏上月球表面。


「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阿姆斯特朗。


「我們選擇去登陸月球,不是因為這個任務簡單,而恰恰是因為它困難!」——甘迺迪。


阿波羅11號從月球帶回了21.55公斤的月壤樣本,人類科學家可以觸摸真實的月球土壤了。


24.著陸金星!


公元1970年12月15日,協調世界時05點37分10秒,蘇聯金星7號探測器成功軟著陸金星表面,並回傳了數據。


這是人造物體第一次在地球之外的行星上軟著陸。


勇敢的金星7號回傳的數據顯示:


金星表面,非常不適合人類居住。在被烤壞之前,她報告她所在的金星表面溫度為475℃(足以熔化金屬鉛),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為97%,壓強為90個大氣壓!


25.自動採樣


1970年9月24日,蘇聯月球16號探測器平安返回地球。


她在月球表面自動挖了101克月球樣本,並全部帶回了地球。


這是人類第一次使用自動化設備在地球以外的自然天體上採集樣本。


26.東方紅!


公元1970年4月24日,協調世界時13點35分45秒,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方紅1號衛星順利升空!


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5個獨立掌握運載火箭技術的國家。


東方紅1號衛星,重173.0公斤,比之前4個國家的首顆衛星加起來還要重,體現了中國運載火箭的能力。


至今,東方紅1號衛星依然在太空中繞地球轉動,見證著中國和世界航天技術的日新月異。


東方紅1號衛星在軌運營階段,能夠向地面傳送音樂。小火箭找到了當年從地面接收到的珍貴音頻。↑↑↑


在微信公眾號平臺上看到本文的好友們可以直接點擊收聽。


27.月球開車


1971年7月31日,阿波羅15號登月任務,人類第一次在地球以外的自然天體上開車。


28.環繞火星


1971年11月14日,美國水手9號探測器成功到達火星,成為人類第一個環繞地球之外的行星的探測器。


橫亙在火星西半球的長3769公裡、深處7公裡的水手谷(火星最為明顯的地貌特徵),就是為了紀念水手9號而命名的。


上圖是海盜1號探測器在1980年拍攝的火星。



29.飛掠木星


公元1973年12月3日,美國先鋒10號探測器成功飛掠木星,成為人類第一個近距離探測木星的太空飛行器。


先鋒10號拍攝的木星照片。


先鋒10號探測器的軌道設計得非常直接:硬來的,直接奔木星,並未採取引力輔助變軌。


上圖藍色為地球軌道,紫色為先鋒10號探測器軌道,綠色為木星軌道。


在近距離飛掠木星後,先鋒10號就能夠藉助木星的巨大引力,繼續她史詩級的航程了!


先鋒10號最終是能夠飛出太陽系並有可能被外星智慧文明所捕獲。因此,人類在先鋒10號探測器上放置了一塊雕刻了特製的小牌牌。


小火箭風格:


材料為6061T6,陽極氧化鋁。


小牌牌上雕刻了地球智慧生物的形象、宇宙中最常見的元素——氫的躍遷,並且用宇宙中14顆脈衝星的相對位置定位了地球在宇宙中的坐標。


30.你好水星


1973年11月3日,水手10號探測器升空。


1974年2月5日,水手10號飛掠金星,並拍下照片。


1974年3月29日,水手10號探測器飛掠水星,隨後多次近距離飛掠。


這是人類第一顆近距離探測水星的太空飛行器,同時也是人類第一次嘗試用一顆太空飛行器接連探測兩顆不同的地球以外的行星。


以上4張照片均為水手10號探測器的實拍或實拍後拼接的圖像,可見人類攝影技術的突飛猛進。


31.連續一月


1973年6月,天空實驗室,人類首次在太空中連續待一個月的時間。


隨後的3號乘組和4號乘組則接著把人類持續在軌時間延長為2個月和3個月。


32.無拘無束


1984年2月7日,人類進行了第一次無繫繩的自由太空行走。


33.三人行走


1992年5月13日,太空梭STS-49任務中,有3名太空人同時進行太空行走作業。他們在一起照顧4.2噸重的休斯公司研製的國際通信衛星 603星。


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太空進行艙外多人協作。


34.太空十人



1995年6月29日到7月4日,和平號空間站,一個艙內,聚集了10位太空人。


那是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和和平號空間站對接之後,大家聚集到一起之後湊成的人類有史以來人數最多的一間太空艙。


咦?那這張照片是怎麼拍出來的?


