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空看地球》探索人類生命的渺小與人生的厚度!

2020-12-05 生活不為任何人停

人類的求知慾是無窮無盡的,從夢想著飛天到下海,從發明顯微鏡觀察細小的生物到發射衛星探索遙遠的外太空,全都是源於好奇。好奇是變有趣的第一要素,是保持年輕的關鍵選擇。一個小孩呱呱墜地,他首先會轉著黑溜溜的眼睛觀察著這個奇妙的世界。那時候他是世界範圍是所見即所識,他能觸摸到的地方就是他的世界。

然後他們長大了,接觸到的東西更多後,便會開始思考關於人生和生活的意義,正如我們也經歷過的時期一樣。這部《從外空看地球》是一部一共四集,每集50分鐘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其實看名字就很好猜到它的內容,因為紀錄片的取名總是簡單直白,不帶拐彎抹角的浪漫。紀錄片的取景方式分為地面、空中和太空中,通過器械的搭建來組合呈現地球的面貌。這種紀錄片最讓人揪心的地方便是看透了人類的渺小之處,正視自己的渺小是件困難的事情。我們有一個成語叫做「夜郎自大」,正好刻畫出了人類心理的一部分。

因為渺小,所以看不到更大的世界,一直認為身邊即世界,這種盲目令我們自信,同時這種自信在現實面前使我們變得茫然無措。影片展現的另一種面貌就是地球表面發生的各種變化,前面也有提到,因為人類的渺小,所以我們看不到更大的世界,所以對於遙遠地方的人與動物是處境全然不知曉。可是這種真實也讓人覺得觸目驚心,奄奄一息的動物和乞討的殘疾人,撥動著人的憐憫之心。

我們總是從微小的地球內部望向遙遠的太空,那從太空看地球是什麼樣的面貌呢?有一個我們常常遺忘的既定事實便是地球的環境汙染已經越來越汙染了,因為我們不斷地開發地球上的土地,向著金錢奔跑。一棟棟商業大樓拔地而起,一片片油田和礦山被開墾,這些為了滿足人類發展的行為開發了經濟,構建起了一個個商業帝國。在為經濟的奔走忙碌下,我們已經不能走回頭路。

可是經濟的騰飛沒有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相反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富人在隨手扔掉手中的資源,窮人想要那些被丟下的物質產品都要不到。這種情況同樣適用於人與自然,人類搶奪了動植物的家園,把土地和森林全部加入開墾行列,就算最后土地沒有利用價值了也是把它們囤起來,用作建造高樓用。從此以後植物沒有了生長的環境,動物沒有了棲息的家園。於是就出現了紀錄片裡奄奄一息的動物和乞討的殘疾人的揪心畫面,這一切都是我們對地球做出的行動造成的。

但是任何一部影片都有它所要傳達的價值觀,這種宏觀巨製所表達的也不是單一層面的內容。除了讓人類了解到自己的渺小後,還會讓人去反思自己的行為。比如不要過度開發資源,追求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也要和諧發展,不要在日後形成對立的關係,和諧共生才是最好的狀態。

即使這些我們目前很難做到,但只要通過不斷地喚醒人們的意識與努力,總有一天人們可以正視自己的渺小,但是又認可自己的偉大之處。生命雖然渺小,但是生活的厚度可以因為心系周圍環境的生靈而變得厚重起來。渺小與偉大並不是對立面或反義詞,它們可以聯繫在一起,然後發揮各自的作用。

