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樂土社,深刻洞察大健康行業。
撰文 | 樂土社
編輯 | 暮雪
2019太空技術和平應用(健康)國際研討會(珠海太空大會)將於11月17-19日落地廣東珠海。這是一場全球高規格的太空技術和平利用國際峰會。國際航天七巨頭首次聯袂鼎力支持,包括國際宇航協會、國際宇航科學院、國際空間法學會、美國航天基金會、萊斯大學國際空間醫學峰會、國際太空探索者協會、國際空間大學。
看到會議名稱,有些人奇怪太空技術和健康,有什麼關係呢? 簡單一個例子,原本為了讓航天員適應太空環境(微重力、輻射、幽閉艙)的航天醫學技術,很多在地面上得到了廣泛應用。
例如,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改變了眼睛移動和感知運動的方式,航天員往往無法通過肉眼看到他們看向的地方。高科技眼動儀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現在眼動儀也被用在雷射眼科校正手術中確保雷射束的準確定位,以實現對患者的眼部進行實時跟蹤,並在而不需要外科醫生的介入情況下,精確地指揮雷射手術刀。
作為太空技術與產業經濟深度融合的國際平臺,珠海太空大會完全由民間推動、行業自發組織,為國內首次。珠海太空大會緊扣太空技術和平利用這一根紅線,焦點對準方興未艾、無處不在的太空經濟如健康、遙感領域,引發業界強烈的共鳴。
勞倫斯·楊(Laurence Young)
阿波羅計劃航天教授、麻省理工大學教授、轉換醫學研究院所長、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勞倫斯·楊(Laurence Young)將主持11月18日珠海太空大會的太空醫學推動醫療創新論壇。
瑞士蘇黎世大學(UZH)空間中心主任、終身教授兼主席、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奧利弗·烏爾裡希(Oliver Ullrich)將發布「微重力環境下的醫學創新」。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醫工融合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兼副院長、空間生物與醫學工程研究所所長鄧玉林將發表「航天科技推動醫療技術的創新與變革」的講話。
知名華人科學家吳息鳳教授
知名華人科學家、浙江大學公共研究院院長吳息鳳將闡釋主題「太空醫學推動精準醫療」。吳息鳳教授於2019年4月全職加盟浙江大學之前,是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終身教授、轉化醫學和公眾健康基因組學中心主任。吳息鳳教授建立了一系列大數據、大型樣本庫,發現和驗證了可改變腫瘤危險因素,篩選癌症藥物遺傳生物標誌物,利用高端的生物信息方法建立了風險預測模型,建立高危人群早期識別方法,為制定有針對性個體化的精準腫瘤預防和治療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吳息鳳教授將告訴業界,太空醫學推動精準醫療的發展或將開啟下一個癌症治療的新篇章。
NASA遠程醫療的地空經驗
每年,各國航天員都有四次機會進入國際空間站工作,每次時長為半年至一年。在這段時間裡航天員的醫療護理非常重要。空間站的工作時間跨度大,作息時間改變和微重力等都會影響到航天員的骨骼、肌肉、體液分布、免疫功能,所以要為航天員提供「除了小病和急救外的更廣泛的醫療護理」,這也正是遠程醫療的用武之地。
某國際空間站機組人員膝關節曾受過傷。在軌期間,該航天員在進行抗阻力體能訓練時突然感到膝蓋疼痛。疼痛持續了兩天。應急用的非處方止痛藥也不見效。醫療團隊為他安排了與地面醫生的單獨會診。
NASA地面指揮中心
NASA的地面超聲檢查專家按照全面影像操作規程指導航天員。同時,一名骨科放射醫生通過虛擬醫療專用網絡,邊實時觀測超聲圖像,邊進行初步診斷,遠程輔助超聲檢查專家的治療。當生物醫學工程師在一小時內將完整的圖像從空間站傳回地面後,放射科醫生即可確診。
確診後,航天員遵照醫囑,減少鍛鍊、服用藥物。後來,這名航天員不僅可以繼續進行常規體能訓練,還順利地完成了航空任務。
這種遠程醫療「適用於『指導性強』的醫療實踐,例如牙科手術、小型手術或針刺療法。只要當地具備醫療影像技術和網際網路接入條件,無需考慮是否具備醫療專業知識,就可實施遠程醫療。NASA的經驗,對於地面醫療實踐,尤其是客觀條件受限、醫療欠發達地區的醫療實踐(如農村和發展中國家),尤其值得借鑑。
此次珠海太空大會,遠程醫療、人工智慧是重要議題。康奈爾醫學院臨床急救醫學教授安東尼·袁(Anthony Yuen)、法國遠程醫療公司副總裁卡尼佩爾(Canipel)、中國遠程醫藥健康聯盟副理事長蘭峰將共同探討遠程醫療地空醫用。國家衛健委遠程醫療管理與培訓中心辦公室主任盧清君將發布「中國遠程醫療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深睿醫療 CEO 喬昕將於珠海太空大會介紹「醫學診斷與人工智慧」。喬昕畢業於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先後就職於北京大學臨床第三附屬醫院,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醫療部。深睿醫療位於北京中關村,通過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技術及自主研發的核心算法,為各類醫療服務機構提供基於人工智慧和網際網路醫療的解決方案。深睿醫療董事長、天使投資人雷鳴為百度七劍客,酷我創始人,北京大學人工智慧創新中心主任。雷鳴2000年獲得北京大學計算機碩士學位,2005年獲得斯坦福商學院MBA學位。
全人類將從「太空人式健康護理」領域獲益
老齡化的工業社會,對醫療模式轉換的需求顯得尤為迫切。醫學和健康學未來將以三大目標為重點:健康人群的健康維護、個體化的醫療保健、醫生問診看病不受地域限制(遠程監護)。這將改變傳統的醫患關係!
這些和太空醫學有什麼關係?首先,太空醫學研究和醫療保健整體上一直都側重於將健康太空人看作個體。其次,從內容方面,太空醫學本質上包含衰老研究:說到底,太空人在太空飛行中經歷的生理變化與地表人類的衰老過程類似。現在,在太空中發生的一切,這些快速發生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部分變化完全,至少很大程度上是可逆的。
太空醫學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對生活在老化但仍有活力的社會的人們來說尤其如此。在不遠的將來,太空醫學很可能成為地球醫學革新的強大推動力。未來十年左右,全人類最終將從「太空人式健康護理」相關領域獲益。這需要所有進入太空探索的國家齊心協力去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