答:仔細看上上圖的話,我們會發現有6名美國太空人,而俄羅斯太空人只有4人。明顯是俄方少了兩個人。


實際上,當時和平號空間站的指揮官為了拍下這張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照片,專門叫上了空間站的機械師,兩人鑽到原本對接在和平號空間站的聯盟號載人飛船裡,緩緩地與和平號脫離。


隨後,他們手動駕駛聯盟號飛船,飛到了一個適合拍照的距離,拍下了上圖那張珍貴照片。然後又手動駕駛聯盟號載人飛船對接了回來。


後來,和平號空間站的一艙十人紀錄被國際空間站的一艙13人的新紀錄打破了。(2009年7月17日)


35.商業載人



2004年6月21日,人類商業航天產業首次亞軌道載人飛行成功。


彈道最高點100.124公裡,超越卡門線的飛行時間為10.23秒。


實現商業航天首次載人亞軌道飛行的太空船1號,如今已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永久收藏。


她的左邊,是當年實現人類第一次超聲速飛行的貝爾X-1技術驗證機,右側則是實現人類第一次不間斷跨越大西洋飛行的林白的座機,聖路易斯精神號。


36.哈雷彗星


1986年3月14日,歐空局的喬託探測器,靠近哈雷彗星。


這是人類探測器第一次近距離靠近一顆彗星(僅距離596公裡)。


37.哈勃望遠


1990年4月24日,哈勃望遠鏡入軌!


哈勃,29歲生日快樂!


上圖為哈勃望遠鏡團隊為自己選取的慶祝29歲生日的照片。


這是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南蟹狀星雲。星雲中的氣體和塵埃的泡泡的邊緣看起來非常亮,向四周延續開來,給人一種蟹腿的感覺。


豐富的色彩對應於發光的氫,硫,氮和氧:氫(綠色),硫(紅色),氮(橙色)、氧(藍色)。


最新的研究認為,蟹腿其實是人類平面化看星雲的錯覺。實際上這是一個沙漏的形狀,是一顆紅巨星和一顆白矮星靠得太近的時候,產生的撼天動地的爆炸與噴發。


38.你好,冥王星!


2015年7月14日,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冥王星,拍下了她的證件照。


落日餘暉之下,斯普特尼克平原遼闊壯美,而層層霧靄則襯託出了冥王星獨特而又神秘的美。


斯普特尼克平原?名字好耳熟。


沒錯!正是為了紀念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2015年,科學家把冥王星這個最具辨識度的心形大平原的結冰地帶,命名為斯普特尼克平原。


39.星際跑車


2018年2月6日,人類第一輛量產型跑車進入太空(實際上遠地點飛到了主小行星帶附近)。


40.七船之約


2018年7月9日,在太空中,大大小小的7個太空飛行器對接在了一起。


在國際空間站第56次遠徵中,國際空間站、龍-15號貨運飛船、天鵝座-9號貨運飛船、聯盟MS-08載人飛船、聯盟MS-09載人飛船、進步MS-08貨運飛船和進步MS-09貨運飛船這7個太空飛行器緊密地對接在了一起。


41.月之暗面


公元2019年1月3日,協調世界時2點26分,中國嫦娥4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考艾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軟著陸。


這是人類探測器首次碰觸到月球背面。


以下是嫦娥4號拍攝的人類首張在月面視角的月球背面高清全景照片:



42.重返月球!


202×年


43.登陸火星!


203×年


44.你好,歐羅巴!


204×年?


46.星際殖民


出發吧!新時代的水手和探險家們!


哪怕風很大,哪怕浪太高,


哪怕就此不歸,哪怕融入波濤!


心中有詩的人,才能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遠方!


小火箭再次祝大家:節日快樂!


版權聲明:

本文是邢強博士原創文章,騰訊獨家內容。歡迎朋友圈轉發,引用部分內容請註明出處。

微信號:小火箭

微信ID:ixiaohuojian

 歡迎 加入 小火箭 ,進入航空航天大家庭!


