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已經從空間技術中受益匪淺,特別是在通信,定位服務,對地觀測以及與政府資助的空間計劃有關的經濟活動方面。自1957年人造衛星發射升空以來,人類的外太空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
而太空則是一個新時代的地方,但是也非常需要科技的發展,未來有望實現的三大太空技術。

太空電梯
在太空站放下一根可以連接到地面的纜繩,纜繩牢固在地表之下為升降倉提供向上的能量,運來運載人和貨物,最頂層則是電梯的出入口。
如果未來可以完全解決纜繩強度的問題,這項技術就可能會實現,理論上太空電梯的運輸成本要遠低於火箭,想「一鍵升天」嗎?或許你只需要一張遠途飛機票的價格。

小行星開採
登陸小行星並非完全科幻,2001年美國無人探測器就曾降落於「愛神」小行星,實現首次與小行星相會,而作為地球資源越來越枯竭的今天,獲取小行星上的資源將會被納入人類未來發展的計劃之中,它們不僅有著大量的稀有金屬還有豐富的礦產和重要的固態水。這都是人類發展急需的資源,對於地球生命而言,它們既是毀滅者也是創造者。

納米飛行器
這是霍金生前與扎克伯格等人建立的太空探索項目,該項目計劃建造大批微型星際飛船,前往地球的鄰居比鄰星,這種納米飛行器有一塊二三釐米的「星片」作為船體。它是具有攝像機、推進器、導航等完整太空探測功能的飛行器,「星片」外的「光帆」則用於吸收能量前行。
由於飛創質量非常小,所以在雷射的不斷加速下,速度可提升至光速的20%,這意味著納米飛行器不到一周就可以超過旅行者號。20年抵達比鄰星,在比鄰星B上內置相機將拍攝高解析度圖像傳回地球,而這也將成為人類進入星際時代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