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5日電 題:對話BBC《行星》製片人:科學的故事永遠「未完待續」
中新社記者 劉旭
「從銀河系和恆星的角度來說,太陽系中的行星,不過是陽光偶然掠過的一顆沙粒。但是40多億年來,這些微塵之上卻寫就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壯麗詩篇。這是關於行星誕生和消亡的故事。」
5月29日,BBC(英國廣播公司)紀錄片《行星》在中國網絡平臺上線。從地球到木星,從行星到衛星,這部紀錄片以戲劇化的表達手法追溯45億年的太陽系變遷歷史,講述太陽系行星恢弘壯麗的生命故事。日前,該片製片人吉迪恩·布拉德肖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講述新作的幕後故事。
2010年,BBC曾播出一套五集紀錄片《太陽系的奇蹟》。有評價稱,它將BBC自然紀錄片的視野從地球開拓至無垠宇宙,而布拉德肖正是這套紀錄片的導演之一。他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在近十年之後,攜手「老搭檔」布萊恩·考克斯交出「同題作文」,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這十年間科學的進步。
「當我們製作《太陽系的奇蹟》時,已經有一些飛行器對行星進行探測。但十年過去了,又有更多的探測器飛往這些行星:水星有『信使』號,土星周圍有『卡西尼』號,『朱諾』號飛向木星,『新視野』號則一路飛向冥王星,是這些新飛行器回傳的數據不斷更新我們對太陽系行星的認知,也給我們機會講述這些新故事。」
近十年間視頻拍攝和剪輯技術的進步也給新作帶來了更多創作可能。《行星》製作團隊在地球上具備外星地貌特徵的地點取景,在那些「遠離人群、遠離『綠色』」的地方,以實景拍攝畫面為基礎,輔以每集20至25分鐘的視覺特效場景,再現一系列奇特而又美妙的景象,將觀眾代入這些盪氣迴腸的星際劇情。
與前作「授課式」的表達形式不同,《行星》將太陽系的八大行星擬人化,以劇情片的形式呈現四十五億年時間跨度內的星際劇情。「我們製作這部紀錄片不單是給科學愛好者看的,而是要面向大眾,讓他們都參與到劇情中來。」布拉德肖說。
為了實現這一創作目的,布拉德肖的團隊「對標」以劇情講述能力見長的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我們經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是皮克斯來拍這部片子,他們會怎麼做?」布拉德肖說,「如果皮克斯能讓觀眾與一個玩具產生共情,那我們的挑戰就是要讓觀眾和一顆星球產生共情。」
「比如土星,有人說它是太陽系裡最漂亮的行星,對於某些觀眾來說,這就足夠了。」布拉德肖舉例說:「但是有意思的是,這顆行星最美妙的地方在於,它的某一顆衛星上面可能會有生命,如果把這兩個事情加在一起,觀眾就有了兩個理由來看土星。所以每一集我們都會很認真地去策劃,尋找這樣能夠激起觀眾興趣的切入點。」
「我希望這部片子能夠讓觀眾的視野打開一點點,能夠以不同的視角來看待這些遙遠的世界,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也是這個相互連結的系統中的一部分,它們並不只是大氣層外的星球,而是我們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沒有它們,我們也不會在這裡。」他談到,「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有可能更進一步地發現人類的存在有多獨特。」
在布拉德肖看來,「一切都在不斷發展」正是科學探索的魅力所在。「正如著名的『卡西尼號』探測器,雖然探測器本身已經在土星大氣層焚毀,但它在這十幾年間回傳的數據還在處理中,科學家們每次回溯這些數據,仍然會有新的發現,不斷更新我們對宇宙的認識。」他笑言,「我們只是基於現有的知識體系在講故事,但是這個故事是『未完待續』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