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討論重現?「固液之爭」再審視——兼論固體火箭商業化的價值和...

2021-01-14 中華網

大討論重現?「固液之爭」再審視

——兼論固體火箭商業化的價值和緊迫性

作者 | 《衛星與網絡》李剛

一、歷史大討論再次浮現

(一)追求運力,液體火箭先勝一籌

在火箭技術領域,長期存在著所謂「固液之爭」。也就是固體火箭發動機和液體火箭發動機,哪個更適合作為航天動力?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經有過一場影響深遠的「固液」火箭發動機技術選擇的大討論。

雙方支持者各執一詞。液體派認為,液體發動機的飛彈在運輸時燃料儲箱是空的,總體較輕,運輸車輛的負荷較小,工程上更易實現。至於燃料,在發射場裡加注就可以了。固體派則認為,固體火箭的燃料是在車間裡澆鑄完成的,不需要考慮燃料加注的問題,運輸隊伍精幹,起豎後經過簡單檢測就可以發射。雙方各自強調的優點,正是對方的軟肋,討論一時相持不下。

液體燃料、固液混合燃料、固體燃料宇航運載器的典型代表(由左到右):土星五號火箭、太空梭、長徵十一號火箭

由於液體燃料具有更高的比衝,對宇航發射來說意味著更高的優越性。而且太空梭助推器的研製和使用實踐證明,超大直徑固體發動機對運輸環節造成的困難確實比較大。其主要癥結在於,固體發動機的燃料是在出廠時已經澆鑄好的,因此運輸時,要把火箭本體和燃料一起裝上平板卡車,小心翼翼地把幾十噸重的龐然大物駛上公路,千裡跋涉前往發射場。但是,卡車和公路的承載能力是相當有限的,這就限制了出廠的固體火箭總體重量,進而限制了火箭的運載能力。用同樣的卡車、同樣的公路運輸液體火箭,只需要運輸一個空殼。到發射場加注燃料之後,就可以成為一枚遠比固體火箭運力強大的發射工具。

於是,在全球範圍內,運載火箭主要使用液體發動機這個技術路線就此確定下來。中國航天先後研製了「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和「液氧+液氫/煤油」兩代發動機,支撐了長徵二、三、四、五、六、七運載火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然而就在這個時期,依然有一些固體火箭的型號在研製和使用。其中小型火箭包括美國的飛馬座、金牛座等型號,大型火箭包括日本的M5、艾普斯龍、印度GSLV MARK III助推器等。這些型號,有的是為了滿足小型衛星零星發射需要,有的是為了突破和掌握大直徑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但都沒有成為世界航天發射市場的主流。

(二)快速響應,液體火箭力不從心

固體發動機就此無緣航天發射市場了嗎?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歷史的變遷,這個似乎已有定論的舊話題再次呈現出新的意義。

進入90年代後半程,小衛星開始成為航天業的熱點。在小衛星的概念下,衍生出了微衛星、納衛星、皮衛星等諸多理念。由於這個時期小衛星的實用性有所不足,所有者們尚滿足於耐心等待火箭的搭載機會。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改變了這一狀況。9.11事件後,美國發動反恐戰爭,複雜的戰事和日益增加的傷亡,讓美國軍隊在戰術層面上對天基系統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強烈興趣。各種類型的偵察衛星、通信衛星為美軍提供了巨大的信息優勢,但在旺盛的需求下也暴露出發射流程長、信息處理周期長的弱點,對戰術部隊來說,經常發出「遠水不解近渴」的抱怨。

為此,美國國防部提出的「作戰快速響應航天」(ORS)項目,致力於小型衛星的快速建造和發射。ORS的工作在美國乃至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對小衛星和小火箭的熱潮。

