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全書2:人類太空探索全記錄》:一部人類從古至今探索太空的...

2020-11-24 騰訊網

電影《天下無雙》中小霸王李一龍有句經典臺詞,「我不過是俗世裡的一粒微塵」,而地球之於宇宙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漫漫的歷史進程中,人類對自身、對世界繼而對宇宙太空的認識,一點點從混沌到清晰。

而今,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還在繼續。

5月21日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這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簡稱地月L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2018年底擇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

與此同時,由北京紫圖圖書策劃出品的熱門科普圖書《太空全書2:人類太空探索全記錄》即將震撼上市。繼美國國家地理百年探索珍貴圖集《太空全書》之後,《太空全書2:人類太空探索全記錄》匯集了跨越35000多年的213幅珍貴精美典藏圖像:從最初人類對宇宙發問時的想像,到極為罕見的天文藝術作品;從人類各時期的天文圖譜,到衛星數字地圖,由作者精心羅列,批閱註解,為大家呈現了一部包羅萬象、氣勢恢宏、圖文並茂、精彩紛呈的人類太空探索簡史。這是一部適合每一個天文學愛好者及入門者閱讀的科普讀物。

點擊播放 GIF 0.2M

天文學權威專家重磅推薦

本書有兩位天文學權威專家: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苟利軍真情作序推薦。

「這部《太空全書2:人類太空探索全記錄》,足以讓你在探求天文學史話和獲得科學求知精神上走上新的臺階。」

——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

「這部《太空全書2:人類太空探索全記錄》,通過精心選擇眾多精美圖片(有手繪,也有望遠鏡觀測到的天體照片),然後配以適量文字的方式,從古代到當代(包含了一些衛星的最新發現),從近及遠地給我們回顧了人類認識宇宙的歷史,非常值得一讀。」

——國家天文臺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苟利軍

點擊播放 GIF 0.2M

兩位天體物理博士聯袂翻譯

兩位天體物理學博士傾情翻譯,強大的專業背景保證譯文準確無誤,奠定了本書的專業性和科學性。

譯者爾欣中:德國波恩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現為雲南大學中國西南天文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宇宙學與引力透鏡。曾參與翻譯《星際穿越》《暗物質與恐龍》等書。

譯者王嵐:北京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現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以及溫暗物質宇宙學模擬。曾參與翻譯《星際穿越》。

點擊播放 GIF 0.2M

集知識性、故事性和人文關懷

於一體的科普作家

安妮·魯尼(Anne Rooney),英國著名科普作家,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中世紀文學博士,英國作家協會教育作家委員會主席,英國皇家文學基金會研究員(歷駐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埃塞克斯大學、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英國記者聯盟成員,世界科普圖書大獎——英國皇家學會安萬特獎入圍作家。曾在劍橋大學和約克大學教授中世紀英國和法國文學,在劍橋大學教授PKP項目的創意寫作。她著作豐富,涵蓋學術和大眾及青少兒童領域,出版了《世界人文地圖趣史》《宇宙之最》等150多部作品,集知識性、故事性和人文關懷於一體,廣受讀者歡迎。

