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4號」臨近空間火箭動力飛行器成功發射!把論文寫上藍天

2020-12-06 中國教育在線

  伴隨著助推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的轟鳴聲,一身橘紅色塗裝的「北航4號」離弦而出,直入雲層,400秒後,順利降落在了預定的位置。「飛行數據顯示,火箭助推點火正常、出架正常、分離正常、主級高空點火正常,按照預定彈道完成飛行。按照飛行試驗大綱要求,首飛試驗取得圓滿成功!」5月27日上午11時01分,由北航宇航學院牽頭開展的學生大型綜合項目「北航4號」臨近空間火箭動力飛行器在我國西北某地一飛沖天,標誌著北航以綜合項目為載體的航天「兩領」人才培養體系再結碩果。

「北航4號」起豎狀態

「北航4號」發射瞬間

  據了解,「北航4號」臨近空間火箭動力飛行器全長8.7m,重約1300kg,由固體動力助推器和固液動力巡航主級組成。其中,固體助推火箭發動機推力約150kN,工作時間8.2s;固液巡航火箭發動機採用98%H2O2/端羥基聚丁二烯推進劑組合,最大推力約3kN,推力調節能力3:1,工作時間大於200s。飛控採用GPS/北鬥雙模光纖慣導系統,實現有控巡航飛行。此次飛行主要完成有動力臨近空間飛行的演示驗證,平飛高度24km,平飛速度3Ma,飛行距離近200km。

  此次飛行試驗成功驗證了長時間變推力固液火箭發動機技術和大空域、寬速域火箭動力飛行器總體設計、導航制導與飛行控制技術,可應用於臨近空間大氣參數測量、對地觀測和空中數據快速傳輸,未來可發展成為低成本/快速響應小型運載火箭等新型火箭動力飛行器。

試驗隊員進行「北航4號」發射準備工作

  校園裡當總師的北航學子

  作為北航學生大型綜合項目,「北航4號」從提出設想到成功飛行,先後有博士生21人、碩士生49人,優秀本科生16人參與到設計、研製和飛行試驗中。總體技術指導教師袁軍婭表示,「當我在指揮大廳看到滿足要求的飛行曲線時,緊張的心情終於放鬆,為參研的同學們倍感自豪!還記得合練時出現了地面測發控轉電不成功的問題,研究生們連夜排查,工作到凌晨4點,通過自己的討論分析找到了問題所在,並得以解決。」

老師指導學生總裝

學生在檢查舵艙電纜安裝情況

  「火箭升空的幾分鐘時間,承載了「北航4號」試驗隊全體師生一個多月裡為總裝、總測付出的汗水,和一年多裡為生產、試驗等做出的努力,以及已經畢業的師兄們為之留下的積澱。成功來之不易,作為一個親歷者,深深地感受到這項工程的困難和複雜。我很慶幸身在這樣一個團隊裡,有才華、有態度、有毅力,我們所有人都頂住了壓力,經受住了考驗。」箭體結構分系統博士研究生李曉剛深有感觸。

學生在火箭總裝過程中操作

  飛控分系統碩士研究生趙凱則表示,「雖然是疫情期間,但這阻擋不了同學們內心的激動。大家忙而有序,炎炎的烈日、時不時的沙塵暴以及戈壁灘乾燥的氣候都消磨不了同學們工作的熱情。」

  學校高度重視「北航4號」火箭動力臨近空間飛行器的研製發射,多家航空航天院所和湖南常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單位也給予了大力支持。

  優良傳統,把論文寫上藍天

「北航4號」試驗團隊合影

  參研學子、動力分系統本科生李心瞳說道:「『北航4號』的整個設計和研製過程既是對系統思維、工程實踐、學科交叉融合能力的鍛鍊,對我們而言更是一場生動的愛國教育、信念教育和情懷教育。很多曾經參與過北航1、2、3號設計的師兄、師姐成長為了指導教師,發揮了「傳幫帶」的作用,體現了幾代北航人接續奮鬥的歷程,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這種寶貴精神財富也必將薪火相傳!」

火箭發射前的操作

  長期以來,北航高度重視教學科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思路,統籌規劃、積極探索,以綜合項目為載體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北航4號」學生大型綜合項目發揚和傳承「北京二號」精神,是在「北航1號」固體動力探空火箭、「北航2號」和「北航3號」固液動力探空火箭等項目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早在1958年,北航師生就成功研製並發射了「北京二號」探空火箭,開創了以綜合項目為載體的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北航學生校園裡「做總師」,2005年11月,北航啟動了「北航1號」學生探空火箭項目,宇航學院14名優秀本科生投身研製工作中,2006年11月1日,「北航一號」探空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三箭連發,均告成功,這是繼1958年北航師生成功研製並發射「北京二號」探空火箭以來,中國首枚主要由大學本科學生設計完成並成功發射的探空火箭。