美國國防部「作戰快速響應航天」(ORS)項目相關說明

正是小衛星的興起,讓人們重新把目光聚焦到運力較小的火箭上。

從國際航天的視角來看,小衛星在近20年裡取得的進展,遠遠超過了小型火箭,特別是立方星標準的提出,給一大批大學、科研機構提供了清晰的框架,讓涉及衛星系統規劃、研製、發射服務和運營的各方能夠在相同的技術標準框架下交流與合作。從1999年立方星標準的提出到2020年1月,已經有超過1200顆立方星入軌,每年發射的立方星數量都高速遞增。

維基百科統計的2003~2018年累計發射立方星數量

但快速發射火箭的研製卻步履艱難。在美國ORS計劃下一共使用過三種火箭,其中包括獵鷹一號、軌道科學公司的米諾陶火箭和夏威夷大學的「超級思迪比」。然而現在獵鷹一號已經下馬,「超級思迪比」僅發射了一次,就以失敗告終,至於米諾陶火箭,我們下文再表。總的來說,ORS的快速發射的努力並不成功。

為了解決問題,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從2016年開始組織「快速發射競賽」,在經歷了多次坎坷之後,最後只剩下一家叫阿斯特的公司還在努力,然而這家公司也沒有取得成功,競賽最終在2020年初宣告流產。目前,西方世界已經投入使用,並且具有快速發射潛力的,只有紐西蘭人彼得•貝克發明的電子火箭,貝克曾經希望電子火箭能夠每72小時發射一次,但目前還遠未實現。2019年,「電子火箭」僅發射了6次;2020年截止12月15日,也只發射了7次。

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就在於這些火箭多數都採用液體燃料。

以「快速發射競賽」為例,液體火箭天然就有發射準備時間長的問題。DARPA給快速發射競賽提出的要求是,提前兩周通知發射位置。參賽者要在兩個星期的時間裡,把火箭和支援保障設施拉到指定發射地點,完成燃料加注、星箭對接、綜合測試等一系列工作,最終成功發射。阿斯特公司曾想盡辦法壓縮準備流程,但在3月2日發射前的最後一刻,發現箭上GNC系統不正常,只能放棄。

如果是採用固體發動機的運載火箭,情況就會有很大改變。在極限情況下,固體火箭可以裝好衛星、做好一切準備,接到發射要求後,在不超過一個小時內起飛。如果用來發射衛星,考慮到衛星的準備時間和空域使用的協調,把準備時間放寬到一個星期也是可以接受的。

如此簡單的道理,美國人難道不明白嗎?事實上,只是做不到而已。

(三)固體運載火箭,美國為什麼興趣不大

為何如此,原因並不複雜。

冷戰結束後,美國的「侏儒」飛彈下馬、「和平保衛者」飛彈停產撤編。曾經參與上述飛彈研製的幾家企業紛紛被收購,研發和產能嚴重萎縮,情況最嚴重的專業領域就是固體發動機。最終,美國只剩下一家能夠生產大直徑固體發動機的企業,就是諾斯羅普•格魯曼。大直徑固體發動機的客戶只剩下了太空梭助推器、米諾陶火箭、飛馬座火箭、地基反導攔截器等幾個有限型號。以米諾陶火箭為例,從1994年到現在,一直保持著低速的生產和發射頻率,最活躍的2011年也只發射了5次。當太空梭退役後,情況更是雪上加霜。

美國要想把產業基礎恢復起來,絕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美國空軍在為下一代洲際飛彈合同招標時,經過幾輪競標,決賽時只剩下了諾格公司和波音公司,但就在最後關頭,波音居然退出了,原因是波音也沒有大型固體發動機產能,就算波音拿下了合同,也要向諾格購買發動機,與其為別人做嫁衣裳,不如放手。幾乎同時,美國空軍還開展了新一輪「漸進一次性運載器(EELV)」(2019年3月已改名為"國家安全航天發射",NSSL)的競標,有三個競爭者的三個型號系列進入決賽,分別是ULA的「火神-半人馬座」、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獵鷹九號和諾格公司的「歐米伽M」。前兩者都是液體火箭,唯有第三種是固體火箭。然而當諾格公司獲得美國國防部下一代洲際飛彈研製合同、拿到一千多億美元訂單之後,立刻心滿意足,終止了「歐米伽M」研製。也就是說,美國的固體火箭產業只能滿足一個方向的需求,不是運載火箭就是洲際飛彈。這也解釋了,美國的商業航天企業為什麼很少討論固體火箭解決方案。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如今是西方商業發射市場上的領頭羊。獵鷹九號和重型獵鷹的成功,在國際航天界掀起了一片跟風的潮流。幾乎所有人都在討論重型火箭、液氧甲烷發動機和可重複使用的話題。

