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至2019年全球空間飛行器發射數量統計,民營企業異軍突起

2020-11-26 騰訊網

來源:高端裝備產業研究中心

2018年,全球航天發射114次(其中中國39次),為近28年來發射次數最多的一年。全年共發射空間飛行器461個,成功459個,失敗2個。空間飛行器發射數量與2017年相當,繼續處於歷史高位水平。2019年1-9月的全球發射次數低於2018年同期水平,但是太空飛行器發射數量增長,全球航天活動持續活躍。

圖表 1 1990-2019年航天發射次數(2019年為1-9月數據)

01

國外飛行器發射數量統計

2018年國外航天發射共進行75次,其中美國31次、俄羅斯20次、歐洲8次、印度7次、日本6次、紐西蘭3次(均由Rocket Lab公司發射,該公司是一家私人公司,總部位於紐西蘭和美國加利福尼亞)。

圖表 2 2018年國外航天發射次數按國家分布

按照空間飛行器所屬國家計算,2018年國外共發射空間飛行器366個,其中微小型太空飛行器佔比最高。在全球發射的461個空間飛行器中,500kg以下的小衛星達到321個,佔比達到69.6%,略低於2017年的73%,繼續處於歷史高位。國內外日益重視微小衛星的應用。

圖表 3 2018年全球發射空間飛行器重量分布

2019年1-9月國外航天發射50次(全球為70次,其中中國20次),2018年同期為49次(全球為75次,其中中國26次),基本持平。但是空間飛行器的發射數量卻有大幅的增長,2019年1-9月共發射空間飛行器320個,遠高於2018年同期的240個。這是由於小衛星技術和一箭多星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在同樣火箭運力和發射次數情況下,衛星發射數量可以保持增長。2019年1到9月,1箭10星以上的發射有6次,共發射空間飛行器186個,佔比接近60%。

02

各國發射空間飛行器類別統計

2018年各國發射的空間飛行器仍然以人造地球衛星為主,佔比超過95%;載人及貨運飛船發射13個;空間探測器發射10個。2019年1-9月的發射活動同樣以人造衛星發射為主,載人與貨運飛船發射11個,與2018年相當,空間探測器發射3個,較同期有所下降。具體來看,2018年全年發射的具體分布情況如下圖所示:

圖表 4 2018年各國發射空間飛行器類別統計

載人及貨運飛船方面

2018到2019年9月,各國向國際空間站發射24艘飛船,其中8次載人航天任務(其中1次發射失敗)、16次貨運任務。國際空間站共完成6大領域389項科學實驗,包括空間碎片清除、生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物」等實驗。

8次載人任務都是由俄羅斯聯盟號載人飛船完成,包括Soyuz-MS 8、Soyuz-MS 9、Soyuz-MS 10(失敗)、Soyuz-MS 11、Soyuz-MS 12、Soyuz-MS 13、Soyuz-MS 14和Soyuz-MS 15。

貨運飛船方面,俄羅斯進步號貨運飛船發射4次(Progress-MS 8、Progress-MS 9、Progress-MS 10、Progress-MS 11),美國SpaceX公司的龍飛船發射5次(Dragon CRS -14、Dragon CRS -15、Dragon CRS -16、Dragon CRS -17、Dragon CRS -18),NASA的天鵝座飛船發射3次(Cygnus CRS-9、Cygnus CRS-10、Cygnus CRS-11),日本的東方白鸛飛船發射2次(Kounotori 7、Kounotori 8)。

另外,SpaceX在使用獵鷹9號發射了無人駕駛「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任務代號SpX-DM1。這是一艘載人飛船,但這次任務僅是一次驗證飛行,不載人,給空間站帶去大約400磅的貨運補給。

