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文昌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 發
長江日報-長江網評論員楊於澤
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11月24日在海南文昌發射,將在月球上降落並採集月壤,然後返回地球。如果成功,我國將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實現採集月壤回地球的國家。有外媒稱,美國半世紀前就數次載人登月採集月壤,蘇聯也在幾十年前無人取回月壤,中國只是在完成美、蘇早已做過的工作。
人類對月球、太空領域的探索,不是「嘗鮮」一次就夠,這項工作沒有止境。美國50年前數次登月,2018年不是宣布要在2030年前重新登月嗎?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登月取回月壤只是中國探月和太空探索的開端,更大的精彩還在後頭。
美國1961年實施阿波羅登月工程,它是在美蘇「太空競賽」背景下展開的,難免有「爭面子」的動機,但不能說它是一個「面子工程」。實際上這項工程作為槓桿,撬動了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超過30萬人進行相關高科技研發,是美國「矽谷」崛起的重要動力,奠定了此後美國高科技和新經濟幾十年的繁榮。
嫦娥探月作為人類探索月球和宇宙的最新動作,必將拓展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推進太空探索的技術積累。以為「重複」登月就沒有意義,這種看法是相當機械和短視的。今天的「嫦娥奔月」是中國積累探月、探索太空技術的過程,這個過程沒有止境,中國的科技進步沒有止境,其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槓桿效應將不可限量。
「嫦娥奔月」是中國發展進步的象徵符號之一,象徵著中國的不斷進步和超越,其意義更要向前看、看長遠。今天中國讓世界驚嘆的不是她領先世界,而是她的日新月異和朝氣蓬勃。中國創造了發展的奇蹟,更令世界吃驚的是她在追趕中獲得一種「加速度」,或許中國的技術並非世界最先進、產業並非世界最高端,但其中有一種追趕超越的姿態,全世界都知道這在未來意味著什麼。
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不是要和誰比個高低,而是服務於中國自身的太空探索目標。嫦娥是中國的神話人物,寄託了中國人的問天之志,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的發射成功實現了中國探月「從0到1」的質變。中國將以此為階梯,實現2030年前後載人登月,並開啟太空探索新徵程。
中國發展不是一口吃成胖子,而是確定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擼起袖子加油幹,一張藍圖幹到底。科技也好,經濟也好,怕的不是落後,只要精神在,沒有上不去的坡、邁不過的坎。只要我們一件事接著一件事辦、一年接著一年幹,世界領先並非高不可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定實現。
【編輯:丁翾】
【來源:長江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