然而,火箭畢竟是一種用來實施發射服務的工具,滿足用戶的需求才有其最根本的存在意義。在很多情況下,用戶需要一種發射準備時間短,可以靈活選點機動發射的火箭。這正是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快速發射挑戰賽的初衷。然而,由於固體火箭供應能力的缺失,美國人在快速響應發射方面的努力迄今未能有實質性的進展。而液體火箭無論怎麼壓縮製造和準備流程,在響應速度方面也是絕不可能和固體火箭相提並論的。

美國做不到,中國能不能做到呢?

二、中國固體火箭的優勢和機遇

由於在大直徑固體火箭發動機研製上的長期投入,中國固體運載火箭正處在一個非常有利的態勢下:固體火箭的產能已經建立起來並且運轉良好,服務於生產線的管理者、設計師、工藝師、工人技師隊伍完整;主要分系統和關鍵元器件供應鏈完整而強大,質量合格、成本可控。用這些成熟的技術和產能研製不同等級的固體運載火箭,提供快速發射服務,正是商業航天的題中應有之義。

這種思路的第一批成果,就是已經發射了多次的長徵十一號火箭、快舟一號火箭和新研製的「捷龍」系列火箭。其中,長徵十一號火箭於12月10日剛剛進行了第十一次的發射,全部十一次發射均獲得成功。該火箭還開創了中國海上發射火箭的新領域,並且承攬了國際發射業務。

2020年9月15日,長徵十一號進行了第二次海上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固體火箭在快速發射上的應用價值,簡單說就是隨時發射、隨處發射,以下簡稱「兩隨」。「兩隨」給發射服務商和衛星運營方帶來的好處有兩個。

首先是可以做到「火箭等衛星」,在軍用領域,固體火箭可以實施類似於美國國防部「快速響應航天」的發射;在民用領域,固體火箭可以對大型星座等重要空間基礎設施進行應急補網發射、時間敏感性自然現象的應急科學探測發射、災害處理衛星的應急發射等。這給衛星運營者帶來的優勢是極為顯著的。

其次就是可以自由地選擇發射窗口、自由地選擇發射位置,具有遠遠超過液體火箭的優勢。從理論上說,只要解決了空域使用和落區安全的問題,固體火箭可以在荒灘、戈壁、大海上起飛,暑假期間租用學校體育場發射也不是不可想像的。

這一切,都是馬斯克那條技術路線所不能做到的。

就此而言,用中國自己的資源,開發自己的固體火箭,做好中國自己的商業航天發射服務,建立一個具有強大國內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是創業者們的現實選擇,也是歷史責任。

大力發展商業固體火箭一舉多得

雖然我們已經有了優秀的長徵十一號,但是國內固體火箭的製造能力卻遠遠沒有「吃飽」,巨大投資形成的資產和積累起來的技術成果,還沒有實現自己的商業價值。而解決大型固體火箭的商業化問題,將形成一個多贏的局面。

