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BBC的《行星》看完了,很巧,微信讀書上也有一本書,名字就叫《行星全書》。
這本《行星全書》不是BBC推出的,如果BBC要把紀錄片《行星》出書,與可能只會是布萊恩·考克斯撰寫。
我這是有多愛布萊恩·考克斯啊,看關於宇宙的科普讀物,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布萊恩·考克斯。
前久,一個朋友說想送一本書給我,讓我自己選。一瞬間為難住了我。微信讀書與網易蝸牛,基本上滿足了我對閱讀的需求,普通的紙書,我還真是想不到要收藏誰的。
後來,翻了半天,才想起,布萊恩·考克斯的書還有幾本我沒有收藏到,要不就告訴她一下?
結局是意料之中的,因為我也沒有買到的紙書,她肯定也買不到。我與她通話時,她質問我:「你是不是故意的?我在書店裡看不到這本書,在網上也買不到這本!」
我嘿嘿直笑,因為普通的書,電子版就夠了,只有布萊恩·考克斯的科普書,才能引發我對紙書的收藏興趣。
閒話就少說幾句,下面轉入正題。
雖然我腦子裡的知識不夠多,但對宇宙的興趣卻是不少。比如那一顆顆星星,每當夜晚來臨時,星星們就慢慢地人們的眼前勾畫一幅幅神秘的圖案。
科學家們,給這些看得見星空的圖案起了各種各樣的名字,古今的星空故事交織在一起,給人們無限的暢想機會。
但是,幻想歸幻想,我們還是更希望真正地想去了解每一顆星星,不管它是恆星、類木行星、類地行星、矮行星,還是極為普通的小行星。
近三百年來,人類科技的飛速發展,讓我們現在有機會跟隨星際探測器,去一窺宇宙的奧秘。我們目前只能通過探測器看上一眼那些神秘的星球,但或許在未來兩三百年內,人類已經突破肉身限制,親自駕駛著宇宙飛船,去尋找新的棲息地。
很是喜歡《行星全書》比爾·奈給作者尼爾馬拉·納塔瑞傑作序裡的一句話:任何發現都可能會改變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比如人類在火星上發現了微生物。
再怎麼享受孤獨的人,也不可能單獨存在。他必須與周圍的人、事、物為伴。更何況,當在遙遠的另一顆星星上,發現有生命存在時,我們會鬆一口氣:真好,我們有鄰居了。
想想,木星上的暴風眼,居然可以容納六個地球;再想一想,冥王星上居然有一個心形的沒有隕石坑的平原;再想想,土星上神秘的六邊形旋渦。
如果,如果能親自去看一看,作為渺小如蜉蝣的我,真的可以死而無憾。
《行星全書》沒有一個生澀的語言,當然它有一些普通人不太理解的專業術語,比如核合成,核融合等等。儘管如此,但一點也不影響閱讀,是非常適合家長帶著孩子一起閱讀的科普讀物。
比如這一段:「太陽風由微小粒子及能量組成,強勁的太陽風足以吹散近日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表面絕大部分的氣體。另外,由於離太陽過近,超高溫導致水蒸氣和甲烷氣體無法凝結,只有熔點、密度更高的物質才能留下。因此,離太陽較近的都是富含巖石和金屬的類地行星。」
我們可以帶著孩子想像這樣一個場景:一陣陣有著超高溫度的熱風吹過,一顆顆星球上的水分被蒸發,被吹走。慢慢地,只剩下一些大風帶不走的堅固巖石和金屬。高溫使得這些星球上寸草不生,稀薄的大氣降不下雨滴。
這些星球,沒有一件合適的外衣來保護自己,於是只能表面裸露著,接受太陽無窮無盡的燒烤;當太陽照不到時,同樣因為沒有適合的外衣,因此它們又變得冰冷無比。
但是,這些星球上一些液體曾經流動過的痕跡,又讓人開始聯想:是不是在它們乾枯的外表下,藏著不為人知的生命?
孩子們是非常富於幻想的,只要給他們一個點,就可以讓他們想像出無邊際的東西。不管這些想法是不是荒誕不經,在未來會不會實現,只要幫助孩子去想像,那麼就可以慢慢開發孩子的主動學習能力。
我相信我們的地球不是茫茫宇宙中唯一孕育生命的星球,我們為什麼要向走向宇宙,去了解星星,除了尋找資源與另一個棲息地之外,其實我們更想知道:我們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那顆承載著我們希望的旅行者探測器,它在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不知道又會發現什麼樣的奇蹟。
太空題材作家的弗蘭克·懷特(Frank White)在完成一次跨越美國全境的飛行之後,首次提出了「總觀效應」這個概念。懷特說:「生活在太空定居點或月球上的人,會產生一種總觀。他們能親眼看到:我們的地球是一個系統,人類只是這個系統中的一部分,萬物之間不但相互關聯且是一個整體。這些事我們雖然也知道,但是從未有過那種經歷。」——《行星全書》
糾結著環境保護問題與生活便利之間的我們,慢慢地開始意識到,萬事萬物之間,人類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就像那些海裡死於塑料汙染的魚類和和龜類一樣,如果再毫無節制地消耗地球,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被滅絕的,也許就是人類自己。
太空飛行員在太空中俯瞰地球時,發現我們的地球真的是非常脆弱。再看看太陽系中其他類地行星上四處密布的隕石坑,就可以想到地球是多麼的幸運,我們又是多麼的幸運。
遠古時期,一顆直徑只有十公裡大小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就導致恐龍的滅絕,那麼,我們怎麼能肆意破壞這顆美麗的藍色星球呢?
《行星全書》不長,文字通俗易懂,並且配有大量的精美照片。這些照片幾乎都來自於美國宇航局下屬的各個物理實驗室。非常感謝這些提供精美照片的人,是它們讓讀者們更容易理解關於太空裡的那些簡單知識。
如果你熱愛我們頭頂上的那片星空,那麼,《行星全書》是一個不錯的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