相關焦點

  • 科幻巨製《星際探索》美爆,不止探索太空,還探索了生命的答案
    也正因為如此,影片評價存在著兩極,這麼說好了,如果你帶著去看《地心引力》,《火星救援》,《星際穿越》這樣的感覺去看《星際探索》,影片八成會讓你失望尤其是後半段。但如果你從角色研究,從思考對話角度去審視這部作品,或許你能發現影片很多有趣的折射。
  • 從太空看地球,人類就是夢
    科普一下宇宙知識,我們人類腳踩的土地,叫地球,我們看到的藍天,叫大氣折射。如果沒有地球,我們人類就成了空中飛人;如果沒有大氣層保護,我們人類就活不了,而且看到的藍天是漆黑一片。而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恰巧在一個合適的位子懸轉,經炙熱的陽光普照,慢慢地捕獲了太空中的水分子,積少成多,形成了原始的水源。水源慢慢地被陽光蒸發,被地球引力固定在地球的周圍,日積月累,大氣形成了,地球開始進入細胞合成周期,終有一天地球原始生命誕生了。
  • 人類探索太空的十大理由
    倒數開始人類已經到過了月球,機器人也已經去了火星,我們為什麼在不停探索?請看太空探索相關圖片。美國應該把他們的太空探索項目交給私人公司-甚至可以交給其他國家來做。但是那些致力於讓人類成為真正的宇宙民族的人們提出反擊,他們認為太空探索會在各領域為人類帶來切實的利益,諸如健康、礦藏以及安全,在精神層面也大有益處。這裡列舉最強有力的論據來說明太空探索的必要性。10.
  • 人類並不孤單,地外生命真的存在,兩艘探測器探索太空即將啟程!
    文/仗劍走天涯人類並不孤單,地外生命真的存在,兩艘探測器探索太空即將啟程!在浩瀚的宇宙當中,人類究竟是不是唯一存在的生命?無數的科學家們都傾向等,其實在地球之外也有著和人類相似的高智慧生命體,只不過人類目前的科技並沒有達到可以發現它們的程度。人類其實並不孤單,而地外生命是真的會存在的。火星,金星,木星的衛星上都曾經發現過適合人類居住的條件。而從概率學上來講,在宇宙誕生的100多億年時間當中,地球和宇宙誕生相比不過是滄海一粟。
  • 金星生命從地球來的,地球生命從太空來的,生命到底從哪裡的?
    是對流層是最靠近地球表面的大氣,佔整個大氣質量的75%,在低緯度地區,對流層的厚度一般在17-18公裡。隨著海拔的升高,生存環境就越惡劣,不僅溫度更低、氧氣更少、紫外線也更肆無忌憚。那麼地球的大氣層有生命的存在嗎?
  • 人類為什麼對探索太空如此執著?
    宇宙中到底有什麼東西在吸引著人類?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對人類的太空探索史做一個全面了解。美國作家瑪麗 • 凱 • 卡森的著作《探索太陽系》和《超越太陽系》,可以幫我們全面了解人類的太空探索史。這兩本書曾經獲得過美國兒童文學獎,圖文並茂,內容豐富。
  • 人類為什麼對探索太空如此執著?
    這是我國太空探索事業的又一次發展,很多人感到驕傲的同時,也有人提出質疑,「太空探索有什麼意義,為什麼不把這些錢省下來花在民生方面」?有很多人會從國家的科技發展、經濟產業、國防安全等角度來解答這個問題,這些角度都是對的。但是我們回顧一下人類文明發展史,會發現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幾乎從文明誕生之初就開始了,一直延續至今。
  • 《去更遠的太空》:打造太空探索簡史,解析人類的光榮與夢想
    最初,人類只是充滿疑惑地仰望星空。歷經幾千年的不懈探索,人類終於一步步揭開了天體運行的秘密。這是人類探索太空,邁出的一大步。伴隨這一步的邁出, 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之旅加速前行。但是,這一步並不是平坦,義大利科學家布魯諾因為捍衛日心說而被燒死,成為捍衛真理的殉葬者。所以,這段漫長的探索旅程不僅充滿希望和挑戰,也充滿艱辛和殘酷。
  • 人類和珍稀動植物基因樣本被送往太空保存,專家:是有意思的探索
    文 | 華商報 馬虎振近日,西北大學提取的金絲猴基因被送到太空一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為什麼要運送人類和動植物基因到太空?對這樣的「太空基因庫計劃」,參與計劃的專家怎麼看?新聞背景:太空基因庫計劃這個叫「無盡之門」的太空基因庫計劃由深圳一家公司發起,計劃將完整有效可以測序的人類和有代表性地球動植物的DNA,進行可永久保存的穩定化處理後,在無菌環境下灌裝至專利基因倉,搭載火箭上面級或者有空餘載荷能力的衛星送往太空,在無人類影響條件下,長期保存並監測基礎信息。
  • 《太空全書2:人類太空探索全記錄》:一部人類從古至今探索太空的...
    電影《天下無雙》中小霸王李一龍有句經典臺詞,「我不過是俗世裡的一粒微塵」,而地球之於宇宙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漫漫的歷史進程中,人類對自身、對世界繼而對宇宙太空的認識,一點點從混沌到清晰。而今,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還在繼續。
