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探月歸來,發現「新世界」之旅剛剛起步 | 長江評論

2020-12-18 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長江網評論員楊於澤

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返回器將被空運到北京,開艙取出月壤樣品容器,並向地面應用系統移交月壤樣品,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工作也將隨之啟動。

著陸成功意味著,嫦娥五號獲取月壤樣品並返回地面這一太空探索之旅已告順利完成。按照中國的嫦娥神話,嫦娥因為吃了不死藥而奔月成仙,從此孤獨地住在廣寒宮中。今天,中國人不僅實現奔月,而且還捎回了月球「土」特產。這是「嫦娥」的一小步,卻是中國的一大步。

這一大步,是中國人邁向星辰大海的一大步,一個探索太空、發現宇宙「新世界」的光輝前景已經展現在我們面前。登月數千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神話,現在卻成了現實可行的技術和工程,這得益於中國的科技進步與積累,更基礎的是經濟的發展與國家的強大。隨著綜合國力增強、科技進步與經驗積累,中國人肯定會在太空中走得更遠,為人類探索更多、「拿回」更多。

太空探索有什麼意義和價值,恐怕很多人不甚了了,實際上一直有人對太空探索持懷疑或者乾脆持反對態度。中國當年發射神舟飛船的時候,就有人認為是「不務正業」。這是極其短視的看法。人類作為地球智慧生物,到太空了解周圍環境、探索宇宙奧秘是理所當然的事。中國有「杞人憂天」的成語,嘲笑「憂天之墜」的杞人庸人自擾。現在我們認識到杞人「憂天之墜」是很有道理的,地球演化史上小行星撞地球的事件不勝枚舉。進行太空探索,正體現了杞人的先見之明。

太空探索是也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向之一,只不過這種認識活動的客體是宏觀世界,其與人類15世紀展開的「地理大發現」一樣,蘊含著現在尚屬未知的巨大可能性。「地理大發現」的結果是開闢了世界新航路、新市場、新商機,導致人類第一波全球化,自然也推動了人類的科技大爆發。探索太空,肯定會推動人類的科技進步。

嫦娥探月作為中國載人登月的技術驗證階段,已經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的科技進步。我國是世界上除美、蘇外第三個取回月壤樣品的國家,但我們的技術路徑和取回的月壤與人類此前取回的大不同,比如嫦娥五號這次既捎回了月壤,而且是人類首次鑽探到月表下2米獲取月壤。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這一成功將為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的科學認知作出貢獻。還將使下一步載人登月在科研上更具針對性。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註定是要為人類文明做出更大貢獻的。太空探索需要強大的科技實力,更需要強大的綜合國力。中國是大國,建立永久太空站、實現載人登月乃至實施進一步的太空探索計劃,將有賴於國家發展、科技進步,反過來也會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它將成為中國的大國標配,更是中國的大國榮譽。 

