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BBC的《行星》,再看看這本《行星全書》

2021-01-18 彥綾

(圖片來源於網絡)

BBC的《行星》看完了,很巧,微信讀書上也有一本書,名字就叫《行星全書》。

這本《行星全書》不是BBC推出的,如果BBC要把紀錄片《行星》出書,與可能只會是布萊恩·考克斯撰寫。

我這是有多愛布萊恩·考克斯啊,看關於宇宙的科普讀物,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布萊恩·考克斯。

前久,一個朋友說想送一本書給我,讓我自己選。一瞬間為難住了我。微信讀書與網易蝸牛,基本上滿足了我對閱讀的需求,普通的紙書,我還真是想不到要收藏誰的。

後來,翻了半天,才想起,布萊恩·考克斯的書還有幾本我沒有收藏到,要不就告訴她一下?

結局是意料之中的,因為我也沒有買到的紙書,她肯定也買不到。我與她通話時,她質問我:「你是不是故意的?我在書店裡看不到這本書,在網上也買不到這本!」

我嘿嘿直笑,因為普通的書,電子版就夠了,只有布萊恩·考克斯的科普書,才能引發我對紙書的收藏興趣。

閒話就少說幾句,下面轉入正題。

雖然我腦子裡的知識不夠多,但對宇宙的興趣卻是不少。比如那一顆顆星星,每當夜晚來臨時,星星們就慢慢地人們的眼前勾畫一幅幅神秘的圖案。

科學家們,給這些看得見星空的圖案起了各種各樣的名字,古今的星空故事交織在一起,給人們無限的暢想機會。

但是,幻想歸幻想,我們還是更希望真正地想去了解每一顆星星,不管它是恆星、類木行星、類地行星、矮行星,還是極為普通的小行星。

近三百年來,人類科技的飛速發展,讓我們現在有機會跟隨星際探測器,去一窺宇宙的奧秘。我們目前只能通過探測器看上一眼那些神秘的星球,但或許在未來兩三百年內,人類已經突破肉身限制,親自駕駛著宇宙飛船,去尋找新的棲息地。

很是喜歡《行星全書》比爾·奈給作者尼爾馬拉·納塔瑞傑作序裡的一句話:任何發現都可能會改變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比如人類在火星上發現了微生物。

再怎麼享受孤獨的人,也不可能單獨存在。他必須與周圍的人、事、物為伴。更何況,當在遙遠的另一顆星星上,發現有生命存在時,我們會鬆一口氣:真好,我們有鄰居了。

想想,木星上的暴風眼,居然可以容納六個地球;再想一想,冥王星上居然有一個心形的沒有隕石坑的平原;再想想,土星上神秘的六邊形旋渦。

如果,如果能親自去看一看,作為渺小如蜉蝣的我,真的可以死而無憾。

《行星全書》沒有一個生澀的語言,當然它有一些普通人不太理解的專業術語,比如核合成,核融合等等。儘管如此,但一點也不影響閱讀,是非常適合家長帶著孩子一起閱讀的科普讀物。

比如這一段:「太陽風由微小粒子及能量組成,強勁的太陽風足以吹散近日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表面絕大部分的氣體。另外,由於離太陽過近,超高溫導致水蒸氣和甲烷氣體無法凝結,只有熔點、密度更高的物質才能留下。因此,離太陽較近的都是富含巖石和金屬的類地行星。」

我們可以帶著孩子想像這樣一個場景:一陣陣有著超高溫度的熱風吹過,一顆顆星球上的水分被蒸發,被吹走。慢慢地,只剩下一些大風帶不走的堅固巖石和金屬。高溫使得這些星球上寸草不生,稀薄的大氣降不下雨滴。

這些星球,沒有一件合適的外衣來保護自己,於是只能表面裸露著,接受太陽無窮無盡的燒烤;當太陽照不到時,同樣因為沒有適合的外衣,因此它們又變得冰冷無比。

但是,這些星球上一些液體曾經流動過的痕跡,又讓人開始聯想:是不是在它們乾枯的外表下,藏著不為人知的生命?

孩子們是非常富於幻想的,只要給他們一個點,就可以讓他們想像出無邊際的東西。不管這些想法是不是荒誕不經,在未來會不會實現,只要幫助孩子去想像,那麼就可以慢慢開發孩子的主動學習能力。

我相信我們的地球不是茫茫宇宙中唯一孕育生命的星球,我們為什麼要向走向宇宙,去了解星星,除了尋找資源與另一個棲息地之外,其實我們更想知道:我們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那顆承載著我們希望的旅行者探測器,它在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不知道又會發現什麼樣的奇蹟。

太空題材作家的弗蘭克·懷特(Frank White)在完成一次跨越美國全境的飛行之後,首次提出了「總觀效應」這個概念。懷特說:「生活在太空定居點或月球上的人,會產生一種總觀。他們能親眼看到:我們的地球是一個系統,人類只是這個系統中的一部分,萬物之間不但相互關聯且是一個整體。這些事我們雖然也知道,但是從未有過那種經歷。」——《行星全書》

糾結著環境保護問題與生活便利之間的我們,慢慢地開始意識到,萬事萬物之間,人類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就像那些海裡死於塑料汙染的魚類和和龜類一樣,如果再毫無節制地消耗地球,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被滅絕的,也許就是人類自己。

太空飛行員在太空中俯瞰地球時,發現我們的地球真的是非常脆弱。再看看太陽系中其他類地行星上四處密布的隕石坑,就可以想到地球是多麼的幸運,我們又是多麼的幸運。

遠古時期,一顆直徑只有十公裡大小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就導致恐龍的滅絕,那麼,我們怎麼能肆意破壞這顆美麗的藍色星球呢?

