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現代火箭的淵源

2021-01-18 搜狐網

  探索現代火箭的淵源

  從古代人類翱翔天宇的夢想和嘗試到如今載人飛船和太空梭空間旅行的實現,歷史的車輪已經前進了幾千年。縱觀人類的飛天歷史,不難發現我們的祖先為今日飛天夢想的實現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據《三國志》記載,火箭一詞最早出現在魏明帝太和二年,魏國司空諸葛誕「臨高以發石車,火箭逆燒,破其攻具。」當時的火箭是將引火物綁在箭杆上射出去縱火,並非今天意義上的靠作用與反作用原理工作的火箭,因此實際上應該叫做縱火箭。到唐朝發明火藥以後,才陸續出現了利用火藥噴射推動的火箭。

  完全依靠火藥噴射的反作用力前進的火箭最早出現在南宋。人們最開始只是利用火藥製成了地老鼠、走線流星、起火等煙花或娛樂玩具,隨後便發現利用火藥反作用力發射帶炸藥的火箭不但射得遠,而且殺傷力大。據歷史記載,公元1161年,南宋將領虞允文在著名的採石戰役中,使用霹靂炮打敗了金兵,這種霹靂炮就是利用火藥發射到敵軍中,然後引燃爆炸,殺傷敵軍,有點類似現代的火箭彈。

  到了明代,古代火箭的技術發展得更為完備。明洪武年間,兵仗局製造了一種稱作火箭的兵器,曾用於1399年燕王朱棣爭奪皇位的「靖難」戰爭;而明代的另一種武器「神火飛鴉」則是利用火箭推進的爆炸性火器,它是用竹蔑編成的小簍,外形如烏鴉,內裝火藥,烏鴉的下面裝四隻起飛用的火箭,背上鑽有安裝引信的孔,並將引信連在火箭上。此外還有諸如「火龍出水」、「長蛇破敵箭」等,明人茅元儀所編著的《武備志》中詳細記載了當時各種火箭的功用和原理圖,其中包括抗倭名將戚繼光所使用的飛刀箭、飛槍箭等。所有的這些成就與探索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初年,有一位名叫萬戶(也叫萬虎)的人,曾讓人將47隻火箭和自己一起綁在椅子上,兩手各拿一隻大風箏,試圖藉助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飛行,雖然試驗以失敗而告終,但他可以稱得上是人類航天史上第一個用火箭作動力飛行的人。為表彰這位先驅者的勇敢探索,國際天文聯合會將月球上一環形山命名為「萬戶」山。

  13世紀時,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崛起,蒙古人的鐵蹄硬弓橫掃歐亞兩洲,黑色火藥的秘方也隨著元軍的西徵和貿易往來經由印度和阿拉伯國家傳入了歐洲,並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迅猛的發展,把中國古老的火箭技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在歐洲眾多的火箭先驅者中,英國的威廉.康格裡夫(WilliamCongreve1772-1828)較為著名,康格裡夫1793年畢業於劍橋大學,是學文的,由於受其父經管英國皇家兵工廠的影響,他對兵工機械懷有濃厚興趣,因此後來棄文習武,進入這家兵工廠,在英國士兵從印度帶回的火箭資料的基礎上,開始研究改進火箭的速度和射程。經過幾年的探索,1805年,康格裡夫採用新型火藥製造出了一種實用的火箭,重14.5千克,箭長1.06米,直徑0.1米,並且裝了一根4.6米長的平衡杆,射程可達1800米。這種火箭在英國擊敗拿破崙軍隊的戰爭中建立了卓著的戰功。由於康格裡夫在火箭方面作出的貢獻,英國政府於1814年授予他爵位榮譽,並在1817年被選為議會議員。然而,康格裡夫火箭還未能解決制導和控制問題,精度較差。1844年,英國的威廉•霍爾發明了一種自旋穩定器,並用來對康格裡夫火箭進行改進。雖然與現代火箭相比,所有的這些火箭都十分簡陋,應用也不廣泛,但它們的出現卻為現代火箭的誕生奏響了序曲。

