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發射之後:在人類探索太空的徵途中,深度學習能做什麼?

2020-12-02 機器之心Pro

機器之心報導

參與:蛋醬、杜偉、小舟

在人類探索太空的徵途中,深度學習能做什麼?

在繞地球飛行了 19 個小時之後,Space X 的載人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了。

這次飛行堪稱載人航天史上的裡程碑事件:不僅是 Space X 的第一次載人飛行任務、全球商業航天史上的第一飛,也是近 9 年來,美國太空人第一次從本土乘坐國產火箭進入太空。

北京時間 5 月 31 日 3 時 23 分,龍飛船載著兩位 NASA 太空人成功進入太空,全世界為之矚目。

一切都按照計劃順利進行:升空約 2 分鐘後,完成一級火箭分離;9 分半鐘後,一級火箭成功在海上平臺著陸回收;第 12 分鐘,完成二級火箭分離。

當然,這對於馬斯克來說,也許只是計劃中的一部分。他真正的目標是「火星殖民計劃」,包括 Space X 一直以來在做的火箭回收——也是為了讓火箭變成和飛機一樣可重複利用的交通工具,最終實現往來太空與地球之間的大規模人口運輸。

相比於完全由政府主導的「軍用」航天時代,隨著模塊化衛星和商業航天領域的發展,更多的小型或私人機構得以參與到太空領域的探索工作中。與此同時,機器學習也在這一領域有著更加廣泛的應用,尤其是近年來興起的深度學習技術。

在今年 1 月份的一篇論文中,來自牛津大學和三星 AI 的研究者介紹了深度學習在太空探索實踐中的應用。

論文連結:https://arxiv.org/pdf/2001.10362.pdf

深度學習技術與太空的相遇

在人類探索太空的徵途中,深度學習能做什麼?

深度學習技術可以實現複雜的智能計算,在完成各項太空任務和降低操作成本方面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太空領域的深度學習應用也是移動和嵌入式機器學習的發展方向之一。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闡述了包括機器學習在太空數據處理方面的多項應用(比如衛星影像),並描述了深度學習在太空設備上如何改進飛船操作,比如通過降低通信成本或者促進導航等方式。

此外,研究者詳細介紹了衛星的計算平臺、嵌入式系統以及資源受限環境下的最新深度學習研究。

深度學習在太空領域的兩大應用範疇

深度學習在太空領域主要有兩方面的應用,首先是有效載荷數據的分析,具體又分為氣候和環境監測、植被和地被植物分類以及目標檢測和跟蹤。

地球觀測衛星,無論是高軌道衛星(GEO)還是低軌道衛星(LEO),軌道上所攜帶的傳感器包括用於雲層檢測的 RGB 成像儀,以及用於氣溫、溼度、風向以及氣態成分等其他大氣特性的傳感器。來自輻射和光譜傳感器的數據通常是在地面基站裡使用經典機器學習和手寫專用算法進行處理,地面和空間傳感器模態的相似性使得機器學習 / 深度學習能夠很好地適應有效載荷數據。

另一方面是太空飛行器的操作,同樣又分為通信以及自動控制和導航。

作業系統包括制導、導航與控制(GNC)系統以及通信、動力和推進系統。NASA 已經定義了 4 個層次的太空飛行器自主權,最低一層關聯的是地面控制任務,最高一層則期望能夠獨立地重新評估目標。當前自動化普遍是由機載控制應用程式(OBCPs)提供的。當在 Rosetta、Venus、Herschel & Planck 等衛星上被使用且檢測到事件時,OBCPs 初始化一系列預定義的行為。通過更好的事件檢測和後續計劃,深度學習能夠改進的不只是 OBCPs,還有跟進的系統。

深度學習在空間硬體和軟體方面的應用

計算資源通常已經被高度細化並緊密聯繫整體。相比於地面硬體系統,太空由於遠程且環境相對較差,計算系統要求高效、抗輻射,並且允許出現錯誤。另外,被送入太空的系統必須經過徹底驗證。因此,太空系統,尤其是硬體,大大落後於現代計算水平。

表 1:不同類型的空間硬體和配置。

首先是系統平臺,包括系統軟體和作業系統、內存和計算能力、功率預算。

太空飛行器的設計和任務獨立高度相關(上表 1),其中專門設計的硬體(ASICs)或高端微控制器為較老的太空任務提供動力。然而,這樣的系統成本高、無彈性且體積大。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樣的專門化在幾個方面(功率、成本、重量、體積)變得不可行。為了降低開發成本,越來越多的系統開始使用現成的組件(COTS)。在 CubeSats 等小型太空飛行器和大型太空飛行器中都有使用。

