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探索》:太空再大,只是看向人類自身的舞臺罷了

2020-09-05 致為了忘卻的紀念

探索外太空類的影片很多,有探險的、有奇幻的、有科學的,但我認為所有的這些都是表面上去探索外太空的生物或者星球,它折射出來的永遠是我們人類對於自己的思考和剖析。畢竟,這是拍給人類看的呀,如果這種思考不從我們開始,再到我們結束,又會走到哪裡去呢?



人類就是一種不斷繁衍蔓延的病毒

人類,是一種充滿好奇的生物。也可以說是 充滿了 欲望和匱乏感的動物。人類的一切文明和毀滅源於一種內在的不滿足——無論得到了什麼都無法填補他想要得到更多的念頭。

向微觀,人類會探究質子、中子這種元素;向宏觀,人類會走向太空,探索更廣闊的宇宙。無數的未知,讓人類擁有一種渴望,而每一次對外太空的一點點了解,都讓我們充滿了興奮。說到底,這興奮的來源是什麼呢?一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也可以說是自信,二是對即將獲得的期許。



發現了嗎?人類自私的本性是無法更改的,所有的科學探索、研究,不管是對生物還是地質,對大氣還是其他星球,人類所要的就是為我所用。如果以這種狀態為切入點,那麼一切的探索目的,也都歸於此——為了自己更好地發展。

影片毫不隱晦的批判了這種人類的本性。比如佔領了月球之後,直接把地球的那套複製在月球上,建立了主題樂園,搞娛樂搞經濟。沒辦法,只要有人類的地方,就有原有的地球那一套。我們像病毒一樣複製著、傳播著、感染著每一個力所能及的星球。



人的力量來自於自己還是他人?

不可否認的是,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我們自古以來就有組織有社會構成,我們需要依靠他人獲得繼續生活的很多資源,在心靈和情感上我們似乎也需要他人的陪伴和慰藉。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夠長時間的獨立出來,並且能夠獨立的完成一件事,在我們看來是非常厲害的。

比如說羅伊的這趟旅程。在最後,他幾乎是一個人在撐這段難熬的日子,長時間的獨處甚至讓他精神恍惚。他的信念是要去探究一個真相,他的期盼是能和久未謀面的父親再進行一次對話。那麼,我認為,只要有這樣的一份牽掛和目標他的精神就不會崩潰。



到底是他自身的強大還是他人的給予呢?如果沒有外在的目標和任務,他只是一個星際的遊蕩者,恐怕他無法撐過幾天。一旦他有了一個目標,一個任務,一個責任感的催促,他就會成為一往無前的強者。

有人說感覺羅伊一路來都是開掛的,怎麼可能運氣那麼好。我想說的是,一個人的能力是一回事,運氣又是一回事。當他具備了一定的身體素質之後,真的成功與否就要看運氣了。歷史上無數偉人成就的事業,沒有運氣的成分嗎?當然需要的。



先驅者和社會人,是衝突的嗎?

作為先驅探索者,羅伊的父親走上了一條極端的路。雖然在國家的美化之下,他成為了英雄,但他的獨斷專行以及鐵血手段,讓他顯得特別沒有人性。但這就是先驅者應有的特徵。

站在保證項目成功的角度來看,羅伊父親這樣的人具備了一切要素。他不因情感牽絆而放棄,不因個人得失而氣餒,不因人際關係而動搖,他甚至可以無情的扼殺他人的生命只為完成終極任務。如果這個人是一個員工,那麼他應該是老闆最喜歡的員工了——不要跟我說你要怎麼做,能給我結果就行。

但如果作為一個人,一個有著社會關係和情感的有血有肉的人來說,他是不合格的丈夫和父親,是不體恤下屬的領導,是冷血的殺人犯。這樣沒有情感屬性的人,完全會被靠情感維繫的社會成員所鄙夷。

那麼問題來了:對於這樣一個必須通過極端手段完成任務卻必然帶來很多負面傷害的人,我們怎麼看待?當他的任務性和社會性衝突的時候,我們怎麼對待?



羅伊其實一直在這兩者之間搖擺。他為了完成任務,可以說主動閹割掉自己作為一個正常人的情感部分。他的婚姻生活因此支離破碎,他和同事相處也並非愉快,他總是在這兩者之間格格不入。我們每天聽到他的匯報,會感覺很機械,很像一個毫無感情的機器在做沒有任何情感浮動的複述。但他必須要保持如此,這樣他才可以被批准完成任務。我們總說謊言說了一千遍也會變成真的,如果讓一個人心跳一直保持在每分鐘80下以內,他還會有情感起伏嗎?他還會心動嗎?他還會興奮、失落、難過、傷心、快樂嗎?當他的情感猶如一條直線一直保持水平的時候,他還算是個人嗎?

