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0日至1月27日,由臺灣中時媒體集團、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國文化院、鳳凰網、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十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在臺灣地區舉行。
本期體驗營以「社區營造文化之旅」為主題,在金門開營,來自兩岸的30名大學生營員先在金門參訪了獅山炮陣地、金門文化園區、瓊林社區、碧山社區、燕南書院等地,體會到金門在閩南文化、戰地文化、僑鄉文化交融中產生的社區營造特色。在金門和平紀念園區,兩岸學子合力敲響「和平鍾」,鐘聲響徹金廈兩岸。
之後,體驗營一行飛抵臺灣本島,途徑臺北、新北、新竹、苗慄、彰化、南投、高雄等縣市,陸續參訪了北投社區、三峽鎮、蕭如松紀念園區、北埔社區、鹿港小鎮、彰濱工業區、桃米社區等島內具有代表性的社區營造案例。在桃米社區,營員們運用此行學習的經驗,以自己家鄉為例,就如何運用社區資源進行社區營造進行了提案展示。1月26日,體驗營在高雄佛光山舉行結業儀式。
來自臺灣大學的營員周孟萱記錄下了自己一路以來的感受和思考。
2019年1月20日
啟程
聽著地陪說著金門的故事,其實心中有點不舍,明明是這麼一個有文化歷史的鄉鎮,卻是現在年輕人急著往外遷移的地方。長期居住的人少,擁有金門戶籍的人卻那麼多,大部分都是為了這裡良好的福利而來,我想,該如何使金門的戰地文化被傳承下來,讓在地的年輕人願意留下來為家鄉貢獻一份心力,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尤其金門又在交通樞紐的重要位置,肯定是未來能發光發熱的島嶼。
何其幸運,能在一個這麼有歷史氣息的地方,和夥伴們留下美好回憶。"
作者在燕南書院門前留影
2019年1月21日
認識
早上的開幕典禮、楊院長的講座,下午參觀了兩個社區和燕南書院,都讓我們更加認識金門的歷史,除了戰地文化,原來金門也是一個這麼有書香氣息的地方,光瓊琳社區就出了六個進士;站在燕南書院前的廣場,讀著朱熹的觀書有感,於制高點往下欣賞金門的遼闊風景,微風的吹拂,配上古色古香的建築,抬頭仰望,彷彿看到了宋朝的天空。
今天和夥伴們聊天,少了第一天的羞澀和緊張,多了一份熟悉和親近感,也多認識了許多人的生活小事,明天我們將飛向臺灣本島,更加深入理解社區營造的意義。"
2019年1月22日
吸收
從金門飛到臺灣本島,品嘗了道地的牛肉麵,便接著前往北投社區參觀。新北投車站、北投圖書館、溫泉博物館,藏著日治時期的文化,也有現代綠建築的成品。聽了北投文化基金會的演講,才了解到社區營造不只是推廣社區自己的特色,更是建立社區裡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長者的相關服務、農民市集等等,「以人為本」的服務,才是社區營造的最終目標。
今天晚上和夥伴們去唱歌,沒想到人生第一次夜唱,就是獻給文化營了。雖然唱到後來大家都累得快虛脫,但是心情是感到非常愉悅的,一次又一次的聚會,解除了彼此之間的距離感,大家的心感覺又更靠近了一些。
2019年1月23日
灌溉
早上參觀了三峽的李梅樹紀念館及清水祖師廟,李老師的技術及毅力,實在是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特別喜歡李老師所畫的透視圖和風景畫,能從他的畫作中看見國外藝術家的影子,卻又保持他自己的風格,對於作品要求極高的他,祖師廟的精緻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廟宇的確就是一本書,讓人還想找機會到祖師廟好好了解建築上的每個故事。下午到蕭如松紀念園區,除了光線優美很好拍照之外,也敬佩老師是個如此嚴謹的教育家和藝術家,畫過這麼多風格的畫作,沒想到都是自學而來的。以上,若是社區營造能將社區中那些對於社會有貢獻的人的事跡傳承下來,那將會是每個社區獨一無二的故事。
