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技術推動健康 珠海太空大會緊扣民生

2020-08-28 樂土社

關注樂土社,深刻洞察大健康行業。

撰文 | 樂土社

編輯 | 暮雪

2019太空技術和平應用(健康)國際研討會(珠海太空大會)將於11月17-19日落地廣東珠海。這是一場全球高規格的太空技術和平利用國際峰會。國際航天七巨頭首次聯袂鼎力支持,包括國際宇航協會、國際宇航科學院、國際空間法學會、美國航天基金會、萊斯大學國際空間醫學峰會、國際太空探索者協會、國際空間大學。

看到會議名稱,有些人奇怪太空技術和健康,有什麼關係呢? 簡單一個例子,原本為了讓航天員適應太空環境(微重力、輻射、幽閉艙)的航天醫學技術,很多在地面上得到了廣泛應用。

例如,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改變了眼睛移動和感知運動的方式,航天員往往無法通過肉眼看到他們看向的地方。高科技眼動儀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現在眼動儀也被用在雷射眼科校正手術中確保雷射束的準確定位,以實現對患者的眼部進行實時跟蹤,並在而不需要外科醫生的介入情況下,精確地指揮雷射手術刀。

作為太空技術與產業經濟深度融合的國際平臺,珠海太空大會完全由民間推動、行業自發組織,為國內首次。珠海太空大會緊扣太空技術和平利用這一根紅線,焦點對準方興未艾、無處不在的太空經濟如健康、遙感領域,引發業界強烈的共鳴。

勞倫斯·楊(Laurence Young)

阿波羅計劃航天教授、麻省理工大學教授、轉換醫學研究院所長、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勞倫斯·楊(Laurence Young)將主持11月18日珠海太空大會的太空醫學推動醫療創新論壇。

瑞士蘇黎世大學(UZH)空間中心主任、終身教授兼主席、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奧利弗·烏爾裡希(Oliver Ullrich)將發布「微重力環境下的醫學創新」。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醫工融合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兼副院長、空間生物與醫學工程研究所所長鄧玉林將發表「航天科技推動醫療技術的創新與變革」的講話。

知名華人科學家吳息鳳教授

知名華人科學家、浙江大學公共研究院院長吳息鳳將闡釋主題「太空醫學推動精準醫療」。吳息鳳教授於2019年4月全職加盟浙江大學之前,是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終身教授、轉化醫學和公眾健康基因組學中心主任。吳息鳳教授建立了一系列大數據、大型樣本庫,發現和驗證了可改變腫瘤危險因素,篩選癌症藥物遺傳生物標誌物,利用高端的生物信息方法建立了風險預測模型,建立高危人群早期識別方法,為制定有針對性個體化的精準腫瘤預防和治療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吳息鳳教授將告訴業界,太空醫學推動精準醫療的發展或將開啟下一個癌症治療的新篇章。

NASA遠程醫療的地空經驗

每年,各國航天員都有四次機會進入國際空間站工作,每次時長為半年至一年。在這段時間裡航天員的醫療護理非常重要。空間站的工作時間跨度大,作息時間改變和微重力等都會影響到航天員的骨骼、肌肉、體液分布、免疫功能,所以要為航天員提供「除了小病和急救外的更廣泛的醫療護理」,這也正是遠程醫療的用武之地。

某國際空間站機組人員膝關節曾受過傷。在軌期間,該航天員在進行抗阻力體能訓練時突然感到膝蓋疼痛。疼痛持續了兩天。應急用的非處方止痛藥也不見效。醫療團隊為他安排了與地面醫生的單獨會診。

NASA地面指揮中心

NASA的地面超聲檢查專家按照全面影像操作規程指導航天員。同時,一名骨科放射醫生通過虛擬醫療專用網絡,邊實時觀測超聲圖像,邊進行初步診斷,遠程輔助超聲檢查專家的治療。當生物醫學工程師在一小時內將完整的圖像從空間站傳回地面後,放射科醫生即可確診。