第一,國家投入巨資形成的固體火箭產能,可以轉變成產生經濟效益的發動機。

在可預見的將來,國內外中小衛星發射市場依然會保持繁榮,是值得投入的市場。據我們在學術領域的調查發現,有志於空間輻射環境研究、微重力研究、空間生命科學研究、空間材料科學研究等領域的大學、研究機構相當多,他們的需求已經催生了日益繁榮的立方星市場,隨之而來的就是對發射服務的需求。這種需求對發射的時效性要求很高,小型科研項目的周期往往在1~3年,攻讀學位的周期往往是碩士30個月、博士40個月,也就是說,學者們要用一定的時間來完成立項或者立題、理論研究和設計、樣機製造和調試,飛行試驗之後還需要時間來完成數據分析和結論,最後還需要時間來撰寫論文和發表,如果是攻讀學位,前期還要有理論課學習的時間。留給發射和在軌飛行的時間是很緊張的,假如學者們需要等上半年、一年甚至更久才有機會發射,能不能按時結題、畢業都是個很大的問題。

第二,固體火箭商業化,也能增加國內發射服務供應,為商業小衛星星座提供更多的入軌機會。

目前,國內商業航天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大量的小衛星創業者。這些企業同樣需要按照自己的商業計劃書及時發射,假如讓他們苦等發射機會,星座建設進程達不到預期,或許就會錯失用戶市場,進而失去資本的支持。

第三、固體火箭並不局限於小型火箭,在有關技術突破之後,固體火箭同樣可以開發出大推力、大運載能力的型號。

太空梭的固體助推器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其他發射服務商同樣可以通過技術進步來開發大型固體火箭,承擔大型載荷發射、一箭多星發射等任務。國內已經有機構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例如北京中科宇航探索技術有限公司(簡稱「中科宇航」)研製中的兩型火箭。

中科宇航發布的中科一號(ZK-1)及中科二號(ZK-2)火箭,低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4噸。

四、固體火箭商業化時不我待

為了充分利用中國在固體火箭發動機製造能力方面的潛力,在長徵十一號、快舟和「捷龍」火箭之外,我們需要有更多中國企業站出來,充當產業龍頭,更加充分地把固體火箭的產能和科學、商業領域的需求對接起來,在市場和技術兩個問題上起到建立者和培育者的作用,創造出屬於中國自己的商業發射產業生態,進而為商業航天大產業生態的建設和航天產業國際化起到推動作用。

這正是中科宇航正在實施的戰略,這家混合所有制企業打算充分調動中國科學院系統在機械、電子、計算機、控制、光電、雷達等多個領域的科研能力,跨系統協調固體發動機研製相關單位的資源,開發一系列快速發射的固體火箭,為科學界和商業界提供穩定、可靠、及時的發射服務。

