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或許是人類最早的太空夢想,探索人類之外的世界

2020-10-08 雙城飛雨

一直是先人們的夢想,但是人類真正開始探索地球之外,還是近幾十年的事情。人類探索外太空的奧秘從前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到人類在月球上第一次留下自己的腳印,逐漸達到高峰,在今天隨著人類外太空探索技術的進步,人類的視野開始逐步擴大走出太陽系甚至走出銀河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蘇聯和美國在太空探索上的投入不斷加大,創造了很多人類歷史上的輝煌時刻,這種影響在當時擴展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成為那個時代的一個特點,主要表現在人們對於這種太空視覺元素在生活用品設計上的運用1957年10月4日,也就是在美國預定發射衛星以前的兩個多月,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正是這次事件引起了美國的震驚,也正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標誌著人類的航天技術已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時期。1958年,美國宇航局NASA正式成立,並於1969年將人類的第一個腳印留在月球之上,這標誌著人類宇航時代的到來,而且人類對於月球的了解自哥白尼、伽利略時代邁向了新的高度。

人類第一次站在地球以外的視角觀察我們的星球,舉世震驚,在美國引起了人們對於太空的極大興趣和對這一成果的極大自豪。正是這一重大事件產生的影響,人們試圖將對於宇宙中所看到的美帶入到地球的每一個可見的事物中去,宇航時代的美學由此開始逐漸形成。宇航時代的太空美學源於人們對於太空技術、材料以及視覺形象的興趣,正是這種興趣決定了宇航時代設計的特點。這種時代美學對人們在生活用品的設計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改變了以往事物的形態和內容,加入了航空時代的各種因素表現出一種很強的時代感的同時滿足人們的太空情節。

此風格應該屬於未來主義的一種,並受當時的現代主義等時代性的設計風格的影響,表現在極具現代感的設計上,作品多採用玻璃、不鏽鋼等現代材料,並使用了更先進的加工技術。產品設計師開始熱衷於將太空時代的視覺元素運用到汽車、日用品、桌椅等產品當中。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應該數1986年英國著名建築大師諾爾曼•福特斯設計的"諾莫斯"桌子在太空美學熱潮的影響下,本款系列桌子設計靈活性強,有大量零部件可供選擇和替換,由消費者自己組裝成喜愛的樣式。例如,你可以根據你的喜好或你的用途選擇長方形的、圓形的,或者是繪圖用的傾斜角度可調的桌面。

這張外形可以改變的由玻璃和金屬構造的桌子巧妙地運用了X型為桌子的支撐,這種X的造型和玻璃的表面,表現出一種超前的高科技風格,讓人們從這張桌子上看到某種太空飛行器的感覺。在人們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太空美學運用的痕跡,這種影響還深入到了人們的居室與建築設計上在美國那個時期及後來的很多電影的場景設計中都表現出了很強的航空時代的感覺。大眾文化當中的視覺審美趣味也受到這種全新的宇宙時空觀的影響,在流行文化中得到最明顯的體現。在這部巨作中庫布裡克苦心營造未來感和太空感,影片的布景、設計、特效等各方面都充分體現了太空時代人們的審美態度。太空時代的歷史背景也給了基於這種審美趣味的設計實現的可能性,一方面世界經濟蓬勃發展,人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欲望的膨脹給了這類設計走向生活的機會。同時,由於20世紀60~70年代,現代設計的風格多樣,人們積極地去探索新的設計形式,並渴望用這種新的類型的設計方式改變人們的生活。這種基於太空時代對於新技術新材料和新的形態的設計成為一種"有趣"的東西且進入人們的生活。太空時代的出現是具有一定政治因素的,表面是人類探索地球之外的一種欲望,實質是在冷戰背景下,蘇聯和美國在爭取更多權益和影響力的努力下實現的,很多時候我們避而不談這種最初的意願,是為了表達人類在發展進步過程中自身努力在其中的積極因素。但是只有我們更全面的了解那個時代,才能理解這種設計風格的產生所具有的社會意義,以及這種風格的產生在設計大潮中真實的地位和影響力。技術與材料的進步,為設計師們更好地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樣也使設計師面臨更大的挑戰。社會的進步的重要體現就是技術革命的出現,最直接的說明便是發生在19世紀後的三大技術革命。自古以來,新的技術與新的材料,都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很大的影響,煉鐵技術與陶瓷技術的進步,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變革性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新的製造方式和機械化大生產給中下層階級提供了更多的享受世界進步成果的機會。對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最直接的體現便表現在生活用品的製造與設計上,技術與材料的進步增加了設計實現的可能性,讓人們在更好的設計中體味生活,也讓設計在人們的生活方式變革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早在20世紀初期,很多設計運動主張設計要積極利用新技術與新材料,例如,包浩斯時期的新材料加工工作室以及裝飾藝術運動時期提倡使用鋼鐵和玻璃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伴隨第三次技術革命的展開,新技術與新材料在人們生活中的大量使用,使設計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設計的革新運動也隨之在各國開展,人們大膽的創造率先開始在工業設計和建築設計領域展開,湧現出一批勇於將新技術和新材料運用到設計中來的設計師。他們提倡產品應該以實用為主,提倡功能主義設計,提出設計應該更科學更理性,因此怎樣的設計才能符合當下時代大潮是設計師們首要解決的問題。