圖表 5 Crew Dragon

空間探測器方面

2018年到2019年9月各國在空間探測方面的進展有所不同,中國、印度和以色列的進展主要是在月球探測領域。中國於2018年5月份發射了鵲橋月球中繼衛星和月球軌道超長波天文觀測微衛星DSLWP-A1、DSLWP-A2;2018年12月份又成功發射了嫦娥-4月球探測器。

以色列的Beresheet月球探測器於2019年2月21日搭乘SpaceX獵鷹9火箭進入地球軌道;2019年4月4日,Beresheet進入月球軌道,但在2019年4月11日,Beresheet在著陸嘗試中墜毀在月球表面。

圖表 6 Beresheet月球探測器

印度在2019年7月22日成功發射月船2號月球探測器,此次發射任務包括繞月觀測和在月球南極著陸,收集水冰、巖石和土壤數據。但月船2號在2019年9月7日凌晨失聯,也未能實現正常著陸。

圖表 7 月船2號

2018年8月,美國發射了帕克太陽探測器,該探測器是首個飛近太陽日冕進行探測的太空飛行器,其科學目的是研究日冕,從而對可能影響人類日常生活的空間天氣進行預警。

圖表 8 帕克太陽探測器概念圖

歐洲和日本的進展主要是在水星探測方面。歐日首個水星探測器「貝皮-科倫坡」於2018年10月發射,該探測器是歐洲與日本合作研發的大型科學探測器,將歐洲的水星軌道探測器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水星磁層探測器投入水星周圍的互補軌道上,分別對水星的磁場、磁層、大氣以及地表進行全面的科學探測。

圖表 9 貝皮 科倫坡水星軌道探測器

俄羅斯和德國在2019年07月14日發射Spektr-RG X射線望遠鏡,最終被送至距離地球約150萬公裡的日地拉格朗日點L2。

圖表 10 Spektr-RG X射線望遠鏡

03

國外成功發射空間飛行器按軌道高度分類數量統計

圖表 11 2018-2019年9月國外發射空間飛行器按軌道高度分布對比

從2018-2019年國外空間飛行器發射的軌道分布來看,分布情況基本一致,低軌道飛行器佔了絕大多數。在2019年,低軌飛行器的分布優勢在增強,中高軌飛行器佔比日益受到壓縮。根據已公開的發射計劃,這種趨勢還將持續。主要原因是新型低軌衛星星座仍處於上升發展期。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Flock衛星星座發射55顆,Lemur衛星星座發射40顆。starlink衛星星座的發射數量更是達到了60顆,並且在2019年年底之前還有4次共計240顆通信衛星的發射計劃。

具體來看,2018-2019年9月國外成功發射的641個空間飛行器中,低軌道飛行器562個,佔比超過87%。具體分布情況如下:

圖表 12 2018-2019年9月中外空間飛行器按軌道高度分布

04

各國民營航天機構發射情況統計

2019年7月25日,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的雙曲線一號(Hyperbola-1)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將多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實現了中國民營運載火箭零的突破。

圖表 13 雙曲線一號火箭

2018-2019年,民營航天力量快速崛起,民營火箭的發射次數佔全部發射次數的30%,除了兩次首發失敗,其他發射全部成功。

圖表 14 2018-2019年9月民營航天發射統計

民營航天的涉足領域不僅有低軌小衛星的發射,也有像SpaceX的重型運載火箭和貨運及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逐步參與到航天產業的大多數領域。

05

各國發射衛星按功能分類數量統計

2018年各國共發射衛星438顆,其中通信衛星77顆、導航衛星26顆、遙感衛星161顆、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174顆。

2019年1-9月各國發射衛星307顆,其中通信衛星104顆、導航衛星7顆、遙感衛星79顆、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117顆。其分布情況與2018年截然不同,如下圖所示:

通信衛星

2018年,通信衛星佔比為17%,而2019年佔比達到34%。其原因全球通信衛星軌道結構的調整,商業低軌星座蓬勃發展,而地球靜止軌道衛星佔比下滑。2019年5月,SpaceX公司發射了60顆starlink通信衛星,這一數量佔到了2019年1-9月通信衛星發射數量的一半以上。並且,這種趨勢在下半年將會增強,2019年全年的通信衛星發射佔比可能超過50%。通信衛星正在經歷爆發式的增長。