  說到現代火箭,就不能不提到俄國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被舉世公認的真正開拓宇宙航行理論的先驅者。正是他奠定了火箭在太空中飛行的理論基礎,提出了利用火箭進行星際航行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可能性,並且建立了火箭結構特點與飛行速度之間的關係式,即著名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他關於宇宙航行的思想有一段十分精闢的名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齊奧爾科夫斯基出生在1857年。齊奧爾科夫斯基把他的全部業餘時間放在了宇宙航行理論的研究上。他發表過一篇題為《外層空間》的論文,首次提出宇宙飛船利用噴氣運動的原理,並且畫出了第一張設想的宇宙飛船工作圖。1898年,齊奧爾科夫斯基完成了他的有關火箭研究的劃時代巨著《利用噴氣工具研究宇宙空間》。這部著作的問世標誌著火箭飛行技術的真正開端,為後來火箭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雖然齊奧爾科夫斯基一生中並沒有親手設計出實用的火箭,但他的許多研究成果卻大大加快了人類飛向太空的歷程。鑑於他的傑出貢獻,齊奧爾科夫斯基被後人譽為蘇聯「航天之父」。

  1903年蘇俄液體火箭的始祖希考夫斯基(KonstantionE.Ziolkovsky)發表了《宇宙火箭》一書,為最早的闡述關於液體火箭製造的書籍。但他只是一位理論家,而最早研究液體火箭的則是美國人哥達德博士。

  世界第一枚火箭是以液氧和汽油作推進劑,於1926年3月16日在麻省奧邦城發射;雖然只飛了四十一英呎高,卻是人類開始二十三萬八千裡月球飛行之首步。在哥氏研究的同時,德、奧、法人也紛紛對火箭進行研究,二次大戰期間,德國設計的V-2火箭,其中有若干機械原理是取自於哥氏火箭。哥氏於1926年後又於1932年發射其改進型火箭,火箭上升到2000英尺。

  雖然俄國和美國的火箭技術起步最早,然而,世界上第一枚實用火箭的誕生地既不是俄國,也不是美國,而是德國。在哥達德致力於液體火箭研究的同時,羅馬尼亞出生的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奧伯特(HermannObert)在火箭研究領域也取得突破性進展。歐洲火箭之父奧伯特是當時唯一可以與哥氏相比擬的專家。他在1923年發表《星空火箭》一書,1925年又發表《星空航行之路》,更為重要的是在他的影響下德國掀起了一股火箭熱,而且奧伯特還把一批熱心於火箭和宇航研究的年輕人吸引在自己周圍,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日爾曼太空旅行學會組織,這是劃時代的太空航空工程人才大聚會。在這個協會中出了許多年輕的火箭專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馮•布勞恩,這位當年18歲的年青人後來成為了直接負責第一次將人類送上月球的火箭工程師。

  1932年,年僅20歲的馮•布勞恩受聘於德國陸軍軍械部,隨後他便邀請了裡德爾、魯道夫等一批火箭專家組織起庫麥斯多夫液體火箭小組,開始實施一個在庫麥斯多夫試驗場研製A系列火箭的計劃。在不到兩年的時間,1934年,馮•布勞恩主持研製的兩枚A-2火箭便在波爾庫姆島試驗成功。1937年,他所領導的火箭小組轉到了佩內明德基地,並且先後研製出了A-3、A-4和A-5火箭。然而,由於戰爭的需要,德國政府下令將A-4火箭改裝成為戰爭工具,這便是著名的V-2飛彈——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枚飛彈。二戰以後,航天科技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至此人類進入太空的日子已經不遠了。V-2飛彈就是現代火箭的雛形。

(責任編輯:劉婭楠)