※圖書信息※

書名:《太空全書2:人類太空探索全記錄》

作者:[英]安妮·魯尼

譯者:爾欣中 王嵐

出版品牌:北京紫圖圖書有限公司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8年5月

定價:299元

開本/尺寸:16/279×212mm

印張/頁數:19印張/304頁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太空全書》:圖解廣袤的太空與人類的渺小
    太空好像一座隨著科技發展,不斷「升級改造」的迷宮,總能為人類提供新的未解之謎,吸引著不同時代的人們持續探索。黑洞內部是什麼樣的?組成宇宙的暗物質是什麼?暗能量又是什麼?「太空」中只有一個宇宙嗎?美國物理學教授詹姆斯·特賴菲爾所寫的《太空全書:蒼穹之上丈量宇宙》,就能解答我們關於太空的多種疑問。
  • 《去更遠的太空》:揭開太空神秘面紗,告訴你人類對太空探索歷程
    他致力於用圖像的力量解釋科學、地理和宇宙探索等。曾以昆蟲形態、行星運動、DNA結構、極地探險、恐龍進化和黑洞為主題,創作過海報和書籍。《去更遠的太空》圖文結合,語言簡潔,讓枯燥的太空專業知識變得有趣生動。它適合孩子了解太空知識和航天技術的發展,也可以作為成年人了解太空知識的入門書籍。
  • 人類探索太空的十大理由
    倒數開始人類已經到過了月球,機器人也已經去了火星,我們為什麼在不停探索?請看太空探索相關圖片。伊戈爾 切卡林/格蒂圖片早在1969年人類登陸月球之際,就有人預測,到21世紀初期,太空旅行會成為人類的日常,屆時我們可以去參觀太陽系的行星,還有可能參加星際大冒險。可惜,這一設想尚未實現。事實上,已經有人提出質疑:我們還有必要去太空旅行嗎?登月還不滿足嗎?
  • 人類為什麼對探索太空如此執著?
    但是我們回顧一下人類文明發展史,會發現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幾乎從文明誕生之初就開始了,一直延續至今。很多探索其實和上述角度並沒有關聯,比如伽利略、牛頓等人的觀測,大多是個人行為。宇宙中到底有什麼東西在吸引著人類?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對人類的太空探索史做一個全面了解。美國作家瑪麗 • 凱 • 卡森的著作《探索太陽系》和《超越太陽系》,可以幫我們全面了解人類的太空探索史。這兩本書曾經獲得過美國兒童文學獎,圖文並茂,內容豐富。
  • 人類為什麼對探索太空如此執著?
    這是我國太空探索事業的又一次發展,很多人感到驕傲的同時,也有人提出質疑,「太空探索有什麼意義,為什麼不把這些錢省下來花在民生方面」?有很多人會從國家的科技發展、經濟產業、國防安全等角度來解答這個問題,這些角度都是對的。但是我們回顧一下人類文明發展史,會發現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幾乎從文明誕生之初就開始了,一直延續至今。
  • 人類探索太空的意義是什麼?
    從長遠來看,相對於那些要麼只有年復一年的辯論和爭吵,要麼連妥協之後也遲遲無法落實的各種援助計劃來說,我甚至覺得探索太空的工程給更有助於解決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種種危機。在詳細說明我們的太空項目如何幫助解決地面上的危機之前,我想先簡短講一個真實的故事。那是在400年前,德國某小鎮裡有一位伯爵。他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他將自己收入的一大部分捐給了鎮子上的窮人。
  • 《去更遠的太空》:打造太空探索簡史,解析人類的光榮與夢想
    幾千年前,人類已經揭開了星空神秘面紗的一角。現在,人類更是把探索的觸角,延伸到更遠的太空。燦爛的星空、浩瀚的太空、無邊的宇宙、人類探索的歷程,以及空間科學與太空旅行,這些專業深奧的天文知識,如何讓孩子們輕鬆接受和理解呢?英國作家西蒙·泰勒深諳其道。西蒙·泰勒不僅是作家,還是插畫家和設計師。
  • 一本人類宇宙探索的百科全書 《DK太空之旅》
    今天科學家們探索的重點是什麼?未來你可以在哪裡預定一趟太空旅程?而人類又將如何在火星上定居?這些問題的答案你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 作為紀念登月50周年而特別推出的一部太空科普,《DK天空之旅》由太空科普作家、BBC科學頻道的知名媒體人薩拉·克魯達斯編寫,以「飛向月球」、「阿波羅11號之後」以及「新時代的太空之旅」三個部分全景講述了人類宇宙探索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從《2001》到《星際穿越》,人類如何在電影裡探索太空
    人類對於太空的觀察和探索,也給了電影創作者們巨大的靈感和取之不盡的素材。借這個機會,就跟大家聊聊太空電影的前前後後。太空電影的簡單分類或許是因為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旅行記》也是太空題材的緣故,太空類型的電影一開始就成為科幻電影旗下的一個重要分支。
  • 2021人類太空漫遊:抵達火星、超級血月、探索更多太空秘密
    2020年,中美阿三個國家的探測器奔赴火星,中國嫦娥五號「挖土」回歸,SpaceX載人飛船兩次送太空人去往空間站……每件事都可以在人類航天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從去年開始,全球不少國家也開啟了探月潮,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似乎又到了一個新階段。2021年,人類又將對宇宙發起怎樣的探索?
