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全書》:圖解廣袤的太空與人類的渺小

2020-08-27 小葵書屋


自古以來,廣袤的星空一直對人們有著無窮的吸引力。早在公元前,人們就開始觀測星空。

1973年11月,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圖了一份西漢初年(公元前168年)的帛書,人們稱其為《天文氣象雜佔》。這份距今2000多年的帛書中,記錄了古人繪製的20多種形態各異的彗星。

《天文氣象雜佔》繪製的彗星

研究者整理的《天文氣象雜佔》中出現的29種彗星圖

2000多年後的今天,人們對於太空的好奇心並沒有隨著科技發展而減少。科學家們仍然在孜孜不倦地觀測、研究著同一片星空。太空好像一座隨著科技發展,不斷「升級改造」的迷宮,總能為人類提供新的未解之謎,吸引著不同時代的人們持續探索。

黑洞內部是什麼樣的?

組成宇宙的暗物質是什麼?暗能量又是什麼?

「太空」中只有一個宇宙嗎?

這些新時代的天文謎題不僅是科學家感興趣的研究內容,還是眾多科幻電影和小說的題材,也讓我們普通人好奇不已。不過科幻電影和小說並沒有解答我們的全部疑問,我們還想知道科學家們是如何解釋這些問題的。

美國物理學教授詹姆斯·特賴菲爾所寫的《太空全書:蒼穹之上丈量宇宙》,就能解答我們關於太空的多種疑問。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太空全書》的作者——詹姆斯·特賴菲爾。

詹姆斯·特賴菲爾出生於1938年,在史丹福大學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包括粒子物理學、流體力學、醫學物理學和地球科學 。

詹姆斯不僅從事理論研究,也致力於科普寫作。他出版了20多本書和多篇文章,並廣受好評。

2000年,美國物理學會授予詹姆斯獲得了安德魯·傑曼特獎,獎勵他把物理學和藝術與人文科學相融合;

2007年,該學會又將科學寫作獎頒發給詹姆斯,獎勵他在《天文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宇宙的前進方向在哪裡」。

下圖是詹姆斯出版的部分著作的英文封面,你找到《太空全書》在哪兒了嗎?

《太空全書》第一版出版於2012年,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2019年,《太空全書》重新修訂整理,出版了第二版。

《太空全書(第二版)》分為太陽系、銀河系、宇宙和天文學理論四部分,匯集了關於太空的多種內容,包括:


星系與星體的誕生現狀、組成;天文學的基本理論和工作方法;最新的理論預測等。

不過,與其說《太空全書》是一本天文學科普書,不如說它是一本天文學「圖冊」。其實,《太空全書》的英文版書名直譯成中文就是「太空圖集」。因為這本書使用了用大量彩圖為讀者展現了眾多星體的真實面貌、星體之間的關係結構、天文理論圖解等信息。

《太空全書》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也是書中的圖片。這本書幾乎每一頁都有高清彩圖,更有大量圖片採用了對頁印刷形式。這本書的印刷和裝訂工藝,更讓這些圖片震撼人心。

高級啞粉紙四色印刷還原了星體的閃耀光芒;

鎖線膠釘的裝訂工藝,能讓我們把書180度平攤欣賞對頁全景大圖。

哈勃空間望遠鏡捕捉到照片。拍攝的是麒麟座V838突然膨脹,加熱並且照亮了周圍塵埃雲的殼層

因此,每當我翻看這些大幅對頁彩圖時,常常感覺我不是在翻看一本書,而是翻閱整個宇宙。

旅行者2號拍攝的天王星全球拼接圖;藍綠色是因為天王星大氣中的甲烷



《太空全書》都有哪些圖片呢?

這些圖片按內容,大致可分為4類:

第一類:實拍圖

實拍圖由多種專業望遠鏡和太空探測儀所拍,展現了星體的真實面貌。這些「天文之眼」不僅能去到更深遠的太空,還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現象。

下圖是歐洲航天局羅塞塔號探測器拍攝的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的特寫。拍攝時,探測器距離彗星表面只有85千米,差不多只有兩個全程馬拉松的距離。(全程馬拉松為42.195千米)

為什麼專業的設備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現象呢?