相關焦點

  • 現代火箭技術之父
    而德國的V-2火箭試驗成功,已經是1942年以後的事了。 是美國最早的火箭發動機發明家,被公認為現代火箭技術之父。 1926年3月16日,在麻薩諸塞州的奧本,冰雪覆蓋的草原上,戈達德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枚液體火箭。火箭長約3.4米,發射時重量為4.6公斤,空重為2.6公斤。飛行延續了約2.5秒,最大高度為12.5米,飛行距離為56米。
  • 長徵-11火箭和東風飛彈淵源頗深,雖然略有不同,但卻系出同門!
    由於此前我們的長徵火箭都是使用液體燃料,所以發射裝備時間往往都是以「月」為單位計算的,而如果選擇固定燃料,準備時間就可以用「天」為單位計算。咱們的長徵-11可以最短在24小時內準備完畢進入發射狀態,這種速度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將物資、衛星運送至外太空,對於未來戰時狀態應急發射衛星以及緊急往外太空空間站運送物資都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 民間商業亞軌道運載火箭「探索一號」火箭成功首飛
    「探索一號」火箭成功首飛>「探索一號·中國科技城之星」運載火箭是北京星途探索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首型火箭,本次飛行搭載了商業載荷,首飛即獲得某型高超飛行器商業載荷訂單,在國內還是第一例。飛行中,火箭完成了全程機動飛行、大動壓整流罩拋罩分離等動作。據了解,這型火箭可廣泛應用於超燃衝壓發動機、導引頭、航天產品準入考核等領域,也可為氣象探測、微重力試驗、衛星載荷試驗等提供技術服務,可以滿足當前國內90%以上亞軌道飛行驗證市場需求。
  • 小火箭 | 那些人類太空探索史上的裡程碑
    今天(2019年4月24日)是中國第4個航天日,同時也是全球熱愛太空探索的人聚在一起,回顧過往和暢想未來的好機會。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40多年來,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巨大的發展。
  • 自製火箭,擊敗火箭龍
    我們人類遨遊天際的想法在古代就已經在心中生成了,在現代社會依然沒有改變過。火箭一般以圓柱體的金屬載體為主,劃分為幾節火箭,一般分為一級火箭、二級火箭、三級火箭,當然這個標準一般都是用於航空航天和軍事飛彈領域,因為每一節火箭都有它的功能和需求,所以呢民間火箭一般不做過高的要求。我們自製火箭還要看火箭的目的,和我們需要它能達到的高度是多少,如果沒有特定目的的火箭還是非常容易製作的。
  • 中國是火箭的故鄉-火箭的歷史
    為了追求光明和探索空間,開始要小心翼翼地飛出大氣層,然後再徵服太陽周圍的整個空間。——齊奧爾科夫斯基人們在射擊時會感覺到當子彈射出槍口時槍身會向後坐,也就是說槍身向後移動。這個力量很大,有時會把人打一個跟頭。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牛頓第三定律的體現,即「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火箭的發射就是利用這個原理。
  • 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太空探索的未來動力!
    本文是小火箭液體火箭發動機系列文章第1季的第8篇,也是本季的終結篇。在本季開篇《V-2飛彈:現代彈道飛彈和運載火箭的鼻祖》,小火箭講述了V-2彈道飛彈的發動機技術。這兩款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也在小火箭技術討論沙龍活動中,對煤油的含硫量以及大型火箭發動機燃燒穩定性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星舟」火箭原型機首次試飛
    新華社華盛頓8月4日電(記者譚晶晶)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下一代重型運載火箭「星舟」的原型機4日在德克薩斯州進行了高度約150米的首次試飛。這次試飛在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位於德克薩斯州南部的「星舟」研發和測試基地進行。這款代號SN5的「星舟」原型機安裝了一臺「猛禽」發動機。點火後,原型機上升至150米左右的預定高度,隨後緩緩降落。下降過程中,其著陸「腳」按計劃展開,最終平穩著陸。
  • 人類火箭發展簡史
    ,甚至還設想了一種以石墨為材料的火箭控制系統,已經具備現代液體火箭的必要元素了。1919年史密森尼會發表了戈達德關於火箭飛行的數學理論、固體燃料火箭實驗、探索及越過地球大氣層的可能性論文《到達超高空的方法》(A Method of Reaching Extreme Altitudes)這篇論文是人類宇宙探索史上又一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經典著作,它透徹地闡述了火箭運動的數學原理和運動方法,並探討了用火箭將人和儀器送入月球的可能性
  • 現代版鋼鐵俠與他的那些火箭們!
    SPACE X是美國的一家私營公司,名字叫做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公司老闆就是號稱「鋼鐵俠」的埃隆·馬斯克。熱門的特斯拉跑車,是他旗下另一家公司的產品,反正是個挺牛的人物。獵鷹火箭有獵鷹1號、獵鷹9號和獵鷹重型運載火箭。中間還有過獵鷹5號,但已不再開發。