中科宇航擁有一個熟悉業務和流程的團隊,董事長楊毅強,曾擔任長徵十一號首任總指揮,對跨系統合作和總體協調相當嫻熟。此外,固體戰略飛彈研發相關企業在商業代工方面採取了非常開放的態度,一些民營火箭公司前期發射活動就在商業代工框架下,得到了體制內企業的有力支持,因此,中科宇航的戰略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現在的問題是中科宇航研發的速度夠不夠快,能不能抓住固體火箭科研生產能力的巔峰期,順勢而為,把產業生態建立起來。按照中科宇航的計劃,其正在研製的中科一號(ZK-1)火箭系列能夠達到2~3噸的500千米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中科二號正在瞄準500千米近地軌道4噸運載能力的方向前進。2021年,中科一號的第一枚火箭就要試飛。對這個時間表,我們還是有理由抱著樂觀態度的。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混合所有制火箭企業中科宇航,發布固液混合火箭型譜計劃
    展示的火箭型譜具有產品化、系列化、組合化特點,兼顧高、中、低軌發射任務,固液並存。具體包括固體火箭系列、固液混合火箭、液體火箭系列以及近太空探測與科學實驗平臺。首型固體火箭ZK-1A的LEO運載能力達2噸,未來將發展垂直回收可重複使用火箭。
  • "北航二號"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探空火箭飛行試驗成功
    "北航二號"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探空火箭飛行試驗成功 2008年12月05日 19:4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12月5日15時5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設計研製的「北航二號」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探空火箭飛行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試驗成功。
  • 中國首次成功發射並回收以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的探空火箭
    新華網北京12月5日電(李江濤、鄧怡)5日下午,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傳來喜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設計研製的「北航二號」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探空火箭飛行試驗獲得成功,這是中國首次成功發射和回收以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的探空火箭。
  • 藍箭液氧甲烷發動機成功試車 背後是火箭動力之爭?
    據藍箭航天介紹,新一次試車重點考核了發動機推力調節方案的可行性,意味著國內首次突破雙低溫火箭發動機推力調節技術和高精度低溫調節器技術,為可重複使用火箭返回奠定技術基礎,同時也有助於火箭飛行彈道優化和火箭起飛前的故障診斷。
  • 中國首次成功發射回收固液混合發動機的探空火箭
    我國首次將以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的探空火箭成功進行發射和回收。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消息證實,12月5日下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該校宇航學院15位大學生設計研製的「北航二號」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探空火箭飛行試驗取得成功。
  • 衛星小微型化新趨勢,「零壹空間」專注固體小火箭打造
    目前為止,零壹動力掌握了10餘款固體火箭發動機。本文文章插圖來源於零壹空間,經授權使用1、專注於 「快響」火箭研製但光鮮背後不為人知的是,在成立之初,創始人舒暢面對的都是反對聲。首先,零壹空間專注於「快響」火箭的研製。固體火箭技術成熟、可靠性高,且響應時間和發射準備時間遠遠優於液體火箭,零壹空間充分利用體制機制的靈活性,專注以「客戶為中心」,通過技術創新、快速迭代,不斷來為客戶提供真正具有產品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立志成為中國航天的重要補充力量。第二,火箭技術高度垂直一體化。
  • 支持車載發射的商用火箭快舟11號首飛失利!我國目前最大固體火箭
    在固體運載火箭中,作為快舟家族新成員的快舟十一是我國現役直徑最大,起飛質量最大,運載能力最強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固體運載火箭:固體運載火箭,是指火箭的推進劑是固體,推進劑是液體的稱作液體運載火箭,當然有時為了發射任務的需要也有固液混合型的運載火箭。
  • 中科宇航向世界最大固體火箭發起衝擊
    在應用領域軍民兩用,既可用於軍用和應急快速發射,也可以日常發射民用和商用衛星。固體火箭使用靈活便捷,對發射場依賴程度低,極大地豐富了火箭的使用和發射模式,可以從陸地、海洋甚至空中發射,能夠有效緩解發射場資源緊張局面。
  • 通俗比較固體火箭和液體火箭的優缺點
    固體火箭和液體火箭是因為燃料不同而區別的。兩種火箭各有優缺點!一、固體火箭先說固體火箭,就是用固體火藥為燃料的火箭。這種火箭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炮仗。很多網友說自己家的竄天猴和二踢腳就是固體火箭,這個說法還真沒毛病。