我們只能用肉眼看見可見光。但光除了可見光外,還有其他光線。比如:紅外線、紫外線等。我們平時用肉眼看到星星,是因為這些星星發出或者反射了可見光。但如果這些星星發出或者反射的光是不可見光,我們就無法用肉眼看到。

而專業的望遠鏡可以搜集這些光線,幫我們「看到」這些星體。這些專業望遠鏡有:

X射線望遠鏡:使用在波長比紫外線更短的電磁波。

紫外線望遠鏡:使用于波長比可見光短的電磁波。

紅外線望遠鏡:使用在比可見光長的電磁波。

次毫米波望遠鏡:使用在比紅外線更長的電磁波。

《太空全書》中的一些照片就是專業望遠鏡的實拍圖。

下圖是斯皮策空間望遠鏡拍攝的螺旋星雲的紅外圖片。

下圖是發出紅外線的星雲RCW120。

不過,有些《太空全書》中的實拍圖片是「美容」之後的結果。

比如:水星全球拼接圖。

雖然這幅圖並不是原始的實拍照片,但這幅修飾後的圖片卻可能更接近水星的真實狀態。因為這是科學家處理了大量觀測數據,整合了22000張圖片之後的結果。這些海量數據讓這幅圖片的細節更接近真實,相比單張實拍圖片合成圖片的細節也更為豐富。(見下圖)


第二類:全景圖

《太空全書》使用了大量的全頁、全景彩圖展現星體細節和星繫結構。這些圖包括:

北半球和南半球星空圖不同季節的星空圖;

太陽系各大行星的全景圖,以及所有行星附屬衛星的全景圖;

太陽系以及太陽系外行星系統全景圖;

星系的音叉分類圖等。

文章空間有限,我選取書中部分圖片拍攝如下:

北半球夏秋季節星空圖;

土星全景圖和土星的衛星圖;

冥王星實拍全景圖;

太陽系的全景圖;

太陽系和外行星系統的全景圖。

全景圖除了能讓我們全方位地看到星體細節之外,還有什麼用呢?

你發現沒有?上面的最後兩張圖片,也就是太陽系全景圖和太陽系外的全景圖,如果是人為拍攝的,那麼這個人拍攝時,一定不在地球。這種「非地球視角」就是這些圖片的作用。

這些由專業航空設備在地球之外拍攝的圖片,能讓我們跳出習以為常的、以地球為中心的觀星視角,從太空的角度俯視星體和星系,為我們認識太空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此外,全景圖不僅能讓我們從全新的角度觀察太空,還能讓我們從更廣闊的視角了解太空。

比如:能讓我們一次性看到銀河系附近的75個星系的哈勃星系分類。

什麼是哈勃星系分類?

太空中有多種星系,天文學家根據視覺上的星系外觀將星系劃分成不同的種類。星系分類的方法有好幾種,最著名是由美國著名天文學家愛德溫·哈勃1926年提出的哈勃序列分類法。(你想的沒錯,哈勃天文望遠鏡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愛德溫·哈勃

這種分類法無論在專業的天文研究領域還是業餘天文學的觀測中,都是最常用的星系分類法。由於這種分類法中星系的圖形表示法很像音叉的形狀,所以也稱為哈勃音叉分類法。後來,其他科學家又對這種分類法進行了擴充。

哈勃星系分類法把大部分的星系分為三類:橢圓星系、透鏡星系和螺旋星系,第四類則是看起來形狀不規則的不規則星系。

《太空全書》中的圖片展現了銀河系附近,75個星系的哈勃星系分類圖。我們在這一張圖中,就能看到銀河系附近「千姿百態」的星體外型。可謂,「一圖打盡銀河系內外星系」。


第三類:示意圖

科普書的最大作用是通俗易懂地解釋科學。所以,衡量科普讀物優劣的方式之一是,作者能否把抽象的科學理論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解給讀者。好的科普書,可以讓沒有專業基礎的讀者輕鬆看懂。為此,科普書作者不僅要把高深的專業知識轉化為普通人能看懂的「大白話」,有時還需要給這些「大白話」配上解說圖,便於讀者理解。《太空全書》就是如此。

《太空全書》沒有把解釋科學理論的任務都推給文字,也讓圖片承擔了一部分理論解釋工作。

比如,解釋廣義相對論的中心原則之一:質量的存在會使時空扭曲。

詹姆斯為了讓讀者看到廣義相對論的這兩個原則,不僅用文字形象地把時空比喻成抻開的、打上了標準長方形網格的橡膠薄片,還在書中配了一張大圖。

從這張配圖,我們能看到:

一個大的黃色球壓在橡膠薄片上,而薄片上在大球附近的格子,不再方方正正,而變成了菱形。而小的紅色球周圍的格子,變形不太明顯。


由於球有重量(準確說是質量),所以球壓在橡膠薄片上之後,薄片上的格子從長方形變成菱形。


詹姆斯用球壓薄片,說明時空(橡膠薄片)是如何被質量(球)扭曲了的(長方形變成菱形)。

不過,《太空全書》裡最讓我覺得驚奇的,卻是兩張看起來平淡無奇的餅狀圖。

這兩張餅狀圖展示了構成宇宙的物質組成。而讓我沒想到的是,竟然是暗能量組成了目前的大部分宇宙。而我們對暗能量卻幾乎一無所知。我們能通過各種儀器感知到的宇宙,只佔不到5%。換句話說,我們所了解的宇宙,可能都不是冰山一角,而是冰山上的幾片雪花。


4.想像圖

可能你會問,為什麼科普書裡會有想像圖?想像圖不是真實的,有什麼好看呢?

首先,想像圖不代表完全虛構。有些想像圖依據的不是毫無根據的想像,而是科學理論。

比如:我們無法從銀河系外部俯視銀河系,只能看到銀河系這個巨大漩渦星系的一側。但我們通過測量和對其他天體的觀測,推斷出了整個銀河系的確切樣子。

藝術家們據此繪製出了從銀河系外部「看到」的銀河系全貌。這幅圖是銀河系現狀的真實再現,顯示出了銀河系擁擠的中心(中心有著緻密的星系核)和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

你能看到下圖中的太陽系嗎?

其次,雖然有些想像圖的內容源於想像,但理念卻是真實的。

這些想像圖雖然不一定是真實場景的呈現,但卻能把抽象的科學論述轉變成直觀的視覺圖片。通過圖片,我們就能一目了然地理解科學理論。

比如:有些科學家認為,宇宙不止一個,而且不同宇宙中物理規律不同。

這些宇宙是什麼樣的呢?

藝術家們創作出了有著不同物理規律的多重宇宙同時誕生的過程。(見下圖)




不過,《太空全書》用豐富的照片講解太空並不只是為了向讀者科普太空知識。

詹姆斯還希望讀者能夠:

看到太陽系之外,更為廣袤的宇宙;

了解到即使是銀河系,也只是宇宙中很小的、非中心位置的一個極其普通的星系;

認識到就連我們所處的宇宙都可能是眾多宇宙中的其中一個;

最終發現人類在有些誕生了一百多億年的星體中,萬分渺小。

你能在圖中發現我們所處的銀河系嗎?