  • 2021 人類太空漫遊:抵達火星、超級血月、探索更多太空秘密…
    2020 年,中美阿三個國家的探測器奔赴火星,中國嫦娥五號 「挖土」回歸,SpaceX 載人飛船兩次送太空人去往空間站…… 每件事都可以在人類航天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從去年開始,全球不少國家也開啟了探月潮,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似乎又到了一個新階段。2021 年,人類又將對宇宙發起怎樣的探索?
  •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太空?文化基因決定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太空》 (英)克裡斯·英庇 浙江人民出版社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孫珺)《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太空》講述了人類從走出非洲到飛出地球的史詩般歷程,揭示了冒險基因如何驅動人類的進化,以及人類將來如何在地球之外的浩瀚宇宙中繁衍生息。
  • 2021人類太空漫遊:抵達火星、超級血月、探索更多太空秘密……
    2020年,中美阿三個國家的探測器奔赴火星,中國嫦娥五號「挖土」回歸,SpaceX載人飛船兩次送太空人去往空間站……每件事都可以在人類航天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從去年開始,全球不少國家也開啟了探月潮,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似乎又到了一個新階段。2021年,人類又將對宇宙發起怎樣的探索?
  • 人類探索太空這麼多年,有沒有太空人犧牲在外太空?科學家:有!
    人類探索太空這麼多年,有沒有太空人犧牲在外太空?科學家:有!自古以來我們人類就對外太空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只能依靠觀察天上的星星來猜測外太空是什麼樣的,後來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發明瞭望遠鏡、火箭、宇宙飛船等等,而且還親自將人類類送入了太空,蘇聯時期的加加林就是人類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他的成功也標誌著人類科技的突破,具有很大的裡程碑意義,直到今天,已經有5000多名太空人成功進入到了太空
  • 人類太空探索歷史上的10個標誌性時刻
    從1957年蘇聯太空機構發射衛星開始,人類開始了探索宇宙的行動,這種行動一直在繼續,人類已經登陸了月球,無人飛行器飛入了深空,探索了火星,記錄了來自外太陽系的信號,並一次又一次的到達宇宙的不同角落, 這裡是人類太空探索史上十大標誌性時刻。
  • 《星際探索》:披著太空科幻的外衣,實則是一部公路文藝片
    導演詹姆斯·格雷本就不是一位單純追求商業類型片的導演,他上一部電影《迷失Z城》也有著類似的風格和手法:同樣都有一個充滿執念的男主,要去探索神秘的未知領域,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同樣都一開始就設立一個巨大的懸念,但最後卻沒有巨大的反轉和高潮。
  • 未來有望實現的三大太空技術,科技推動著人類探索太空
    自1957年人造衛星發射升空以來,人類的外太空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而太空則是一個新時代的地方,但是也非常需要科技的發展,未來有望實現的三大太空技術。太空電梯太空電梯在太空站放下一根可以連接到地面的纜繩,纜繩牢固在地表之下為升降倉提供向上的能量
  • 嫦娥奔月或許是人類最早的太空夢想,探索人類之外的世界
    一直是先人們的夢想,但是人類真正開始探索地球之外,還是近幾十年的事情。人類探索外太空的奧秘從前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到人類在月球上第一次留下自己的腳印,逐漸達到高峰,在今天隨著人類外太空探索技術的進步,人類的視野開始逐步擴大走出太陽系甚至走出銀河系。
  • 人類實現登月48周年:探索太空,驚喜不止於此
    中新網7月20日電(吳倩) 「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1969年7月20日,即48年前的今天,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用這樣一句而今聽來依然擲地有聲的話語,道出了人類首次完成登月壯舉時的激動與豪邁之情。  面對充滿著無限未知的浩渺太空,人類探索與前行的腳步從未停止。
  • 小火箭 | 那些人類太空探索史上的裡程碑
    今天(2019年4月24日)是中國第4個航天日,同時也是全球熱愛太空探索的人聚在一起,回顧過往和暢想未來的好機會。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40多年來,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巨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