但他不覺得這樣是不妥的,甚至他認為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終極目標,這樣是最正確的選擇。然而,當他接受了這個所謂的和父親對話的任務開始,他便有了一個契機去正式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他完成了和父親的對話,他在人類能達到的宇宙的邊界真正感受到一些曾經無法得知的事情——與其尋找太空外的生物,去了解他們,去研究他們,不如看向自己,去了解自己,去了解身邊的人。



我們總是會跑了很遠之後,追那一道光,結果反而在精疲力盡的時候發現,那光就在身後。太空太大,宇宙太浩瀚,一片漆黑的空間裡,能讓人不致瘋狂的只有自己。

《星際探索》給我的整體感覺是一種內視的,即看向我們自己的內心的一部電影。它的情節並不特別吸引人,吸引我的是外太空的很多奇觀類的畫面。這讓我很有代入感,仿佛自己就處在外太空中。而外太空最棒的地方是什麼呢?是我沒有那麼多精力可以被其他瑣事吸引,我只能專注於自我——自己的事和自己的所思所想。這就給我或者說給羅伊一個契機去思考,到底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2019年12月13日 下午4:19

相關焦點

  • 布拉德皮特科幻電影《星際探索》:太空的盡頭,是父親的孤單
    但在拯救人類之前,他得再看父親一眼,了解父親的意圖。,他來到太陽系最遙遠的行星海王星,卻發現自己畢生的追求到頭來只是一場徒勞,原來,人類在諾大的宇宙之中,真是如此孤獨。電影《星際探索》劇照,布拉德皮特主演過去,父親始終相信人類只要努力,憑著自身意志就能完成不可能的事
  • 《星際探索》:太空之行,內心之旅
    這一「命名」的困境,事實上也反映了影片內容的困境:人類探索太空的本質,與人類證明自我、發現自我的需要相關,這一需要被眾多影片從不同角度表現過,在基本敘事已被設定、能夠加以表現的空間(異常)有限的情況下——承認吧,宇宙浩渺無邊,能夠被我們利用與支配的卻極少——表現太空探索的科幻片漸漸落入俗套,除了少數幾部表現出新穎的視角或動人的情感(如《火星救援》《星際穿越》)。
  • 科幻巨製《星際探索》美爆,不止探索太空,還探索了生命的答案
    所以很多人在琢磨《星際探索》中不科學的設計邏輯,去研究他們太空過那麼久吃什麼等,這些都沒必要較真,因為《星際探索》就不是硬科幻。相比較於主流動作科幻大片,《星際探索》更多的時間放在了主角的精神世界研究上,從而削弱了劇情本身的戲劇衝突的力量。
  • 從《2001》到《星際穿越》,人類如何在電影裡探索太空
    還有一些太空電影具有相當比例的虛構或超現實內容,比如《地心引力》、《天地大衝撞》,筆者還是願意把它們歸為現實風格類,它們只是在現實的基礎上增加了災難等其它成分。如果加上探索成分的話,《星際探索》《超時空接觸》甚至《第三類接觸》也可以劃入現實類。
  • 布拉德·皮特的《星際探索》讓我們掉入怎樣的太空「兔子洞」
    野心勃勃打造最真實的太空歷險片 《星際探索》早在2016年坎城電影節期間就宣布了拍攝計劃,導演詹姆斯·格雷那時就宣稱要打造成有史以來大銀幕上最真實的太空探險片。
  • 《星際探索》:披著太空科幻的外衣,實則是一部公路文藝片
    從片名和題材看,《星際探索》是一部顯而易見的太空科幻電影,但其內裡卻更像是一部帶有公路片性質的文藝片。1 太空電影的外殼日月星辰、浩瀚宇宙,從電影誕生之時起,就是這種造夢藝術重要的靈感來源。之後,將傳奇冒險故事設定在外太空背景的科幻電影一度盛行,最典型的要屬《星球大戰》系列和《星際迷航》系列。這類題材一般被稱為「太空歌劇」,其對未來的設定並不嚴格按已有的天文物理學和宇航知識展開。在太空歌劇裡,太空只是冒險的場所,現有的科學常識並不是限制人們想像力的枷鎖。
  • 《星際探索》:30億公裡外太空他找到外星人了麼?
    標題:《星際探索》:30億公裡外太空尋找外星人的孤獨之旅,只是一場打著硬科幻旗號的肆意妄為有外星人麼?相信有好奇心的人類一直有這樣的疑問。至於科學家們更是孜孜以求。古往今來有多少人為了尋找地外生物,而付出的一往無前的艱辛,足以感動世人。電影《星際探索》也是這樣講述孤獨探索外星人的科學家的故事。
  • 看完《星際穿越》,再來拜讀高階科幻小說 對宇宙的探索上 小說比...
    原標題:看完《星際穿越》,再來拜讀高階科幻小說 對宇宙的探索上 小說比電影先走了幾十年   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星際穿越》正在熱映,並且點燃了科幻作品的討論熱情,網上各種分析解密文章也層出不窮。
  • 人類探索太空的十大理由
    倒數開始人類已經到過了月球,機器人也已經去了火星,我們為什麼在不停探索?請看太空探索相關圖片。伊戈爾 切卡林/格蒂圖片早在1969年人類登陸月球之際,就有人預測,到21世紀初期,太空旅行會成為人類的日常,屆時我們可以去參觀太陽系的行星,還有可能參加星際大冒險。可惜,這一設想尚未實現。事實上,已經有人提出質疑:我們還有必要去太空旅行嗎?登月還不滿足嗎?