相關焦點

  • 《太空全書2:人類太空探索全記錄》:一部人類從古至今探索太空的...
    在漫漫的歷史進程中,人類對自身、對世界繼而對宇宙太空的認識,一點點從混沌到清晰。而今,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還在繼續。5月21日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
  • 感受人類的渺小 在《Stellaris》裡探索廣袤天地
    看完之後不少人會覺得壓抑,切身體會到無論是地球還是自身都是如此渺小。但是這卻無法抵擋人類探索外太空的腳步。 在《Stellaris》這款遊戲裡,玩家可以盡情探索充滿奇蹟的廣袤星系。遊戲以戰略類遊戲玩法為主。除了能盡情探索宇宙以外,還充斥著緊張的劇情,與異星種族進行戰鬥。
  • 外太空題材大片《太空救援》,告訴你宇宙有多大,人類有多渺小
    這部電影基於人類歷史上公認的太空救援奇蹟改編而成,將工程師維託尼與太空人弗拉基米爾臨危受命時的無畏精神詮釋的入木三分。無論是維克託與即將臨產的妻子告別的段落,還是佛拉基米爾得知自己可能無法返回地球時對親人告別的場景,都令人動容不已。最後美國太空人向俄羅斯太空人敬禮的那一幕也讓人淚目,放下了傲慢與偏見,相互致敬。科學家有國界,但科學無國界。
  • 美女太空人太空漂浮,斷臂求生返回太空艙——《助手》
    貝拉很快抵達太空站,開始了自己的工作。廣袤的外太空一點聲音都沒有,安靜的可怕。突然一個太空垃圾從遠處漂來,專心工作的貝拉並沒有發現,太空垃圾離得越來越近,方向正對著太空站。在這浩瀚無垠的宇宙裡,貝拉就像一粒砂礫般渺小。
  • 美女太空人太空漂浮,斷臂求生返回太空艙——《助手》
    貝拉很快抵達太空站,開始了自己的工作。廣袤的外太空一點聲音都沒有,安靜的可怕。突然一個太空垃圾從遠處漂來,專心工作的貝拉並沒有發現,太空垃圾離得越來越近,方向正對著太空站。貝拉檢查完設備正要回艙的時候,這個太空垃圾突然撞到了她的背部,毫無防備的貝拉直接被撞飛出去。
  • 月亮圓又圓,中秋聊兩本天文學好書《宇宙全書》《太空飛行課》
    對於人類而言,最近的恆星系統自然還是太陽系。書中用很形象的圖標畫出了人類對太陽系的探索歷程,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中。如果看完圖片,留下更多的疑問,那麼就介紹下面這本《太空飛行課》。「十萬個問什麼」,作者是NASA資深太空人湯姆·瓊斯,以服役11年、執行過4次太空任務、3次太空行走、在太空生活33天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告訴讀者真實的太空生活是怎樣一種體驗。
  • 《去更遠的太空》:揭開太空神秘面紗,告訴你人類對太空探索歷程
    《去更遠的太空》圖文結合,語言簡潔,讓枯燥的太空專業知識變得有趣生動。它適合孩子了解太空知識和航天技術的發展,也可以作為成年人了解太空知識的入門書籍。全書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介紹人類如何探索太空和宇宙,即天文學知識;第二部分講述人類發展空間技術,對太空和宇宙的探測。
  • 世界上最心酸的太空人,剛上去祖國就沒了,被遺忘在太空一年
    自從人類開始探索太空以來,其實有許多太空人都被永遠留在了太空,儘管人類的航天科技發展迅速,但是在廣袤的宇宙面前,人類始終是太渺小了,因此會有很多不可控的意外發生,不過今天介紹的這位太空人則是被人遺忘在了太空整整一年,期間的經歷讓人無比絕望。
  • 人類的太空史詩;《2001太空漫遊》上映50年
    不可否認的是,導演用他超越時代的電影語言預言和刻畫了下一個世紀的太空史詩。這部偉大的電影事實上表現的是太空之中的偉大徵程。這從它的名稱「2001: A Space Odyssey」就可以看出。《奧德賽》(Odyssey)是古希臘史詩,影片也正是指太空的長途冒險旅程。
  • 《從太空看地球》探索人類生命的渺小與人生的厚度!
    紀錄片的取景方式分為地面、空中和太空中,通過器械的搭建來組合呈現地球的面貌。這種紀錄片最讓人揪心的地方便是看透了人類的渺小之處,正視自己的渺小是件困難的事情。我們有一個成語叫做「夜郎自大」,正好刻畫出了人類心理的一部分。因為渺小,所以看不到更大的世界,一直認為身邊即世界,這種盲目令我們自信,同時這種自信在現實面前使我們變得茫然無措。
  • 18位太空人在太空漂浮,其中一位將離開太陽系,永遠無法回來
    自從人來開始探索宇宙和太空以來,雖然航天科技不斷發展,但是人類在宇宙面前仍然十分渺小,迄今為止已經有十八位太空人在太空遇難,因為如今的科技水平無法將太空人的遺體運回地球,因此他們遇難後就只能留在太空,再也無法回到地球,除了太空人,還有一位天文學家一直在太空漂浮,而且他還會離開太陽系,向宇宙更深處漂浮。