針對iOS系統的打賞二維碼已經補充↑↑↑。

感謝您對小火箭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人類實現登月48周年:探索太空,驚喜不止於此
    從夢想到飛躍  飛上月球,這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夢想。在完成這一壯舉之前,人類曾著手進行過充分而艱辛的準備工作。1965年3月18日,蘇聯發射了載有別列亞耶夫、阿里克謝 列昂諾夫的「上升」2號飛船,並進行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8年12月21日,美國的土星5號火箭發射升空,它攜帶的阿波羅8號飛船乘坐著3名航天員。
  • 中國太空探索的主要裡程碑
    這是我國太空探索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時間表:1964年7月19日:我國邁出了正式進入太空的第一步,發射並回收了攜帶白老鼠的實驗性生物火箭。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在甘肅省酒泉發射中心發射。這使我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的第五個將衛星送入軌道的國家。
  • 人類探索宇宙的一個裡程碑,撞擊彗星探索起源
    如果對我們人類出現的歷史有所了解的話,就可以發現,在研究領域已經得到證實,人類在這個地球上存在了有近一年的時間。而自從有了人類以來,也在不斷的對大自然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探索與研究,不僅僅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地球已經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甚至對宇宙空間也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有了更多的發現。
  • 人類探索太空這麼多年,有沒有太空人犧牲在外太空?科學家:有!
    人類探索太空這麼多年,有沒有太空人犧牲在外太空?科學家:有!自古以來我們人類就對外太空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只能依靠觀察天上的星星來猜測外太空是什麼樣的,後來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發明瞭望遠鏡、火箭、宇宙飛船等等,而且還親自將人類類送入了太空,蘇聯時期的加加林就是人類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他的成功也標誌著人類科技的突破,具有很大的裡程碑意義,直到今天,已經有5000多名太空人成功進入到了太空
  • 2021 人類太空漫遊:抵達火星、超級血月、探索更多太空秘密…
    2020 年,中美阿三個國家的探測器奔赴火星,中國嫦娥五號 「挖土」回歸,SpaceX 載人飛船兩次送太空人去往空間站…… 每件事都可以在人類航天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從去年開始,全球不少國家也開啟了探月潮,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似乎又到了一個新階段。2021 年,人類又將對宇宙發起怎樣的探索?
  • 《去更遠的太空》:打造太空探索簡史,解析人類的光榮與夢想
    幾千年前,人類已經揭開了星空神秘面紗的一角。現在,人類更是把探索的觸角,延伸到更遠的太空。燦爛的星空、浩瀚的太空、無邊的宇宙、人類探索的歷程,以及空間科學與太空旅行,這些專業深奧的天文知識,如何讓孩子們輕鬆接受和理解呢?英國作家西蒙·泰勒深諳其道。西蒙·泰勒不僅是作家,還是插畫家和設計師。
  • 2021人類太空漫遊:抵達火星、超級血月、探索更多太空秘密
    2020年,中美阿三個國家的探測器奔赴火星,中國嫦娥五號「挖土」回歸,SpaceX載人飛船兩次送太空人去往空間站……每件事都可以在人類航天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從去年開始,全球不少國家也開啟了探月潮,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似乎又到了一個新階段。2021年,人類又將對宇宙發起怎樣的探索?
  • 2021人類太空漫遊:抵達火星、超級血月、探索更多太空秘密……
    2020年,中美阿三個國家的探測器奔赴火星,中國嫦娥五號「挖土」回歸,SpaceX載人飛船兩次送太空人去往空間站……每件事都可以在人類航天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從去年開始,全球不少國家也開啟了探月潮,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似乎又到了一個新階段。2021年,人類又將對宇宙發起怎樣的探索?
  • 一本人類宇宙探索的百科全書 《DK太空之旅》
    「孩子從小應該多去了解世界、探索世界,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才能慢慢了解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你可以搭乘火箭飛入太空,可以和尼爾·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漫步,還可以在國際空間站裡飄來飄去……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不止這些,越來越多的人正投身到這項事業中來。