  • 《去更遠的太空》:揭開太空神秘面紗,告訴你人類對太空探索歷程
    全書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介紹人類如何探索太空和宇宙,即天文學知識;第二部分講述人類發展空間技術,對太空和宇宙的探測。下面,一起跟著《去更遠的太空》,來了解三個方面的太空知識:第一個:太陽還能活多久?太陽散發的光與熱,養育著地球上的生命。沒有了太陽,就有地球上的生命。太陽對人類這麼重要,那麼你對太陽多少?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
  • 人類探索太空的意義是什麼?
    今年,預算中的1.6%將用於探索宇宙,這些花銷將用於阿波羅以計劃、其他一些涵蓋了天體物理學、深空天文學、空間生物學、行星探測工程、地球資源工程的小項目以及空間工程技術。為擔負這些太空項目的支出,平均每個年收入10,000美元的美國納稅人需要支付約30美元給太空,剩下的9,970美元則可用於一般生活開支、休閒娛樂、儲蓄、別的稅項等花銷。
  • 《星際探索》:太空再大,只是看向人類自身的舞臺罷了
    探索外太空類的影片很多,有探險的、有奇幻的、有科學的,但我認為所有的這些都是表面上去探索外太空的生物或者星球,它折射出來的永遠是我們人類對於自己的思考和剖析。畢竟,這是拍給人類看的呀,如果這種思考不從我們開始,再到我們結束,又會走到哪裡去呢?
  • 地球生命哪裡來的?科學家:微生物能在太空傳播,彗星或是載體
    ,也有人說地球生命是來自太空,是生命分子進入到地球之後,才緩慢的形成了第1個生命,然後發展出來的,而如今科學家們是「爭來爭去」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結果,所以研究還是規研究,但是具體生命來自什麼地方,我們還得繼續觀探索。
  • 外星生命到底以何種生命形式存在,為何以地球生命形式去探索宇宙
    自從人類進入太空以來,我們對宇宙的了解也逐漸的增多,放眼其他星球,總有許多人認為一定有外星人存在,因此也誕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外星迷。可是截至今日,我們仍然沒有發現任何外星生命的存在,所以在廣袤的宇宙中,人類可能是非常孤獨的。可是很多人都發出了疑問,為什麼我們要以地球的標準去評判生命的存在形式呢?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為何以地球的標準尋找外星生命。
  • 人類為何要探索地殼和地幔
    摘要:據報導,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30名科學家正準備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試圖進行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邊界」的嘗試。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平均厚度分別約17千米、2865千米和3400千米,顯然,人類對自己腳下地球的認識現在只限於地表和有限的地表下地殼的10多千米深處。
  • 地球生命很可能來自外星?科學家發現:一種原始生命可在太空生存
    雖然進化論告訴了我們地球生命的演化過程,揭示了物種多樣性的來源,但是關於地球上生命最初的起源一直都是個謎。不過也有很多的理論猜想,從大的方面來講主要有兩個:本地起源說和生源說。本地起源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地球的生命是在我們這顆星球上獨立出現的,跟宇宙空間中的其他星球沒有任何關係,地球上的生命是獨一無二的。
  • BBC紀錄片《從太空看地球》:帶孩子以全新視角看地球
    想必很多家長都給孩子們看過從地球看太空的BBC經典紀錄片,各種星球所展示的美感和帶來的震撼會增長孩子的見識,讓他們對我們的宇宙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 未來有望實現的三大太空技術,科技推動著人類探索太空
    自1957年人造衛星發射升空以來,人類的外太空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而太空則是一個新時代的地方,但是也非常需要科技的發展,未來有望實現的三大太空技術。這都是人類發展急需的資源,對於地球生命而言,它們既是毀滅者也是創造者。
  • 人物| 毛利衛:從太空看,地球上沒有國境線
    毛利衛曾說,成為一名出色的航天員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但航天員不僅僅代表了個人的夢想,還是被社會寄予厚望的「飛向太空的(日本人)代表」,是去地球之外探索未知領域的「探險家」,是人類和平利用太空的象徵。隨著直播技術和網絡的發展,日本航天員出現在媒體上的機會也隨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