《行星全書》不長,文字通俗易懂,並且配有大量的精美照片。這些照片幾乎都來自於美國宇航局下屬的各個物理實驗室。非常感謝這些提供精美照片的人,是它們讓讀者們更容易理解關於太空裡的那些簡單知識。

如果你熱愛我們頭頂上的那片星空,那麼,《行星全書》是一個不錯的讀物。

相關焦點

  • BBC《行星》製片人:科學的故事永遠「未完待續」
    BBC《行星》製片人:科學的故事永遠「未完待續」 原標題:   中新社北京6月5日電 題:對話BBC《行星》製片人:科學的故事永遠「未完待續」  中新社記者 劉旭
  • 對話BBC《行星》製片人:科學的故事永遠「未完待續」
    中新社北京6月5日電 題:對話BBC《行星》製片人:科學的故事永遠「未完待續」  中新社記者 劉旭  「從銀河系和恆星的角度來說,太陽系中的行星,不過是陽光偶然掠過的一顆沙粒。但是40多億年來,這些微塵之上卻寫就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壯麗詩篇。這是關於行星誕生和消亡的故事。」
  • 為什麼行星都是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的?看完長知識了!
    為什麼行星都是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的?看完長知識了!行星都是球形的,因為這是行星和矮行星的定義。它不是一個行星,不是一個球體。行星和矮行星的第一個要求是通過自身重力實現流體靜力平衡的能力,也就是說,它只是在重力的作用下才是一個球,但它可以通過離心力稍微變平。
  • BBC紀錄片:《行星地球》( 4-6集 )
    紀錄片《行星地球》被譽為空前絕後的地球禮讚。40個攝製組歷經五年的艱苦拍攝,為我們奉上這部開創動物紀錄片新紀元的傑作。一個前所未有地球展現在我們面前。5年,這是歷史上拍攝時間最長的紀錄片。阿拉斯泰爾.福瑟吉爾的製片團隊歷盡千辛萬苦拍攝到許多特殊的場景。
  • 科幻片級別的紀錄片,BBC年度巨製《行星》播出,確定不看一下?
    繼《王朝》系列大火之後,又一部BBC年度巨製《行星》在騰訊視頻上映,這是一部深入介紹太陽系八大行星的紀錄片,一部並不輸於任何科幻片的「宇宙恢弘史詩」。其實這並不是第一部以《行星:The Planets》命名的紀錄片,在1999年BBC就已經推出了同樣描寫太陽系內行星的紀錄片。但在這過去的二十年的時間裡,人類對行星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進展,計算機特效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這些都足以支撐起一部全新的史詩級記錄片了。
  • BBC巨製紀錄片《行星》,穿越太陽系的一場奇妙旅行
    這是人類第一段紀錄性的畫面。到今天,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紀錄片,為觀眾呈現和記錄下了無數精彩紛呈的瞬間。最近BBC推出的紀錄片《行星》,就同時讓我們領略到了宇宙之奧妙、製作之精妙。看過的,無不驚豔在一段氣勢磅礴的交響樂中,BBC紀錄片《行星》拉開了帷幕,它講述的是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故事,以及圍繞這九大行星所產生的星體的「前世今生」。
  • 8大行星變成9大行星,來看這顆多出來的「行星」是如何造出來的
    因為人類的科技在不斷地發展,而且行星的形成原理是將太空中的物質聚集在一起,當聚集在一起的物質達到一定的質量之後,一顆行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顯然目前人類的技術是做不到的,但是一切皆有可能,說不定未來的人類能夠將太陽系中一些小行星、彗星等小天體聚合在一起,形成一顆行星。然後再利用核彈爆炸所產生的力量作為反推力幫助行星回到正軌上。
  • 太陽系8大行星太弱了,來看看這3個行星之最,各種打破現有理論
    太陽系8大行星太弱了,來看看這3個行星之最,各種打破現有理論太陽系一直是八個行星,不過,曾經一段時間裡,冥王星也被當作是第九大行星,不過很快就被定義為矮行星,八大行星依然還是沒有變化。科學家們也在不停地觀測研究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在我們看來,八大行星依然非常神秘,連我們地球也還藏著許多的秘密。不過太空裡卻有三個超級行星,被稱為宇宙三大最強行星,那麼這三個行星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呢?快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 為什麼所有的行星都是球體?看完恍然大悟
