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火箭+陀螺儀穩定器:這款小型機器人將成為行星探索利器

2020-12-07 雷鋒網

從整體而言,固體火箭絕對的貨真價實,它們用起來非常簡單可靠,以非常小的體積就能提供相當可觀的效率,只要你不是一次控制多個方向的推力,就絕對是最佳選擇。一些需要彈跳能力的機器人也試圖用火箭來助力,但可控性卻一直成問題,畢竟無論你需要與否,固體火箭一旦點火就會輸出相同的推力,而機器人每次彈跳時需要的推力可各不相同。

在上周的 ICRA 上,來自日本太空發展署(JAXA)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款小型探測機器人,它可以利用自身攜帶的一枚固體火箭彈射上天。當然,這款機器人能參展是因為自己獨具特色,它可以完成精確著陸。同時,其搭載的陀螺儀系統能確保它直線飛行,落地後還能給機器人指引方向。

這款機器人僅重 450 克,其外殼裡包裹了電池、傳感器、反作用輪和兩個小型的反推發動機。當然,衝量達 10 牛秒的固體火箭發動機也不能缺席。

平時機器人會被安裝在傾斜的軌道上,需要使用時,反作用輪會加速旋轉並點燃火箭發動機。隨後,在火箭的作用力下,機器人會劃出一條優美的拋物線,其最大飛行距離約為 30 米。如果在月球重力下使用,機器人能飛 200 米。

反作用輪的存在相當重要,有了它機器人在飛行中才能不像孫悟空一樣不斷翻筋鬥並保持直線飛行。在 ICRA 上,我們上手試玩了這款機器人,打開陀螺轉子後,其表現相當驚人。在飛行過程中,機器人的橫向旋轉受到了抑制,由於固體火箭發動機開機了就停不下來,因此反推發動機在必要時刻會啟動來控制機器人的軌跡,這樣才能保證精確著陸。這套解決方案相當有效,在測試中機器人落地時的偏差從 1.2 米(不帶反推發動機)縮小到了 0.29 米。

不過,這樣的機器人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它們無法重複使用,彈跳一次生命就結束了。當然,好處是你能得到一套高效的系統,它體型小、重量輕且射程較遠。對大多數人來說,一套搭載多個小型探測機器人的系統肯定比單個的大型可回收系統用處大。別忘了,大型系統操作較複雜,可靠性較差,且射程也會有限制。

日本研究人員也為這款機器人設定了未來的預期使用場景:機器人將裝載在行星登陸器或探索車上,搭載它們的母艦會靠近預定降落點,但由於地形複雜,母艦無法降落。調整角度後,這些機器人就能被彈射升空,在空中其內部制導系統將控制機器人飛行。隨後機器人會完成精確降落,搭載的裝備還能吸收降落時的衝擊。

降落後固體火箭推力會耗盡,機器人想繼續運動就要靠反作用輪的旋轉。雖然這不是最可控的移動方式,但對於外星探索來說,其優勢在於封閉系統,密封的機器人至少不會被塵土損害。

眼下,參展的機器人並未搭載衝擊吸收裝置,同時它也沒有旋轉外殼,這樣就無法在飛行中提供全景影像了。此外,未來與其搭配使用的科學儀器還必須大幅瘦身以便適應機器人緊湊的體型。