新的加工技術給了傳統材料更多的表現形式,通過新技術製造的新材料也給了設計更多的選擇。材料是設計的物質基礎和載體,傳統意義上的任何產品功能目標的實現都是通過可感知的材料等表達出來的,設計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能夠正確地掌握材料的應用。1870年之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更是材料發展的黃金時期,技術和材料的進步幾乎讓設計師不知所措。提到新材料,在20世紀,最重要的一種材料便是塑料的使用,這種在新的提煉和加工技術下催生的材料,被廣泛地應用於工業生產中,成為產品的主要材料之一。

相關焦點

  • 奔月:人類夢想之旅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類對月球的探索,還常常具象為令人浮想聯翩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不但中國有許多關於月亮的傳說與典故,西方人也同樣對夜空中的這個銀盤充滿了想像。後來,人們才知道月球是一個靜寂的荒涼世界,那些暗黑色區域,實際上是顏色較深的玄武巖,而那些比較亮的地方,則是顏色較淺的斜長巖。千百年來,人們對月球的嚮往與探索從未止步,人類一直懷著飛出地球的想法,並用行動續寫著神話與詩篇。從風箏、氣球到飛艇、飛機、火箭、衛星,人類對飛天夢想一路追尋。
  • 奔月:人類夢想之旅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星體,也是人類探索太空的第一站。千百年來,上九天攬月一直是人類的夢想。 步入21世紀,隨著航天科技快速進步,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探月俱樂部」,人類迎來新一輪探月熱潮。 望月,只是人類美好幻想 數千年前,人類就開始觀察月球,它的清幽與美麗給人以無限遐想。
  • 尋蹤人類探月之旅——賞月 奔月 望月 探月
    在中國古代,人們還會將這些區域稱為嫦娥居住的宮殿——廣寒宮。後來,隨著望遠鏡解析度的提高和航天技術的發展,人們才發現月球是一個靜寂的荒涼世界,那些被稱作廣寒宮的暗黑色區域,實際上是顏色較深的玄武巖,而月陸上那些看起來比較亮的地方,則是顏色較淺的斜長巖。千百年來,人們對月球的嚮往與探索從未止步,人類一直懷著飛出地球的想法,於是就有了嫦娥奔月的神話詩篇。
  • 未來人類移民火星,或許不再是夢想
    宇宙生活指南,隨著航天科技的迅速發展,世界上發達國家已經到了科技前沿,有實力的國家通過火箭和太空梭將一顆顆衛星送到了茫茫的宇宙太空,讓這些衛星為人類服務,例如美國的GPS和中國的北鬥,都在為人類的通訊定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 嫦娥號探月為國爭光,最早探索太空的中國與美蘇航天技術哪家強?
    中國其實是最早嘗試探索太空的國家嫦娥奔月我國人民自古就對月亮充滿了憧憬,賦予了月亮許多美好的稱呼如玉弓、玉桂、玉盤、玉鉤、玉鏡、冰鏡、廣寒宮等。並且衍生出了許多與月亮有關的神話傳說等,比如犀牛望月、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甚至早在明朝就有一位叫萬戶的官員把自己綁在插滿火箭的椅子上試圖登月,並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甚至在蘇聯、德國、英國等國的火箭專家的一些著作中,也都提到了這件事。認為萬戶驚人的膽略和非凡的預見,為後人進入太空打開了思路。雖然萬戶探月失敗並因此喪生,但是他的精神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直到今天。
  • 解放軍報探月特刊|上九天攬月:人類夢想之旅
    ,也是人類探索太空的第一站。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類對月球的探索,還常常具象為令人浮想聯翩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不但中國有許多關於月亮的傳說與典故,西方人也同樣對夜空中的這個銀盤充滿了想像。
  • 嫦娥五號奔月「挖土」,我們在電影中擁抱月球
    文|華誼兄弟研究院12月1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並傳回著陸影像圖。12月2日,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我國的月球探索之路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也是圍繞地球運轉的、唯一的天然衛星,自古以來承載著人類的種種夢想,並伴隨而生了許多神話。嫦娥奔月、月亮女神塞勒涅,無不包含了人類對月球的幻想。科學和人類的決心讓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但在這之前,電影就想像出了人類登月的場景,在電影中,我們得以近距離擁抱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天體。
  • 人類太空探索的黑暗面,軍備競賽才是不能說的秘密
    自古以來,人類對於天空就充滿了各種奇妙的幻想,在沒有能力上天之前,人類用自己的想像為天空之上的世界賦予了各種可能的情形,西方有希臘神話宙斯眾神,東方有女媧造人嫦娥奔月。總之,人類世界有的一切,在雲端之上也一樣都不少。
  • 《突破蒼穹》之1:從東方嫦娥到西方月神,人類登月的神性與皈依
    人類的美好夢想從智人時代開始就從未停止過。在矗立於地球的東方中國,美麗的「嫦娥奔月」歷經無數代人口口相傳,從此,這片土地便生長著崇高的情愫;而古希臘神話中的美麗「月神」,同樣賦予了那片沃土以無盡真情。因此,不管是在地球的東方還是西方,當人類仰望星空那輪遼遠的皎潔之月時,地球這個藍色星球就從未停止過探索與追問。
  • 《太空全書2:人類太空探索全記錄》:一部人類從古至今探索太空的...
