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廣袤的星空一直對人們有著無窮的吸引力。早在公元前,人們就開始觀測星空。
1973年11月,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圖了一份西漢初年(公元前168年)的帛書,人們稱其為《天文氣象雜佔》。這份距今2000多年的帛書中,記錄了古人繪製的20多種形態各異的彗星。
《天文氣象雜佔》繪製的彗星
研究者整理的《天文氣象雜佔》中出現的29種彗星圖
2000多年後的今天,人們對於太空的好奇心並沒有隨著科技發展而減少。科學家們仍然在孜孜不倦地觀測、研究著同一片星空。太空好像一座隨著科技發展,不斷「升級改造」的迷宮,總能為人類提供新的未解之謎,吸引著不同時代的人們持續探索。
黑洞內部是什麼樣的?
組成宇宙的暗物質是什麼?暗能量又是什麼?
「太空」中只有一個宇宙嗎?
這些新時代的天文謎題不僅是科學家感興趣的研究內容,還是眾多科幻電影和小說的題材,也讓我們普通人好奇不已。不過科幻電影和小說並沒有解答我們的全部疑問,我們還想知道科學家們是如何解釋這些問題的。
美國物理學教授詹姆斯·特賴菲爾所寫的《太空全書:蒼穹之上丈量宇宙》,就能解答我們關於太空的多種疑問。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太空全書》的作者——詹姆斯·特賴菲爾。
詹姆斯·特賴菲爾出生於1938年,在史丹福大學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包括粒子物理學、流體力學、醫學物理學和地球科學 。
詹姆斯不僅從事理論研究,也致力於科普寫作。他出版了20多本書和多篇文章,並廣受好評。
2000年,美國物理學會授予詹姆斯獲得了安德魯·傑曼特獎,獎勵他把物理學和藝術與人文科學相融合;
2007年,該學會又將科學寫作獎頒發給詹姆斯,獎勵他在《天文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宇宙的前進方向在哪裡」。
下圖是詹姆斯出版的部分著作的英文封面,你找到《太空全書》在哪兒了嗎?
《太空全書》第一版出版於2012年,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2019年,《太空全書》重新修訂整理,出版了第二版。
《太空全書(第二版)》分為太陽系、銀河系、宇宙和天文學理論四部分,匯集了關於太空的多種內容,包括:
星系與星體的誕生現狀、組成;天文學的基本理論和工作方法;最新的理論預測等。
不過,與其說《太空全書》是一本天文學科普書,不如說它是一本天文學「圖冊」。其實,《太空全書》的英文版書名直譯成中文就是「太空圖集」。因為這本書使用了用大量彩圖為讀者展現了眾多星體的真實面貌、星體之間的關係結構、天文理論圖解等信息。
《太空全書》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也是書中的圖片。這本書幾乎每一頁都有高清彩圖,更有大量圖片採用了對頁印刷形式。這本書的印刷和裝訂工藝,更讓這些圖片震撼人心。
高級啞粉紙四色印刷還原了星體的閃耀光芒;
鎖線膠釘的裝訂工藝,能讓我們把書180度平攤欣賞對頁全景大圖。
哈勃空間望遠鏡捕捉到照片。拍攝的是麒麟座V838突然膨脹,加熱並且照亮了周圍塵埃雲的殼層
因此,每當我翻看這些大幅對頁彩圖時,常常感覺我不是在翻看一本書,而是翻閱整個宇宙。
旅行者2號拍攝的天王星全球拼接圖;藍綠色是因為天王星大氣中的甲烷
這些圖片按內容,大致可分為4類:
實拍圖由多種專業望遠鏡和太空探測儀所拍,展現了星體的真實面貌。這些「天文之眼」不僅能去到更深遠的太空,還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現象。
下圖是歐洲航天局羅塞塔號探測器拍攝的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的特寫。拍攝時,探測器距離彗星表面只有85千米,差不多只有兩個全程馬拉松的距離。(全程馬拉松為42.195千米)
為什麼專業的設備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現象呢?
我們只能用肉眼看見可見光。但光除了可見光外,還有其他光線。比如:紅外線、紫外線等。我們平時用肉眼看到星星,是因為這些星星發出或者反射了可見光。但如果這些星星發出或者反射的光是不可見光,我們就無法用肉眼看到。
而專業的望遠鏡可以搜集這些光線,幫我們「看到」這些星體。這些專業望遠鏡有:
X射線望遠鏡:使用在波長比紫外線更短的電磁波。
紫外線望遠鏡:使用于波長比可見光短的電磁波。
紅外線望遠鏡:使用在比可見光長的電磁波。
次毫米波望遠鏡:使用在比紅外線更長的電磁波。
《太空全書》中的一些照片就是專業望遠鏡的實拍圖。
下圖是斯皮策空間望遠鏡拍攝的螺旋星雲的紅外圖片。
下圖是發出紅外線的星雲RCW120。
不過,有些《太空全書》中的實拍圖片是「美容」之後的結果。
比如:水星全球拼接圖。
雖然這幅圖並不是原始的實拍照片,但這幅修飾後的圖片卻可能更接近水星的真實狀態。因為這是科學家處理了大量觀測數據,整合了22000張圖片之後的結果。這些海量數據讓這幅圖片的細節更接近真實,相比單張實拍圖片合成圖片的細節也更為豐富。(見下圖)
《太空全書》使用了大量的全頁、全景彩圖展現星體細節和星繫結構。這些圖包括:
北半球和南半球星空圖不同季節的星空圖;
太陽系各大行星的全景圖,以及所有行星附屬衛星的全景圖;
太陽系以及太陽系外行星系統全景圖;
星系的音叉分類圖等。
文章空間有限,我選取書中部分圖片拍攝如下:
北半球夏秋季節星空圖;
土星全景圖和土星的衛星圖;
冥王星實拍全景圖;
太陽系的全景圖;
太陽系和外行星系統的全景圖。
全景圖除了能讓我們全方位地看到星體細節之外,還有什麼用呢?
