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星體,也是人類探索太空的第一站。千百年來,上九天攬月一直是人類的夢想。
步入21世紀,隨著航天科技快速進步,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探月俱樂部」,人類迎來新一輪探月熱潮。
望月,只是人類美好幻想
數千年前,人類就開始觀察月球,它的清幽與美麗給人以無限遐想。在古老傳說和文學描寫中,月球是吸引人類的殿堂和迷宮。
那時候,人們把對月球的痴迷與讚美,寫成優美灑脫的詩句,廣為流傳——張九齡寫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寫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蘇軾更是對明月情有獨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人類對月球的探索,還常常具象為令人浮想聯翩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不但中國有許多關於月亮的傳說與典故,西方人也同樣對夜空中的這個銀盤充滿了想像。
在英國小說《月中人》中,作者描述了這樣一個月亮:那裡沒有絕望,沒有動亂,也沒有戰爭;月球上的居民們講著音樂一般的語言,有著和地球人相似的長相……
在1865年法國出版的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中,極富想像力的作者預言了火箭發射、失重、變軌飛行、海上回收等航天活動的諸多環節,同後來航天科技發展的實際情況有著驚人的相似。
最初,人類只能站在夜幕下用肉眼遙望遐想。每當月圓之夜,人類不禁會對著黃色「圓盤」上分布的暗黑色區域議論紛紛。在中國古代,人們將這些區域稱為嫦娥居住的宮殿——廣寒宮。
有了天文望遠鏡,人類才一睹月亮的真容。
第一個系統觀測月球的是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1609年,伽利略用一架直徑不到3釐米的自製望遠鏡瞄準了月球。儘管非常不清晰,伽利略仍然發現,月球完全不是完美球面上那樣的圓滑,而是一個凹凸不平的球體。
後來,人們才知道月球是一個靜寂的荒涼世界,那些暗黑色區域,實際上是顏色較深的玄武巖,而那些比較亮的地方,則是顏色較淺的斜長巖。
千百年來,人們對月球的嚮往與探索從未止步,人類一直懷著飛出地球的想法,並用行動續寫著神話與詩篇。從風箏、氣球到飛艇、飛機、火箭、衛星,人類對飛天夢想一路追尋。
繞月,站在宇宙鳥瞰月宮
神話詩詞賦予了人類對月球的美好願景。人類真正的探月之旅,時刻充滿危險,走得異常艱難。
《從地球到月球》早早地預言了人類探月的初始場景:探險家們飛往月球的工具是一枚容納3人的巨型空心炮彈。
那個年代探月,受限於早期火箭運載能力和太空飛行器設計水平,第一代月球探測器的「長相」如同形狀各異的「炮彈」。這些探測器對月球只能有兩個想法:要麼從她身邊飛過,遠遠看一眼;要麼就一頭撞上去。
人類渴望到達月球的願望是那樣的強烈:就在美蘇兩國相繼成功發射人造衛星不久後,一枚枚火箭攜帶各式各樣的探測器開始了向月球進發。
不過,這一時期火箭發射的失敗率高得驚人,每一次成功的「出發」都顯得彌足珍貴。
從1958年到1960年,美國共發射8枚「先驅者號」探測器,只有「先驅者4號」從月球「近旁」60000千米處飛過;1959年1月,蘇聯經歷了「月球計劃」3次任務失敗後,才成功發射「月球1號」,拉開了人類探月的序幕。之後,「月球1號」從5000多千米外掠過月球,成為人類首個飛越月球的探測器。
美蘇兩國科學家的艱辛探索,獲得了一些重要的探月成果——
1959年9月,蘇聯發射了「月球2號」,飛行2天後撞擊月球,成為世界首個在月球表面硬著陸的太空飛行器。1個月後,「月球3號」發射成功,並傳回了月球背面的照片,覆蓋了月球背面約70%的面積;
5年後,美國「徘徊者7號」月球探測器在月球上硬著陸。在撞擊月球表面前10多分鐘裡,「徘徊者7號」拍攝了4000多張照片……
這些照片數據,為後續人類登月、無人採樣返回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自此,人類探月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
落月,與月球的親密接觸
「我們選擇去月球,不是因為它很容易,而是因為它很難。」曾經有人對探月做出過這樣的評價。
國際航天界也流行一種說法:「成功是差一點點失敗,失敗是差一點點成功。」
月球探測是一項非常複雜並具高風險的工程。不少探測器都在著陸前發生致命故障,導致月球軟著陸技術成為這些新興航天勢力的「嘆息之壁」。
從1958年8月11日到2007年9月11日,人類共發射了122個月球探測器,成功和基本成功59個,成功率僅48%。