  • 「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
    巴西《聖保羅州報》網站寫道,中國發起了一項雄心勃勃的任務,40多年來首次從月球表面帶走物質,這項任務可以增進人類對月球和太陽系起源的認識,「是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近日,歐洲航天局連續在社交媒體上為嫦娥五號太空之旅點讚,並在官網發表介紹文章。
  • 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
    巴西《聖保羅州報》網站寫道,中國發起了一項雄心勃勃的任務,40多年來首次從月球表面帶走物質,這項任務可以增進人類對月球和太陽系起源的認識,「是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近日,歐洲航天局連續在社交媒體上為嫦娥五號太空之旅點讚,並在官網發表介紹文章。
  • 人類徵服太空的利器,火箭的前生今世
    科技的進步表現的形式之一是工具的進步,而工具是人類「器官」的延伸,它使人類擁有了更強大的控制物質世界的能力。望遠鏡是眼的延伸、計算機是大腦的延伸;車輛是腳的延伸,幫助人類延展了陸地、船舶幫助人類延展了海洋、飛機幫助人類延展了天空,而化石燃料火箭則幫助人類延展到了太陽系。
  • 那些獻身太空探索的猴子們 猴年說猴
    作為人類的近親,猴子常常在一些科學探索時被用來作為替代人類的候選者。今天讓我們來一起回顧那些獻身於航天事業的猴子們。前赴後繼的阿爾伯特們1948年6月18日,納粹德國研製的V2火箭在美國霍洛曼空軍基地騰空而起。
  • 《去更遠的太空》:穿越5300年的時空,打造太空探索簡史
    《去更遠的太空》是全新空間科學與太空旅行的圖解指南,詳細介紹了行星、恆星、黑洞和宇宙,以及人類為探索太空而設計的火箭、空間站和運載火箭等,不僅幫助孩子獲得豐富的天文知識,也幫助孩子開拓視野、拓展思維。地心說和日心說,是人類認識宇宙的兩個裡程碑,雖然觀點是錯誤的,卻是人類認識宇宙的真實縮影,更是人類探索宇宙的光輝歷程。17世紀時,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對行星運動進行了精細研究,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第一定律表明,行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軌道。
  • 61顆衛星一飛沖天,美國迎來重大裡程碑,其中一個細節值得警惕
    從古至今,人類對頭頂這片星空的好奇和探索從未停止過,在蘇聯將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後,多年來人類又往太空送去了許多人造衛星,而前幾天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更是一口氣將61顆衛星送往太空。這是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為了
  • SpaceX發射之後:在人類探索太空的徵途中,深度學習能做什麼?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蛋醬、杜偉、小舟在人類探索太空的徵途中,深度學習能做什麼?在繞地球飛行了 19 個小時之後,Space X 的載人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了。這次飛行堪稱載人航天史上的裡程碑事件:不僅是 Space X 的第一次載人飛行任務、全球商業航天史上的第一飛,也是近 9 年來,美國太空人第一次從本土乘坐國產火箭進入太空。北京時間 5 月 31 日 3 時 23 分,龍飛船載著兩位 NASA 太空人成功進入太空,全世界為之矚目。
  • 「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_新華報業網
    巴西《聖保羅州報》網站寫道,中國發起了一項雄心勃勃的任務,40多年來首次從月球表面帶走物質,這項任務可以增進人類對月球和太陽系起源的認識,「是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  近日,歐洲航天局連續在社交媒體上為嫦娥五號太空之旅點讚,並在官網發表介紹文章。
  • 「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外媒看中國)
    巴西《聖保羅州報》網站寫道,中國發起了一項雄心勃勃的任務,40多年來首次從月球表面帶走物質,這項任務可以增進人類對月球和太陽系起源的認識,「是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  近日,歐洲航天局連續在社交媒體上為嫦娥五號太空之旅點讚,並在官網發表介紹文章。
  • 降低太空探索成本:除回收火箭還有充氣式太空艙
    編者按:本文作者來自科普中國節約探索成本的兩大招式人類早已登陸過月球,也一直有志登陸火星,但重返月球喊了多年卻仍未出現,更別提踏上火星了。這背後的原因很多,不過高昂的成本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第一大招為可回收火箭。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已經成功完成了陸上和海上的回收試驗。
  • 探索現代火箭的淵源
    探索現代火箭的淵源  從古代人類翱翔天宇的夢想和嘗試到如今載人飛船和太空梭空間旅行的實現,歷史的車輪已經前進了幾千年。縱觀人類的飛天歷史,不難發現我們的祖先為今日飛天夢想的實現作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