圖表 16 低軌通信衛星星座概念圖

導航衛星

在導航衛星方面,隨著各大導航衛星系統的部署接近完成,導航衛星的發射數量也開始下降,在衛星發射總數中的佔比較低。2018-2019年9月年中國進行15次發射,共發射導航衛星23顆,佔全球發射總數的2/3以上。國外共進行7次導航衛星發射,發射導航衛星10顆。其中美國發射了2顆GPS-3衛星;歐洲1次,成功發射Galileo-FOC導航衛星4顆;俄羅斯3次,成功發射GLONASS-M衛星3顆;印度1次,成功發射IRNSS衛星1顆。

圖表 17 四大全球導航衛星系統

遙感衛星

2018年全球對地觀測衛星發射數量達到161顆,遠低於2017年的243顆,但仍然是發射數量最多的應用衛星。但在2019年1-9月,發射數量進一步下降,降到了79顆。

對比最近三年遙感衛星發射的項目構成,美國「鴿群」(Flock)衛星在2017、2018、2019年的發射數量分別為140顆、35顆和20顆;而「狐猴」(Lemur)衛星的發射數量分別為36顆、28顆和12顆。從5kg以上對地觀測衛星的發射數量來看,2017年不足70顆,而2018年在90顆以上。可見造成全球遙感衛星發射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新型遙感小衛星星座部署周期的影響,而非遙感衛星需求的下降。

2018和2019年1-9月各國發射衛星按功能分類數量統計如下面兩表所示。

圖表 19 2018年各國發射衛星按功能分布

2019年1-9月各國發射衛星按功能分布

小結:近三年以來,世界航天活動總體步入活躍期,空間飛行器的發射活動日益密集。從需求角度來看,遙感衛星星座和通信衛星星座在接連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帶動了航天應用的普及,世界航天發展逐漸步入市場需求驅動的良性循環。從供給角度來看,民營航天的快速發展是這一趨勢的重要推動力,以SpaceX公司為代表的國內外民營航天機構在航天遠景目標規劃以及把握市場需求和進行成本控制方面都有別於傳統的國家力量主導的模式,其在技術發展方面逐漸取得不俗的表現。

從技術來看,推動這一趨勢的直接因素是低軌小衛星星座技術和應用的發展,小衛星技術的普及降低了航天行業的準入門檻,降低了民營企業和新興航天國家從事航天活動的風險,從而更有效地連接了航天的供給和需求。表面上來看,只是衛星發射數量的增長以及結構的變化,但其背後是航天發展驅動模式的變化。

-END-

主要參考資料:

[1]付鬱.2018年全球太空飛行器發射統計與分析[J].國際太空,2019(02):12-20.

[3]廖小剛,王巖松.2018年國外載人航天發展綜述[J].載人航天,2019,25(01):122-127+142.

[4]龔燃,劉韜.2018年國外對地觀測衛星發展綜述[J].國際太空,2019(02):48-55.

[5]李博,趙琪.2018年國外通信衛星發展綜述[J].國際太空,2019(02):34-41.

[6]劉春保.2018年國外導航衛星發展綜述[J].國際太空,2019(02):42-47.

