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長江網評論員楊於澤
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返回器將被空運到北京,開艙取出月壤樣品容器,並向地面應用系統移交月壤樣品,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工作也將隨之啟動。
著陸成功意味著,嫦娥五號獲取月壤樣品並返回地面這一太空探索之旅已告順利完成。按照中國的嫦娥神話,嫦娥因為吃了不死藥而奔月成仙,從此孤獨地住在廣寒宮中。今天,中國人不僅實現奔月,而且還捎回了月球「土」特產。這是「嫦娥」的一小步,卻是中國的一大步。
這一大步,是中國人邁向星辰大海的一大步,一個探索太空、發現宇宙「新世界」的光輝前景已經展現在我們面前。登月數千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神話,現在卻成了現實可行的技術和工程,這得益於中國的科技進步與積累,更基礎的是經濟的發展與國家的強大。隨著綜合國力增強、科技進步與經驗積累,中國人肯定會在太空中走得更遠,為人類探索更多、「拿回」更多。
太空探索有什麼意義和價值,恐怕很多人不甚了了,實際上一直有人對太空探索持懷疑或者乾脆持反對態度。中國當年發射神舟飛船的時候,就有人認為是「不務正業」。這是極其短視的看法。人類作為地球智慧生物,到太空了解周圍環境、探索宇宙奧秘是理所當然的事。中國有「杞人憂天」的成語,嘲笑「憂天之墜」的杞人庸人自擾。現在我們認識到杞人「憂天之墜」是很有道理的,地球演化史上小行星撞地球的事件不勝枚舉。進行太空探索,正體現了杞人的先見之明。
太空探索是也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向之一,只不過這種認識活動的客體是宏觀世界,其與人類15世紀展開的「地理大發現」一樣,蘊含著現在尚屬未知的巨大可能性。「地理大發現」的結果是開闢了世界新航路、新市場、新商機,導致人類第一波全球化,自然也推動了人類的科技大爆發。探索太空,肯定會推動人類的科技進步。
嫦娥探月作為中國載人登月的技術驗證階段,已經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的科技進步。我國是世界上除美、蘇外第三個取回月壤樣品的國家,但我們的技術路徑和取回的月壤與人類此前取回的大不同,比如嫦娥五號這次既捎回了月壤,而且是人類首次鑽探到月表下2米獲取月壤。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這一成功將為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的科學認知作出貢獻。還將使下一步載人登月在科研上更具針對性。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註定是要為人類文明做出更大貢獻的。太空探索需要強大的科技實力,更需要強大的綜合國力。中國是大國,建立永久太空站、實現載人登月乃至實施進一步的太空探索計劃,將有賴於國家發展、科技進步,反過來也會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它將成為中國的大國標配,更是中國的大國榮譽。
【編輯:朱晨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