  2008年12月5日,北航宇航學院設計研製的「北航2號」固液動力探空火箭飛行試驗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圓滿成功。這是我國首次將以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的探空火箭成功進行發射和回收。

  2011年11月25日,在祖國西北的戈壁深處,由北航師生自主設計研製的「北航3號」新型固液動力探空火箭再次成功發射,這是我國首枚以過氧化氫固液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系統的探空火箭。

  展望未來,「APSCO學生小衛星」項目即將進入最後發射階段,「北航5號」飛行器學生綜合項目也在開始策劃和推進。全過程參與航天飛行器設計、研製至發射的全過程經歷,對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提高學生的集成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專業綜合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效果十分顯著。

  堅定創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燃燒的青春,最可敬!

相關焦點

  • "北航二號"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探空火箭飛行試驗成功
    "北航二號"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探空火箭飛行試驗成功 2008年12月05日 19:4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12月5日15時5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設計研製的「北航二號」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探空火箭飛行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試驗成功。
  • 中國首次成功發射並回收以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的探空火箭
    新華網北京12月5日電(李江濤、鄧怡)5日下午,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傳來喜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設計研製的「北航二號」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探空火箭飛行試驗獲得成功,這是中國首次成功發射和回收以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的探空火箭。
  • 「長翅膀的火箭」試飛成功 系我國首個商業超音速空天飛行器
    4月23日早上7時28分,我國首款由商業航天公司研製的超音速空天飛行器在西北大漠首次試飛成功——它既不是火箭,也不是飛機,而是二者的結合所以,在海拔20-100千米之間就留下了一段神秘的空白區域,叫做「臨近空間」,即大氣層的邊緣地帶。  早在上世紀70年代,科幻作家們就設想過「空天飛機」的概念——一種火箭與飛機的結合體,既可以用火箭發動機升空加速,還能夠用翅膀提供升力和控制力,在稀薄的大氣層邊緣像飛機一樣平穩飛行。由於高空大氣稀薄、阻力更小,理論上它的飛行可以接近火箭的速度,比客機快十幾倍。
  • 高超音速飛行器——臨近空間飛行領域的霸主
    高超音(聲)速飛行器是指飛行速度超過5倍音速的飛機、飛彈、炮彈等有翼或無翼飛行器。這種飛行器在臨近空間(距離地面20~100km的空域)執行飛行任務,既有航空技術的優勢,又有太空飛行器不可比擬的優點,既能在大氣層內以高超音速進行巡航飛行,又能穿越大氣層做再入軌道運行。它所採用的超音速衝壓發動機被認為是繼螺旋槳和噴氣推進之後的第三次動力革命。
  • 臨近空間科學技術的發展及應用
    4)末段:即末端攻擊飛行階段。HTV-2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別進行了兩次飛行試驗,均在進入滑翔段之後與地面失去聯繫。X-51A是典型的高超聲速巡航類臨近空間飛行器,通常採用固體助推器發射,當飛行器達到一定高度、速度後,助推和巡航級分離。然後,巡航級利用自身發動機加速爬升到一定高度、速度後,進入巡航飛行模式(圖10)。接近目標後,開始下壓,實施對目標的攻擊。
  • 中國首次成功發射回收固液混合發動機的探空火箭
    我國首次將以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的探空火箭成功進行發射和回收。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消息證實,12月5日下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該校宇航學院15位大學生設計研製的「北航二號」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探空火箭飛行試驗取得成功。
  • 我國組合動力發動機首飛成功!空天飛機又取得重大突破
    戍天九思原創第347期 2020年9月21日,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航天六院十二所)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題為《十年艱難求索路一飛沖天震九霄——我所研製的某組合動力發動機首飛成功筆者戍天九思認為,這是我國9月4日至6日成功發射並回收空天飛機之後又一舉世關注的重大突破!標誌著中國正加速進入屬於自己的空天飛機時代!
  • 北航人,再立新功!航天人,自立自強!
    我校黨委書記曹淑敏受邀到指揮大廳現場觀看發射我校黨委書記曹淑敏(前排右三)受邀到指揮大廳現場觀看發射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
  • 首發 | 臨近空間飛行器—改變未來戰場規則的新型武器