不過,這些機器人的潛力相當巨大,它們在低重力環境下可以有多種應用,而固體火箭將成為最棒的驅動力。

Via. Spectrum.ieee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編譯


想了解更多科技前沿資訊?關注雷鋒網旗下公眾號【新智造】,跟雷鋒網一起讀懂智能&未來。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冰機器人,美國火星探索的新利器
    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一些科學家正在開發能夠使用行星上的冰進行自我修復和重建的機器人。這種「冰機器人」(IceBot)代表無人駕駛探索其他行星的趨勢。美國航空航天局和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行星探索機器人無疑是很智能的,但最後每一個都因為故障而崩潰了。
  • 智雲官網上線新機,這款穩定器亮點不少
    據悉,國內三軸穩定器品牌智雲近期在官網上線了新的穩定器宣傳頁,就在7月22日,智雲剛發布了跨界穩定器雲鶴M2,支持手機、運動相機、卡片機和小型微單相機的搭載和適配,時隔不到半月,又出現新品信息,且頗有賣關子之意。
  • 先備好這款利器!飛宇科技SPG穩定器體驗
    要走小視頻和戶外直播風,真的應該配備一個手持穩定器!什麼?買不起!其實,雞頭便是個天然的穩定器,把相機固定在雞腦袋上,拍出的畫面絕對穩定。不過,你首先要讓大公雞聽你的話。  當然,那是開玩笑了,本次體驗的便是一款高性價比,解決運動中穩定流暢攝像的直播自拍神器。它是飛宇科技的新品——SPG三軸手持穩定器,市場標準售價為1799元,自己體驗了兩周時間,現給大家做個全面介紹。
  • 殿堂級視頻拍攝利器,智雲Smooth 4手機穩定器體驗
    要拍出與眾不同又吸引人的短視頻則需要相當高深的攝影技巧,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款「為手機而生」的智雲Smooth 4手機穩定器,讓你輕鬆做到與好萊塢專業攝影師媲美的攝影效果。很多人羨慕網上那些短視頻,跟電影院裡面的美國大片一樣,順滑的鏡頭變焦,穩定的場景移動,多變的拍攝角度,其實這些攝影技巧都可以通過智雲Smooth 4手機穩定器來實現。
  • 中科宇航:向世界最大固體火箭發起衝擊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長徵十一號火箭是一種重58噸,700千米SSO軌道運載能力420千克的小型運載火箭,其在研的改進型號長徵十一號甲,起飛重量則增加到115噸,箭體直徑增加到2.65米,700千米SSO能力將達到1.5噸。
  • 福祉科普|陀螺儀的故事
    勞倫斯的飛機能實現自動穩定,其中最核心的部件便是陀螺儀。事實上,陀螺儀早在飛機誕生前的1852年就已經問世,當時法國的物理學家萊昂·傅科為了研究地球自轉,發現高速轉動中的轉子由於慣性作用它的旋轉軸永遠指向一固定方向。於是他便用gyroscopei(gyro(旋轉),skopein(看))來命名這一儀表。
  • 成都市區縣「命名」的固體火箭將首飛
    昨日,中國火箭民企星河動力(北京)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星河動力」)公布,公司將於近期完成「穀神星一號」運載火箭入軌發射任務。火箭總裝完成據悉,「穀神星一號」運載火箭是星河動力第一款固體運載火箭,值得注意的是,在9月25日的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北京)推介會上,正式確定了「星河動力穀神星「簡陽號」固體運載火箭將於10月首飛」的消息,而從該公司發布的消息來看該型火箭將於近期發射升空,是否意味著穀神星
  • 民企逐鹿火箭發射④ | 拔得頭籌又失之交臂,零壹空間:年底還將進行一次智能火箭發射
    在此之前,有藍箭航天朱雀一號固體運載火箭、零壹空間OS-M固體運載火箭、星際榮耀雙曲線一號遙一固體運載火箭三枚民營火箭先後挑戰入軌發射。其中,零壹空間OS-M固體運載火箭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成為首枚入軌」的民營火箭。被寄予厚望是因為,自2015年創立以來,「首個」是伴隨著零壹空間成長的標籤。
  • 小型、精確且價格適中的陀螺儀,無需GPS即可導航
    密西根大學UM開發的一種小型、低成本且高精度的陀螺儀可以幫助無人機和自動駕駛汽車在沒有GPS信號的情況下保持在正常軌道上。這就是為什麼手機在導航過程中經常錯誤地指示用戶所面對的方向的原因。對於開車的人來說,這可能無關緊要,但是無人駕駛汽車可能會由於GPS信號丟失而迅速丟失。目前,自動駕駛汽車在其備用導航系統內部使用了更大且價格更高的高性能陀螺儀。「高性能陀螺儀是一個瓶頸,並且已經存在了很長的時間。
  • 一文讀懂角速度傳感器(陀螺儀)