  • 航天知識丨火箭的起源
    ,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本文,我將帶大家一起追溯古代火箭、近代火箭的起源,以及近代火箭的先驅。追根溯源,中國是最早發明火箭的國家。「火箭」一詞在三國時代(公元220~280年)就出現了,不過那時的火箭只是在箭杆前端綁有易燃物,點燃後由弩弓射出。真正靠火藥噴氣推進而非弩弓射出的火箭的外形被記載於明代茅元儀編著的《武備志》中。這種原始火箭雖然沒有現代火箭那樣複雜,但已經具有了戰鬥部(箭頭)、推進系統(火藥筒)、穩定系統(尾部羽毛)和箭體結構(箭杆),完全可以認為是現代火箭的雛形。
  • 探索宇宙系列4-康格裡夫火箭
    ,跟著他們一起徵戰四方,火箭因此就傳遍了亞歐大陸。英國軍隊當時連火炮都有了,當然不可能沒見過火箭,但是這麼好使的火箭他們第一次見。印度軍隊用的火箭勁大,飛得遠,能飛2公裡遠,如果你們學校的操場跑一圈是200米的話,那就是跑10圈的長度。火箭的箭頭綁著一把尖刀,輕輕鬆鬆就能把人扎透。英國兵從來沒見過能飛這麼猛的火箭。
  • 太空探索的十大貢獻者
    這份名單確認了空間探索和我們對宇宙的了解的一些最偉大的個人貢獻者。我已按時間順序排列了這份清單。科學革命導致了幾乎所有現代技術和科學知識的發展。戈達德戈達德被稱為現代火箭之父。他無疑是他所選擇的領域的先驅。在他的研究中,他發射了超過34枚火箭,這些火箭達到了2.6公裡(1.6英裡),時速885公裡(550英裡)。他研製了第一代液體燃料火箭和第一級多級火箭並申請了專利。正是他的研究使現代航天成為可能。雖然他的作品是革命性的,但在他有生之年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支持,這使得他對自己的作品變得非常保密。
  • 降低太空探索成本:除回收火箭還有充氣式太空艙
    編者按:本文作者來自科普中國節約探索成本的兩大招式人類早已登陸過月球,也一直有志登陸火星,但重返月球喊了多年卻仍未出現,更別提踏上火星了。這背後的原因很多,不過高昂的成本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第一大招為可回收火箭。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已經成功完成了陸上和海上的回收試驗。
  • 教會法最重要的法律淵源是( )。
    教會法最重要的法律淵源是( )。 A.宗教會議決議 B.教皇教令集 C.《聖經》 D.地方習慣法 查看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聖經》是基督教各派信仰的基礎,是教會法最重要的淵源。
  • 固體火箭+陀螺儀穩定器:這款小型機器人將成為行星探索利器
    一些需要彈跳能力的機器人也試圖用火箭來助力,但可控性卻一直成問題,畢竟無論你需要與否,固體火箭一旦點火就會輸出相同的推力,而機器人每次彈跳時需要的推力可各不相同。在上周的 ICRA 上,來自日本太空發展署(JAXA)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款小型探測機器人,它可以利用自身攜帶的一枚固體火箭彈射上天。當然,這款機器人能參展是因為自己獨具特色,它可以完成精確著陸。
  • 阿聯與中國同時發射火箭,「太空競爭」激烈
    日本野心勃勃,笑裡藏刀根據中國科學網報導,阿聯計劃於7月15日在日本的種子島航天發射中心,利用日本製作的火箭,發射「希望號」探索衛星升空,預計在2021年2月到達火星的軌道。對於此次任務的目標,項目的負責人聲稱,主要是為了獲得更多關於火星方面的資料,彌補阿聯在這一方面的空白,為日後的移民計劃做準備。同時也希望能夠藉此機會改變世人對阿拉伯地區的偏見和擺脫對石油的依賴。
  • 火箭是怎麼發明的
    火箭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的,古代火箭故鄉是在中國。在很早以前,中國人就會用火藥燃燒氣體,產生的反作用力來推動火箭向前飛行。這被現代科學家發展成了升入太空的神器,這也是我們引以驕傲的地方。火箭這個詞在三國時期就出現了,在公元228年的三國年代,魏國與蜀國的一次戰爭中,魏國使用了火箭焚燒了蜀國的雲梯,守住了的城池,在這次戰役中,火箭一詞也由此出現了。後來在北宋時期火箭的技術得到了發展。此後的年代中火箭被廣泛地應用到軍事當中。但是到了近代,由於中國的科學技術沒有得到發展。火箭技術也就一直停滯不前啦。
  • 美國私人火箭公司Rocket Lab計劃2023年前往金星探索
    (注意:若威鋒 App 端無法直接點開連結,請嘗試長按)據外媒 New Atlas 報導,美國私人火箭公司 Rocket Lab 正計劃在 2023 年對金星進行訪問。它的 Electron 火箭已經為 NASA、DARPA 和美國空軍運送衛星,並且該公司最近還開始測試回收方法,以使助推器的第一階段得以回收。
  • 中國對天空的探索之路,歷史上第一個發明火箭的國家
    自古以來,勤勞聰明的中國人,從沒有間斷過對天空的探索和試驗人類最早的航天故事,可以說是由中國女性來演繹的。宋太祖開寶三年(公元970年)火箭幫助地球人圓了航天之夢,世界上最早的火箭同樣也是中國人發明的,他是中國宋朝名叫馮繼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