確診後,航天員遵照醫囑,減少鍛鍊、服用藥物。後來,這名航天員不僅可以繼續進行常規體能訓練,還順利地完成了航空任務。

這種遠程醫療「適用於『指導性強』的醫療實踐,例如牙科手術、小型手術或針刺療法。只要當地具備醫療影像技術和網際網路接入條件,無需考慮是否具備醫療專業知識,就可實施遠程醫療。NASA的經驗,對於地面醫療實踐,尤其是客觀條件受限、醫療欠發達地區的醫療實踐(如農村和發展中國家),尤其值得借鑑。

此次珠海太空大會,遠程醫療、人工智慧是重要議題。康奈爾醫學院臨床急救醫學教授安東尼·袁(Anthony Yuen)、法國遠程醫療公司副總裁卡尼佩爾(Canipel)、中國遠程醫藥健康聯盟副理事長蘭峰將共同探討遠程醫療地空醫用。國家衛健委遠程醫療管理與培訓中心辦公室主任盧清君將發布「中國遠程醫療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深睿醫療 CEO 喬昕將於珠海太空大會介紹「醫學診斷與人工智慧」。喬昕畢業於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先後就職於北京大學臨床第三附屬醫院,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醫療部。深睿醫療位於北京中關村,通過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技術及自主研發的核心算法,為各類醫療服務機構提供基於人工智慧和網際網路醫療的解決方案。深睿醫療董事長、天使投資人雷鳴為百度七劍客,酷我創始人,北京大學人工智慧創新中心主任。雷鳴2000年獲得北京大學計算機碩士學位,2005年獲得斯坦福商學院MBA學位。

全人類將從「太空人式健康護理」領域獲益

老齡化的工業社會,對醫療模式轉換的需求顯得尤為迫切。醫學和健康學未來將以三大目標為重點:健康人群的健康維護、個體化的醫療保健、醫生問診看病不受地域限制(遠程監護)。這將改變傳統的醫患關係!

這些和太空醫學有什麼關係?首先,太空醫學研究和醫療保健整體上一直都側重於將健康太空人看作個體。其次,從內容方面,太空醫學本質上包含衰老研究:說到底,太空人在太空飛行中經歷的生理變化與地表人類的衰老過程類似。現在,在太空中發生的一切,這些快速發生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部分變化完全,至少很大程度上是可逆的。

太空醫學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對生活在老化但仍有活力的社會的人們來說尤其如此。在不遠的將來,太空醫學很可能成為地球醫學革新的強大推動力。未來十年左右,全人類最終將從「太空人式健康護理」相關領域獲益。這需要所有進入太空探索的國家齊心協力去實現。