最後去了三生埤塘社區參觀,景色遼闊讓人忘卻一切煩惱,很驚訝他們能將社區設計成如此美麗的風景區,期待他們之後將腳踏車道規劃完全,必定可以吸引很多人更加關注這個社區。
2019年1月24日
成長
鹿港,我覺得是臺灣做社區營造非常成功的例子之一。一府二鹿三艋舺,鹿港從前就是一個繁榮的城鎮,但是隨著首都北遷,鹿港也跟著漸漸沒落,不再佔有經濟上這麼重要的位子。雖然如此,在地的居民們並沒有放棄他們固有的歷史和文化,設立了鹿港民俗文物館,也保存了完善的鹿港老街;藉由民間信仰,透過廟宇吸引了各地的信徒和民眾前來鹿港觀光,成功將鹿港的故事傳承下來,也締造了許多當地的經濟成長。
今天晚上和同組的夥伴們討論明天的社區營造口頭報告,實在是覺得大陸的同學們太厲害了,就算不是自己故鄉的社區,也都能講出一大堆相關的文化,但是身為臺生的我們,卻對於臺灣的社區不大了解。我們只知道大多的社區都是著重在凝聚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住宅社區,很少有像大陸那樣以經濟利益為主軸所發展出來的社區。就算臺灣也有一些以保護文化為目的所發展出的社區營造,身為臺灣人的我們也不甚了解,這也告訴我是該好好認識自己的家鄉,多多了解每個地區背後所承載的故事及歷史。
2019年1月25日
交流
營期中我們參觀了許多社區,桃米社區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桃米社區之所以那麼有名,我想是因為他們的居民都是由衷的希望整個社區的人可以一起變得更好,所以就算是年輕人,也願意留下來為社區犧牲奉獻,也才能讓我們遇到這麼年輕的解說員。另外,我覺得桃米是個非常幸運的社區,因為這裡本身就有豐富的生態環境,又加上地利之便,才能夠讓他們在災後重建的過程中,成功打造出知名度。其他的社區若想仿效桃米社區,第一步驟就是要先找出屬於自己社區獨一無二的特色,才能有後續的發展。
下午的社區營造報告,讓我聽見了許多人家鄉的故事,不管是在兩岸的何處,社區營造都會是個重要的議題,而要如何無中生有,就必須靠我們年輕一代好好去發想了。
2019年1月26日
靠岸
為期八天的旅程,在今天悄悄靠岸了。早上的結業式,看見每一組都非常認真的分享這一趟旅途中的體悟和心得,影片也令人十分感動,突然覺得很感慨,是什麼樣的緣分,將我們這來自天南地北的三十個孩子綁在了一起,多麼幸運遇見你們,溫暖了我2019的冬天。
下午到了佛陀紀念館參觀,對於大師的開導,我頗有體悟的。「人生,要當一個觀眾,別當入戲太深的演員。」其實我一直都蠻相信命運的,很多事情早在冥冥之中就有安排,所以我們必須提得起,放得下,常保一顆善良的心,才是面對人生起起落落最好的應對之道。
在新崛江商圈裡,看著大家開心的吃著天使雞排,也失去理智的瘋狂購物,心中感到蠻充實的。一起相處的最後一個夜晚,沒有感傷,我們都要在彼此心中留下最美麗的倩影。
2019年1月27日
別離
相遇本身就是奇蹟,分離只是未完待續......
凌晨五點半發車,摸黑駛離佛光山,就象是帶領我們大家,前往一個未知的旅程。桃園機場的寒風凜冽,卻吹不散我們對彼此的情感。 在機場的出境入口,我們抱了又抱,拍了不知道多少張自拍,就是捨不得望著彼此的背影離去。我們說好,都要笑著說再見,因為短暫的別離,是為了下一次更美好的相遇。這次的文化體驗營就像一顆種子,種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期待未來的日子裡我們再相會,讓這顆種子漸漸茁壯,長成屬於我們這一期友誼的大樹。
夥伴們,珍重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