    如果這樣的太空旅行夢想真的能實現,那麼探索太陽系,近距離觀察所有行星一定會很有趣。雖然所有的行星都有著不同大小,顏色和組成物質也有所不同,但你注意到了一個相似之處:它們都是球形的!這是為什麼呢?被我們宏偉的太陽系中,為什麼我們不能看到形狀像金字塔,立方體甚至碟狀的行星呢?
  • 2016「星空院線」大劇透:忘了流星雨吧,宅在家看看大行星可好?
    2016「星空院線」大劇透:忘了流星雨吧,宅在家看看大行星可好?所以,看完2016年的主要天象預告後,有「追星」計劃的朋友們,不妨將其與今年的旅行計劃「二合一」,或者在家門口做足「功課」,看看日偏食,賞賞大行星。   日食   2016年,地球上將發生一次日全食和一次日環食,可惜在我國境內皆看不到。
  • 月亮圓又圓,中秋聊兩本天文學好書《宇宙全書》《太空飛行課》
    所以其實冬天不論是月亮大而圓,還是月色亮度,都要優於中秋節,不過農曆中秋後逐漸天氣轉冷,就算冬天再漂亮的月亮也顧不得欣賞了!那麼就只好挑了個最合適的農曆八月十五!其實天文學還是非常有意思的,之前大象也跟大家分享幾本天文學好書,今天就再來跟大家分享兩本好書。
  • 看書娃只是知道了8大行星,美國小學科學課讓娃設計出自己的行星
    就拿今年6月份我的同事米粒媽來說,就帶著當時4歲的米粒去美國NASA展足足看了3個小時的太空展覽。以前去天文館基本就是晃蕩一圈就出來了。我問為什麼有這麼大變化,她說就是因為跟著科學課學了很多知識,所以看的時候特別認真。比如說,這個8大行星的運轉模型。
  • 火星和木星之間本應再有一顆行星,可這裡卻只有幾十萬顆小行星!
    火星和木星之間本應再有一顆行星,可這裡卻只有幾十萬顆小行星!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名單之外之後,太陽系還有8顆行星,根據它們與太陽的距離,它們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然而,太陽系中的行星數量不應該是8個,而是9個。請不要誤會我。
  • 啥也不說,BBC最新紀錄片《行星》,五星走起!
    ——《行星》文丨舊故麻袋∨我曾翻閱過美國學者吉姆·霍爾特的《世界為何存在》,這是一個古老而常存的命題,為了尋找答案,吉姆·霍爾特走遍世界,尋訪各大領域專家,進行探討,試圖從不同角度解開「宇宙存在」的終極謎團。
  • 中班科學教案:九大行星
    展示圖片1   2、過渡到主題   你知道這首歌叫什麼名字嗎?其實我們也住在一顆星星上面,你知道它叫什麼嗎?(將地球的圖片粘貼到版面上)   二、複習鞏固已學到的內容,介紹九大行星的名稱。   1、你知道地球是誰的寶寶嗎?(粘貼太陽)你還知道誰也是太陽媽媽的寶寶?(教師分別粘貼,如遇到說大天海冥,就播放錄音,請幼兒尋找,並粘貼。)
  • 火星和木星之間本應再有一顆行星,可這裡卻只有幾十萬顆小行星
    在冥王星被用投票的方式投出了行星的行列之後,太陽系還擁有八大行星,按照與太陽的距離由近及遠來算,它們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然而,太陽系的行星數量本不應該是八顆,而應該是九顆。
  • 行星是這樣形成的?|行星
    DSHARP  這是天文學家用ALMA拍攝的一些原行星盤中塵埃的照片,可以看到縫隙和環狀結構很常見,這表明可能正在形成行星。這兩臺儀器所進行的觀測截然不同,但是它們所獲得的數據相互補充,大大增強了我們對行星形成的認識。
  • 什麼是「殭屍行星」,難道「殭屍行星」上真的存在有殭屍嗎?
    說到宇宙還真是無奇不有,這不在宇宙中就有一個名叫:「殭屍行星」的一顆星球,相信當大家看到這顆星球名字的時候,一定會想這顆行星上難道真的有「殭屍」嗎?有沒有「殭屍」咱們先不說,咱們先簡單的先來了解一些什麼是「殭屍行星」已經「殭屍行星」上真的有殭屍嗎?
  • 太陽系的行星, 八大行星還是九大行星?
    板塊構造與生物活動維持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到其他場所再返回的不停流動。大氣中穩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過溫室效應對維持地表氣溫有極其深遠的重要性。溫室效應使平均表面氣溫提高了35攝氏度(從凍人的-21℃升到了適人的14℃);沒有它海洋將會結冰,而生命將不可能存在。豐富的氧氣的存在從化學觀點看是很值得注意的。氧氣是很活潑的氣體,一般環境下易和其他物質快速結合。
  • 很少被人關注的小行星帶,本應該存在一顆行星才對
    星空如此浩瀚,上仙帶你去看。大家好,我是星學菜上仙!太陽系有八大行星,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自己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球。而在以前,太陽系曾擁有九顆行星,只不過冥王星如今已被踢出了行星界。然而,除卻冥王星這顆「假行星」外,太陽系本應該還存在一顆真正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