[7]https://space.skyrocket.de/

相關焦點

  • 2012-2019年中國衛星發射數量一覽
    據了解,隨著我國商業航天市場的逐步開放,衛星國家隊和許多民營企業紛紛布局衛星網際網路星座產業,將帶動通信小衛星研製、火箭發射、衛星通信系統終端設備與軟體應用市場爆發式發展。2019年,我國衛星通信市場規模達到686億元。
  • 眾生相:2018、2019全球逆變器出貨量統計,中國企業2019市場佔有率...
    全球37家主要光伏逆變器企業態勢根據伍德麥肯茲的數據,智新諮詢對全球主要的37家光伏逆變器廠商生存狀況進行了統計。錦浪Solis:中小功率逆變器企業,自2014年起快速增長,2018年業績2.898GW,2019年成功上市,股票漲幅超70%,發展迅猛!固德威Goodwe:增長穩定,2017年銷售量達到了4.993GW,但2018年受中國光伏政策影響,略有下滑,但仍然有4.1GW。
  • 民營火箭,夾縫求生
    在頭部公司從業者們看來,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後,商業發射市場規模日益增長,但現有火箭運力缺口明顯,這是機會。 不過,萬星計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語霏持異議。她指出,與往年相比,今年民營火箭行業融資規模更大,融資企業數量卻更少。資本明顯呈現出向頭部公司聚集的趨勢,「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已從資格賽進入淘汰賽,裁判者正是資本」。
  • 2019-2023年中國衛星發射動態規模狀況
    各國衛星數量規模狀況  衛星數量區域分布情況:美國穩居榜首  截至2019年1月9日,美國擁有衛星數量為901顆,位居第一位;中國擁有衛星數量為299顆,位列第二;俄羅斯、日本衛星數量分別為153顆、87顆,位列第三和第四位。
  • 2018中國民營企業製造業500強榜單(全名單)
    中國民營企業製造業500強榜單(全名單) - 電氣企業 全國工商聯發布了2018中國民營企業製造業500強榜單。
  • ...獨角獸企業數量與估值全球第一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行業分布圖
    企業500強行業數量分布圖   昨日,在2019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大會上,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民營企業研究中心與北京隱形獨角獸信息科技院聯合發布《2019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發展報告》(以下簡稱該《報告》評估基準日為2019年7月31日。根據該《報告》,中美兩國獨角獸企業佔全球82%,亞洲獨角獸企業強勢崛起,中國獨角獸企業數量與估值全球第一。2020年,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榜單可能發生劇烈變化。
  • 2020:中國加速進軍太空時代,前三季度航天發射接近去年全年
    2018年、2019年,我國民營火箭曾兩次嘗試入軌發射失利。直到去年7月「雙曲線一號」,我國民營火箭才實現首次發射成功。進入新世紀後,尤其從2007年左右開始,我國航天發射漸趨密集,年年發射次數都在持續增長。到2018年,我國航天發射次數首次位居全球第一,2019年蟬聯第一。
  • 十張圖看懂2019年全球衛星產業發展現狀 產業規模穩步提升
    21世紀以來,全球範圍衛星及應用產業發展迅速,呈現持續快速增長態勢。據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航天產業規模為3600億美元,其中衛星產業總收入達到2774億美元,佔全球航天產業規模的77%,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馬斯克的SpaceX 屢屢開拓太空,我國航天私營企業有這樣的實力嗎
    這也意味著,人類航天事業開始了商業化的起點,全球商業載人航天時代正式到來。未來人們將能看到私人擁有的飛行器和飛行線路。那麼,我國作為世界上的航天大國,有這樣實力強大的私營企業嗎?答案是:目前沒有,但是已經有具備類似發展潛力的私營企業。畢竟,我國的航天技術起步較晚,而且長期是國企主導。
  • 頭部民營航天企業紮根 特色「火箭街區」亮相北京亦莊
    繼「5G城市」「無廢城市」等場景之後,在2019年10月31日舉行的北京亦莊創新發布上,著力建設「場景新城」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開發區」,也稱「北京亦莊」)又發布了「飛天」場景。開發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開發區的商業航天產業已經具備了較強的產業綜合實力,並初步形成了產業生態。甚至區內的一個特色街區,因為商業火箭企業聚集而被稱作「火箭街區」。
  • 心無旁騖做實業 民營企業勇擔當