其次是抗輻射加固,又包括物理加固和基於電路的加固。

在太空中,設備不再處於地球大氣層的保護之下,因此會受到更多太陽輻射的影響,這可能會導致偽誤差( spurious error)或者設備電路中的電晶體阻塞。輻射會通過累積方式(總電離輻射劑量,TID)或單粒子效應(SEE)來損壞硬體。

可恢復的 SEE 稱為單粒子翻轉(SEU),會影響內存的邏輯狀態。抗輻射加固則使得計算組件能夠承受此類錯誤。和常規組件相比,抗輻射組件的計算速度是常規組件的兩倍,並且價格是常規組件的很多倍。這就使得使用太空級 CPU 方面的開銷通常比 DSP 和 FPGA 產生的開銷大得多。

最後是對 DL 負載的適宜性。

目前,一些深度學習系統正在進行初步測試。Schartel[39] 訓練了 SqueezeNet 模型,旨在將其轉變成一個空間嵌入式系統;Buonaiuto et al.[5] 利用配置有 CUDA 深度神經網絡庫和 TensorRT 軟體的英偉達 TX1 硬體;此外還有 Xilinx Artix-7 和 Xilinx Zynq-7020 等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s)等,用於神經形態晶片和圖像分析。首個專門針對深度學習有效負載的太空系統也已經投入生產。

案例分析:深度學習有助於捕獲設備衛星影像(On-device Satellite Imagery)

獲取衛星影像是太空飛行器硬體最普遍的用途之一,但發送和接收大量數據卻功耗極高。上文已經提到,研究人員正嘗試在太空飛行器的高度受限環境中使用深度學習方法加持的硬軟體以及算法。接下來研究者探討了這些深度學習方法如何選擇相關成像數據並進行壓縮,結果表明,深度學習至少可以節省一半功耗。

大多數成像傳感器可以捕獲橫跨電磁波譜的數個波段(通常在 IR 和 UV 之間)。現代化的傳感器能夠做到捕獲 31cm 物體可見的高解析度圖像,合成孔徑雷達(SAR)甚至可以捕獲更高解析度的圖像。人們現在也可以很容易地利用大量的原始和預處理高光譜數據集。

利用合成孔徑雷達(左)和光學傳感器(右)的成像圖。

捕獲的數據需要傳輸至地面衛星接收站進行匯總和分析,耗時且成本高昂。藉助深度學習技術,可實現數據的機載預處理,丟掉不相干的圖像區域(如被雲遮蓋的部分),使得衛星減少傳輸的數據量。此外,對於專門部署的衛星,如用於檢測船隻或鯨魚的衛星,神經網絡也可以幫助衛星完成主要任務,只傳輸任務相關的圖像。

未來的挑戰和機遇

探索太空領域的深度學習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研究者列舉了前進路上面臨的一些挑戰以及最有發展潛力的應用領域。

其一,地面深度學習視覺模型是為光學(窄頻)數據創建,而大多數太空圖像數據卻是高光譜的。因此,需要進一步開發適用於高光譜太空圖像數據的深度學習模型。除了單模態方法未被充分開發利用之外,多模態深度學習系統也因為計算缺乏而未進入太空應用領域。多模態方法將全方位地改進太空飛行器和有效負載操作,如融合磁強計、地面和太陽傳感器數據用於 GNC 操作,以及融合 SAR 和 HSD 用於地形特徵描述。

其二,太空飛行器深度學習模型的特徵描述必須不局限於準確率。模型的執行能力不僅取決於其結構,還與內存、功率、計算和可靠性受限的環境息息相關。因此,效率的定義必須擴展至硬體和情景感知特徵描述。計算單元上的深度學習模型效率必須進行多軸度量,並且要在整個太空飛行器運行的大背景下進行特徵描述。

其三,當前 ECSS-E-ST-10-02C Rev.1 和 ECSS-E-ST-40C 上列出的太空系統和軟體驗證標準對於太空飛行器深度學習系統來說是不足夠的。鑑定過程的核心包含四部分內容:分析、測試、檢查和證明,它們應用於深度學習系統時會出現較大的不同。因此,太空深度學習系統需要增加一些視角分析,如準確性、魯棒性、效率和可解釋性。

