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在看了《星際探索》的人都會一臉懵的問道,這到底是想說個啥?還有說這是大卡司科幻爛的最徹底的一次,皮特在太空上演了一個爸爸再愛我一次的戲碼,可能是近些年最讓人昏昏欲睡的科幻片了。
可能在看了片子之後,發行方心裡就沒底了,所以就連片名,也要稍微蹭一下《星際穿越》的名頭。其實這部片子的英文名叫做《Ad Astra》,據說來自於拉丁諺語「Ad Astra per Aspera」(To the stars through difficulties 苦難之後,方見星辰),Ad Astra就是向星辰出發(to the stars)的意思。
正如片名所昭示的,全片圍繞著航天英雄的兒子——皮特所飾演的軍人,接受命令去海王星尋找失聯多年父親展開。如果抱著對硬科幻電影的期待去看這部片子,的確會大失所望,世界觀背景構建的缺失,簡單的故事,漏洞百出的情節讓這部所謂的「科幻」電影既無法刷新人們的世界觀、給人帶來認知上的震撼,也不能以情動人、在情感上觸動觀眾。
但仔細想想,以皮特的江湖地位,如果只是一部單純的商業科幻大片是無法打動他的,《星際探索》中大段的皮特內心獨白,在飛往海王星的行程裡,個人的solo表演。對當年拋棄自己和母親去太空尋找外星生命的父親的感情,對自己愛人的感情,對人類本質的思索,其實是包藏在科幻外殼之下的影片本質。
這部片子被詬病也是因為皮特的感情、對世界的思索,並不是建立在故事的敘述上,而是簡單的獨白直接給出,孱弱的故事,留下了大量的時間空洞,讓觀影者有足夠的時間溜號。但這也是這部片子有趣的地方,在諸多的問題之下,卻創造了一面宇宙的鏡子,創造了一種獨特的觀影體驗,仿佛透過屏幕,看到了宇宙,卻回到了內心,緩慢節奏和故事泡泡之間的大空隙,讓觀影者有足夠的空間去順著皮特提出的一些問題、觀點去思考,去思考這個世界,去思考自己。
出走不是為了目的地,也許只是為了逃離。
片中,皮特在到達月球之後感慨「有史以來人類對太空旅行的所有幻想,最終還是變成了飲料攤和紀念衫小販,換言之,是人類逃避地球的消遣罷了。」也許我們無法還原當年推動哥倫布出海時的念頭,但大多數時候,人們出走,往往不是為了目的地的風景抑或是資源,只不過是逃離當下所在令人窒息的生活。
走得越遠,越是孤獨
在大部分時候,人都是孤獨的,孤獨也會讓人去尋找更大的世界,更大的意義,去證明孤獨並不是常態。皮特的父親,為了去證明人類在這個宇宙中並不孤獨,執意去尋找地外生命,但他放棄了家庭,用自己的孤獨,去尋找人類的不孤獨。但最終他還是失敗了。
人走的越遠,就越孤獨。在自己可以掌控的範圍內,孤獨是有限的。把自己放在世界裡,渺小就會讓人的孤獨感和不安感更加強烈。而把眼光放到宇宙的尺度上,人幾乎就無以為伴。就像沉寂的宇宙中,彼此疏離的星體,孤獨才是這個宇宙中的「真理」。
宇宙再大,也不過內心
有時我們抬起頭,欲向星辰大海,卻走不出自己的內心。但凡有過在海上旅行經驗的人,都會有那種在夜間凝望著茫茫黑海,陷入深深的恐懼中的感受。星際之間,人更加渺小,也更加無力,但本質上我們懼怕的不是宏大的宇宙,而是空蕩的內心。
人與人之間,就如星體
星體之間,近了就會碰撞毀滅,遠了就關係崩裂,在一定的秩序之下,維持著一種相對穩定的關係。人與人,也是如此,近了互相敵對,遠了就像斷了線的風箏,飛走就再無關聯。
大多數時候,我們追求的,都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科技發展是必須的麼?原始人也是一樣生存。功成名就是必須的麼,沒有了名利生活也許更簡單。空氣和水是必須的,卻沒有人慾求。現代人匆匆忙忙的追求那些夢想當中的事情,理性至上,科技優先,這些可以讓人活得更舒適,但不一定是更幸福。在焦慮和孤獨的內心星球裡,真正能夠治癒和拯救的,一定不是那些所追求的,那,又是什麼呢?