    臨近空間中沒有雨、雲和大氣湍流現象,閃電、雷暴也比較少,溫度變化不大,在此空間運行的飛行器會更平穩和安全,還可以藉助太陽能、大氣浮力和風力等自然資源,在執行長時間偵察任務時可降低能耗。無論是軍事應用還是科學探索,臨近空間飛行器都是重要的載體和平臺,因此它成為各國競相研究關注的熱點。
  • 「星空2號」:第二代高超聲速飛行器的啼聲
    「星空2號」上測試的「第二代高超聲速飛行器」技術有哪些?   我們知道,此前外媒報導中提到的,中國WU-14(也有稱DF-ZF)飛行器採用大型助推火箭發射。結合此前「光華獎」的報獎文件,它的飛行速度可以達到「洲際速域」,也就是20馬赫左右。
  • 組合動力飛行器或重塑世界航空航天新格局
    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單一類型的動力形式在滿足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快速、廉價、自由往返空間和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靈活、多任務飛行等需求方面存在的差距越來越明顯,發展新一代低成本、高效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輸系統成為未來航天領域發展的必然趨勢,對非對稱制空權的爭奪也驅使各國不斷推進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的研製和技術攻關。
  •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成功 將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對接
    約585秒後,天宮二號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備份產品的基礎上改進研製而成,全長10.4米,採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設計在軌壽命不小於2年,主要任務是接受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訪問,開展空間科學實驗,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相關關鍵技術。
  • 航空、航天、臨近空間 如何區分, 你用對了嗎?
    【臨近空間】  臨近空間(Near space),這也算是一個新詞吧,它是指距地面20~100公裡的空域,航空與航天的空間結合部。是人類還未大規模開發的空白區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利用價值。這個區域高於商用飛機的飛行空域,但低於軌道衛星。儘管部分飛機和衛星、飛船在技術上也能夠到達臨近空間,但要長期停留必須消耗大量燃料。「臨近空間飛行器」閃亮登場。
  • 國產平流層浮空器首次實現安全往返"臨近空間"
    原標題:首次完美往返「臨近空間」處女地,浮空器平流層試驗成功據上海觀察3月30日報導,在新疆馬蘭成功進行代號「4Q00I-1」的飛行試驗,圓滿完成上海交通大學研發的某型新概念浮空器臨近空間往返飛行,並且全程處於受控狀態,在國內首次實現安全回收且設備完好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43期:天火三號液體火箭發動機完成總裝
    該公司稱,它準備在11月19日到23日首次在新墨西哥州美洲航天港對「太空船二號」進行有動力試飛。機上將乘坐兩名飛行員,即弗雷德裡克CJ斯特考和戴夫·麥凱。飛行器屆時將飛過80公裡高度。這將是「太空船二號」去年2月以來首次開展由火箭提供動力的飛行。本次試飛將用來測試為未來商業飛行研發的新的座艙內部設計。
  • 長徵六號一箭十三星成功發射
    央視網消息:今天(11月6日)上午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1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 神舟五號發射日子臨近 火箭專家詳細解讀升空4大懸念
    ■神舟五號將搭乘「長徵2號己」火箭升空  ■採用的核心技術屬我國獨有的智慧財產權  ■飛船遇到太空碎片時能機動靈活地避開  ■10月秋高氣爽是適宜航天發射的好天氣  隨著10月份神舟五號升空日子的臨近,這次神舟五號飛船的發射將真正實現中國人千年的「飛天夢想」。神舟五號將搭乘什麼樣的發射器升空?
  • 回首航天路:記我國第一次水下發射火箭成功
    資料圖:1982年10月12日,我國首次從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 央視《焦點訪談》10月4日播出了《回首航天路:第一次水下發射火箭成功》,以下為節目內容。解放軍報社畫報部副主任黃彩虹:火箭出水像蛟龍披掛著水晶,衝上雲霄,整個海面上浪花,一團火球從海裡面直衝藍天,直上雲霄。解說:當時,黃彩虹在測量船上按下了快門,將這一歷史的時刻永久地定在這一瞬間。黃彩虹:新華社1982年10月16號發了通稿,第二天中央各大報刊、全國報紙都在頭版突出的位置看到了這一成功的消息。
  • 2018至2019年全球空間飛行器發射數量統計,民營企業異軍突起
    全年共發射空間飛行器461個,成功459個,失敗2個。空間飛行器發射數量與2017年相當,繼續處於歷史高位水平。2019年1-9月的全球發射次數低於2018年同期水平,但是太空飛行器發射數量增長,全球航天活動持續活躍。
  • 長江七號火箭發射成功
    20:01 長徵七號火箭是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新一代無毒無汙染、高可靠的中型運載火箭,由「結構、發動機、增壓輸送、控制、測量、總控網、動力測控、發射支持」等八大系統組成。   19:58 作為中國最新研製的最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七號火箭總長53.1m,芯級直徑3.35m,捆綁4個2.25助推器,起飛重量597噸,運載能力將達到近地軌道13.5噸、太陽同步軌道5.5噸。這一為滿足載人空間站工程,發射貨運飛船的需求而研製的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的中型液體運載火箭,採用「兩級半」構型,達到國外同類火箭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