相關焦點

  • SpaceX首次載人火箭發射在即,全民太空時代即將開啟
    此次發射對馬斯克、SpaceX和NASA來說都至關重要。如果此次發射成功,將標誌著在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的發展過程中,實現了新的裡程碑,未來將會使得太空旅行價格更低。SpaceX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人稱鋼鐵俠,1971年出生於南非,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獲經濟學和物理學雙學位。
  • 美國外太空「殖民」時代到來? 探索火星徵途知多少
    探索火星徵途知多少 2015-09-28 23:38:4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40多年來,火星一直是美國太空探測的重點目標之一。在不斷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同時,美國也在研究人類「遠徵」火星的可能性。此次美國宇航局公布重要發現,是否意味著人類「殖民」火星的時代已經到來?
  • SpaceX有能力把人送到太空,意味著人類即將擁有太空旅行的能力
    商業公司的接管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這項服務會商業化,意味著,人類即將擁有太空旅行的能力,載人航天的商業化,便是人類太空旅行實現的基礎。同時,需要格外注意的是,SpaceX有能力把人送到太空,也就意味著不久的將來,也許在我們的有生之年,SpaceX將可以把人送到更遠的火星上去。在資本的驅動下,一切皆有可能。我覺得真是,裡程碑時間,SpaceX太牛了。
  • 城市之窗|太空掘金:SpaceX邁出太空商業旅行第一步
    美國東部時間周日晚19:27,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將載人龍飛船送入軌道,北京時間11月17日12點30分左右,SpaceX載人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低成本龍飛船的發射成功,也為國際空間站的商業飛行提供了可能,不能不說這次發射成功是SpaceX與NASA的雙贏。未來,SpaceX公司能向幾乎所有想去太空的人售票,太空旅行時代已經到來。
  • 星辰大海,徵途在前,中國航天令人驕傲
    ​50年前,一曲東方紅響徹茫茫宇宙,中國向著星空邁出了第一步,開啟了太空時代。在這50年裡,中國航天事業飛速發展,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傲人成就。神舟飛天、嫦娥奔月、北鬥組網、天問升空,中國的航天事業在穩步發展,然而隨著spacex橫空出世,刷新了一個又一個成就,越來越多的人會想,中國的航天技術到底行不行?
  •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讓人激動不已的科幻電影《星際探索》
    1903年,萊特兄弟進行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有動力飛行器的飛行,在半個多世紀之後人類便實現了偉大的登月工程。儘管在登月工程結束之後世界各國在航天事業上就再也沒有重大突破,但是人類對茫茫宇宙的探索卻從未停止過。2019年剛剛上映的科幻電影《星際探索》就為我們展現了地球人對宇宙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以及讓人激動不已的前景。
  • spacex第100次發射,成功將第十一批星鏈送上太空
    是的,你沒看錯,spacex剛剛又成功的發射一批星鏈衛星了。北京時間2020年8月18日22點31分,spacex「6手」獵鷹9號火箭成功點火,順利將第十一批星鏈衛星成功送入太空。這不但使得spacex的星鏈衛星超過650顆,而且也是spacex的第100次發射!
  • SpaceX首次正式載人航天任務發射成功,助力美國重回太空
    當選美國總統發來賀電,SpaceX首次正式商業載人飛行發射成功。龍飛船這款太空計程車,今天正式「開始運營」了。這次名為Crew-1的任務是自5月31日之後,美國載人航天的第二次成功發射,也是首次正式商業任務。
  • 航天深度報導二:非載人航天——發表在SpaceX的載人航天之後(下)
    遺憾,看了SpaceX和龍飛船,載人航天與火星移民可能是個偽命題…(由於採訪內容的碎片化,因此本文暫為討論整理版本,僅供於參考)經過上篇《航天深度報導一:非載人航天解讀——發表在SpaceX的載人航天之後》的介紹,航天君學習到不少航天業知識,更是感覺到我們身處在一個好時代
  • 人類實現登月48周年:探索太空,驚喜不止於此
    中新網7月20日電(吳倩) 「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1969年7月20日,即48年前的今天,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用這樣一句而今聽來依然擲地有聲的話語,道出了人類首次完成登月壯舉時的激動與豪邁之情。  面對充滿著無限未知的浩渺太空,人類探索與前行的腳步從未停止。
  • 【視頻】馬斯克在做SpaceX,中國的火箭專家在做什麼?