    在漫漫的歷史進程中,人類對自身、對世界繼而對宇宙太空的認識,一點點從混沌到清晰。而今,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還在繼續。5月21日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
  • 嫦娥五號即將奔月 BJ40軍團直抵文昌助力中國航空
    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 人類對太空的憧憬與夢想也從未止步。1969年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51年後的11月底中國人自主研發的嫦娥五號登月探測器即將發射,同時將具有重要科研價值的月球表面樣本帶回地球。
  • 堅定自信走好中國太空探索路|長江評論
    (圖為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文昌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人類對月球、太空領域的探索,不是「嘗鮮」一次就夠,這項工作沒有止境。美國50年前數次登月,2018年不是宣布要在2030年前重新登月嗎?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登月取回月壤只是中國探月和太空探索的開端,更大的精彩還在後頭。
  • 今天是人類月球日,一起回顧「奔月夢」的實現之旅!
    從第一次登上月球 到「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背 人類對月亮的探索從未停止 從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發射 到鮮豔的五星紅旗閃耀於月球背面 那片從未有人類涉足的亙古之地
  • TAG Heuer泰格豪雅《探索》致敬「人類探月」
    TAG Heuer泰格豪雅助力中國探月工程 彰顯人類航天史上屬於中國的裡程碑泰格豪雅發布《探索》影像短片致敬人類探月曆程中的重大突破!2019年1月3日10點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經歷了26天8小時3分鐘的飛行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 天問,中國的太空探索及想像
    01 中國的太空探索和想像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了! 03 中國的太空探索 早在公元前10世紀,中國人就摸索出了火箭的製作原理。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的國家之一,最早的天象觀察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前。
  • 嫦娥五號奔月之際,美國人:希望共享數據
    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發展,中國的探索目光已經從地球望向了太空,中國從沒有落下航天技術的開發。太空從來都是神秘的,探索太空是人類認知地球外世界的必經之路,作為地球最大的衛星,月球就是目前人類最好的探索目標。
  • 嫦娥「五妹」即將奔月!帶回月球「伴手禮」還要體驗太空「打水漂」
    這回,「胖五」將帶著嫦娥「五妹」奔向月球。而僅在四個月前,「胖五」陪伴「天問一號」探測器踏上我國首次火星探索之旅。  11月17日上午,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垂直轉運至發射區。
  • 嫦娥奔月,背後的國運之戰
    現實生活裡的嫦娥在中國航天人的努力下,5次奔月5戰5勝,歷時十六載。小雪剛過,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上,嫦娥5號探測器搭乘著長徵5號運載火箭順利升空。這次奔月,嫦娥5號肩負著一項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採集月球土壤,按照計劃嫦娥將在降落之後,從月球表面重新發射,並且帶回兩公斤的月球土壤。
  • 嫦娥五號凌晨「奔月」,這些月球探索的重大意義講給孩子聽
    2020年11月24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搭載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並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我們已經進入了全新的太空探索時代。此次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要在滿足地球與月球位置關係的限制、火箭射向和滑行時間的約束、探測器地月轉移時間、返回器再入航程等條件下,選擇最合適的發射時間,也就是確定火箭的發射窗口。經過綜合考慮,長徵五號遙五火箭在凌晨發射最有利於奔月軌道的設計,可以滿足各種約束條件。
  • 羅瑾 ‖ 嫦娥奔月的地方——《迪山日記》研究之三⑦:探月
    羅 瑾探月浩瀚星空,皎潔明月,「嫦娥」選擇在西昌奔月!嫦娥一號發射升空(圖片來自網絡)作為地球唯一的衛星,月亮「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千百年來,關於月亮的傳說數不勝數,人類從未停止對月球的渴望與探索。從奔月神話到太空「網紅」——嫦娥、玉兔和鵲橋的故事浩瀚星空,皎潔明月,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隨著我國航天事業不斷前進,「奔月」的神話傳說有了變成現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