    還出臺《寧德市促進民營企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措施》,在拓展企業發展空間、減輕民營企業負擔、破解企業融資難題、培育壯大民營經濟、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優化提升營商環境6個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2019年,我市深入實施營商環境三年行動計劃,企業開辦時間從5個工作日壓縮至3個工作日,登記時間從3個工作日壓縮至1.5個工作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正式運行。
  • 2019全球航天發射次數再破百 中國佔約1/3超越美俄
    2019年即將結束,世界各國的航天發射活動也接近尾聲。截至30日,中美俄歐等主要航天國家和實體,進行了超過100次航天發射,使2019年的航天發射繼2018年之後,連續第二年超過100次。中國以34次航天發射蟬聯全球航天發射榜榜首位置。美俄航天活動也各有特色。現在讓我們盤點一下那些令人振奮和遺憾的瞬間吧。
  • 一文盤點中國商業航天:民營火箭的兩類瓶頸和三大趨勢
    而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中國民營航天的步子也邁得沉穩。截至2019年1月,我國已有60餘家初創企業入局,大部分處於A輪和A輪之前,僅藍箭航天和零壹空間率先完成了B+輪和B輪融資,均已累計融資至少8億元人民幣。星際榮耀近日宣布,自2017年正式運營起,已經累計獲得各類投資逾7億元。民營火箭的關鍵動力——發動機也實現了從固態向液態的升級。
  • 從2018年統計公報看中國未來:2019年,開始走向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2018年,信息服務業一枝獨秀,同比增速高達30.7%。全年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完成軟體業務收入63061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4.2%。從子行業來看,移動遊戲、網絡購物約車平臺、旅遊平臺、大數據云計算等眾多子行業增速達30%-50%。每個子行業都誕生了一批獨角獸企業,使得中國企業在全球創新創業領域的話語權迅速提升。
  • 全球低軌衛星星座計劃與進展
    1.2全球低軌衛星星座計劃與進展 1.2.1 全球衛星發射情況 全球在軌衛星數量美國最多,2017年衛星發射提速。根據憂思科學家聯盟的數據,截至2019年9月25日,全球在軌衛星總數為2218顆,美國在軌衛星最多為988顆。中國超越俄羅斯位列第二,在軌衛星數量高達320顆。
  • 中國遙感衛星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數量與科技含量不斷提升「圖」
    配套系統產業由於資本和技術密集,主要由國有企業壟斷衛星的研發與測控、發射場地的運營以及運載火箭系統的研發與製造。衛星遙感系統的資本和技術較配套系統要求低,因此對民營企業開放程度高,遙感衛星設備系統、地面系統及應用系統的研發和運營都有民營企業的參與。過去5年,全球每年平均發射12顆遙感衛星,未來5年,平均每年將發射25顆遙感衛星。
  • 2019年全球遙感衛星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未來商業遙感衛星...
    但是中國最近10年衛星遙感和北鬥導航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遙感在軌衛星達到132顆左右,僅2018年就發射了64顆遙感衛星,北鬥導航系統已經發展到北鬥三代,提前進入「全球時代」。空間基礎設施的完善為中國衛星產業應用注入具大的活力,衛星遙感和北鬥導航數據應用分析市場前景廣闊。
  • SpaceX光環下,低調前行的中國民營火箭企業
    5月31日凌晨,SpaceX龍飛船,於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 39A 發射臺成功發射,乘「獵鷹9號」火箭飛往國際空間站。對於此次成功,中國網民們表現出了各種各樣的態度,歡呼雀躍有之,羨慕嫉妒恨有之,但幾乎沒有多少人真正去關注一直在默默前行的中國民營火箭企業。
  • 民營運載火箭是怎麼「飛上天」的?
    2019年7月25日13時00分,這是載入中國民營商業航天史的重要時刻——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一號遙一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按飛行時序將多顆衛星及有效載荷精確送入預定300公裡圓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中國民營運載火箭零的突破。 研發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