  • 18位太空人永遠留在太空,其中一位即將離開太陽系,再無法回來
    對於廣袤的宇宙來說,地球和人類都是無比渺小的,人們無比嚮往外太空,想要探索宇宙的奧秘和神奇,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就一直想要研究宇宙天地之間的規律,雖然現在航海圖科技已經日新月異,但是對於宇宙和太空,我們仍然要心懷敬畏,我們人類遠遠不能夠了解和徵服宇宙,在探索宇宙的進程中,我們也曾付出慘烈的代價。
  • 《我要月亮》:人類登月50周年,給孩子的詩意太空科普
    聯合低音曾出版了一本《月亮:從神話詩歌到奇幻科學的人類探索史》。作者貝恩德布倫納跨領域創作,將科學知識穿行於文化歷史之中,這本關於月亮的書,向人們講述了這個布滿巖石的寒冷小衛星是如何成為人類文化長河中浪漫而神秘的母題,又是如何引領科學步入太空,直至廣袤的星際。這種從文化角度切入天文知識、用詩意溫柔科普的方式大受好評。
  • 《我要月亮》:人類登月50周年,給孩子的詩意太空科普
    聯合低音曾出版了一本《月亮:從神話詩歌到奇幻科學的人類探索史》。作者貝恩德•布倫納跨領域創作,將科學知識穿行於文化歷史之中,這本關於月亮的書,向人們講述了這個布滿巖石的寒冷小衛星是如何成為人類文化長河中浪漫而神秘的母題,又是如何引領科學步入太空,直至廣袤的星際。這種從文化角度切入天文知識、用詩意溫柔科普的方式大受好評。
  • 諾蘭《星際穿越》曝「太空羈旅」預告
    迷人的太空奇觀驚豔再現,眾實力派演員上演感人群像,帶領觀眾回歸最初的驚奇與震撼。馬修·麥康納飾演的太空人庫珀被迫告別地球,踏上了尋找新家園、為女兒創造生存空間的太空未知之旅。「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時隔六年,當《星際穿越》中神秘而廣袤的太空再次出現在預告中時,仍然能夠令人真切感受到其危險又壯美的迷人特質,足以立刻將觀眾帶回到當年初次觀影時的驚奇感受。
  • 看完BBC的《行星》,再看看這本《行星全書》
    近三百年來,人類科技的飛速發展,讓我們現在有機會跟隨星際探測器,去一窺宇宙的奧秘。我們目前只能通過探測器看上一眼那些神秘的星球,但或許在未來兩三百年內,人類已經突破肉身限制,親自駕駛著宇宙飛船,去尋找新的棲息地。很是喜歡《行星全書》比爾·奈給作者尼爾馬拉·納塔瑞傑作序裡的一句話:任何發現都可能會改變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比如人類在火星上發現了微生物。
  • 「胖五」成功發射,大象帶你遨遊太空篇二
    國家地理太空探索全書太空生活時間最長的太空人之一,特裡·維爾茨親身講述體驗與經歷:特裡·維爾茨(即Twitter網友「太空人特裡」Astro Terry)在200餘天的太空生活中拍攝了30多萬張照片,創造了NASA太空人的拍照紀錄。他將這些從遠在地球幾百千米之外拍攝的作品上傳到Twitter和Instagram網站,與網友分享。《國家地理太空探索全書》精選其中神奇、美麗的照片,輔之以生動的解說,揭秘神奇的太空生活。
  • 《太空引擎》——宇宙才是人類的終極浪漫
    深邃而又神秘的太空,從古至今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從神話故事到文學作品中,人們一直對宇宙抱有幻想,例如神話故事中的嫦娥奔月、詩歌作品中的"可上九天攬月"、現代文學作品中的"手握日月摘星辰"等,無一不反映著人類對宇宙的嚮往。而我們今天所說的遊戲,就是一款能夠讓人體驗真實宇宙的遊戲。那就是《太空引擎》,嚴格意義上講,這並不僅僅是一款遊戲,而是一款宇宙模擬軟體。
  • 從太空看地球,人類就是夢
    科普一下宇宙知識,我們人類腳踩的土地,叫地球,我們看到的藍天,叫大氣折射。如果沒有地球,我們人類就成了空中飛人;如果沒有大氣層保護,我們人類就活不了,而且看到的藍天是漆黑一片。而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恰巧在一個合適的位子懸轉,經炙熱的陽光普照,慢慢地捕獲了太空中的水分子,積少成多,形成了原始的水源。水源慢慢地被陽光蒸發,被地球引力固定在地球的周圍,日積月累,大氣形成了,地球開始進入細胞合成周期,終有一天地球原始生命誕生了。
  • 來了,太空合集
    值此之際,《國家地理》為讀者們帶來太空合集,與大家一起探索宇宙!《華夏地理》雜誌太空合集《華夏地理》是享譽全球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獨家授權。(點擊下圖,購買《華夏地理》2019年3月刊)《圖解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