探月試驗,本身就是在無數次失敗的基礎上堆出來的成功。失敗不會放緩人類進軍太空的腳步,反而更加激勵著人類的鬥志與勇氣。上世紀60年代,在美蘇激烈的登月競賽中,他們頻頻交出新的答卷——
1961年,蘇聯航天員加加林駕駛著「東方一號」載人飛船遨遊太空,成為人類歷史上首位「太空人」;
1966年,蘇聯「月球9號」和「月球10號」探測器,首次實現了月球軟著陸和環繞月球飛行;
1969年7月20日,人類迎來了航天史上的重要一刻。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伴奧爾德林,成功登上了月球,並留下了人類在外太空的第一個腳印。從1969年開始的3年裡,共有12名美國太空人登上了月球;
1976年,隨著蘇聯最後一個從月球帶回月壤樣品的探測器「月球24號」成功返回,長達18年的美蘇探月活動畫上了句號。美國和蘇聯分別實現了人的月面漫遊和無人採樣返回,他們各自邁出了一小步。而這,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
返月,迎來新一輪「探月熱」
當時,航天界有一種說法:「每發射一艘用於登月的『土星五號』重型火箭,相當於燒掉一艘航空母艦。」
那個年代,在這場高頻率探月活動中,相關國家投入的資金如同天文數字。當熱度降溫後,卻又是近20年的沉寂。
終於有一天,人類迎來新一輪「探月熱」。1994年,美國宇航局發射了「克萊門汀」號月球探測器,發現月球南極可能存在水和冰。
隨後,人類探月計劃再度「上馬」。美國「月球勘探者」號、歐空局「智能1號」月球探測器相繼登月,試圖尋找水和冰;2007年前後,日本、中國和印度先後發射了「月亮女神」、嫦娥一號和「月船1號」,掀起了「亞洲探月」的小高潮。
近些年,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再度升溫——
美國提出重返月球計劃,並以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為其命名。現在外界好奇的是,美國能否如願在2024年前利用新的火箭和飛船把太空人再次送上月球。除了登月外,美國還計劃在月球軌道上建立一個叫「月球門戶」的平臺;
2018年,俄羅斯宣布計劃在2年內發射「月球25號」探測器,重啟從蘇聯時代算起已中止了40餘年的月球探測計劃。同年,俄羅斯能源火箭太空公司公布了俄羅斯月球基地計劃的建設路線圖,根據該計劃,俄羅斯太空人將在2030年後登上月球;
印度於2019年7月發射第二個月球探測器「月船2號」, 嘗試在月球南極軟著陸時突然失去聯繫,「月船2號」離最後成功只有「一步之遙」。
如今,探月已不只是「國家隊」的行動。2019年2月,由以色列一家私營機構主導製造的「創世紀」號月球探測器搭乘美國「獵鷹9」火箭,開啟奔月之旅。這一世界上首個非國家發起的探測器登月任務雖然因技術故障失敗,但拉開了民間機構探索月球的序幕。同年5月,美國航天局宣布,已挑選出3家商業公司製造月球著陸器,它們未來3年內將把美航天局的科學和技術載荷運送至月球表面,為2024年美國太空人登月鋪路。美國航天局還選擇11家美國公司為「阿爾忒彌斯」計劃研發載人登月系統。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從探月出發,探索浩瀚宇宙亦是中國人長久以來的偉大夢想和不懈追求。
站在嫦娥五號任務的新高度,回望歷史,人們習慣把「2004年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作為中國探月事業的起點。
按照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目標,短短16年,中國探月向世界提交了一份優異成績單:
從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到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越探測;從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夢想,到嫦娥四號實現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再到此次嫦娥五號將首次實現地外天體採樣返回……月球探測工程,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未來幾年,隨著多個新興國家加入「探月俱樂部」,38萬公裡外的月球會更加熱鬧。我們期待,在世界探月的徵程上,五星紅旗更加耀眼,人類探月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本報記者 張新 特約記者 張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