    即矽微機電陀螺儀,絕大多數的MEMS陀螺儀依賴於相互正交的振動和轉動引起的交變科裡奧利力。MEMS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是指集機械元素、微型傳感器、微型執行器以及信號處理和控制電路、接口電路、通信和電源於一體的完整微型機電系統。
  • 手機將被小型機器人取代?
    進入高端發展時期為什麼各國要競相發展機器人?王耀南認為,原因在於國家民生工程的需要。機器人能夠輔助人們完成各種危險工作、複雜任務,在大型工程如橋梁建造以及維護、海洋開發、太空探索等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王耀南指出,20世紀,機器人進入到智能發展階段。
  • 固體火箭發動機為何能成為運載動力「新寵」?
    中新社西安8月2日電 題:固體火箭發動機為何能成為運載動力「新寵」?  中新社記者 董子暢  8月2日,中國直徑最大、裝藥量最大、推力最大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民用航天3米2分段大型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地面熱試車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已經掌握大型分段式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關鍵技術。  提起固體火箭,人們總覺得它很神秘。
  • 中科宇航向世界最大固體火箭發起衝擊
    中科宇航固體運載火箭型譜中國日報12月19日電(記者 趙磊)記者日前從北京中科宇航探索技術有限公司獲悉中科宇航本次公布的兩款固體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4噸,起飛重量在全球現役、在研固體運載火箭中位居前列,進一步實現了大型化,將有效滿足全球尤其中國商業航天發射的旺盛需求。
  • 一款沒有腳也能行走機器人,自帶三個陀螺儀就像不倒翁
    一款沒有腳也能行走機器人,自帶三個陀螺儀就像不倒翁在現在的生活當中有很多智能科技的融入,而這樣的一些科技融入給人們開闢了另外一方新天地,在人們的認知當中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在之前都不敢去想像的一些東西,也在現在慢慢地變為了現實。
  • 尋找理想手機穩定器,原理透析、綜合評比大疆、智雲、飛宇、魔爪
    作為鏡頭穩定器,如果不具專業防抖、物體追蹤,那還賣什麼?但很多商家,就喜歡將這些作為賣點,大吹特吹!又如希區柯克,其實就是推拉變焦(dolly zoom),只要設備具有順滑變焦功能,任何穩定器都可以實現這種效果,並非獨家秘技!至於全景拍攝、延時攝影、重疊影像等,也不過是一般拍照技術,沒有穩定器也能拍出來!
  • 行星探索靠誰?聰明還「冷血」 昆蟲機器人可能最好使
    本文轉自【網易科技】;昆蟲群式的自主機器人群可能會在未來的行星探測中扮演關鍵角色,可能會比單一的大型探測器更好使。人類在準備發射一輛汽車大小的六輪機器人探測車去探索火星,而未來的行星探索和科學任務則可能會使用要小得多的硬體——例如,可能會用一群昆蟲大小的機器人,它們被設計成能夠自動相互協同運作。許多不同的機構和公司正在研發類似昆蟲群的機器人。
  • 世界上最強火箭助推器,推力達1633噸,將拉開各國之間的差距
    眾所周知,研發一款火箭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除了火箭的芯級、火箭的助推器等等,每一組件的製造都需要耗費一番心血。這款火箭助推器是由軍事強國美國研製的,是美國為該國研發的「太空發射系統」特別配置的一款助推器,叫做(Block
  • 飛宇穩定器拆解:握杆的手,不怕顫抖
    【大比特導讀】如今伴隨著視頻自媒體、現場直播、Vlog(視頻博客)等新興信息載體的普及,手持穩定器成為人們拍攝視頻必備的輔助工具之一,那麼近期《半導體器件應用》雜誌便對一款來自飛宇科技的三軸手持穩定器 SPG-C 進行拆解圖解,為大家帶來現如今穩定器是如何俘獲人們的芳心?
  • 國外開發出果蠅飛行機器人:搭載有陀螺儀可控制平衡
    設計者Matej Karasek和他的果蠅飛行機器人1.荷蘭研究人員開發出果蠅飛行機器人:搭載有陀螺儀可控制平衡《科學》期刊最近發表了一篇研究,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研究者發明了一種外形像果蠅一樣的飛行機器人,目的是用於製造無人機。
  • 「固液之爭」再審視——兼論固體火箭商業化的價值和...
    然而就在這個時期,依然有一些固體火箭的型號在研製和使用。其中小型火箭包括美國的飛馬座、金牛座等型號,大型火箭包括日本的M5、艾普斯龍、印度GSLV MARK III助推器等。這些型號,有的是為了滿足小型衛星零星發射需要,有的是為了突破和掌握大直徑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但都沒有成為世界航天發射市場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