  • 《太空全書2:人類太空探索全記錄》:一部人類從古至今探索太空的...
    在漫漫的歷史進程中,人類對自身、對世界繼而對宇宙太空的認識,一點點從混沌到清晰。而今,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還在繼續。5月21日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
  • 無聊其實正是《星際探索》的看點,從宇宙中看到內心
    大部分在看了《星際探索》的人都會一臉懵的問道,這到底是想說個啥?還有說這是大卡司科幻爛的最徹底的一次,皮特在太空上演了一個爸爸再愛我一次的戲碼,可能是近些年最讓人昏昏欲睡的科幻片了。可能在看了片子之後,發行方心裡就沒底了,所以就連片名,也要稍微蹭一下《星際穿越》的名頭。
  • 《星際探索》是為了什麼?找外星人還是躲避人類?
    、月球飆車、火星基地、大戰狒狒、太陽系風光等橋段設計,但都是他的一個自傳回憶視角,在自說自話,只是偶爾有跟別人的對話。其實這也間接體現了世界上很多人對太空探索價值的質疑:全球溫飽小康還沒解決,就值得花精力去撈月亮?!而皮特在邊走邊自我反思時,十分悲觀地回應了這個問題(見下方動圖)。有些人只不過想通過太空旅行逃離地球,躲避現在人類種族的問題、人際的衝突。
  • 皮特太空科幻片《星際探索》曝新預告
    皮特危險了時光網訊 由 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太空科幻片 《星際探索》曝光新版電視預告,影片北美定檔9月20日,中國博納影業參與投資,有望引進國內。影片講述由布拉德·皮特飾演的空間工程師羅伊·麥克布萊德開始太陽系旅行,試圖找尋20年前一場海王星探索任務的失敗原因,並尋找在任務中失蹤的父親的故事。任務的成敗將關乎人類的命運。
  • 《星際探索》:又一部被觀眾打壓的「神作」
    02 太空新秩序《星際探索》能滿足你一切在視覺奇觀上的觀影需求。格雷導演在電影裡建立了一個新的太空秩序。那時候,帶有類似太空電梯的空間站已經建成,月球旅行甚至變成了一個商業化的太空項目,而不變的,還是人類對地外文明永不停止的探索。
  • 《星際探索》五大看點解鎖太空漂流
    1905電影網訊由布拉德·皮特領銜主演、入圍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好萊塢科幻災難冒險巨製《星際探索》12月5日18點震撼上映,五大看點帶你衝破地球暢享太空漂流。史無前例橫跨四大星球的星際戰鬥,加上每一幀畫面都美到窒息的宇宙奇觀,打造最震撼的大銀幕沉浸式太空漂流。
  • 為什麼太空梭退出了探索太空的舞臺?
    然而,太空梭只輝煌了30年就退出了歷史舞臺,讓許多太空梭愛好者都扼腕不已。那麼,太空梭是一種什麼樣的太空飛行器?為什麼會被淘汰呢?——加加林進入太空20周年的這天,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成功發射,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架太空梭。
  • 太空版「我的爸爸去哪兒了」,科幻電影《星際探索》(下)
    (由於分為上中下篇,若有小夥伴沒看第一篇的可以先去觀看第一篇的文章哦~)2013年的科幻電影《地心引力》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在內的很多獎,《明星探索》的開頭的場面是《地心引力》相似的是,同樣一場比賽在空間站中發生的事故中墜毀的。
  • 火星大舞臺
    在奈飛的新劇《遠漂》(Away)中,長途太空旅行中幾乎能想像到的災難都發生了,比如火災或者缺水,當然也包括內訌和近乎譁變的行為。而這部劇的最大看點,恰恰是儘可能還原太空旅行中硬科技的場景,同時以這一縮微空間為舞臺,上演一場考驗人性弱點的壓力測試,也同時探究多元文化的衝突,探索突破各種邊界的可能性。
  • 好萊塢科幻災難冒險巨製《星際探索》即將上映
    由布拉德·皮特領銜主演的好萊塢科幻災難冒險巨製《星際探索》即將於12月6日登陸大銀幕,影片近日曝光「搏命太空」版預告及海報。
  • 《星際探索》新預告 皮特迷失太空揭秘宇宙真相
    11月25日,由布拉德·皮特領銜主演的好萊塢科幻災難冒險巨製《星際探索》曝光「迷失太空」版預告,同期曝光的還有CINITY、IMAX、中國巨幕、杜比影院等制式海報,盡顯全新星際史詩的視聽震撼。電影《星際探索》CINITY海報地球存亡在此一戰 硬核尋父驚心動魄電影《星際探索》全新曝光的「迷失太空」版預告,震撼揭秘片中至關重要的神秘「利馬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