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秋節,自然要想起嫦娥,作為中國人最早的關於月亮的神話故事,寄託著古人最早的天文思索。月亮作為離地球的星體,還有規律性的陰晴圓缺以及圓月時清晰的月上陰影,可以說讓人萬分著迷。夜晚更是有賴於月亮在工業革命之前讓我們可以藉助月光,不至於摸黑。
記得大象小時候看《十萬個為什麼》就有一篇說到為什麼要在農曆八月十五賞月的!
因為入秋後北方來的乾冷空氣流迫使夏季一直迴旋在我國上空的暖溼空氣退去,因此天氣中的雲霧逐漸也減少了,同時太陽的傾斜度也逐漸擴大,地面得到太陽光熱逐漸也會減少,氣溫同時也會一天比一天低,而秋風通常也會讓水汽降低,空氣透明。因此夜空通常也是比較明亮的,月光也通常比較皎潔。從天文學上來看,月亮通常也不一定只在中秋分明。因為月亮通常反射太陽光才會亮,因此從月球上看,月光強弱應該和月亮反光面的大小有關,而又和月亮距離地球和月亮離開太陽的遠近有關,當月亮反射射太陽光月面最大的時候就是圓的,這個時候月亮通常也是最明亮的。而且月球通常是圍繞地球轉,而地球軌道是橢圓形的。而最近的地點不一定是十五。農曆初一通常定"朔","望"則要視月球運轉情況而定,通常出現在農曆十五、十六兩天,甚至十七(比如今年);另外,地球繞太陽旋轉軌道也是橢圓的,近日點一般都在農曆十一、十二月,並不在八月。
所以其實冬天不論是月亮大而圓,還是月色亮度,都要優於中秋節,不過農曆中秋後逐漸天氣轉冷,就算冬天再漂亮的月亮也顧不得欣賞了!那麼就只好挑了個最合適的農曆八月十五!
其實天文學還是非常有意思的,之前大象也跟大家分享幾本天文學好書,今天就再來跟大家分享兩本好書。
美國國家地理的宇宙科普畫冊,《宇宙全書:國家地理新視覺指南》包含500餘幅絢爛奪目的圖片,以前沿的科學數據和探索進展、全新的視覺圖鑑呈現形式、突破性的星系宏觀視角,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奇而宏偉的宇宙視野,用前所未有的細節展示了我們的銀河系和遙遠的宇宙。
印刷非常精美,超大的圖冊,讓讀者有最直觀的感受,當然,在之前關於天文學的書單裡大象強調過這種圖片不是我們真實肉眼可見的,而是科學家通過特殊技術進行合成。
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月球,其實當初是沒有的,而是一個像火星那麼大的天體撞擊地球後一部分成了現在的月球!才有了我們現在的中秋節賞月!不然只能賞星星了!
所幸在原始月球撞擊地球後再沒有那麼大的行星光顧地球,不然地球哪有機會誕生如此絢麗多彩的文明。
更不要說有機會來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探索太空。而宇宙起源更是最迷人的問題之一,其中恆星可謂「萬物之源」。
對於人類而言,最近的恆星系統自然還是太陽系。
書中用很形象的圖標畫出了人類對太陽系的探索歷程,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中。
竟然是中秋節,檔案還是要再說說月亮的事情,在月球上看地球跟我們在地球上看月亮一樣有陰晴圓缺。
嫦娥奔月作為開端,現代人對宇宙的探索是越來越遠。
可能很多宇宙理論我們都看不懂,但是像國家地理這樣的專業雜誌,讓我們在枯燥的理論中看到那麼多漂亮的圖片,配合大開本,精美的印刷,自然更事半功倍。
如果看完圖片,留下更多的疑問,那麼就介紹下面這本《太空飛行課》。
這本書就是太空天文的「十萬個問什麼」,作者是NASA資深太空人湯姆·瓊斯,以服役11年、執行過4次太空任務、3次太空行走、在太空生活33天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告訴讀者真實的太空生活是怎樣一種體驗。書中問題全部來自公眾的真實提問,從上萬個問題中精選342個人們zui關心的進行解答。這些提問者包括幼兒園小朋友、公司高管、空軍學院學生、博物館遊客、也有專業的同行。因為真實,所以所有問題不刻板、接地氣,同時作者的回答也既專業又幽默。
相對高深理論知識,其實普羅大眾更關心的還是太空人的日常,比如出發前要吃點什麼啊,或者說不能吃什麼的;還有火箭或者宇宙飛船發射時會不會緊張,如果說不緊張肯定是假的啦,哈哈!
現代太空人這些食物好吃不好吃說不好,但是豐富還是確實挺豐富的。
除了問答,自然還有印刷精美的實拍照片,增加閱讀的樂趣。
太空衣可謂科技感十足,當然本身所需要的科技也是不少。
相信很多人都問過在太空中是否真的能看到中國的長城,雖然以前那樣傳說過,但是實際中憑肉眼還是看不到的。
不過,藉助一些儀器設備,太空中還是可以看到像長城那樣的大型建築。
除了常規的科學實驗,其實太空人在太空中還是樂趣不少的,之前大象也介紹過幾本類似的書,喜歡的話可以看看。
月亮圓又圓,太空總是讓人著迷,吃過月餅,看看書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