【編輯:朱晨穎】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發射在即,一起回顧中國探月工程
    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到月亮上觀光探秘,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的憧憬和追求,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中國人的浪漫想像開始成為現實。  【嫦娥工程,中國的探月之旅啟航】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從此,中國的探月工程誕生了。
  • 嫦娥五號副總指揮張玉花:中國探月腳步不會停下
    在2020年底,中國的嫦娥五號探月歸來嫦娥五號副總指揮張玉花,人稱「花總」,是很多航天人心中的偶像。包括她在內,在嫦五任務團隊中有一群嚴謹細緻的航天金花默默堅守,確保嫦娥五號探月之旅順利完成。自2011年軌道器立項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探月工程負責人張玉花就帶領團隊「白手起家」,展開了攻堅研製之旅。嫦娥五號軌道器是張玉花探月之路上經歷時間最長、研製最為艱苦的一個太空飛行器。
  • 日夜奮戰,成就探月之旅(深度觀察)
    嫦娥五號任務歷時10年,匯聚了全國數千家單位、數萬名科技工作者。他們中有白髮蒼蒼的院士專家,有與嫦娥五號共成長的新一代科技領軍人物,也有初出茅廬的「95後」……崗位不同,年齡不同,相同的是都屬於「追月亮的人」。他們日夜奮戰,成就了中國的探月之旅。
  • 嫦娥五號剛剛升空,NASA就酸了?同時,歐洲航天局發來賀電
    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內,長徵五號遙五火箭一飛沖天,將我國自主研發的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不同於嫦娥四號的月背之旅,此次嫦娥五號探測器是迄今為止我國研製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所擔負的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最後一步,將實現月表無人採樣並返回,因此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 嫦娥三號發射成功 玉兔開始登月之旅
    原標題:嫦娥三號發射成功 玉兔開始登月之旅  12月2日1時30分,搭載著嫦娥三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為滿足嫦娥三號入軌精度要求,中國目前推力最大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進行了多項技術狀態改進,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這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86次飛行。  在夜幕中飛行約19分鐘後,火箭把嫦娥三號送入近地點高度210公裡、遠地點高度約36.8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  嫦娥一號是經過約280小時的太空跋涉,才到達月球軌道的。「如今,嫦娥三號的旅程變短了。」
  • 嫦娥五號創造五項中國首次成就,回顧嫦娥五號探月之旅(珍藏版)
    嫦娥探月灌注了科學家們幾十年的汗水和心血,標誌著我國航天事業又一次重大飛躍。向航天科學家們致敬!普天同慶,嫦娥五號圓滿完成任務,探月成功,攜土歸來!向航天科研人員再次致敬,不負偉大使命!為祖國驕傲和自豪!
  • 外交部:期待嫦娥五號凱旋歸來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韓基韜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吳倩):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我們都期待嫦娥五號能夠順利平安凱旋歸來。嫦娥五號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後,於6日凌晨實現上升器與軌道器組合體成功交會對接,月球樣品容器已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準備擇機返回地球。對此,華春瑩表示:「嫦娥奔月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16年來,隨著中國探月工程的實施,這一夢想正在成為現實。中國探月全線的工程師、科學家勇於探索、攻堅克難,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全中國人民都在為中國探月科研人員的努力和智慧感到驕傲。
  • 嫦娥五號「探月」歸來 實現五個首次
    賀 電    探月工程任務指揮部並參加嫦娥五號任務的全體同志:    欣聞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向你們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 解放軍報探月特刊|上九天攬月:人類夢想之旅
    返月,迎來新一輪「探月熱」當時,航天界有一種說法:「每發射一艘用於登月的『土星五號』重型火箭,相當於燒掉一艘航空母艦。」那個年代,在這場高頻率探月活動中,相關國家投入的資金如同天文數字。當熱度降溫後,卻又是近20年的沉寂。終於有一天,人類迎來新一輪「探月熱」。
  •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嫦娥五號成功發射,開啟中國探月新篇章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著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的順利發射,十全十美,意味著中國航天事業從此將開啟新的篇章。中國探月工程是我國第一個探月工程,起始於2004年1月23日。在嫦娥五號之前,嫦娥探月的腳步在浩瀚星路上從未停止。中國探月工程至今為止已經經歷了十六個年頭的歲月,也在一步一步靠近當初規劃的藍圖——總的來說,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三個步驟。
  • 嫦娥五號飛天 開啟探月之旅
    昨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並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楚天都市報記者王永勝攝昨日凌晨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 楚天都市報記者王永勝攝●有望創五個「中國首次」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地外天體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 堅定自信走好中國太空探索路|長江評論
    新華社 髮長江日報-長江網評論員楊於澤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11月24日在海南文昌發射,將在月球上降落並採集月壤,然後返回地球。如果成功,我國將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實現採集月壤回地球的國家。有外媒稱,美國半世紀前就數次載人登月採集月壤,蘇聯也在幾十年前無人取回月壤,中國只是在完成美、蘇早已做過的工作。
  • 中國探月之旅尚未結束,2024年探月計劃公布,載人登月還遠嗎
    中國航天事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進步神速,在國際上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尤其是探月工程,在世界領域創下了多項記錄。而中國探月工程尚未止步,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已經劃入2024年探月計劃,而嫦娥八號也將在10年內進行,在2024年的全新探月計劃中,月球南極成為中國的探測重點!
  • 剛剛!嫦娥五號成功落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剛剛,嫦娥五號成功落月!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日晚,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預選著陸區。
  • 剛剛!嫦娥五號成功落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剛剛,嫦娥五號成功落月!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日晚,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預選著陸區。(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預選著陸區示意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供圖)至此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探月國家隊書寫《月背徵途》揭秘我國探月工程全...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中國探月踏上新徵程。
  • 嫦娥載譽歸來,他也可以好好睡一覺了
    有一位74歲的老人家,在嫦娥五號升空後,就一直密切關注這五姑娘的動向,睡覺只睡幾個小時,像個年輕小夥子一樣精力旺盛。他就是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葉培建院士曾是嫦娥一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老說,嫦娥就像他的孩子,這次五姑娘回家,對中國探月工程來說具有標誌性意義。
  • 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
    從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到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再到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夢想……月球探測工程,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奔月夢想,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回顧我國一路走來的探月之旅,可謂精彩紛呈。
  • 中國探月六戰六捷!回顧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之旅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返回器攜帶月壤返回地球,按照預定方案順利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這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的收官之戰取得圓滿成功。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裡,嫦娥五號探測器多次刷新了中國深空探測技術的高度,完成了多項國內首次,包括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等。不僅如此,嫦娥五號完成的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動作,更是世界首次,書寫了世界探月歷史的新紀錄。
  • 天目觀察 「嫦娥五號」將月面著陸 中國探月工程幹得有多漂亮?
    「嫦娥五號」的突破並非一蹴而就。20年前,《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出臺,其中那句「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正式向世界披露:中國,要探月了。經過3年多研究論證,2004年的大年初二,中國探月工程第一期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