你發現沒有?上面的最後兩張圖片,也就是太陽系全景圖和太陽系外的全景圖,如果是人為拍攝的,那麼這個人拍攝時,一定不在地球。這種「非地球視角」就是這些圖片的作用。
這些由專業航空設備在地球之外拍攝的圖片,能讓我們跳出習以為常的、以地球為中心的觀星視角,從太空的角度俯視星體和星系,為我們認識太空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此外,全景圖不僅能讓我們從全新的角度觀察太空,還能讓我們從更廣闊的視角了解太空。
比如:能讓我們一次性看到銀河系附近的75個星系的哈勃星系分類。
什麼是哈勃星系分類?
太空中有多種星系,天文學家根據視覺上的星系外觀將星系劃分成不同的種類。星系分類的方法有好幾種,最著名是由美國著名天文學家愛德溫·哈勃1926年提出的哈勃序列分類法。(你想的沒錯,哈勃天文望遠鏡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愛德溫·哈勃
這種分類法無論在專業的天文研究領域還是業餘天文學的觀測中,都是最常用的星系分類法。由於這種分類法中星系的圖形表示法很像音叉的形狀,所以也稱為哈勃音叉分類法。後來,其他科學家又對這種分類法進行了擴充。
哈勃星系分類法把大部分的星系分為三類:橢圓星系、透鏡星系和螺旋星系,第四類則是看起來形狀不規則的不規則星系。
《太空全書》中的圖片展現了銀河系附近,75個星系的哈勃星系分類圖。我們在這一張圖中,就能看到銀河系附近「千姿百態」的星體外型。可謂,「一圖打盡銀河系內外星系」。
科普書的最大作用是通俗易懂地解釋科學。所以,衡量科普讀物優劣的方式之一是,作者能否把抽象的科學理論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解給讀者。好的科普書,可以讓沒有專業基礎的讀者輕鬆看懂。為此,科普書作者不僅要把高深的專業知識轉化為普通人能看懂的「大白話」,有時還需要給這些「大白話」配上解說圖,便於讀者理解。《太空全書》就是如此。
《太空全書》沒有把解釋科學理論的任務都推給文字,也讓圖片承擔了一部分理論解釋工作。
比如,解釋廣義相對論的中心原則之一:質量的存在會使時空扭曲。
詹姆斯為了讓讀者看到廣義相對論的這兩個原則,不僅用文字形象地把時空比喻成抻開的、打上了標準長方形網格的橡膠薄片,還在書中配了一張大圖。
從這張配圖,我們能看到:
一個大的黃色球壓在橡膠薄片上,而薄片上在大球附近的格子,不再方方正正,而變成了菱形。而小的紅色球周圍的格子,變形不太明顯。
由於球有重量(準確說是質量),所以球壓在橡膠薄片上之後,薄片上的格子從長方形變成菱形。
詹姆斯用球壓薄片,說明時空(橡膠薄片)是如何被質量(球)扭曲了的(長方形變成菱形)。
不過,《太空全書》裡最讓我覺得驚奇的,卻是兩張看起來平淡無奇的餅狀圖。
這兩張餅狀圖展示了構成宇宙的物質組成。而讓我沒想到的是,竟然是暗能量組成了目前的大部分宇宙。而我們對暗能量卻幾乎一無所知。我們能通過各種儀器感知到的宇宙,只佔不到5%。換句話說,我們所了解的宇宙,可能都不是冰山一角,而是冰山上的幾片雪花。
可能你會問,為什麼科普書裡會有想像圖?想像圖不是真實的,有什麼好看呢?
首先,想像圖不代表完全虛構。有些想像圖依據的不是毫無根據的想像,而是科學理論。
比如:我們無法從銀河系外部俯視銀河系,只能看到銀河系這個巨大漩渦星系的一側。但我們通過測量和對其他天體的觀測,推斷出了整個銀河系的確切樣子。
藝術家們據此繪製出了從銀河系外部「看到」的銀河系全貌。這幅圖是銀河系現狀的真實再現,顯示出了銀河系擁擠的中心(中心有著緻密的星系核)和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
你能看到下圖中的太陽系嗎?
其次,雖然有些想像圖的內容源於想像,但理念卻是真實的。
這些想像圖雖然不一定是真實場景的呈現,但卻能把抽象的科學論述轉變成直觀的視覺圖片。通過圖片,我們就能一目了然地理解科學理論。
比如:有些科學家認為,宇宙不止一個,而且不同宇宙中物理規律不同。
這些宇宙是什麼樣的呢?
藝術家們創作出了有著不同物理規律的多重宇宙同時誕生的過程。(見下圖)
不過,《太空全書》用豐富的照片講解太空並不只是為了向讀者科普太空知識。
詹姆斯還希望讀者能夠:
看到太陽系之外,更為廣袤的宇宙;
了解到即使是銀河系,也只是宇宙中很小的、非中心位置的一個極其普通的星系;
認識到就連我們所處的宇宙都可能是眾多宇宙中的其中一個;
最終發現人類在有些誕生了一百多億年的星體中,萬分渺小。
你能在圖中發現我們所處的銀河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