    設計太空巴士、攻克火箭回收技術、深度融合人工智慧與航天系統……這些前沿領域埋首鑽研的科學家們,今天特意撥冗前來,為造就的觀眾展現中國火箭技術的最新成果,以及他們對太空探索的獨到見解。馬斯克將火星作為移民地,他們說不,火星是一個死亡的星球。SpaceX 用的火箭回收技術很厲害,他們說每一種方式都有其優缺點。熱辣的觀點與新鮮的知識,不斷刷新著我們對太空探索與中國航天的認識。
  • SpaceX載人龍飛船發射成功:馬斯克的一大步,人類的……?
    SpaceX公司,即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是馬斯克2002年創辦的私營航天企業。SpaceX最初的幾次火箭發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公司在2008年幾乎破產。直到獵鷹1號火箭發射成功,情況才得到好轉。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給SpaceX提供了將貨物運送到空間站的合同,並在之後提供了「載人」合同。
  • 旅行者一號衝出太陽系: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旅行者一號:人類探索宇宙的先行者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正式開啟人類的「太空時代在這些發射了地球衛星的國家之中,尤其以美國跟前蘇聯的實力最為雄厚,而「旅行者一號」,正是在美國與前蘇聯在「太空競賽」中應運而生的產物。1958年7月29日,在美國發射了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近半年之後,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籤署法案,成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取代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
  • 太空探索私有化的利弊是什麼?
    太空探索私有化的目的不是把太空探索交給私營部門,而是通過尋找私營部門可以從中受益的機會來擴展太空的利用。政府在太空探索中的作用是做市場不能支持的事情,而人民的認同是大有裨益的。我們發射「新視野號」這樣的太空飛行器近距離拍攝冥王星,這樣做是因為作為人類,我們清楚科學是重要的;我們知道了解宇宙對我們的社會是有好處的;我們明白,知識本身是有價值的,而我們往往無法預測這些知識如何在未來的某個時候具有額外的實用價值。這種探索對私營部門來說根本不現實,因為在短期內沒有辦法從投資中獲得回報。
  • spacex載人飛船發射成功,看完這些履歷,你就知道馬斯克有多厲害
    如果電力一直依靠石油煤炭甚至核能這些自然資源,它們可能有枯竭的一天,於是他做了太陽能電池(SolarCity)。 如果人類的貪婪和科技一直纏在一起膨脹下去,最終把地球毀掉,人類必須在外太空生存,於是他做了火箭發射(Space-X)。
  • spacex載人飛船發射成功,看完這些履歷,你就知道馬斯克有多厲害
    今天凌晨3:22分,spacex載人「龍」飛船發射成功,馬斯克又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了一步。你知道馬斯克的終極目標是是什麼嗎?他的目標是送100萬人去火星,一個人大概乘坐費用是20萬美元,這就是他的瘋狂的夢想。
  • 《太空全書2:人類太空探索全記錄》:一部人類從古至今探索太空的...
    在漫漫的歷史進程中,人類對自身、對世界繼而對宇宙太空的認識,一點點從混沌到清晰。而今,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還在繼續。5月21日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
  • 一本人類宇宙探索的百科全書 《DK太空之旅》
    「孩子從小應該多去了解世界、探索世界,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才能慢慢了解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你可以搭乘火箭飛入太空,可以和尼爾·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漫步,還可以在國際空間站裡飄來飄去……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不止這些,越來越多的人正投身到這項事業中來。
  • 馬斯克的SpaceX,用三手火箭,完成了第100次成功發射
    對於人類的商業航天探索,100次成功,是前所未有的新記錄。除了實際任務中的失敗,還包括地面實驗中的事故,獵鷹9曾在2016年的地面點火中爆炸過一次,而馬斯克為深空探索準備的星艦原型火箭,也損失過4架。,臨時取消任務的情況,這些也未計入「發射失敗」中。
  • 人類為什麼對探索太空如此執著?
    2020年7月23日,我國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這是我國太空探索事業的又一次發展,很多人感到驕傲的同時,也有人提出質疑,「太空探索有什麼意義,為什麼不把這些錢省下來花在民生方面」?有很多人會從國家的科技發展、經濟產業、國防安全等角度來解答這個問題,這些角度都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