  • 固體火箭「海陽造」 串起商業火箭產業鏈
    從那之後,一發火箭打出一個航天港——發射任務成功後,山東省、煙臺市有關部門向省委省政府作了專題報告,希望加強地方政府與航天科技集團戰略合作,充分依託煙臺的區位優勢和工業基礎,發揮火箭院技術、資源優勢和帶動作用,以海陽為主要承載,共同打造「東方航天港」,旨在立足航天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帶動產城融合,建設世界一流的海上發射航天產業新城。不久,山東省就將該項目列為省重大工程。
  • 中科宇航:向世界最大固體火箭發起衝擊
    但因受到製造、運輸條件的限制,大部分固體火箭的運載能力不高。常見固體運載火箭的太陽同步軌道(SSO)運載能力不超過1噸。這樣就造成了平均到每千克上的發射成本並不低,而且很難發射大型衛星,也不能大數量一箭多星組網發射。
  • 固體火箭總裝測試基地落戶山東海陽「東方航天港」
    在籤約儀式上,海陽市、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煙臺市、山東省領導先後致辭,並為固體火箭總裝測試基地揭牌和鏟土奠基。  東方航天港重大工程項目,總投資230億元,總規劃面積18.6平方公裡,規劃建設海上發射技術服務港、航天產業製造園區、航天產業配套園區和航天應用文旅園區的「一港三區」空間規劃布局,力爭通過5年時間,打造集研發、製造、發射、應用、配套、文旅為一體的商業航天高科技產業集群。  中國火箭公司固體火箭海陽產業基地位於「一港三區」中的航天產業製造園區西部,分為中、南、北三區。
  • 定量與定性之爭:社科方法的認識論反思
    作者按:研究方法的定量定性之爭已經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過去這些年間,我自己在豆瓣上目睹過的論爭就已經不記得有多少輪。雖然那時的討論對我自己的論文寫作幫助不可謂不大,但是根據我已然模糊的記憶,其實很多反思依然被限制在一種實證主義的視角/思維方式之中,對於從更深更廣的角度把握研究方法依然還是造成了一些阻礙。
  • 中國版SpaceX崛起,民營版火箭走向商業化,馬斯克傳奇能否被複製
    ,讓大家都知道了原來航天企業也可以走向企業化,商業化,SpaceX使用了18年左右的時間,將完全將自己的業務推向了商業化,不光和NASA有合作,6月30日還將第三顆GPSⅢ型衛星送入軌道,幫助GPS完成了升級。
  • 我國成功實現首次火箭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
    我國成功實現首次火箭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人民網-科技頻道 原創稿  作者:趙竹青  2020-09-15 一次性將九顆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
  • 相對主義:經驗主義困境的當代重現
    有關科學知識的客觀性與相對性問題也隨之成為歐美學界討論的熱點,形成了知識論上的客觀主義和相對主義兩條路線。本期「學海觀潮」對話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王彥君,對20世紀以來歐美知識論中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之爭的本質、過程進行深入探討,以闡釋克服相對主義、維護現代理性主義認識論即批判理性的必要性。
  • 海陽東方航天港:開啟中國火箭商業化時代
    12月2日,位於海陽的東方航天港航天產業製造園區內,一場商業固體火箭海陽產業基地項目的籤約,拉開了「海陽製造」火箭的帷幕。基地布局星箭一體的智能化總裝測試廠以及整箭貯存、火工品裝配檢測廠房等設施,將形成年產20發固體火箭生產能力。這也意味著,已成為火箭生產製造及發射「雙料基地」。
  • 「北航4號」臨近空間火箭動力飛行器成功發射!把論文寫上藍天
    8.7m,重約1300kg,由固體動力助推器和固液動力巡航主級組成。  此次飛行試驗成功驗證了長時間變推力固液火箭發動機技術和大空域、寬速域火箭動力飛行器總體設計、導航制導與飛行控制技術,可應用於臨近空間大氣參數測量、對地觀測和空中數據快速傳輸,未來可發展成為低成本/快速響應小型運載火箭等新型火箭動力飛行器。
  • 固體火箭總裝測試基地落戶「東方航天港」 可年產20發火箭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消息,12月2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所屬中國長徵火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火箭公司」)與山東省煙臺海陽市進行商業固體火箭海陽產業基地項目籤約,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打造「東方航天港」。該基地建成後,將形成年產20發固體火箭生產能力。
  • 固體火箭和液體火箭有什麼區別?最全面的科普文來了
    首先來定一個調子,兩種發動機沒有優劣之分,本文不引戰。先說下液體火箭發動機,很多人認為二戰期間的V-2飛彈是最早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並且德國的技術隨著戰敗被輸出到蘇聯、美國、英國等國家,促進了這些國家的火箭技術發展。這話有點偏頗,最早提出液體火箭發動機構想的國家是俄國,注意不是蘇聯而是沙皇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