相關焦點

  • OneWeb入華:亮相珠海太空大會,首個衛星地面站落地三亞
    11月17日,「航展之城」珠海,2019太空技術和平利用(健康)國際研討會(珠海國際太空大會)開幕,OneWeb第四任CEO斯特克爾也首站開啟自己的中國之旅,找尋中國合作夥伴,大舉部署進軍中國市場。- 2-OneWeb願景:同一世界,同一網絡珠海國際太空大會上,斯特克爾透露:全世界75億人口,尚有38億人口無法享受網際網路接入,OneWeb的願景就是利用近地軌道(LEO)衛星技術,搭建低成本的全球寬帶通信網絡,解決38億不上網人群的上網問題。
  • 第三屆國際空間大會在京召開,聚焦空間技術和平利用、抗疫與健康
    《衛星與網絡》農燕 報導2020年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健康)國際研討會(簡稱「第三屆國際空間大會」),於11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開。本屆大會的主題詞是「和平、健康、合作」。期間,來自中國、美國、歐盟等空間領域的院士、科學家、企業家、教育家等,重點圍繞空間技術在醫療衛生、健康防疫等民生領域的應用深入研討交流,以更好促進空間經濟發展、造福人類健康。
  • 第三屆國際空間大會將促進空間技術二次利用、產業轉化
    中國日報11月18日電(記者 趙磊)2020年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健康)國際研討會將於今明兩日在北京召開。本屆大會的主題詞是「和平、健康、合作」。期間,來自中國、美國、歐盟等空間領域的院士、科學家、企業家、教育家等將重點圍繞空間技術在醫療衛生、健康防疫等民生領域的應用深入研討交流,以更好促進空間經濟發展、造福人類健康。
  • 太空微生物威脅航天員健康?中國生物學家:用它們造太空啤酒、酸奶
    地球上的微生物登上太空微生物被譽為「地球之王」,在地球上已存在35億年,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類群,廣泛存在於空氣、水、土壤及其它生態系統中,在生物圈和地球物質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自然界,微生物參與元素循環、推動物質轉化,與人類關係十分密切。人體表面及體內的正常微生物菌群,有益於人類健康;而由各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則是人類最為常見和多發的疾病。
  • 未來有望實現的三大太空技術,科技推動著人類探索太空
    世界已經從空間技術中受益匪淺,特別是在通信,定位服務,對地觀測以及與政府資助的空間計劃有關的經濟活動方面。自1957年人造衛星發射升空以來,人類的外太空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而太空則是一個新時代的地方,但是也非常需要科技的發展,未來有望實現的三大太空技術。
  • 太空技術正在以我們從未夢想的方式推動地球發展
    太空中的新技術正在推動地球上一些最重要也最酷的最新穎的創新。衛星及其產生的圖像和數據長期以來一直用於重要的科學研究和重要的軍事行動。1960年代NASA的Nimbus計劃的啟動預示了氣象學和天氣預報的新紀元,使科學家們對這個星球及其對人類的影響方式有了革命性的新認識。大約在同一時間,衛星也成為美國擴大防禦戰略的一部分,日冕衛星計劃在冷戰期間給中央情報局提供了基本情報。
  • 中國武漢太空科創園奠基 推動落實軍民融合
    中國武漢太空科創園是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和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友好合作的結晶,項目總投資達120億元人民幣,同日啟動的優炫信息安全產業園項目總投資達50億元人民幣。許興利透露,中國武漢太空科創園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大最先進的是以太空科技為主題,集航天科普教育、科技成果轉化、體驗式旅遊及休閒度假於一體的國際航天科普基地,包括太空主題樂園、嫦娥科創園、度假休閒三大功能區域。
  • 設計太空城市 山東這所中學參加未來太空學者大會榮獲四項大獎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0月8日訊 (記者 葛婷婷 通訊員 石磊) 9月29日-10月3日,以「深空·夢想」為主題的2019年未來太空學者大會(Future Space Scholars Meet,簡稱FSSM)在京舉行,山東省實驗中學代表隊與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等來自中國
  • 在NASA太空技術的推動下,有了這5項汽車創新
    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為機構內的研究而開發的太空技術,已進入了汽車行業,甚至進入了美國運動汽車競賽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tock Car Auto Racing,NASCAR)的賽場。未來,NASA與汽車行業和汽車製造商的合作,可能會改變我們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方式。NASA已經推動了以下5項汽車創新。
  • 起源太空發射新型紫外探測器進入太空,相關技術國內首次在軌驗證
