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求知慾是無窮無盡的,從夢想著飛天到下海,從發明顯微鏡觀察細小的生物到發射衛星探索遙遠的外太空,全都是源於好奇。好奇是變有趣的第一要素,是保持年輕的關鍵選擇。一個小孩呱呱墜地,他首先會轉著黑溜溜的眼睛觀察著這個奇妙的世界。那時候他是世界範圍是所見即所識,他能觸摸到的地方就是他的世界。
然後他們長大了,接觸到的東西更多後,便會開始思考關於人生和生活的意義,正如我們也經歷過的時期一樣。這部《從外空看地球》是一部一共四集,每集50分鐘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其實看名字就很好猜到它的內容,因為紀錄片的取名總是簡單直白,不帶拐彎抹角的浪漫。紀錄片的取景方式分為地面、空中和太空中,通過器械的搭建來組合呈現地球的面貌。這種紀錄片最讓人揪心的地方便是看透了人類的渺小之處,正視自己的渺小是件困難的事情。我們有一個成語叫做「夜郎自大」,正好刻畫出了人類心理的一部分。
因為渺小,所以看不到更大的世界,一直認為身邊即世界,這種盲目令我們自信,同時這種自信在現實面前使我們變得茫然無措。影片展現的另一種面貌就是地球表面發生的各種變化,前面也有提到,因為人類的渺小,所以我們看不到更大的世界,所以對於遙遠地方的人與動物是處境全然不知曉。可是這種真實也讓人覺得觸目驚心,奄奄一息的動物和乞討的殘疾人,撥動著人的憐憫之心。
我們總是從微小的地球內部望向遙遠的太空,那從太空看地球是什麼樣的面貌呢?有一個我們常常遺忘的既定事實便是地球的環境汙染已經越來越汙染了,因為我們不斷地開發地球上的土地,向著金錢奔跑。一棟棟商業大樓拔地而起,一片片油田和礦山被開墾,這些為了滿足人類發展的行為開發了經濟,構建起了一個個商業帝國。在為經濟的奔走忙碌下,我們已經不能走回頭路。
可是經濟的騰飛沒有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相反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富人在隨手扔掉手中的資源,窮人想要那些被丟下的物質產品都要不到。這種情況同樣適用於人與自然,人類搶奪了動植物的家園,把土地和森林全部加入開墾行列,就算最后土地沒有利用價值了也是把它們囤起來,用作建造高樓用。從此以後植物沒有了生長的環境,動物沒有了棲息的家園。於是就出現了紀錄片裡奄奄一息的動物和乞討的殘疾人的揪心畫面,這一切都是我們對地球做出的行動造成的。
但是任何一部影片都有它所要傳達的價值觀,這種宏觀巨製所表達的也不是單一層面的內容。除了讓人類了解到自己的渺小後,還會讓人去反思自己的行為。比如不要過度開發資源,追求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也要和諧發展,不要在日後形成對立的關係,和諧共生才是最好的狀態。
即使這些我們目前很難做到,但只要通過不斷地喚醒人們的意識與努力,總有一天人們可以正視自己的渺小,但是又認可自己的偉大之處。生命雖然渺小,但是生活的厚度可以因為心系周圍環境的生靈而變得厚重起來。渺小與偉大並不是對立面或反義詞,它們可以聯繫在一起,然後發揮各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