    「小行星採礦」公司,已經建成全球最完善的太空資源資料庫,本次發射紫外相機的主要目標是開展小天體與大氣層撞擊事件的實時監測,從而進一步補充太空資源資料庫。相關技術不光用於航天,其他商業前景同樣廣泛針對日盲紫外探測需求,研究團隊創新性地採用高效新型光譜轉換材料,耦合成熟的矽基可見光探測技術,實現紫外光向可見光的高效率轉換和探測。
  • 2020年「太空達沃斯」論壇即將舉行 探討全球空間創新技術和平利用解決方案
    國際宇航科學院秘書長讓-米歇爾·康坦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孟彥):以「同一個太空、同一個家園」為主題的2020年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健康)國際研討會(簡稱「第三屆空間大會」),將於11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開。
  • 太空微生物威脅航天員健康?中國生物學家:用它們造啤酒、酸奶
    人體表面及體內的正常微生物菌群,有益於人類健康;而由各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則是人類最為常見和多發的疾病。隨著航天技術不斷發展,太空已成為人類活動的新空間。原本只在地球上生存的微生物,也隨著人類一起登上了太空。例如在「和平」號空間站,人們已經檢測到234種微生物。劉長庭介紹,微生物進入太空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由航天員攜帶的。
  • 太空微生物威脅航天員健康?中國生物學家:用它們造啤酒、酸奶
    地球上的微生物登上太空微生物被譽為「地球之王」,在地球上已存在35億年,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類群,廣泛存在於空氣、水、土壤及其它生態系統中,在生物圈和地球物質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自然界,微生物參與元素循環、推動物質轉化,與人類關係十分密切。人體表面及體內的正常微生物菌群,有益於人類健康;而由各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則是人類最為常見和多發的疾病。
  • 航天技術「走入凡塵」太空食品成大眾新寵
    為了滿足以上條件,同時豐富航天食品食材來源,更好滿足航天員能量和營養的攝入,保證航天員飲食健康,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聯合多家單位制定了「航天級食品」標準。該標準不但滿足航天需求,也充分將航天科技優勢轉化為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現實生產力,以航天級標準和保健功能雙重標準助力中國食品安全放心工程。
  • 火星移民計劃背後:商業公司推動的太空探索時代來臨
    此次的火星計劃正是馬斯克代表 SpaceX 公司在第68屆國際宇航大會上提出的,事實上,在去年的大會上馬斯克就開始安利他的火星計劃,不過那時候更多是個概念,沒什麼實錘,在這次會議上,馬斯克展示了計劃的藍圖,技術細節,以及各步驟時間點,看起來已經趨近靠譜。
  • 空間微生物技術產業化:未來可以喝到太空啤酒啦
    在自然界,微生物參與元素循環、推動物質轉化,與人類關係十分密切。人體表面及體內的正常微生物菌群,有益於人類健康;而由各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則是人類最為常見和多發的疾病。隨著航天技術不斷發展,太空已成為人類活動的新空間。
  • 「太空美食」的神奇奧秘 康師傅網課告訴你
    網絡課堂使用3D虛擬技術真實還原空間站的布局,結合實物的展示,給孩子們「沉浸式的體驗」;藉助5G傳輸技術和專業教學軟體,使全國多地師生可以同屏互動,交流航天科技給生活帶來的變化;超萌助教「康康」與孩子們一起開展實驗,揭開太空食品的奧秘;航天科普專家石磊老師的講座不僅讓孩子們了解到航天知識,還學習到了航天精神的內核。《太空美食家》網課不僅有趣更有料,中國航天員在太空中有哪些故事?
  • 太空杯要保溫也要健康 曝太空杯怎樣算安全(圖)
    冬季太空杯暢銷  12月3日下午,記者在煙臺路一家超市走訪發現,超市裡擺放著各式各樣的保溫杯,有不少市民正在選擇太空杯,超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冬季購買太空杯的人明顯多了不少。「天氣冷了,出門在外或者在辦公室,大家都想喝點熱水,太空杯的保溫效果好,而且現在價格也不貴 ,很多市民都選用太空杯,也有不少人為老人和上學的孩子選擇太空杯。」範女士告訴記者。
  • 中國首套太空跳傘服亮相 太空跳傘項目落戶三亞
    據研製方介紹,該套太空跳傘服具有真空防護、熱防護、天地通訊、定位等功能。目前已通過實驗室模擬測試,性能安全可靠,能滿足在平流層及太空等複雜環境使用。下一階段,產品將在各種高度的跳傘活動中進行測試,以驗證其性能,並設想挑戰目前太空跳傘41419米的世界紀錄,該紀錄由前谷歌副總裁尤斯塔斯在2014年創造。
  • 喝太空啤酒,吃太空酸奶……你想不想也來一個
    在自然界,微生物參與元素循環、推動物質轉化,與人類關係十分密切。人體表面及體內的正常微生物菌群,有益於人類健康;而由各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則是人類最為常見和多發的疾病。隨著航天技術不斷發展,太空已成為人類活動的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